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传播中国的“出海之船”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feng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传播事业的关键在于人。中国外文局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多年来坚持实施人才强局战略,通过引进海外人才与出国(境)培养两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对外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
  
  “走出去”和“本土化”
  
  《国际人才交流》:外文局近年来在实施“走出去”和“本土化”发展战略中,取得了哪些成果和显著业绩?在实施发展战略中,是如何发挥海外人才独特优势的?充分发挥海外人才的作用,对于实施外文局整体发展战略具有什么意义和积极影响?
  郭晓勇:“走出去”和“本土化”是外文局进入新世纪以来,实施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之一,包括外宣书刊本土化、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大版权贸易力度等。在对外合作与交流方面,外文局以政府机构、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和有影响的出版发行机构、互联网机构为主要对象,以合作出版、合作发行、合作办网、合作培训、互换信息等为主要形式,建立互利互惠的紧密合作关系,拓展外文局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版权贸易连年取得突破,在全国出版集团中保持领先地位,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这里想重点说一下外宣书刊本土化有关情况。外文局通过强化驻外机构职能,在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及拉美、中东等地区创办本土化工作机构,将外宣期刊、图书的选题策划、印刷发行前移到对象国,对外报道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得到明显增强。目前我局在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埃及、墨西哥、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海外分支机构。其中,英文《北京周报》,《今日中国》阿文版、西文版,日文《人民中国》,俄文《中国》、韩文《中国》等6个外宣期刊实施了本土化运作模式,实现前后方整体联动,各刊专稿均达到50%以上,外宣针对性明显提高。前方分社积极开展本土发行工作,发行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近年来,我驻香港、美国、德国和英国的公司,加大了发行出版书刊的力度,同时,在当地出版了300多种图书,从图书的装帧设计到选题内容都更加贴近当地读者,大大地提高了发行效果。
  在本土化机构里,外文局共聘有30多位当地雇员,他们参与了书刊的选题策划、设计和发行等工作。另外在局内,我们目前聘请了十几个国家,7个语种40多名外籍专业工作人员。他们主要承担全局系统书刊网的翻译、改稿和文字润色以及编辑、采访、撰稿、选题策划等工作。充分发挥海外人才的作用,使外文局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增加了开放的理念,对外宣“三贴近”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外文局造就“大家”和“优才”
  
  《国际人才交流》:外文局是与新中国同龄的国家对外传播机构,为新中国的对外宣传事业和树立新中国的国际形象建立了功勋,同时也为今天的中国对外宣传事业开拓了道路,奠定了基础,造就了一批“大家”和“优才”,请您简要回顾和介绍这些外宣“优才”和“大家”的杰出贡献和奠基作用。
  郭晓勇:新中国成立之初,外文局的前身——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也随之成立了。当时,有一大批编辑、记者、翻译等人才,从全国各地、从海外汇集到北京,开创了共和国对外传播事业。在此后60年岁月中,一批卓越的翻译家、出版家、作家、画家都曾在外文局任职,包括茅盾、巴金、萧乾、戴望舒、冯亦代、叶君健、徐迟、陈依范、丁聪、英若诚、杨宪益以及爱泼斯坦、戴妮丝、沙博理、魏璐诗、戴乃迭、陈必弟等一大批德高望重、蜚声中外的文化大家和国际知名专家。
  特别是有一批有志归国青年和外国友好人士,他们在当时不利的国际舆论形势下,突破西方封锁,以图书、期刊为载体向国外介绍中国、说明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将《楚辞》、《史记》以及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等译成外文传播出去,将中国的发展建设用文学作品、图画、新闻报道等方式传递给外国人,使他们能够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努力为国家建设营造好的国际环境,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外文局人在创立中国对外传播理论方面也做出了贡献。段连城、沈苏儒等在长期从事对外传播实践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理论探索和总结,构建了中国对外传播理论的基本框架,原外文局局长段连城被誉为对外传播理论的创始人,建立中国对外传播学的开拓者;原任《今日中国》杂志社副总编的沈苏儒是最早提出以“对外传播”取代“对外宣传”的倡导者之一。
  
  让外国专家在创新中发挥最大效应
  
  《国际人才交流》:外文局从上世纪50年代即开始聘请外国专家,是全国聘请外国专家人数最多、年头最长的新闻出版机构之一。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外文局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和实际举措,让外国专家和海外专业人才在创新中发挥最大效应?
  郭晓勇:外文局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即有一批来自国外的专家和友好人士,如爱泼斯坦、戴妮丝、沙博理、魏璐诗、戴乃迭、陈必弟等,他们在外文局期刊和图书领域辛勤工作,为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外文局仍健在的外国老专家有:93岁的全国政协委员沙博理(Sidney Shapiro),93岁的美籍专家史克(Bersa Sneck),96岁高龄的日籍专家土肥种子,另外还有几位长期在华工作的老专家,如印尼籍专家穆迪罗(Mudiro),泰国籍专家素查(Suchartu),越南籍专家阮绍光(Nguyen Quang),乌拉圭籍专家维森特·罗维塔(Vicente Rovetta)等。这些老专家大多年事已高,但仍非常关心外文局的工作。外文局领导也经常走访慰问,关心他们的晚年生活。
  近年来,根据中央外宣工作“三贴近”的要求,我局制定了对外书刊出版发行本土化战略,在积极推进驻外机构本土化出版发行建设的同时,对外籍工作人员的聘用和使用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更多地发挥外籍专业人员本土文化和语言的优势,为使我局对外出版的书、刊更加贴近国外读者的阅读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2003年以来,外文局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开展引智工作,加大了境外特殊人才的聘用力度,大胆聘用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经验的境外人员担任图书、杂志社编委、文部副主编、高级顾问、特约撰稿人、栏目主持人等业务职务,直接参与选题策划、编辑和采写工作,并在待遇上给予一些特殊政策。为了确保聘用人才质量及有效管理,我局成立了由常务副局长领衔、主要业务部室负责人及特邀专家组成的“中国外文局境外特殊人才资格评审委员会”,负责境外特殊人才的资格审定及聘任工作。
  目前,我局被聘为中高级专家的外籍人员有10位:其中日本籍横堀克己担任《人民中国》编委会委员;埃及籍侯赛因担任《今日中国》阿拉伯文版副主编;南非籍弗朗西斯科·里托担任《北京周报》英文版副主编;苏丹籍叶海亚·穆斯塔法担任中国网阿文副主编;美国籍卓科达担任外文出版社特约撰稿人;美国籍白立文担任人民画报社英文编辑部高级编辑顾问和栏目主持人;美国籍高级版面设计人员约翰·布雷利担任《北京周报》短期高级版面设计专家。
  《人民中国》编委横堀克己先生,自2001年在《人民中国》被聘为日文专家,2003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04年被聘为人民中国杂志社编委至今。他策划和撰写的文章多被日本主要媒体转载,同时使《人民中国》在日本主流社会的影响逐渐扩大。日本前首相小泉和55名日本国会议员现已成为该刊读者,横堀克己先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日中国》阿文版副主编侯赛因先生,是一位来自埃及的新闻工作者,在中国工作多年,既了解中国国情又熟悉阿拉伯情况,在阿拉伯媒体也有广泛影响。2004年被聘为《今日中国》阿文版副主编以来,撰写了大量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中国的文章,许多重点文章被中东通讯社等当地新闻机构和媒体转发转载,在阿拉伯各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他采写的文章还多次获得外文局优秀外宣作品奖。他经常从阿拉伯媒体收集有关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反映,及时反馈给编辑部,使其编发的文章更具针对性。
  为了解决外文局期刊老大难的封面问题,2007年,北京周报社高薪聘请美国籍高级版面设计人员约翰·布雷利先生担任《北京周报》短期高级版面设计专家。布雷利自1991年至今为英国伦敦专业社记者协会和美国形象艺术学会会员,具有20年期刊杂志及其他出版物设计和版面编排经验,曾担任美国《中国贸易》杂志、加拿大航空杂志(《Atmosphere Magazine》)的美术指导、资深设计及制作专家。现担任《南佛罗里达执行总裁》(《South Florida CEO》)商务杂志改版设计专家。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经他策划设计的《北京周报》发生了“改头换面”的变化。他还为北京周报社、今日中国杂志社和人民画报社的美术编辑人员进行了有效的培训。
  我局近年来加大了外国人直接参与报道的力度,除了征文、约稿外,我们还与各地外宣机构合作,确定主题,直接组织我局外国专家到当地采访,特别是加强对一些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收到了良好效果。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我局及时组织包括有外国专家参加的记者团赴地震一线采访报道。
  外文出版社近年还聘请外国资深撰稿人为图书项目负责人,编写了“外国人看中国”、“这些中国人”系列丛书。目前,已经出版和正在出版的有《他们在创作——25位中国新锐艺术家的面孔和作品》、《在北京》、《在上海》、《这些新疆人》、《这些宁夏人》、《这些广西人》、《这些贵州人》、《这些蒙古人》等。这些图书使我局对外出版物更加贴近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
  此外,为不断提高全局对外出版的选题策划和出版能力,增强业务人员“内知国情,外晓世界”的水平,自2006年起,每年举办国际出版选题策划会,邀请国际出版界专家来局,就国际出版界的趋势、国际关注中国的话题进行互动研讨;从西方读者的思维方式和国际市场对中国图书的需求出发,共同策划针对性的图书选题;编辑、版权人员等也借此与专家建立了常态联系等,推动了中外合作出版的进一步深化。
  
  “请进来”和“走出去”
  
  《国际人才交流》:外文局是中国外文翻译人才最为集中和优势突出的机构之一。近年来,外文局是如何运用和发挥好翻译人才的优势,同时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快翻译人才培养的?
  郭晓勇:对外传播事业的关键在于人。外文局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多年来一直实施人才强局战略,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翻译人才队伍一直以来都是外文局的核心人才队伍,目前,外文局共有涵盖15个语种的在职翻译人才近400人,其中包括具有正高级职称的35人。对于这些人才我们是相当重视的,业务上给予学习培训的机会,待遇上适当倾斜,工作中充分信任,给予施展才华的舞台。尤其是在培养上,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三方面途径对翻译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第一方面,全局每年安排约两千人次参与培训,邀请国外知名院校专家教授以及行业前沿专家来华举办讲座,与我局专业人员进行交流研讨,这其中也包括翻译人才。第二方面,选派业务领导和优秀骨干人才赴海外院校和有关机构学习翻译、新闻、出版、管理和新技术等课程,5年来全局选派了80多人。第三方面,我们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人民大学等9所国内知名高校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目前已有外语、新闻等专业学生前来实习,这将成为外文局预备力量的培训基地。
  同时,外文局每年都要举办翻译比赛、编校比赛,提高业务人员的能力水平,营造业务氛围。针对青年业务人才的培养使用,我们实施了青年导师计划,由经验丰富、资历较长、水平较高的老同志一帮一提携,以老带新,言传身教。
其他文献
对众多海外人才来说,上海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们。现在,全国每四个“海归”人才中,就有一人在上海。截止到2008年底,在上海工作和创业的海外人才已经达到7.5万余人,约占全国的1/4。一大批留学人员在跨国公司和著名国际机构中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留学人员在沪创办的企业达4000余家,总投资额已经超过5.5亿美元。  上海为什么能像一块磁石对海外高层次人才产生强烈吸引力呢?它得益于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
期刊
邓文中是世界斜拉桥和节段桥梁特殊结构的设计施工领导者。他在世界五大洲设计的桥已超过100座,全世界1/10、北美洲1/5的斜拉桥是他设计的,著名的《Road and Bridges》杂志称邓文中的桥为“日不落桥”。    邓氏桥梁与世界纪录    在地球这块璞玉上精心雕琢的人,是时代的骄子。美籍华人邓文中博士研究发明了建设桥梁的“拉索挂篮法”、“顶推法”、“平开法”,用以改造旧桥的“加拱法”在全世
期刊
2004年8月17日,在美国加州圣芭芭拉国际密码学会议(Crypto’2004)上,这个看上去柔弱普通的东方女子,面带微笑,自信地走向讲坛,向世界公布了她石破天惊的研究成果。热烈的掌声,无数次打断她的报告。在10多年来密码学最沉寂的领域,王小云搅动一池春水,频频掀起轩然大波。    在中国,叫“王小云”的女性有成千上万。然而,自2004年8月以来,“山东大学王小云”——却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在国际密
期刊
多年来,郑大高度重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从1979年开始聘请第一位外国专家,到目前年聘请长期专家100多人,仅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聘请了4人,尤其是弗朗斯瓦·马蒂院士的引进,更是开创了郑州大学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的先河。    郑州大学是一所涵盖理学、工学、 医学、文学等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多年来,郑大高度重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从1979年开始聘请第一
期刊
7月26日至29日,以“保障粮食安全 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的“2009中国·榆林马铃薯大会”在陕西榆林隆重召开。  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屈冬玉,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白宜勤,陕西省外专局副局长李军,国际马铃薯中心的秘鲁专家胡安·兰迪欧博士出席了会议。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近1/4,养育着中国西部30%的人口。马铃薯产业发
期刊
2009年7月31日,北京全景赛斯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中关村皇冠假日酒店隆重举行新一代网络学习平台发布会。  ATEL平台是一个基于SaaS技术的新一代高质、可靠、先进的交互式在线培训及知识管理学习平台,主要由登录系统ATEL-SSO、内容管理系统ATEL-LCMS、学习管理系统ATEL-LMS、虚拟教室系统ATEL-LAMS、系统管理平台ATEL - SaaS Portal等5个子系统组成。借助此
期刊
8月13日,浙江省副省长陈加元在杭州会见了来浙江省考察访问的越 南内务部部长陈文俊一行。浙江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发展与越南的友好关系,尤其是近年来,双方在人才、科技、经贸飞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卓有成效。陈加元希望越南客人此行能够增进对浙江的了解,双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务实推进,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促进共同繁荣和发展。省政府副秘书长施利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乐益民、副厅长李为,省
期刊
日前,受江苏东台市人事部门的邀请,德国猪病专家布塞博士来到该市进行了为期12天的技术交流和指导。12天里,布塞博士通过座谈会,现场指导,举办技术讲座等活动,对该市生猪的饲养管理、常见猪病的防控和种母猪的选种、繁育等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进行了悉心的指导。  布塞博士对东台地区目前面临的夏季猪高热病,如何加强免疫进行了指导。在现场察看了东台千禧福种猪场、生态园猪场、周国林猪场3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养猪场
期刊
国家外国专家局出国培训管理司2009年已审批项目114项、2001人,已审核出国(境)培训项目408项、7265人,审批审核合计522项、9266人,其中党政干部出国(境)培训为4337人,顺利地完成了上半年的工作计划。    在2009年度出国(境)培训项目对接会于广西南宁召开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外国专家局出国培训管理司司长崔长征。据崔司长介绍,截至今年6月30日,国家外国专家局出国培训管理
期刊
中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能是人才。这里说的人才,不是普通的人才,而是高层次的世界级人才,那些在本研究领域、本行业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端领军人才。    今年4月17、18日两天我应邀参加了哈佛大学中国问题研讨会(Harvard China Review)。我参加了两个议题的讨论,其中一个议题是: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几乎所有与会者都一致认为: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科学技术。于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