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偿悖论与化解:政府合法性与压力型体制视角

来源 :浙江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xiangzhuce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政策是决定医疗卫生领域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政府为公益目标对公立医院行政干预影响到医院的运营效率,决定了政府是财政补偿的责任主体.公立医院的社会效益与政府合法性正相关.然而,中国独特的压力型体制所要求的经济绩效和政府合法性要求的福利绩效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政府在执行对公立医院补偿政策过程中所遭遇的难以突破的瓶颈.这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财政补偿部门拨付效率的精准考核,以自下而上的审查代替评议,提高民众参与度,推进医院法人治理等措施来化解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的困境.
其他文献
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下不断涌现的政社合作实践,为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赋予了新的内涵.运用制度逻辑的视角,分析S公益组织与基层政府合作关系中蕴含的制度逻辑,及其引发的行动策略和功能后果,研究发现,与基层政府的深度合作,为S公益组织塑造了以"印象绩效"逻辑与"服务绩效"逻辑为核心的双重制度环境,使其组织实践表现出"展示性"与"实务性"并重的特征.双重制度逻辑的张力,一方面促进了S公益组织的规模扩张和服务深化;另一方面也导致S公益组织的内卷化发展.新时期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需要在功能范围明
自画像和自拍像都是建构人类自我形象的审美方式,都有记录真实的原初目的,都强调个人身份、自我意识的呈现.自画像自文艺复兴后真正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出现在历史舞台,艺术家从隐身于画布之后到逐渐进入画面中心,是自我意识觉醒和艺术权力的表征;随着手机媒介的出现、大众的热情参与,自拍像成为一种大众表征自我、传达自我的传媒艺术.从镜子到芯片镜头的工具媒介变迁、从边框形式的固定到游移,自拍像解构了自画像时代艺术家建立的艺术威权,但同时也带来了身份的"误认"和个人的"缺席".考察自画像和自拍像的审美嬗变,可以了解艺术媒介对人
城市贫困与不平等密切相关,城市增长放大了贫困发生的社会效应.城市贫困既体现为多元致因,又显示出多维结果.从人口与经济的关系视角,城市贫困表现为经济收入与城市生活成本的倒置,并以贫困线的方式加以确认;从人口与空间的关系视角,城市贫困意味着以贫困线加以标识的、横亘城市地理空间的社会区隔.能力、流动性和资源控制是城市贫困的形成原因,而收入低下、机会丧失、阶层隔绝是城市贫困的演化结果.城市反贫困需要从机会与结果两类不平等入手加以思考,综合分析城市贫困的因果关系,防范贫困的地理转移与社会蔓延.
讨论数字赋能与社会正义问题,有必要梳理一下政府角色的历史以澄清一些相关问题.在欧洲早期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作为权力中心的世俗化的政府需要对抗宗教的、封建的、世袭的各种势力,以完成自己在一定疆域内从横向(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与纵向(更为深入的社会层级)两个方向上对全社会的贯穿.当然,我们也理解官房学(行政学的前身)和官僚制度的早期建立过程有关,在那个时代需要行政系统的发展、专业行政人员的扩充以实现警察国家(Polizeistaat)的建立.
期刊
李时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收录作家3046人,其中有明确籍贯者2945人,除宗室作家外,籍贯不详者56人.经由大数据技术的统计及空间图形的可视化发现,明代作家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浙江、江苏、江西与福建四地,北方作家主要汇集于山东、河南、陕西、河北与京师地区.从作者籍贯的地理分布来看,苏州、常州、嘉兴、宁波和福州排在前四位,体现出作家环集东南的倾向.经与《列朝诗集小传》《明诗综》所收录作家籍贯的对比,可看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的收录更注重南北文学发展的协调性,对北方作家及遗民作家均予
原籍浙江余姚、生于江苏睢宁的阮性存,23岁应县试成功,次年开始习幕.在江苏各县任幕六七年间,刑名师爷阮性存得掌握《大清律例》等知识,历练人情世故.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阮性存赴日留学,进入私立法政大学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第二班,修业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后因家事错过了毕业考试.回国后,任浙江法政学堂教习,当选省谘议局议员,与陈敬第、沈钧儒等发起创建浙江私立法政学校.阮性存目睹了整个光绪朝的战争与缔约、立宪与修律,也亲历了宣统朝接二连三的改革.从秀才、幕友、法科留学生,到法政学堂(校)的教习、创建人,其早期人
阳明思想的域外传播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明清之际,在"东学西渐"的洪流之中,包括阳明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思想文化传入欧洲,并在一定程度上滋养了欧洲启蒙运动者的精神世界.通过梳理五百多年的传播历史,可以发现阳明思想在欧美的传播呈现出传播历程的阶段性和传播路径的交织性两大显著特征.
通过追溯西方政治哲学史可以发现,"社会制度具有正义德性"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政治哲学观念,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休谟、斯密、康德等人对其各有阐发,罗尔斯对前人思想多有借鉴,并升华为命题"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简称FV命题).FV命题是贯穿于整部《正义论》的核心命题.段忠桥教授从FV命题导出三个代入命题:命题A,正义是指社会基本制度(或主要制度)相关的分配正义.命题B,正义的主要对象是社会基本结构.命题C,正义要求平等地分配所有社会基本善(初始权益),除非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段忠
符号是世界被认为存在的表征,也是人之为人的证据.约500万年前当人猿辑别时,教育符号的能指(教育教学)与所指(生产生活)混沌未开,便开启符号化历程.有人便有了教育,而彼时学校的符号尚未产生.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开始出现首个学校符号"■",本原符义是:受教者接受规训的特定场所(或符号化的特定场所).其初始符用极为简单,即工具性--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符号化机构.随着第一次、第二次教育浪潮中教育能指与所指逻辑距离拉大,学校符号持续再度符号化,被附加别样意义,如"固定化的"、"体系化的"、"政治化
人工智能引发劳动就业领域的结构性变化,从而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构成了挑战.马克思主义者回应这个挑战的一种进路,是要重构马克思的工作日概念,由此可以在工作领域与闲暇领域相互渗透、数字劳动全面渗入人类生活的大数据时代识别剥削的多重性及其不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