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到过罗布泊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这荒凉、贫瘠和风沙肆虐的沙漠戈壁上,竟然生长着一种生命力特别顽强、又异常美丽的花朵——马兰花。马兰花是罗布泊沙漠和孔雀河边的“吉祥花”。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讲述了德伯家的女儿苔丝由于出自穷苦人家而遭遇种种不幸与困难,最终成为杀人犯的故事。以下主要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为视角具体分析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苔丝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摆脱自己悲惨的命运,并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即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
本文以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为切入点,分析《野草在歌唱》中女主人公玛丽在种族矛盾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不懈抗争,却由于无法调和人格面具、阴影与阿尼姆斯之间的平衡,而导致个性化进程失败的过程。
为给我们的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选稿,今天读了韩永明的这篇大作,百感交集,胸中积压多年的话像洪水一样汹涌起来,只有一泄而出,方能疏解。这部小说讲述的故事并不惊天动地,甚至有些“陈旧”,无非在城市工作的儿子,回乡探视病母,并为她料理后事的前前后后。接到急电往回赶,老人先行亡故,然后按照乡村习俗,准备棺椁,通知亲朋,设灵堂,请道士,办白席,念经,守灵,抬棺,出殡,诸如此类的一系列情节。故事并不复杂,也不陌生,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法国的中央集权有其历史作用,但绝对君主制是不稳定的政治制度。面对旧制度的弊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主动要求进行政治改革,但却加速了旧制度的解体,从而引发了改革的悖论。最终,旧制度解体,但新制度却迟迟不能落实,最终导致守旧势力得势。这些问题对现代中国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颠狂的纽约》是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在大都会建筑学领域撰写的奇幻“建筑小说”,也是了解库哈斯城市理论的重要文献。这部集论文、方案、作品于一体的美学文本,实际上是对当代大都市密集性文化现实进行的超现实主义批评。本文拟通过对《颠狂的纽约》的解读与分析,回溯库哈斯建筑思想源头,并在现代主义背景之下,进一步结合库哈斯其他建筑文本与项目计划讨论其建筑思想的文化批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