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育人作引领 经典问题创新意

来源 :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ggma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一节较为经典的数学规则课.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较好地遵循数学规则“习得”和“转化”两个阶段的基本要求,情境引入较有创意. 在新颖的情境下数与形相互印证,多种思路殊途同归. 在教师的引导下,数学探究学习贯穿了整堂课教与学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四基”“四能”,发展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学育人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关键词:规则课型;创新情境;公式推导;数学探究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第2章第2节“等差数列”第3课时的内容,主要内容是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与通项公式一起揭示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的思想方法. 求和公式的探究过程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问题解决路径,有助于对学生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要求是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的关系. 对公式的“探索”这个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公式的“掌握”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公式,还要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 另外,对已经学习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知识和后续等比数列的知识,要能站在函数和单元设计的角度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数学课型按教学内容和形式分类,可分为概念课、规则课、解题课、复习课等,“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一节典型的规则课,内容非常传统,是很多优质课评比参赛教师喜欢选择的课题. 下面就执教教师的授课过程,从高中数学规则课的视角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关于数学“规则课”
  掌握和运用规则是人类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智慧型技能,属于学习过程中的程序性知识. 同样地,数学规则也应该作为程序性知识来学习.
  高中数学规则课一般是指将高中数学中的法则、公式、定理和数学基本题的解法等数学规则的教学作为任务的一类课型. 数学规则课的课堂教学应该能让学生通过较多的例证来说明规则反映的关系,以及运用规则在适用的不同情境中灵活解决问题. 一般来说,要经历“数学规则是什么和为什么是这样”的理解过程,还要明确相关数学规则之间的关系,这其实就是对规则的理解. 最后还要能“用规则去办事”,这就是将习得的数学规则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数学规则的迁移和应用.
  规则课教学一般有三个阶段:习得阶段、转化阶段、迁移阶段. 下面主要从习得阶段和转化阶段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二、本节课的“习得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解决规则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它与相关规则之间的关系.
  1. 探索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方法
  规则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也包含着数学家的智慧.
  (1)从阅兵队形到点阵.
  本节课的情境创设匠心独运、颇具创意. 通过让学生观看阅兵训练视频,以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视频中的队形,从中抽象出“点阵”,进行数学建模. 整个过程让情境中的形与数相互印证,贯穿着师生、生生的相互探究,使问题的发现和提出都有着几何背景的支持与验证.
  (2)从多种方案到首尾配对.
  在构建等差数列模型之后,继续内化等差数列中的基本要素,引出求和的概念. 在探索求和方法的过程中,尝试多种方法,深入分析问题本质,追根溯源.
  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拆式(留中间一项或留末尾一项)、添项(补齐偶数项),甚至可能引发奇、偶项分类讨论等,给了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机会,利于形成基于数或形视角的多个方案,上述方案都体现了化归思想,核心方法还是为了配对,本质是将等差数列转化为常数列,相对应于图形,则是补形,转化为常见的矩形. 执教教师能以学生为主体主导课堂教学. 从以上开放式的探究活动中,回归到问题解决的优化,从数的运算角度考虑运算策略,带领学生体验数学思考历程,最终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案,即倒序相加法. 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和变形
  规则的理解阶段是从多角度阐释、内化规则原理的过程.
  (1)从“知三求一”到“知三求二”.
  经历探索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后,公式的得出已经是水到渠成,但本節课并未停止探究,而是回到特殊数列基本量的问题分析上来,既延续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知识,也为后续等比数列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给出条件“ 已知a1,an,n”“已知a1,d,n”分别让学生自主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既回顾了之前的“知三求一”,更突出“知三”的意义所在,并拓展到“知三求二”,其推导过程中隐含了前n项和与通项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2)从代数形式到拓展理解.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得出之后,为了寻求数学规则的多角度理解,本节课继续对公式的两种代数形式设计一连串的拓展性问题. 例如,“能否从几何角度找到公式的直观解释”“你能指出两个公式之间的关系吗”等. 强化公式的几何理解,突出公式的函数理解,体会数学的整体性,也使数学规则通过问题思考和形式转化的方式得到了内化.
  三、本节课的“转化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解决规则如何由第一阶段习得的陈述性形式转化为程序性形式,也就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重点在于明确在一些典型情境中运用规则办事的程序和步骤.
  “知三求二”,选择公式,优化解法,追求简约.
  例2  求出图1、图2中各区域的总人数.
  回归“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体会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以上例题和练习题甄选了典型题目,让学生明确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运用的程序和步骤,同时也能回归到引入的情境,前后呼应,引发学生的共鸣. 不足之处是练习题没有引入变式习题,应该通过变式练习,提高学生的公式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使用数学规则解决问题的技能.
  四、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围绕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发现、证明、理解、运用中,将知识点教学转化为数学思维的训练和数学思想的渗透.
  1. 独具匠心,经典问题创新意
  引入情境以阅兵视频为背景,视频中队列的变化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基于情境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贯穿了整节课的探究活动过程,让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这个经典课题的设计和实施都具有了新的创意.
  2. 问题引领,探究学习溯本源
  教师截图提取特殊队列,设计问题串引领学生进行探究,用数学眼光进行观察,经历了队列到点阵的变化,进而提出课题进行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了求和的各种路径,方法灵活多变,最终殊途同归,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数学育人,发展素养水到渠成
  整节课是执教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方法、拟订方案、实施践行、评估成果、优化选择的过程,较好地落实了“四基”,提高了“四能”,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育人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其他文献
摘 要:方程与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是解决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2020年全国各地区中考“方程与不等式”试题进行解题分析,并对各典型例题解法进行赏析,给出思考启示,以期对中考复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方程与不等式;数学建模;解题分析;数学素养  方程与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是解决数学和生活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是中考考查的
期刊
摘 要:幂函数是高中生学习的第一个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其他函数具有示范作用. 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研究函数的“基本套路”,体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观察、归纳、抽象、概括、类比的思维方法,以及从函数图象和代数运算两方面研究函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幂函数;函数的研究方法;核心素养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精
期刊
摘 要:结合2020年全国各地区中考试卷中“数与式”部分的试题,基于试题与教材的联系,从教材例、习题与中考试题关系的角度,研究试题背景,挖掘试题源头,分析试题结构,定位试题走向,剖析学生的解题情况,为复习备考提出针对性的解题策略和教学建议.  关键词:解题分析;思想方法;复习启示  “数与式”内容涉及实数、整式、因式分解、分式、二次根式,以概念、性质、运算法则和运算能力检验学生对“数与式”内容的基
期刊
摘 要:从八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介质与距离对WiFi信号强弱的影响”的数学建模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 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是数学建模活动教学的设计,基于常规教学设计对其进行拓展,通过改进使之适用于数学建模教学设计的撰写;第七方面是学生获得的成果,包括成绩和不足两个方面;第八方面是对本次活动的反思. 这样的过程能帮助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并真正理解数学. 该教学设计还基于数学建模活动的需求在表
期刊
摘 要:在梳理概念结构系统的形成、发展、更新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结构,培育数学抽象素养.  关键词:余弦定理;正弦定理;概念结构;数学抽象  一、背景  数学抽象是数学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通常要经历感知与识别、分类与概括、想象与建构、定义与表征、系统化与结构化五个阶段. 其中,数学抽象的前两步分别是感知与识别、分类与概括. 第一阶段是感性抽象或经验性抽象;第二阶
期刊
摘 要:从学生不能画出过定点的斜率确定的直线的现象入手,分析问题在于概念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教学情境问题泛化、缺少数学抽象的活动载体和数学表征形式单一. 提出在章起始课教学中建构恰当的概念语境情境、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心向促进概念接纳、通过活动拉长进程减缓坡度、以多样化的概念表征建立概念图式等改进教学的途径,得出“章节起始课因涉及核心概念生成、思维方式转变和思想方法的萌生,故接纳理解应重于运算训练
期刊
摘 要:“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是一节指定课题,执教教师使用北师大版教材进行课堂教学,非常成功. 他以实际问题预判决策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鞋码和身高,思考与体验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课堂充满了数学味、教学味和文化味,教学语言有磁性,信息技术工具和计算器帮助分析计算的操作技能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线性回归;情境问题;核心素养;数学文化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是一节指定课题,要
期刊
摘 要:以一个生活问题为切入点,设计了作为定积分学习驱动问题的学习任务. 分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四个环节完整呈现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定积分加以解决的过程. 探讨了此学习任务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并对驱动问题的設计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驱动问题;定积分  一、背景  高中阶段的微积分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面对高中
期刊
摘 要:迁移能力是学习的必备能力,知识的迁移过程就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三个水平达成的过程. 以“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复习课”为例,通过设置熟悉的情境、关联的情境和综合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境设置;迁移能力  遷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为迁移而教”是教育心理学家们普遍提出的观点,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众多一线教师的认可. 但知识的迁移不是凭空发生的,是
期刊
摘 要:結构不良型试题是2020年高考数学全国新高考试卷中出现的新题型. 对一道结构不良型试题进行分析与反思,提出针对高考复习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结构不良;数学思维;新高考;高中数学  2020年山东省高考数学是第一次以不分文、理科的形式出现,试卷坚持对数学学科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高考考查要求,作为第一年文理合卷,贯彻了“低起点,多层次,高落差”的调控策略,发挥了高考数学的选拔功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