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更新发展轨迹入手,并借助对上海城市文化建筑更新的设计案例调研,主要基于在城市保护与更新的典型案例实践及其更新理念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希望在城市更新与保护得到启发,指出了上海在城市保护与更新在尊重传统建筑及文化思想上吸取营养及其成就,并重点对更新作品及理论影响进行思考,由此得出上海城市更新主要思潮与更新中带来的社会问题,并引发对后续建筑师在城市更新设计与商业街区混合开发中得到启示及思考。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街区环境保护;空间职能转换;空间尺度
“我们遇到了正面临从不发达状态中升起的民族一个关键问题:为了现代化,是否必须抛弃使这个得以生存的文化传承……这就是我们的谜:如何既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到自己的源泉,如何既恢复一个古老、沉睡的文化而又参与到全球的文化中去。”——法国哲学家保罗。库利。这是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也引发了对历史建筑更新的案例的思考,虽然商业氛围是活泼的,业态是多元的,身边的“人”却是单一的。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是多元的命题,不仅是建筑、街区等还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都是历史延续的“载体”。
一、结合城市保护与更新的定义、方式、城市遗产认知现状及上海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现状、亟须解决的问题,来探究
(一)定义:“一般说来,城市总是经常不断地进行着改造和更新,经历着“新陈代谢”的过程。”
(二).城市更新的方式:重建或再开发、整治维护、整体保护三种。
(三)我们对城市遗产保护与更新认知的不足。诸如:
1、“认为经济发展和城市遗产保护是对立的,城市发展必然要破坏和拆除历史城市和建筑。”
2、“许多城市把保护遗产简单看做恢复历史遗存,重修古建筑,热衷于盖庙、修塔,大建仿古复古建筑。”
3. “许多城市对遗产的保护缺乏必要的保护资金。”
4. “保护历史遗产是为了纯粹的经济目的和发展旅游。”
(四)上海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现状、亟须解决的问题:
现状: 以 2003年在“上海市历史风貌文化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公布; 2004年8月韩正市长强调了“开发新建是发展﹐保护改造也是发展”的新观念后。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的案例,诸如:上海复兴西路老建筑再利用、苏州河两岸旧仓库及建筑更新、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近期的思南公馆项目等。就整体历史街区建筑就个体而言,面貌焕然一新,建筑内部空间职能转换符合时代要求,但仍有不足。例如历史文化延续性所需载体的问题上。
亟须解决的问题:
1、加强对街区历史环境的前提下的研究,提出控规层面的方案;
2、加强对历史风貌文化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认识;
3、改良对城市建设与历史建筑和风貌保护的实施方法、管理方法。
4、进一步宣传延续历史风貌和保持城市整体风貌和谐性的重要性,特别是街区弱势群体的和谐保留问题上。
二、保护更新历史街区与商业开发设计案例考察——新天地案例:
1. 发展背景
该地块隶属于旧上海太平桥地区,建筑以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建造,当时为法租界,整体属于上海里弄建筑。里弄建筑从早期的木结构简易独立住宅逐渐演化成砖木结构并带有巷弄的独立式联排住宅。由于早期开发商均为外国商人,使他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例如石库门沿用了传统江南民居中的门样式,天井亦沿袭中式住宅习惯,山墙花式为西式风格。除了建筑本身具有独特魅力和极高艺术价值外,上海旧城的肌理与城市网格是密不可分的,与当时的租界里的各类型建筑协调在一起。这一住宅是上海,是城市风貌的组成部分,在上海城市化进程中,较好地体现了上海本身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变与发展。
2.地理位置
卢湾区是新天地项目所在地块,靠近淮海中路市级商业街的中心地段,东起黄陂南路,西至马当路。109和112两个街坊区域为保护与更新目标,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
3.执行措施
(1)主体上采用重建或再开发模式,即居民全部动迁后,开发商对住宅建筑内部作了较彻底的改造,加固建筑结构,增加现代化设备设施,同时对原有石库门里弄建筑的外貌和里弄建筑的空间环境予以保留。
(2)空间职能转换:将居住功能调整为文化休闲和商业功能,同时随着太平桥规划的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一大会址周围的里弄建筑内部相继调整作商业和文化展览等公共设施,街坊内步行街的空间环境仍基本保持原貌。
4.新天地保护整治要素
(1)保护建筑:在新天地项目在总体布局和建筑风格基础上,保留传统的城市建筑纹理和特征,重点处理好历史建筑的保留和保护性改造。具体措施依据详细调查研究和实地检测的基础上拟定了实施方案,按照“拆、改、留、修、建”的方针,为此,拆除了一批年久失修,无保留价值的危房和旧建筑。对“一大”会址保护区控制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予以完整保留。实施旧区更新的两街坊原有各类旧建筑4.6万平方米,在改造中除约1.2万平方米,保留和保护性改造的旧建筑约3.4万平方米,占原有建筑面积的74%,降低了城市密度,同时保持了原有街坊的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2)新建筑区域:主要集中在距“一大”会址较远的112街坊内,通过对新建筑体量、选材、细部等方面的控制与旧建筑之间,求得协调。
(3)通道、交通组织:为引入淮海中路的人流,在区域中部由北向南新辟步行街,与南北两街坊的中心广场串联在一起,并通过东西向的弄堂和兴业路步行街,将进入新天地的人流引向太平桥人工湖与大型绿地新景区。
5.新天地保护更新后评估
(1)商業价值提升:
新天地项目所在地块已成为中外旅客领略老上海风情、体验现代时尚的都市型旅游热点,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她是一种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与现代化时尚情景交融。
(2) 审视新天地模式的“标杆”作用:
新天地商业模式出现,再次印证了我们对旧事物的态度,“破旧迎新“的态度。这是值得反思的,历史建筑建筑能否更新焕发新的活力,取决于我们对他的认识程度,不是单一的旅游项目,还有更多形式。所以上海“新天地”项目商业化运作的成功是肯定的,但不局限于此。于是,“新天地”项目的做法被总结为旧街区改造的一种模式影响是可怕的。
结论:城市的更新需要民众、政府和房地产投资者看到了“历史”的多重效益,不仅是经济效益。这对实现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保护工作及人文和谐,具有良性循环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岩松、上海石库门住宅的特征和变迁过程[J].安徽建筑,2006.06
[2]乔晓红.历史地段建筑的再生与创新[J].建筑学报,2001,03
[3]莫天伟,新天地地段 [J]城市规划汇刊,2001.4
[4]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
[5]阮仪三,《护城纪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7]、周俭,张恺《在城市建造城市——法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东南大学版社
(作者单位:新疆省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834000)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街区环境保护;空间职能转换;空间尺度
“我们遇到了正面临从不发达状态中升起的民族一个关键问题:为了现代化,是否必须抛弃使这个得以生存的文化传承……这就是我们的谜:如何既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到自己的源泉,如何既恢复一个古老、沉睡的文化而又参与到全球的文化中去。”——法国哲学家保罗。库利。这是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也引发了对历史建筑更新的案例的思考,虽然商业氛围是活泼的,业态是多元的,身边的“人”却是单一的。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是多元的命题,不仅是建筑、街区等还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都是历史延续的“载体”。
一、结合城市保护与更新的定义、方式、城市遗产认知现状及上海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现状、亟须解决的问题,来探究
(一)定义:“一般说来,城市总是经常不断地进行着改造和更新,经历着“新陈代谢”的过程。”
(二).城市更新的方式:重建或再开发、整治维护、整体保护三种。
(三)我们对城市遗产保护与更新认知的不足。诸如:
1、“认为经济发展和城市遗产保护是对立的,城市发展必然要破坏和拆除历史城市和建筑。”
2、“许多城市把保护遗产简单看做恢复历史遗存,重修古建筑,热衷于盖庙、修塔,大建仿古复古建筑。”
3. “许多城市对遗产的保护缺乏必要的保护资金。”
4. “保护历史遗产是为了纯粹的经济目的和发展旅游。”
(四)上海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现状、亟须解决的问题:
现状: 以 2003年在“上海市历史风貌文化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公布; 2004年8月韩正市长强调了“开发新建是发展﹐保护改造也是发展”的新观念后。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的案例,诸如:上海复兴西路老建筑再利用、苏州河两岸旧仓库及建筑更新、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近期的思南公馆项目等。就整体历史街区建筑就个体而言,面貌焕然一新,建筑内部空间职能转换符合时代要求,但仍有不足。例如历史文化延续性所需载体的问题上。
亟须解决的问题:
1、加强对街区历史环境的前提下的研究,提出控规层面的方案;
2、加强对历史风貌文化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认识;
3、改良对城市建设与历史建筑和风貌保护的实施方法、管理方法。
4、进一步宣传延续历史风貌和保持城市整体风貌和谐性的重要性,特别是街区弱势群体的和谐保留问题上。
二、保护更新历史街区与商业开发设计案例考察——新天地案例:
1. 发展背景
该地块隶属于旧上海太平桥地区,建筑以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建造,当时为法租界,整体属于上海里弄建筑。里弄建筑从早期的木结构简易独立住宅逐渐演化成砖木结构并带有巷弄的独立式联排住宅。由于早期开发商均为外国商人,使他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例如石库门沿用了传统江南民居中的门样式,天井亦沿袭中式住宅习惯,山墙花式为西式风格。除了建筑本身具有独特魅力和极高艺术价值外,上海旧城的肌理与城市网格是密不可分的,与当时的租界里的各类型建筑协调在一起。这一住宅是上海,是城市风貌的组成部分,在上海城市化进程中,较好地体现了上海本身的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变与发展。
2.地理位置
卢湾区是新天地项目所在地块,靠近淮海中路市级商业街的中心地段,东起黄陂南路,西至马当路。109和112两个街坊区域为保护与更新目标,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
3.执行措施
(1)主体上采用重建或再开发模式,即居民全部动迁后,开发商对住宅建筑内部作了较彻底的改造,加固建筑结构,增加现代化设备设施,同时对原有石库门里弄建筑的外貌和里弄建筑的空间环境予以保留。
(2)空间职能转换:将居住功能调整为文化休闲和商业功能,同时随着太平桥规划的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一大会址周围的里弄建筑内部相继调整作商业和文化展览等公共设施,街坊内步行街的空间环境仍基本保持原貌。
4.新天地保护整治要素
(1)保护建筑:在新天地项目在总体布局和建筑风格基础上,保留传统的城市建筑纹理和特征,重点处理好历史建筑的保留和保护性改造。具体措施依据详细调查研究和实地检测的基础上拟定了实施方案,按照“拆、改、留、修、建”的方针,为此,拆除了一批年久失修,无保留价值的危房和旧建筑。对“一大”会址保护区控制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予以完整保留。实施旧区更新的两街坊原有各类旧建筑4.6万平方米,在改造中除约1.2万平方米,保留和保护性改造的旧建筑约3.4万平方米,占原有建筑面积的74%,降低了城市密度,同时保持了原有街坊的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2)新建筑区域:主要集中在距“一大”会址较远的112街坊内,通过对新建筑体量、选材、细部等方面的控制与旧建筑之间,求得协调。
(3)通道、交通组织:为引入淮海中路的人流,在区域中部由北向南新辟步行街,与南北两街坊的中心广场串联在一起,并通过东西向的弄堂和兴业路步行街,将进入新天地的人流引向太平桥人工湖与大型绿地新景区。
5.新天地保护更新后评估
(1)商業价值提升:
新天地项目所在地块已成为中外旅客领略老上海风情、体验现代时尚的都市型旅游热点,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她是一种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与现代化时尚情景交融。
(2) 审视新天地模式的“标杆”作用:
新天地商业模式出现,再次印证了我们对旧事物的态度,“破旧迎新“的态度。这是值得反思的,历史建筑建筑能否更新焕发新的活力,取决于我们对他的认识程度,不是单一的旅游项目,还有更多形式。所以上海“新天地”项目商业化运作的成功是肯定的,但不局限于此。于是,“新天地”项目的做法被总结为旧街区改造的一种模式影响是可怕的。
结论:城市的更新需要民众、政府和房地产投资者看到了“历史”的多重效益,不仅是经济效益。这对实现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保护工作及人文和谐,具有良性循环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岩松、上海石库门住宅的特征和变迁过程[J].安徽建筑,2006.06
[2]乔晓红.历史地段建筑的再生与创新[J].建筑学报,2001,03
[3]莫天伟,新天地地段 [J]城市规划汇刊,2001.4
[4]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
[5]阮仪三,《护城纪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7]、周俭,张恺《在城市建造城市——法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东南大学版社
(作者单位:新疆省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8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