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保障房建设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从住有所居、安居乐业,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保障性住房建设,随着国家保障性住房工作的全面加快与推进,需要各房地产管理单位与部门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着力提升住房保障能力,加大保障性住房工作在档案管理方面力度,科学规范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加强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推动社会保障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关键词:保障;住房;档案管理
保障性住房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是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顺利推进的关键一环。如何把这件得民心、顺民意的事办好、办实,完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离不开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及档案管理等实效性作用的发挥。
一、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概念与重要性分析
(一)保障性住房档案是政府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住房,但该住房有别于市场性较强的商品房,其标准、价格、租金方面均有所限定,主要以廉租住房、經济适用住房的形式出现,通过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公共租赁房,使更多低收入家庭和住房困难群体住有所居。而在一切保障性住房工作管理中,住房保障档案以纸质、电子两种档案形式,依法保存各种原始文字、图表、声像等信息和数据,以反映了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实情况,成为开展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保障性住房档案又有住房保障对象和住房保障房源的区别,前者主要体现正在轮候或已获得住房保障,包括申请、审核、实施保障、动态管理等材料,而住房保障房源档案主要指后期已分配使用的保障性住房的档案、基本情况、使用管理情况等方面的材料。
(二)住房保障政策解决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而在住房保障工作中,所形成的工作信息和数据是对保障对象享受合法权益的最真实、最有效的记载,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形成住房保障档案,在住房保障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将这些资料进行规范收集和整理、归档、保管和有效利用,成为我国档案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对社会保障工作的补充,对提高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充分显示了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在住房保障工作和我国档案资源中的重要性。
(三) 完善了社会保障机制。保障性住房档案收集了低收入家庭与贫困群众等各方面情况和数据,能真实反映出保障性住房家庭的近况,为上级指导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撑,协助领导部门及时总结经验、制定有效措施与政策、解决贫困群众住有所居问题等方面,促进了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度。
(四)有利于保障性工作顺利进行。随着保障性住房制度保障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低收入群体和贫困家庭开始申请和享受保障性住房补贴,这就需要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对每个承租户收入、住房、人员入住等情况定期开展巡访与核查工作,在此项工作中,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必不可少,它为开展巡访和核查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有利于保障工作及时掌握各种情况,及时应对。此外,遇到不符合规定的承租户,会停止发放租赁住房补贴或退回保障性住房,在这个过程中,保障性住房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全部取决于保障性住房档案提供的真实资料内容的提供,只有档案的内容充分体现准确性、真实性性和规范性,才能防止重复享受、多占住房等问题的出现,做好住房保障对象的资格认定,真正实现保障性住房工作“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二、对提高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化、长期性的工作,有一定的繁琐性,而好的档案管理制度应当能够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及工作范畴有明确规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进整个档案管理工作进程。为此,应提高各级单位对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的重视,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流程及工作制度,发动档案管理和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提高认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构建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科学管理体系,确保档案的建档、归档工作必须依据《城镇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促进保障性住房的档案管理与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工作在布置、检查和验收方面同步进行,并深入完善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体现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保障性住房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二) 有针对性地建立动态信息档案管理系统
1、 对于已获得保障的低收入群体来说,其家庭住房、收入、人口都是动态的,因此,保障性住房并不是终身制,应加强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规范公开透明,严格按照资格准入、退出审核制度,做好住房保障对象的资格认定,有针对性地开展住房状况的调查与回访工作。
2、 建立未享受保障住房群体信息库,完善保障性供给制度。定期核查、全面排查、调查、核实,对已符合租住条件的保障对象建立档案,做好建设和供给工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速度,当保障性住房建成后,采取逐级审核、逐级公示的方式,及时向社会公示分配原则和方案,接受社会、舆论、法律的监督的同时,对未享受保障住房的租住户及群体排定顺序,安排发租,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要,发挥保障性住房主体作用,逐步扩大对未享受保障住房的租住户及群体保障机制的覆盖面,实现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
3、 做好政策关注与研究工作,跟进政府主导、政策扶持,根据国家新近出台的最新保障住房的申请和保障标准,抓好落实,科学规划,有针对性地建立动态信息档案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和整合新产生的文件材料,为住房保障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保证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1、 严格规范档案工作和管理,完善用人机制、培养机制、奖励机制,合理配置人员,专人专职,定期培训,划定职务范围,充分了解档案形式、格式和办理程序,提高在收集、整理、归档、统计、保管等方面利用,提高档案管理专业性。健全档案检索体系,完善电子档案信息库的储存工作,定期备份,配备专用的数据存储设备,做好安全防护,确保档案完整性和安全性。
2、定期评比个人或集体业集突出奖,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树立档案工作人员责任感,提升其专业素养,提高保障性住房档案的管理能力和工作实效,更好地为用户群体服务。
三、 结语:
近年来,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改善城市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有了重要进展。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档案管理工作仍有很大提高空间。为此,在完善保障性住房工作制度的前提下,应加快推进档案管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逐步形成总量平衡、结构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适应的住房供需的局面,满足市民多层次住房需求为重点的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向着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刘富东.我国保障性住房档案服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2]徐丹.公共管理视域下文档管理理论与实践范式研究综述[J].北京档案.2016年07期.
[3]韦曾萍.加强保障性住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A].精品(2010)[C].2017年.
关键词:保障;住房;档案管理
保障性住房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是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顺利推进的关键一环。如何把这件得民心、顺民意的事办好、办实,完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离不开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及档案管理等实效性作用的发挥。
一、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概念与重要性分析
(一)保障性住房档案是政府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住房,但该住房有别于市场性较强的商品房,其标准、价格、租金方面均有所限定,主要以廉租住房、經济适用住房的形式出现,通过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公共租赁房,使更多低收入家庭和住房困难群体住有所居。而在一切保障性住房工作管理中,住房保障档案以纸质、电子两种档案形式,依法保存各种原始文字、图表、声像等信息和数据,以反映了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实情况,成为开展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保障性住房档案又有住房保障对象和住房保障房源的区别,前者主要体现正在轮候或已获得住房保障,包括申请、审核、实施保障、动态管理等材料,而住房保障房源档案主要指后期已分配使用的保障性住房的档案、基本情况、使用管理情况等方面的材料。
(二)住房保障政策解决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而在住房保障工作中,所形成的工作信息和数据是对保障对象享受合法权益的最真实、最有效的记载,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形成住房保障档案,在住房保障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将这些资料进行规范收集和整理、归档、保管和有效利用,成为我国档案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对社会保障工作的补充,对提高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充分显示了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在住房保障工作和我国档案资源中的重要性。
(三) 完善了社会保障机制。保障性住房档案收集了低收入家庭与贫困群众等各方面情况和数据,能真实反映出保障性住房家庭的近况,为上级指导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撑,协助领导部门及时总结经验、制定有效措施与政策、解决贫困群众住有所居问题等方面,促进了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度。
(四)有利于保障性工作顺利进行。随着保障性住房制度保障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低收入群体和贫困家庭开始申请和享受保障性住房补贴,这就需要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对每个承租户收入、住房、人员入住等情况定期开展巡访与核查工作,在此项工作中,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必不可少,它为开展巡访和核查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有利于保障工作及时掌握各种情况,及时应对。此外,遇到不符合规定的承租户,会停止发放租赁住房补贴或退回保障性住房,在这个过程中,保障性住房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全部取决于保障性住房档案提供的真实资料内容的提供,只有档案的内容充分体现准确性、真实性性和规范性,才能防止重复享受、多占住房等问题的出现,做好住房保障对象的资格认定,真正实现保障性住房工作“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二、对提高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化、长期性的工作,有一定的繁琐性,而好的档案管理制度应当能够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及工作范畴有明确规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进整个档案管理工作进程。为此,应提高各级单位对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的重视,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流程及工作制度,发动档案管理和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提高认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构建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科学管理体系,确保档案的建档、归档工作必须依据《城镇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促进保障性住房的档案管理与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工作在布置、检查和验收方面同步进行,并深入完善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体现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保障性住房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二) 有针对性地建立动态信息档案管理系统
1、 对于已获得保障的低收入群体来说,其家庭住房、收入、人口都是动态的,因此,保障性住房并不是终身制,应加强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规范公开透明,严格按照资格准入、退出审核制度,做好住房保障对象的资格认定,有针对性地开展住房状况的调查与回访工作。
2、 建立未享受保障住房群体信息库,完善保障性供给制度。定期核查、全面排查、调查、核实,对已符合租住条件的保障对象建立档案,做好建设和供给工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速度,当保障性住房建成后,采取逐级审核、逐级公示的方式,及时向社会公示分配原则和方案,接受社会、舆论、法律的监督的同时,对未享受保障住房的租住户及群体排定顺序,安排发租,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要,发挥保障性住房主体作用,逐步扩大对未享受保障住房的租住户及群体保障机制的覆盖面,实现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
3、 做好政策关注与研究工作,跟进政府主导、政策扶持,根据国家新近出台的最新保障住房的申请和保障标准,抓好落实,科学规划,有针对性地建立动态信息档案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和整合新产生的文件材料,为住房保障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保证住房保障档案管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1、 严格规范档案工作和管理,完善用人机制、培养机制、奖励机制,合理配置人员,专人专职,定期培训,划定职务范围,充分了解档案形式、格式和办理程序,提高在收集、整理、归档、统计、保管等方面利用,提高档案管理专业性。健全档案检索体系,完善电子档案信息库的储存工作,定期备份,配备专用的数据存储设备,做好安全防护,确保档案完整性和安全性。
2、定期评比个人或集体业集突出奖,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树立档案工作人员责任感,提升其专业素养,提高保障性住房档案的管理能力和工作实效,更好地为用户群体服务。
三、 结语:
近年来,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改善城市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有了重要进展。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档案管理工作仍有很大提高空间。为此,在完善保障性住房工作制度的前提下,应加快推进档案管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逐步形成总量平衡、结构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适应的住房供需的局面,满足市民多层次住房需求为重点的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向着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刘富东.我国保障性住房档案服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2]徐丹.公共管理视域下文档管理理论与实践范式研究综述[J].北京档案.2016年07期.
[3]韦曾萍.加强保障性住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A].精品(2010)[C].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