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面现实到家园记忆——论邓宏顺长篇小说的苦难叙事

来源 :怀化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love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宏顺的长篇小说,直面生活现实,激活家园记忆,贯穿着触目惊心的苦难叙事.邓宏顺长篇小说创作,体现出了作家一贯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对湘西百年乡土的描写,有别于其他湘西作家传奇湘西的书写,体现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是真正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地域表达.
其他文献
无文字的民族,其历史、生产生活习俗、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社交礼仪等都靠口头传承,其中以歌代文是最为普遍的方式.侗族创世古歌中对人类的起源、人类伴生物的诞生、礼俗和娱乐世界的创造的描述是对侗族文化渊源的一种阐释,承栽了侗族对本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
在双循环背景下,县城经济如何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县城经济融入国内大循环面临着产业规模不足、区域发展环境落后、发展不平衡使得资源配置优化受阻等诸多困境,应以国内大循环为牵引,结合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县城经济.
动态环境调节能力是促进集群空间升级的基本条件,较高的动态能力能够促进集群在不同地域空间资源重新整合与匹配,从而提升集群空间升级稳定性.针对目前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空间重构效率低、产业重组结构不稳等问题,构建集群空间升级动力模型,基于动态能力关系调节分析,提出一种犹豫模糊双向投影多属性评估方法,得出不同行业集群空间升级稳定性最优区间,查找不同空间升级模式下集群动态能力关键影响要素.结果 表明该方法可综合判定集群空间升级稳定性水平高低,为集群资源要素整合、流动,形成高效稳定的产业空间升级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劣势产业的退出是优化产业结构和节能减耗高效发展的现实所需,是不断走向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化发展的目标所驱,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运用“结构—行动”理论深度剖析劣势产业有序退出的内在逻辑,旨在构建劣势产业有序退出机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劣势产业退出的有效路径,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公序良俗原则被视为一种法律原则,最早可以上溯到古罗马时代.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包含了丰富的公序良俗理念.近代以来,德国、法国、日本及中国都吸取了这一民法原则.公序良俗包括政治公序及经济公序.中国的民法典在多个条文中都强调了民事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公序良俗.近年来多起引起国内关注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有关个人财产的判决都贯彻了这一原则.司法机关之所以谨守这一原则不仅是社会公序良俗的必然要求,也是法治时代规制社会成员的必然要求.
ICSID仲裁是国际投资争端解决的重要制度.近年来,ICSID合法性危机成为争论的热点,其中ICSID仲裁管辖权的立法模糊,成为引发纠纷的焦点.既有研究大多强调ICSID仲裁规则的不完善,而较少关注规则设计不完善的动因.国家理性主义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资本输出国与资本输入国身份对参与ICSID制度的成本收益进行评估计算.对关系到南北国家核心利益的ICSID仲裁管辖权条款,国际制度设计者最终只能以留白方式模糊南北国家无法调和的矛盾.
互联网犯罪经历了将互联网作为犯罪对象、犯罪工具和犯罪空间的不同历史时期,司法部门通过刑事立法的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正面回应,严密了对互联网犯罪规制的法网.互联网犯罪表现出犯罪行为多样、单位犯罪增加等特征,刑罚力度也相应增强.伴随“互联网+”的深度运用,互联网犯罪呈现新的动态,刑事法律当有所作为.可以尝试在加强对“云端”等新领域的保护、突出对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照、合理配置刑种刑度、彰显刑罚的适应性等方面做出努力.
如何面对丧亲之痛是中国哲学不可回避的话题.儒释道三教根据各自哲学立场贡献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同中有异.孝道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哀伤是儒家丧礼的情感基石,但儒家加于情感上的规范化的伦理仪式难以真正解决丧亲之痛的问题.道家和佛教分别给出了两种思想进路排遣,但最终在王阳明“执中”的工夫论中得以完满疏解.
苏州和徽州两地门楼人物砖雕艺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是窥探两地社会风俗、人文风情以及艺术创作风格的窗口.通过对苏州和徽州门楼人物砖雕构图表现、装饰处理、造型手法、色彩呼应等艺术特征的比较分析,揭示在特定时代语境和社会思潮等因素影响下隐匿在苏州和徽州门楼人物砖雕艺术背后的地域文化主体意识,以期更好地保护利用和传承弘扬.
《守望》作为弘扬主旋律的扶贫题材小说,侗族作家江月卫对之并没有做机械死板的政治图解,而是巧妙地将民间的经济伦理、交往伦理和精神伦理编织进政治叙事中,生动地展现了侗族乡村在扶贫这一由上而下的政治实践中所引发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国家的政治实践与民间伦理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思考官方与民间、中央与地方、政治与人情等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提供了角度与路径,《守望》对“民间”因素的挖掘是对以民族形式的建构为基本诉求的当代乡土文学传统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