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蕴:火箭总装把关人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8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崔蕴

  2020年1月,“大国工匠2019年度人物”经层层筛选最终揭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运载火箭总装总测技能大师崔蕴榜上有名。崔蕴痴迷火箭40年,在业内被誉为“拼命三郎”。他从一名普通的火箭装配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更凭借着严谨、忠诚带出了一支过硬的队伍。

死里逃生,从毒雾中拣回一条命


  “作为一名中国航天人,要有为国奉献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潜心钻研、默默耕耘的情怀。”崔蕴豪迈地说。
  崔蕴曾是一名车间装配工,为掌握更多火箭知识,他一有空就“泡”在圖书馆里。“那个时代信息没这么发达,火箭涉密性较高,书上的信息很少,我就一本接一本地看。有时一本书里只有一个段落或者一个章节与火箭相关,我会用笔记下来,回去认真学习、研究。”靠着一股韧劲,崔蕴一步步从普通钳工逐渐成长为航天特级技师。他从骨子里热爱火箭,也早已做好了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一切的准备。
  1990年7月的一天,发射任务前,火箭助推器忽然出现燃料泄漏,当务之急是排除故障。而此时,火箭助推器里已充满了四氧化二氮,这种燃料会烧伤皮肤,如果吸入肺里会破坏肺泡,使人窒息而亡。当时只有29岁的崔蕴是抢险队里最年轻的队员,他迅速戴上滤毒罐,洒上防护碱水冲了上去,很快找到了漏点。按照既定方案,他只需用扳手拧紧传感器本体,压紧密封圈,但没想到,密封圈已经被腐蚀透,稍微一拧,四氧化二氮像水柱一样喷出来。刹那间,液态的四氧化二氮化为橘红色烟雾,舱内有毒气体浓度急剧上升,瞬间达到滤毒罐可过滤浓度的100倍,崔蕴强忍痛苦,坚持在舱内操作。时间一分一秒地飞过……突然,他眼前一黑,晕倒在地。
  崔蕴被连夜送进医院抢救,经诊断,他的肺部75%烧伤,危在旦夕。因为吸入大量有毒气体,医生不得不冒险给他加大用药量,一直加到正常人能承受极限值的10倍,崔蕴才捡回一条命。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没能阻止崔蕴为祖国火箭事业奋斗的步伐,反而让他更加无畏地投身到工作中。
  对于火箭装配,崔蕴堪称痴迷。他曾担任火箭装配工、装配班组长、装配工艺员、总装调度员、总装车间副主任等,各项经验十分丰富。2013年7月,崔蕴被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聘为总装车间副主任,作为新一代运载火箭总体装配的带头人,他既要带队伍,又要传技术。2014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2014年下半年,“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火箭任务叠加,其中全新的“长征七号” 火箭,一半以上是新技术。时任天津火箭公司总经理陶钢认为,崔蕴善于思考、爱动脑筋、技艺超群,是全能冠军,造新火箭,非他不可。2014年11月,首枚“长征七号”火箭诞生。同年12月17日,作为押船人之一的崔蕴,与“长征七号”合练火箭从天津港出发,征战海南。

逆向思维,创新技术解决配装难题


  总装是火箭诞生前的最后一道关卡,崔蕴就是这道关卡的总把关人。崔蕴说,航天火箭总装人有一句行话,叫“后墙不倒”。“后墙”就是火箭出厂的那个时间节点,是必须守住的。作为我国唯一一位参与所有现役捆绑型运载火箭研制全过程的航天特级技能人才,崔蕴参与过总装的火箭已有70多发。然而2016年5月,在他第一次接到总装“长征五号”遥一任务的时候,却不知从何下手。面对直径大了近一倍、95%都是新技术的“长征五号”新型运载火箭,总装传统火箭所采用的工具和装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长征五号”总长57米,直径5米,是新一代超大型火箭。它的二级箭体非常特殊,是异形结构,最大的直径5米,最小的3.35米,箭体里需要安装4万多个精密的仪器和配件,传统的操作方法无法实施,更会对箭体造成损伤。
  总装大直径火箭,国内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那段时间,崔蕴每天查资料、找办法。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崔蕴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办法——让火箭转起来。让一个重达20吨的庞然大物转起来,这个想法在众人看来简直异想天开。
  经过无数次地修改和实验,崔蕴终于找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他借助火箭边框有限的空隙和可以着力的地方,安装了一块加强钢板,然后再把连接板固定在这块加强板上。最终,“长征五号”二级火箭,被8组加强板、24块连接板和两个超强力滚环牢牢地固定在滚转架车上,如同箭体两端安装了两个车轮,实现了全新式自动滚装,可多人多点同时在地面操作。最终,总装团队提前两个月完成了总装任务,有效保证了总装线的“后墙不倒”。

呕心沥血,给大火箭带出了一支“铁军”


  崔蕴喜欢把自己的团队——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员工称作“孩子们”。他们平均年龄28岁,纪律严明、作风严谨、专业素质过硬,堪称“铁军”。崔蕴平时喜欢和大伙开玩笑,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老头”“崔大师”,但遇到跟工作相关的事,崔蕴容不得一丝马虎。
  装配一组班组长骆鑫生是崔蕴的得意门生之一,在他心里,崔大师对工作的执著无人能及,要求更是苛刻。一次,骆鑫生安装的两个零部件间出现间隙,崔蕴看到了便问:“间隙有多大?测量了吗?”骆鑫生答:“没有,一会儿装上螺栓就没有间隙了。”话音刚落,崔蕴便火冒三丈:“身为班组长,不想着了解间隙出现的原因,盲目用螺栓拉拢很容易导致产品变形你知道吗?”骆鑫生说,每次挨骂后他都心服口服,“崔大师发现我们的问题后,虽然会很生气,说话也很急,但他会帮我们分析错误做法会导致什么后果,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后再也不犯同样的错。”
  这些年,崔蕴手把手地把近200名刚毕业的学生,培养成了一支可以独立完成大火箭总装装配的队伍。在车间里的崔蕴,永远绷着一张脸,他希望通过言传身教,让年青一代铭记火箭总装人应有的严谨和使命。连续5年来,他带领团队完成300余项技术改革,独创火箭总装总测工作技艺及流程方法,有效支撑了火箭每一次的安全飞行。如今,我国的“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两型新一代运载火箭都由这支队伍总装完成,崔蕴正带着这支队伍走得更远。
  “中国下一步(要研制的)火箭,又是90%以上的新技术。我快退休了,将来航天要靠年轻人。但只要祖国需要,我随时准备战斗。”崔蕴乐呵呵地说,光会干活不行,要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工作习惯,这是最重要的。“只有把他们教会了,掌握方式方法了,将来才有创新,中国航天才能发展。”
  编辑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
其他文献
我是1980年参加的高考,考试时间恰和今年一样:7月7日至9日。斗转星移40年,有些事已完全没了印象,唯有五斤半白面的事,还恍如昨日。  天气进入6月就急剧变热,宿舍和教室都没有电扇。热,是件令人头疼的事,而最让我头疼的是吃。家住农村,没有粮票,只得用饭盒馏饭或回家带饭。学校只给馏午饭,早晚两餐主要是从家里带馍。我和郑同学一个村,两家住的也不远,我们俩轮流回家带馍。有时馍放到第三天,掰开后,能拉出
期刊
口述:媛媛妈  宝宝年龄:3岁  观看剧目:《白雪公主》  这是第一次带宝宝看童话剧。很小的时候就给宝宝讲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在宝宝心里,白雪公主是美丽的,小矮人是善良的,皇后是狠心的坏人。  北京丑小鸭剧团的舞台剧针对小朋友们的年龄段,特别增加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互动对话,让宝宝们参与到剧情中,通过有趣的对话让宝宝们得到了教育。比如,白雪公主做好了饭,小矮人们回来了,白雪公主就问台下的小
期刊
近代建筑的内部装饰中充满了中国传统元素内部装饰  地处南北之中的南京,近代城市建筑风格一般被以正统保守形容,似乎缺乏商业城市灵活时尚的形态,其实这样的描述并不准确。事实上,南京在引领近代建筑风格新潮方面并不亚于上海、天津等租界城市,其中,一种名为“新民族形式”、中西合璧的新建筑样式即以南京为大本营,继而流行于全国,成为中国建筑转型阶段颇具特色的见证。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功能  上世纪30年代初,
期刊
《如花在野》是一本关于插花的书。作者田中昭光始终有着茶道“和敬清寂”的气质,清瘦儒雅。他的插花之所以让人过目难忘,皆因他的花都是自己去原野亲手采摘而来,不插温室里栽培的花,一丛丛,花团锦簇,以热闹气势取胜。老先生的插花,以少胜多,取意境之美,或明媚含笑,或清雅宜人,或枯寂寥落,或藤蔓牵绊,它们与相宜的花器搭配,自有一种安静的自然力量深入骨髓。  每一次看到花器与花仿佛是天生一对时,作者都会忍不住感
期刊
树木、原野、天空、花朵、河流、远山……翻开原田泰治的素朴画,时光就变得轻柔,好似一股风吹来,让人闻见了青草的味道。  原田泰治是日本当代风景画巨匠,小时候因患小儿麻痹症,腿脚不便,无法自由行走,只能在有限范围内眺望外面的景色,因此,大自然成了他最好的朋友。  1982年4月,受《朝日新闻》邀请,美术专业出身的原田泰治从故乡信州(即长野县)出发,开始去各地采风、创作,踏上了图文连载的旅程。而在此之前
期刊
西津渡街景  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张祜在金陵渡小山楼投宿,他登楼远眺,望见千里江山、紫陌红尘,浓浓的旅思便揉进了无边夜色化作千古绝唱《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金陵渡也就是现在的西津渡,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昭关石塔  西津渡始创于六朝时期,唐代起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距今约1400年历史。街区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保
期刊
最近收到朋友寄来的《泱泱湖南》一书,心中欣喜不已。一册《泱泱湖南》在手,足不出户,足以领略湖湘的山山水水,人文风光,地理风貌资源。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此刻我却觉得,纸上得来远比亲自跑去湖南现場勘察来得更加详实可观。河流、湖泊、泉井、码头,“三湘”“四水”,汩汩有声,缓缓流动,把个湖湘水文美景尽情饱览一番,非常过瘾。  我去过湖南,在岳麓大地上匆匆走过一遭,对于湖湘山水、人文历史的了解也不过是浮
期刊
陈强“戴着棉手套绣花”  1992年出生的陈强,是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的一名检验技师,得知湖北各地病毒核酸检测人员紧缺后,他第一时间报名。  大年初二,陈强从老家温州返回南京待命,他没有告诉父母自己要去湖北抗疫。这是陈强在免疫规划所工作的第五年,此前,他已经两次请战,第三次,终于被纳入江苏对口黄石志愿队的应急检验队。  大年初五,陈强接到出发的命令。作为江苏省第一批支援黄石的医疗队伍,
期刊
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里,年轻人,就是中国的后浪。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坐标上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他们积累着保护世界的力量,展现着新一代青年的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
期刊
李雨泽一张照片的力量  新华社江苏分社全媒体报道中心副主任、“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李雨泽,是名85后。他采拍的新闻图片两次入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奖,两次获得人民摄影金镜头奖,八次获得江苏省新闻奖金奖、银奖。面对荣誉,李雨泽坦言,学生时代的他学习成绩并不好,对未来很迷茫,是新闻摄影让他找到了人生的目标。  2007年,李雨泽就读于大连医科大学摄影系。大学时,他跟着老师去山西参加平遥国际摄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