徕卡M10:新款“徕卡毒”,你中了吗?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c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大多数徕卡用户来说,最关心的应该就是徕卡对M系列所做的更新。因为这是他们心中无可比拟的徕卡旗舰产品序列。今年徕卡推出了M系列数码相机中最轻薄的M10,在近5万元的售价面前,不少徕卡用户都做咬牙掏腰包状。本刊得到了徕卡提供的第一批M10并做了测评,希望能帮你花钱花得更有根据。
  M系列命名史
  2006年,徕卡决定推动经典的M系列进入数码时代,第一台亮相的是APS—H画幅(27×18毫米)的M8;2008年则推出迭代产品M8.2;2009年9月,徕卡推出产品线中第一台全画幅数码旁轴相机M9。之后三年,徕卡未有动作,直到2011年才推出M9的升级款M9-P。
  而在2012年,徕卡似乎想打破“M+数字”的命名方式,推出了M(Typ240),240代表2400万像素的传感器,这也是徕卡M系列的第一款使用CMOS传感器的数码相机。这台相机也被徕卡用户爱称为“大M”。并推出只能拍摄黑白照片的徕卡M Mono-chrom。之后徕卡陆续推出了几款迭代产品Leica M-E、Leica M-P(Typ240)、MMonochrom(Typ246)、M(Typ262),M-D(Typ262),由于这些相机彼此差别细微,且名字都以代号区分,所以让不少用户感到迷糊。
  今年徕卡又回归到“M+数字”的命名方式,推出全画幅旁轴相机M10。虽然从命名方式看新机是M9的后续机型,但功能上应该是对“大M”的升级。猜想,这次回归可能也是徕卡为了让自己的相机脉络更加清晰,给用户的印象、定位更加准确。
  徕卡M10有哪些新意?
  整体来看,M10机身依旧采用经典的黄铜材质,并延续一贯以来的黄金分割比例设计(机身长度:高度=1:0.618)。但与“大M”相比,M10的三围更轻盈,机身厚度减少了大约4毫米,与胶片时代的M6厚度相当,晋级至M系列数码机型最轻薄的33 7毫米,重量也减轻了20克,用户上手后会提升不少握持感,携带起来也更加轻巧,似乎这才是“街拍机王”应有的特点。
  机身正面的设计依然是德式简约硬朗风。取景框、红色徕卡标志、联动测距对焦框依次排开,并保留了传统的取景器线框拨杆和大M身上的实时取景器辅助按键。
  机身背面的操控设计比以往做了较大简化,除了依然采用3英寸液晶屏幕,保留上一代机身的四向导航按键和机背波轮。液晶屏左侧变化较大,仅保留了LV、MENU和PLAY三个功能键,简洁实用。
  M10的机顶部分有一处新设计,机顶左边的ISO转盘设计成提拉式旋转,用户想更改ISO时需要向上提拉转盘解锁设置,这种设计是为防止误碰转盘。
  M10的机底部分设计有可以一手操控的电池舱盖卡扣,储存卡槽和电池排布一起,调换方便。
  徕卡M10有哪些提升?
  自M10发布后,网友们最关注的提升集中在两处,一处是重返轻薄的机身,另一处就是传感器的升级。徕卡M10采用一块2400万像素的全画幅CMOS传感器。说到这里可能部分拥有“CCD情节”的用户要失望了。不过理性地看,相比于CCD传感器,CMOS无论是在高感画质、散热性能和耐用性上都更具优势,也理所当然成为了更合适的选择。
  在成像细节方面,徕卡M10所采用的2400万像素传感器无可指摘,搭配Summicron 28mm F2 ASPH镜头时,即使光圈全开拍摄,画面焦点处位置依然纤毫毕现。和上一代机型徕卡大M相比,M10的像素总数虽然没有增加,但传感器及处理器的升级换代还是会带来诸多成像方面的提升,这一点在高感、宽容度等方面有所体现。
  高感画质方面,M10较之前的M系列数码相机取得较大提升,表现令人惊喜。图04、05分別使用ISOO 4000、ISO 12500拍摄,这两张照片均拍摄于暗光条件下,可以看出即使在ISO 4000时,M10依然保持着不错的画质,尽管已出现明显噪点,但画面依然保留了充足的细节。由于篇幅限制,我们只选登了这两张高感光度样片,但根据更多照片,我们认为M10在ISO 6400及以下时可放心使用,在ISO 12500及以下时可适时使用,面对极端环境,更高感光度也可作尝试。
  在原始文件动态范围方面,我们也进行了测试。图06、07拍摄于一家书店内部,由于窗口内外光比过大,照片存在高光“死白”、阴影“死黑”的问题。在后期软件中,我们对这张照片的DNG文件进行了整体+2EV,高光一100的处理。可以看出,照片的高光及阴影细节得到了充分还原,照片被提亮区域也没有产生过多噪点,色彩也并不失真。可见徕卡M10所采用传感器的动态范围是值得称赞的。
  售价近5万元的机器感受如何?
  在胶片时代,徕卡M系列虽然屹立于旁轴相机的顶端,却依然只是—款“普通”的高端相机。而在数码当道、自动对焦成为相机标配的今天,仍然坚持手动对焦的徕卡M系列数码相机便自然而然地凸显个性了。事实上,在人们选择相机的同时,相机本身也在选择用户。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徕卡,但对那些真正擅长使用徕卡相机的人来说,后者无疑会成为他们最得力的创作工具。
  关于黄斑对焦其实有很多技巧,如利用景深范围进行区域对焦,或根据镜头“小月牙”对焦扳手各位置对应的距离进行估焦等,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关于M10的对焦功能,更值得一提的是使用LV取景时的对焦辅助功能。
  在使用LV取景时,M10支持放大及峰值对焦,使用机身右侧的控制拨轮可自由控制图像放大倍率,在转接其它卡口镜头或特殊角度拍摄时非常实用。另外,当使用“Leica M”App将M10与智能移动设备连接时,也可在移动设备端实时显示放大对焦画面。
  在整体操控方面,徕卡M10与前代机型大致相同,唯一不同便是在前文中提到过的ISO转盘。加入ISO转盘的好处非常明显,摄影师无需点亮屏幕便可直观、即时地观测看到感光度读数,有效地提高了拍摄效率并降低了误操作概率。但另一方面,该ISO转盘手感偏紧,需较用力才能拔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操作时间。
  其他方面,徕卡M10给人的感觉一如胶片时代的M相机——稳定、可靠。光圈环+快门速度转盘的曝光设置方式简单直观,如果再对黄斑对焦稍加熟悉,徕卡M10便会成为一台非常快速、便捷的工具。再加上M系列全画幅数码相机中倍率最高的0.73x取景器、低调的外形和较安静的快门,毫无疑问,M10是一款非常适合街头快速拍摄的相机。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徕卡M10?一台价格并不便宜,却拥有精美做工、出色成像、合适体积及足够可靠性的相机?令一台徕卡相机与众不同的,除了出色的素质,还有徕卡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
  就像徕卡曾在百年纪念视频中曾说的:“我们没有发明摄影术,但我们发明了摄影。”拥有这样辉煌的历史,难怪每一个摄影师心中都住着一台徕卡相机。经过测评,我们的确可以说徕卡M10是M系列数码化后的最强力作。
其他文献
01清泉石上流,f/22,6秒,-1 EV  通常人们把一些画面简单、视角较小的摄影作品称为“摄影小品”。顾名思义,“生态摄影小品”就是专注于自然界动植物等的摄影小品。其主体大多是小草、小花、小虫、溪流等,追求小视角、小景物、浅景深,但画面精致小巧,小中见大,意蕴和思想同样丰厚。那么拍摄生态小品需要注意些什么呢?意境创设  生态小品不像风景大片那样追求如实记录,而是注重类似中国画式的“以意为先,以
期刊
“虐狗”的情人节刚刚过去,3月14日白色情人节又缓缓而来。其实无论是单身汪还是已有另一半的幸福人士,能用“拍照”这个一技之长,为自己心仪的对象拍出美美的照片送上一份小礼物,大大地展现个人魅力和才华也是件不错的美事。下面介绍的一些小技巧,希望帮你把女友变成又白又瘦又美丽的女神,斩获佳人芳心。  首先给大家推荐两只物美价廉、容易出片的镜头,让拍摄事半功倍。常备一只50mm F1.8或者最大光圈F1.4
期刊
奥林巴斯(OLYMPUS)是日本著名的相机品牌之一。它创建于1919年,当时的名字是高千穗制作所(TAKACHIHO SEISAKUSHO),生产显微镜等精密光学仪器,1921年开始采用奥林巴斯(OLYMPUS)作为品牌商标。1935年,奥林巴斯欧洲总部开设MIZUHO光学研究中心,专门研发光学镜头。1936年,奥林巴斯推出第一部相机——皮腔型半自动相机(Bellows-type Semi),使用
期刊
乔安娜·托罗(Joana Toro)是一位在美国纽约工作的摄影师。她出生于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曾在哥伦比亚的几家主流杂志社和报社担任摄影记者。2011年,托罗从哥伦比亚移民到美国,继续她对报道摄影和艺术创作的追求。  托罗的系列作品《我是凯蒂猫》(IAm Hello Kitty)便拍摄于纽约,记录了她作为一名拉美裔移民在纽约生活的个人经历——穿着凯蒂猫(日本著名动漫卡通角色——编者注)的服装在时代
期刊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跟当时政治经济的变动有关。20世纪80年代至今,1000多万人移民深圳,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口迁徙,是当代文明演进中波澜壮阔的诗篇。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圳是个兼容包并的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带着梦想来到这座城市。可以说,深圳是“中国梦”最初的起点。  梳理深圳家谱  深圳的家庭注定与众不同,它们延续了中国家庭传统文化,又重构了家庭关系的新内涵
期刊
今年3月8日至19日,《心之骛:王新妹的自然观》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王新妹成为了第一个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的女摄影师。同时,王新妹还把精选的两幅作品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  王新妹开始摄影的时间并不长,她原来是做企业的生意人,中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病愈后她拿起了相机,转行做起了摄影。6年时间里,王新妹20次远赴南北极、远行非洲,在最寒冷的地方拍下温暖的画面;在动物的世界里探讨
期刊
《喀什纪行》是刘伟光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在新疆喀什拍摄的作品。2006年秋,新疆大地披上了一年四季中最美的金色大衣,在山东师范大学念本科的刘伟光跟着学校的写生队伍—起走进喀什,以游人的视角观察当地人的生活,记录下了他们的日常点滴。  在刘伟光的镜头中,9月喀什正午的阳光洒落在狭窄的街巷中,穿长裙、带褐色面纱的维吾尔族妇女们匆匆走过;斑驳树影下,一个中年男子提着鸟笼惬意地在巷子里行走;嬉戏的孩子们毫不
期刊
不知不觉又到了“春暖花开,出去看看”的时节。当社会中坚力量80、90后陆续结婚、生子,曾经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旅行逐渐变成了三角组合的亲子旅行模式。所以,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亲子旅行摄影。是的,不是摄影,也不是旅行摄影,是亲子旅行摄影。除了要记录旅途中的风景、沿途有趣的见闻,还要拍下孩子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以及家人间真挚的情感。看上去集合了风光、纪实以及人像等多种拍摄方法的亲子旅行摄影,
期刊
01  日系小清新是当下青年人比较熟知的一种摄影風格。这种风格贴近生活日常,恬淡轻盈,朴素自然。最典型的代表有日本摄影师滨田英明、川内伦子、森友治和小林纪晴,他们的照片大都内容简约明了,曝光轻微过度,画面大胆留白,色彩有偏色和低饱和的特点。  来自日本大阪的摄影师滨田英明(Hideaki Hamada)从2010年开始用一台宾得6711相机拍摄了他的两个时值幼年的儿子Haru和Mina的日常生活,
期刊
在日本,热衷于动漫及电脑游戏等亚文化的人被叫作“御宅族”(日文写作おたく,音为otaku,本意是“贵府”,也可作第二人称代词,日语汉字写作“御宅”——编者注)。如今,“御宅”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贴上“日本制造”的标签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着。“御宅”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源于巨大的社会压力和疏离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当代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体现。它的本质是一种对“唯美”的追求。“御宅族”有着在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