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映日荷花别样红”。每读肖川老师的教育随笔就禁不住从心里涌出杨万里的这句诗。在当今教育改革思潮中,肖川老师别有一种风致的教育学思想就如同“映日荷花”一样璀璨绽放,在“接天莲叶”中显出“别样红”的风采!
《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延续了肖川老师前两本教育随笔的风格,其文字优美典雅,读之如沐春风;其着笔贴近教育实践,为教师写作的态度令人敬佩;其内容直指教育之意蕴,饱含着生命的温暖和阳光般的生命活力。在这本书里,他觉得有必要再次重申:“真正的教育不仅应该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灵魂,具有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使命与责任赋予教育以高度和灵魂。”并对“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进行了深层反思:“没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教育是轻薄的”。肖老师的教育随笔,其实是他人生的写照,他以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不懈追求,用他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肩负起“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来抒写着他人生的教育学。
教师的教育学
在《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的封二有这样的一段评论:“肖川教授的书是为教师写的。本书力图反映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为教师写作,和教师一道分享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对教育的感悟和理解,是作者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旨趣与追求”。是的,肖川老师的教育学理论来源于教育的实践,更着眼于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学理论的提高。他反复强调“教育的真正内涵,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统一”,而“价值引导”的工作是要靠教师来完成的,教师教育学理论的高低也就决定了教育的高低。
肖川老师的教育随笔首先是写给中小学教师的,他对“教师”内涵的思考也就深深浸透在本书“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这一部分的每篇文章中了。
从教育的内涵来解读,“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他(她)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的高度,即人性所能达到的高度。”在《对教师的期待》一文中,肖老师摘录了一位美国中学校长写给教师的话:“阅读、写作、数学等学科,只有在用来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得更有人性时,才显得重要。”我想每一位教师读到这里都会陷入深深的思考:“作为教师,您首先是一位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也因此会认同肖老师所说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心中培植爱的情感。”
从社会历史的进程来考察,肖老师认为“在今天,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而“一个代表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教师,一定是具有现代民主政治意识的教师”,“所以在今天,我们的教师只有具有现代民主政治的意识,才是与我们肩负的责任相称的,我们才有望成为‘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成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谙熟人类文明历程的人,成为在自己的内心确立起并坚定地守护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的人,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的人”。
从现实的角度来考虑,“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是充满热情和乐观精神的,有着健康和积极的心态。而这也是作为优秀教师最为重要的品质。”在《懂得尽可能多一点》《读书与成长》《给教师的建议》等文章中,肖老师都反复述说着“理想主义者的教师”应该如何“养成”,诸如:“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捕捉你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予学生更多真诚的鼓励”以及“有意味地言说”等等方法。而在《校本教研与教师成长》和《校本培训的具体路径》中,肖川老师从当今的教育改革现实出发,认为“当下的教育理论研究的缺陷之一就是缺乏与实际教育的生活联系和话语过于艰涩,有严重脱离实践的倾向。这样事实上给广大一线教师造成了教育理论是很难接近的认识误区”。于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通过诸如“教学叙事研究”等适合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由于教师所肩负的巨大的职业责任,因而教师们成天埋头于如何教好学而无暇顾及自己的职业生命。而教学叙事正好是以教师历历在目的职业生活为基本的立足点,通过激发教师对自己的日常职业生活的描述与记叙以及整理和反思,从而使得教师亲身体验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生命之美和职业生命之乐。”
肖川老师的“教师的教育学”还体现在本书中肖老师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的专著所写的十多篇序言上。在为周学静老师所著《美丽的世界》一书写的序言《心会看见,看见美好的一切》中,肖老师满怀希冀地写道:“教师应该成为美的使者,将学生带入温馨、温暖与诗意的生活之境。”他由衷地赞美道:“你分明可以感到周老师在用生命和心灵创造教育的艺术。”其实,肖川老师的教学和写作也无不渗透着这样的精神。而在为蔡梓权老师主编的《实践·研究·成才》一书写的序言《在研究中成长》中,肖老师对于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充满了忧虑和期待:“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是由教师塑造的,而教师是由生活塑造的。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即养育出什么样的教师;创造什么样的生活,就塑造出什么样的教师。不要让教师的职业生活把教师束缚成只会人云亦云教教材然后布置作業的教书匠,不要让教师老是重复做一些低级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劳动以至于心神疲惫而又毫无成就感。教书与育人,学习与研究,发现与创造,都是教师生活不应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种完整的教师生活才能生成具有完整人格和素养的完善的教师。让教师体面地、尊严地、快乐地、自主地生活着,教育就会少一些失误而多一些成功,少一些缺憾而多一些美好。”其对教师的拳拳之心与殷殷期望,让我们读出了字里行间所蕴藏着的源于心中教育信念的宗教情怀。
肖川老师在《我的2005年》及《细数阳光:我的2006》两篇文章里记叙了他这两年的行程,而走遍大江南北的背后是深入各地的中小学课堂,聆听一线教师的授课,与教师们交往与探讨,考察各地的教育状况的历程。肖老师在《用整个生命去备课》的序言中曾如数家珍地概括了众多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特点。作为著名大学的知名教授竟然能如此关注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这也是我要将肖川老师的教育学思想称之为“教师的教育学”的重要原因。
生命的教育学
“在我的著述和言说中,高高地举着两面旗帜:一个是生命教育,一个是公民教育。”我这里所称的“生命的教育学”的第一层涵义当然就是肖川老师所大力提倡的“生命教育”。之所以把“教育是对人的成全”作为本书的第一部分,就是因为在肖川老师的心目中,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就是“人”,教育的唯一的目标就是“人的成全”,为了“人的成全”,肖川老师高举“生命教育”这面旗帜,不仅在理论上研究,而且在现实教育中努力地去实践这种教育理想。
在《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等文章里,肖老师写道:“生命教育重要的是要培植学生的生命情怀。生命情怀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确认、接纳和喜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欣赏和沉浸,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珍惜。”肖老师认为生命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作为生命教育的目标追求:“真正人道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作为生命教育的存在形态则是:“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教育。”其现实的实现途径就在于:“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肖老师不仅在理论上探讨生命教育,更在当今的中国努力地去实践着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个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而又涵括着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因而是地方课程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重要主题和领域。”肖老师在为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生命教育》中学版写的前言《幸福从此溢满心房》中极富深情地憧憬道:“我们期待着通过生命教育这门课程的学习,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升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并进而树立起生命神圣的观念,在生命的根基上确立起人的内在的不可让渡的尊严。”
在《优质教育一定源于善好生活》一文中,肖老师热情地赞颂道:“优质教育从其教育过程的品质来说,是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的,是能够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的,是能够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的。”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生命的,拥有这样活力的教育学也才是有生命力的。而“公民教育”则是强调教育要服务于社会,而这正是当今中国教育的责任。只有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教育才是有生命的,也只有与这样的教育相匹配的教育学才能与历史的发展长相伴随。
古语有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初读肖川老师的这本《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只觉才从树叶的缝隙中窥见肖川老师教育学思想的“点滴月光”。我只能要求自己一读再读,在不断的学习中去渐渐领悟这些如阳光下璀璨绽放的莲花般美丽的文字,在教育的实践中去践行那些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理念,希望能如此而“望月”、而“玩月”,终于能欣赏到“千江有水千江月”、“何处春江无月明”的壮丽景象!(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本栏责任编辑 曾维平
E-mail:jxjyzwp@126.com
《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延续了肖川老师前两本教育随笔的风格,其文字优美典雅,读之如沐春风;其着笔贴近教育实践,为教师写作的态度令人敬佩;其内容直指教育之意蕴,饱含着生命的温暖和阳光般的生命活力。在这本书里,他觉得有必要再次重申:“真正的教育不仅应该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灵魂,具有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使命与责任赋予教育以高度和灵魂。”并对“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进行了深层反思:“没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教育是轻薄的”。肖老师的教育随笔,其实是他人生的写照,他以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不懈追求,用他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肩负起“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来抒写着他人生的教育学。
教师的教育学
在《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的封二有这样的一段评论:“肖川教授的书是为教师写的。本书力图反映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为教师写作,和教师一道分享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对教育的感悟和理解,是作者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旨趣与追求”。是的,肖川老师的教育学理论来源于教育的实践,更着眼于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学理论的提高。他反复强调“教育的真正内涵,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统一”,而“价值引导”的工作是要靠教师来完成的,教师教育学理论的高低也就决定了教育的高低。
肖川老师的教育随笔首先是写给中小学教师的,他对“教师”内涵的思考也就深深浸透在本书“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这一部分的每篇文章中了。
从教育的内涵来解读,“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他(她)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的高度,即人性所能达到的高度。”在《对教师的期待》一文中,肖老师摘录了一位美国中学校长写给教师的话:“阅读、写作、数学等学科,只有在用来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得更有人性时,才显得重要。”我想每一位教师读到这里都会陷入深深的思考:“作为教师,您首先是一位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也因此会认同肖老师所说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心中培植爱的情感。”
从社会历史的进程来考察,肖老师认为“在今天,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而“一个代表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教师,一定是具有现代民主政治意识的教师”,“所以在今天,我们的教师只有具有现代民主政治的意识,才是与我们肩负的责任相称的,我们才有望成为‘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成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谙熟人类文明历程的人,成为在自己的内心确立起并坚定地守护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的人,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的人”。
从现实的角度来考虑,“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是充满热情和乐观精神的,有着健康和积极的心态。而这也是作为优秀教师最为重要的品质。”在《懂得尽可能多一点》《读书与成长》《给教师的建议》等文章中,肖老师都反复述说着“理想主义者的教师”应该如何“养成”,诸如:“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捕捉你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予学生更多真诚的鼓励”以及“有意味地言说”等等方法。而在《校本教研与教师成长》和《校本培训的具体路径》中,肖川老师从当今的教育改革现实出发,认为“当下的教育理论研究的缺陷之一就是缺乏与实际教育的生活联系和话语过于艰涩,有严重脱离实践的倾向。这样事实上给广大一线教师造成了教育理论是很难接近的认识误区”。于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通过诸如“教学叙事研究”等适合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由于教师所肩负的巨大的职业责任,因而教师们成天埋头于如何教好学而无暇顾及自己的职业生命。而教学叙事正好是以教师历历在目的职业生活为基本的立足点,通过激发教师对自己的日常职业生活的描述与记叙以及整理和反思,从而使得教师亲身体验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生命之美和职业生命之乐。”
肖川老师的“教师的教育学”还体现在本书中肖老师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的专著所写的十多篇序言上。在为周学静老师所著《美丽的世界》一书写的序言《心会看见,看见美好的一切》中,肖老师满怀希冀地写道:“教师应该成为美的使者,将学生带入温馨、温暖与诗意的生活之境。”他由衷地赞美道:“你分明可以感到周老师在用生命和心灵创造教育的艺术。”其实,肖川老师的教学和写作也无不渗透着这样的精神。而在为蔡梓权老师主编的《实践·研究·成才》一书写的序言《在研究中成长》中,肖老师对于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充满了忧虑和期待:“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是由教师塑造的,而教师是由生活塑造的。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即养育出什么样的教师;创造什么样的生活,就塑造出什么样的教师。不要让教师的职业生活把教师束缚成只会人云亦云教教材然后布置作業的教书匠,不要让教师老是重复做一些低级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劳动以至于心神疲惫而又毫无成就感。教书与育人,学习与研究,发现与创造,都是教师生活不应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种完整的教师生活才能生成具有完整人格和素养的完善的教师。让教师体面地、尊严地、快乐地、自主地生活着,教育就会少一些失误而多一些成功,少一些缺憾而多一些美好。”其对教师的拳拳之心与殷殷期望,让我们读出了字里行间所蕴藏着的源于心中教育信念的宗教情怀。
肖川老师在《我的2005年》及《细数阳光:我的2006》两篇文章里记叙了他这两年的行程,而走遍大江南北的背后是深入各地的中小学课堂,聆听一线教师的授课,与教师们交往与探讨,考察各地的教育状况的历程。肖老师在《用整个生命去备课》的序言中曾如数家珍地概括了众多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特点。作为著名大学的知名教授竟然能如此关注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这也是我要将肖川老师的教育学思想称之为“教师的教育学”的重要原因。
生命的教育学
“在我的著述和言说中,高高地举着两面旗帜:一个是生命教育,一个是公民教育。”我这里所称的“生命的教育学”的第一层涵义当然就是肖川老师所大力提倡的“生命教育”。之所以把“教育是对人的成全”作为本书的第一部分,就是因为在肖川老师的心目中,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就是“人”,教育的唯一的目标就是“人的成全”,为了“人的成全”,肖川老师高举“生命教育”这面旗帜,不仅在理论上研究,而且在现实教育中努力地去实践这种教育理想。
在《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等文章里,肖老师写道:“生命教育重要的是要培植学生的生命情怀。生命情怀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确认、接纳和喜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欣赏和沉浸,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珍惜。”肖老师认为生命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作为生命教育的目标追求:“真正人道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作为生命教育的存在形态则是:“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教育。”其现实的实现途径就在于:“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肖老师不仅在理论上探讨生命教育,更在当今的中国努力地去实践着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一个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而又涵括着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因而是地方课程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重要主题和领域。”肖老师在为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生命教育》中学版写的前言《幸福从此溢满心房》中极富深情地憧憬道:“我们期待着通过生命教育这门课程的学习,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升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并进而树立起生命神圣的观念,在生命的根基上确立起人的内在的不可让渡的尊严。”
在《优质教育一定源于善好生活》一文中,肖老师热情地赞颂道:“优质教育从其教育过程的品质来说,是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的,是能够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的,是能够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的。”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生命的,拥有这样活力的教育学也才是有生命力的。而“公民教育”则是强调教育要服务于社会,而这正是当今中国教育的责任。只有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教育才是有生命的,也只有与这样的教育相匹配的教育学才能与历史的发展长相伴随。
古语有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初读肖川老师的这本《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只觉才从树叶的缝隙中窥见肖川老师教育学思想的“点滴月光”。我只能要求自己一读再读,在不断的学习中去渐渐领悟这些如阳光下璀璨绽放的莲花般美丽的文字,在教育的实践中去践行那些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理念,希望能如此而“望月”、而“玩月”,终于能欣赏到“千江有水千江月”、“何处春江无月明”的壮丽景象!(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本栏责任编辑 曾维平
E-mail:jxjyzw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