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的审美轨道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5157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小说是脍炙人口、百读不厌的短篇佳作,它们不仅表现了作者驾驭短篇小说的娴熟技巧,而且闪耀着作者不灭的斗争精神。在日常阅读中,学生一般未经教师指导亦可感知鲁迅小说方面的美学内容:风姿各异的景物画面,精彩的修辞,绝妙的对比,生活化的语言,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但是,学生相对地缺乏对小说——审美对象深层次的审美境界的探索。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与点拨,给学
  生以可循的审美轨道。
  
  一、体会小说中用词的精妙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朗读鲁迅小说时已经能感知小说的语言美,但是他们很难说清语言何以美,所以,语文教学的一个任务就是让他们了解鲁迅小说的语言为什么美。汉语具有丰富的词汇和多变的词性,即当一个词在特定的环境中出现,就会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或精美,或简洁,或传神。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个字,这动词和形容词为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就可以。”体会鲁迅小说不同用词的精妙,能带着学生进入绝佳的境界。例如,《孔乙己》中的:“排出九文大钱”,“从破衣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伸开手指将碟子罩住”等,这里的“排”、“摸”、“笼”、“罩”等动词,准确地把孔乙己从穷困潦倒的神态、灵魂深处的疮疤被戳痛而骤形于色的懵态,以及他善良、诚恳但迂腐的性格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在《故乡》开头的一段,鲁迅准确地运用了“隐晦”、“苍黄”、“萧素”、“悲凉”这些形容词,把自己回乡途中看到故乡在封建军阀统治下荒凉破败的景象和自己悲凉沉重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鲁迅小说中这种精彩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分析中体会曲径通幽之处,了解小说的深刻内容,同时体会作者刻画人物性格的良苦用心。
  
  二、体会运用第一人称增加小说的抒情气氛的妙处
  
  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是鲁迅小说的一大特色,“我”在小说中往往是线索人物,即由“我”审视生活,观察生活。小说的故事情节则常通过“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展开,这样就仿佛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样,不仅读来亲切感人,而且叙述中处处交织着浓郁的抒情气氛。
  如《故乡》中,“我”渐近故乡时见到故乡颓败的情景,“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由是发出“这不是我儿时的故乡”的感慨,苍凉而沉郁。这样,一开始就为小说定下了抒情的基调。在故乡,“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是多么怀恋儿时美丽的故乡,多么怀恋儿时深厚诚挚、聪明能干的‘小英雄’的美好景象”。在故乡,我见到中年闰土,中年闰土已从“小英雄”而变为“木偶人”,这使“我”心头的故乡美好记忆全部破灭——故乡是不可能再美丽的,美丽的故乡从哪里去寻找呢?“我”感到多么的失望与悲哀啊。离故乡时,“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种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真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几段饱含诗情的哲理的抒情议论,把小说的主题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信心和乐观的精神。在《孔乙己》中,鲁迅以一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我”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让人体会到,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且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
  由于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作者还可以以“我”出面,发表对生活的感想,倾吐对生活的激情,把大量的抒情议论作为人物的独白自然和谐地组织在小说中,使小说显得热情洋溢,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三、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出色运用
  
  对比是鲁迅小说惯用的艺术手法,这在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其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这些小说,不论是人物刻画,还是环境描写,抑或情节的展开,都出色地运用了对比。没有对比,就不成其为鲁迅小说。在《祝福》中,写鲁四老爷、镇上的几个本家和朋友“都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就是为了反衬祥林嫂“改变之大”;又如祥林嫂两次来鲁家的外貌描写,尽管都有“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第一次写“两额还是红的”,就是为了对比第二次“脸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从中反映几年生活的折磨留在她外表上的烙印,以及封建礼教和鬼神迷信对她的打击惨重;结尾则通过鲁镇年底祝福热闹忙碌的气氛与祥林嫂惨死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说明封建地主阶级所祈求的“福”,实在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上,同时也烘托了祥林嫂死亡的寂寞。值得一提的是,鲁四老爷的书房的陈设——两边挂的“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案头陈放着《近思录集注》等书籍,这都使整个书房发散着浓重的理学气味,这与他得悉祥林嫂死亡后大发雷霆恰成对照,把这位“讲理学的老监生”的虚伪面目刻画得入木三分,暴露得淋漓尽致。在《故乡》中,故乡已非昨日的故乡,闰土也非昔日的闰土:那“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那“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在寒风中“瑟索”着。天真烂漫的闰土已被横暴的社会压力变得木讷阴郁。作者通过色彩的对比,深刻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封建势力、封建制度从肉体以及精神上对农民的残暴压迫和摧残,表达了对闰土、对农民的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再如在《孔乙己》中,孔乙己是个没有“进学”的老童生,他迂腐却善良,有坏脾气又有好品行,可厌又可笑,可怜又可悲。小说描绘了他在众人奚落下脸色的变化。孔乙己的脸时而“青白”,时而“涨红”,时而“青筋”绽出,时而“笼上一层灰色”。从最初的“脸色苍白”到最后濒于死亡的“黑而且瘦”,通过色彩的变化对比令人窥见孔乙己人生的悲剧命运,揭示孔乙己在这封建科举制度下如何被吃掉的全过程。
  
  四、体会着力塑造人物形象的深远社会意义
  
  画家罗中立油画《父亲》中的“父亲”无疑是“美”的,那满块厚重的深黄色彩,那丘陵般的立体形线条,那人物形象凝重而又有所盼求的神情,怎能不引起读者心灵的颤动?这种颤动就来自对画面的第一次的原始感觉,这种颤动还没有从深层次上对作品对形象进行鉴别进行评价,而这种评价与鉴别如若不懂一定的美术语言、不遵循一定的审美轨道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学生读《阿Q正传》的第一感觉就是“阿Q”这个人有意思,而“意思”在哪儿,又不知所之。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既必须让学生感知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美,同时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来引导学生攀登更高的美学境界。《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的佼佼者,阿Q从美学的角度讲是“美”的,“美”得不可胜收:阿Q跟人家口角时声称:“我们先前——比你们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当被人抓住辫子在壁上碰完响头,却心满意足地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阿Q的头上“不幸”有着癞疮疤,于是忌讳别人说“癞”,以及一切近于“癞”的音,后来被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也讳了;后来,阿Q被抓到法堂,看到光头“和尚”和其他“长衫人物”,“怒目而视的看他”,“他便知道这个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听其言,观其行,阿Q的“行”是可笑、可鄙、可悲的。但鲁迅小说的真实意图绝非是向我们提供一个“笑料”。我们应该让学生理解:阿Q身上所折射出的那种以“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那种卑躬屈膝,那种欺弱怕强,是鲁迅对当时民族文化的病根、民族品格劣根性的真切呈现。我们应该理解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苍凉、沉重的心情。
  从表象的感知入手然后对内含进行分析,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所以,从感知鲁迅小说的表象到深入鉴别评价鲁迅小说的深层内容与美学含义是对鲁迅小说审美的必然轨道。当然,也只有循此轨道,我们才能欣赏鲁迅小说的“美”。
其他文献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确实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大学就业可能会越来越难.而中国目前大
自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社会语言学等学科对机构会话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兴趣,课堂会话也在其中.“修正”是会话分析中的一个概念.已有研究比较了会话修正、修正启动策略在
与当前高校考试舞弊现象普遍、因考试舞弊被处罚学生日趋增多、受处罚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相比,高校考试舞弊被处罚学生后继教育的研究相对滞后且明显缺失.加强该领域的研究
摘要: 《藤野先生》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是加强初中语文课人文性教育的极好教材。对于此文的教学,本文作者从寻情、激情、悟情入手,抓住文中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组织教学,紧扣“情”字,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起到了很好的人文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人文性教育《藤野先生》寻情悟情激情    《藤野先生》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自被收进中学课本以来,一直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不仅因为作者的艺术构思和
加强高校感恩教育要统筹各方力量多面结合,形成合力,把大学德育与大学精神的树立相结合;汇集全校之力抓好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样,在西方画坛占重要地位的风景画也是如此.这两种表现相同的对象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越来越得到教育各界的重视.钢琴教学的实践性、灵活性等特点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独有的优势,本文主要从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学
在我国当前学术著作出版难的时候,能看到新闻学书籍的出版,尤其是新闻理论书籍的出版,真使人高兴。最近读到南京政治学院副教授卢惠民同志著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导论》(以下
据调查表明,不少学生对语文课抱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相去甚远,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现行语文教学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新课程的推广实施,使语文的教学改革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种种原因,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老问题仍未改观。
随着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京津冀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京津冀生活圈逐步形成.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成了各经济区域首要思考的问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