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风格是其钢琴作品的唯一风格。通过对作品仔细研究会发现,这位钢琴诗人是有着鲜明古典情怀的,表现在创作理念、技法等多个方面。鉴于此,本文结合多部作品,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期获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肖邦 钢琴作品 古典主义 表现和成因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003-03
一、肖邦钢琴作品的古典主义风格表现
(一)创作理念方面
创作理念的形成和树立,无疑对作品的艺术风格起到决定性影响。之所以称肖邦的创作理念是带有古典色彩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前人的继承。肖邦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接受的是系统的古典主义音乐教育,所以其对巴洛克、古典主义等多位音乐大师是十分推崇的。以巴赫为例,肖邦一生都将巴赫的作品作为演奏和教学的常用曲目,而他的《前奏曲》更是受到了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直接影响。这部作品也是由二十四种调性组成的钢琴曲集,虽然与《平均律钢琴曲集》的调性在排列方式上有所区别,但是仍然能夠明显感觉肖邦对前辈致敬的意味。正是由于对巴赫这部作品的推崇,才形成了相应的创作动机。而除了这部作品外,巴赫的《二部创意》《三部创意》等作品,也给了肖邦以后丰厚的启示,对其中的很多技法都进行了效仿和借鉴。其次是对现实的思考。众所周知,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是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这种创作目标下,很容易产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失衡,即一味表现情感,而忽视了音乐本身的形式性特点。李斯特曾写道:“对于浪漫主义的偏激和狂傲,以及那种近乎荒诞、玄幻的音乐风格,都是肖邦所绝不能容忍的”。在肖邦看来,音乐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形式性特征,而不能因为情感抒发导致形式的破坏。这种理念与古典主义创作观无疑是一脉相承的。
(二)和声运用方面
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功用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开发,成为了展现作品风格的一个新的要素。从肖邦钢琴作品的和声运用来看,无疑是创新的,由此也让很多评论者认为肖邦的和声运用是较为随意和盲目的,只是一味追求新奇的音响效果,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仔细研究作品就会发现,这种创新而特殊的和声运用是有理有据的,并非是随意为之。以《a小调练习曲》为例,肖邦曾多次将a小调的主和弦加到A大调的主和弦上,这在前人的创作中是很少出现的。如果没有平稳的旋律作为支撑,也确实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音乐色彩并不生硬,反而给人以变化自如的感觉。又如《降b小调奏鸣曲》在第一乐章主部和副部的过渡部分,这里的和声安排十分奇特,甚至被一些音乐评论家认为是“怪物”,从声响效果来看,这个和弦的确发出了尖锐刺耳的声响,但是又是有理有据的。一方面,低音部是上行的半音阶进行,与之相称的是下行的自然音阶,由此形成了减八度的尖锐声响,这“尖锐”的和弦巧妙地将下属和弦与准备主和弦出现的属和弦联系在了一起,最终自然形成了古典式的终止。这就充分说明,肖邦的和弦运用绝非是随意为之,而是经过精心思考和设计的,仍然带有鲜明的古典色彩。
(三)音乐结构方面
肖邦的钢琴作品类型是十分丰富的,包含奏鸣曲、协奏曲、舞曲、夜曲、练习曲等多种类型,虽然很多体裁并非是肖邦的首创,但是却被肖邦发展了全新的高度。以夜曲为例,这是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创立的一种钢琴体裁,曾先后创作出了十八首作品。1814年,菲尔德的三首作品出版后,立刻引起了肖邦的兴趣,不但经常演奏这些作品,而且也尝试创新夜曲。与菲尔得相比,肖邦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对夜曲进行了扩展,通过民间音乐素材的融入和戏剧性手法的运用,使夜曲从钢琴小品发展成为了形式完整、内容丰富的“大部头”。这种创新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虽然外部是创新的,但是内部的结构安排却是带有传统古典色彩的。以奏鸣曲为例,多首奏鸣曲普遍沿用了古典主义“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的结构,以及主、副部功能和调性关系。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再现部省略主部、增强主部与副部的对比等多方面的创新。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进行了从外到内的创新,但是肖邦仍然坚持着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均衡、对称和完整,遵循着严格逻辑而发展。
(四)复调创作方面
前文中提到,肖邦在音乐学习期间,接触的是古典主义音乐作品,所以对巴赫等作曲家十分推崇。而具体到复调来说,更是受到了巴赫的强烈影响,在其多部钢琴作品中,都对巴赫的复调手法进行了模仿。以《升c小调玛祖卡舞曲》为例,开头部分第三、四小节的旋律,是对之前一、二小节的模仿,随后的五六小节,则是对旋律下降五度的卡农模仿,而七八小节则又是对五六小节的完全模仿,这是巴赫典型的创作手法。在模仿和继承的基础上,肖邦也根据实际的表现需要进行了创新。比如在《升c小调夜曲》的再现部中,主部后面的低声部十分自由,有时候对主部进行模仿,有时候是间隔的重复,带有了独立旋律的色彩。《降b小调奏鸣曲》中,上方声部的旋律舒展并富含变化,时而平静悲哀,时而慷慨激昂。而下方声部则与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当上方声部沉默时候,下方声部就会适时的以流畅的旋律作为呼应。由此也可以看出,肖邦的复调写作是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能够根据实际的表现需要而进行灵活的选择。
二、肖邦钢琴作品古典风格的成因
(一)家庭环境方面
肖邦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一个理性而严谨的人,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虽然在一开始就观察到了肖邦的音乐天赋,但是仍然十分冷静,要求肖邦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音乐。肖邦的母亲则是低调而内敛、性情温润、举止优雅,也同样给了肖邦以深刻的影响。肖邦出生后,其父曾创办了一个家庭寄宿学校,并因为科学而严谨的管理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声誉,很多有着良好家教的学生纷纷上门求学,也成为了肖邦最早的朋友。与当时十分落后的波兰教育水平相比,肖邦显然是幸运的,受到了全面、严格而科学的教育,逐渐形成了内敛、高雅的气质。 (二)学习经历方面
在肖邦的音乐学习经历中,齐夫尼是一个关键人物,是肖邦的钢琴启蒙老师,齐夫尼曾担任过宫廷钢琴演奏家,后来成为钢琴教师。齐夫尼是一个古典主义音乐的崇拜者,从穿衣打扮、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都十分正式和严谨,给了肖邦以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其对巴赫、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音乐巨匠的推崇,使这些音乐家像是明灯一样留存在幼年肖邦的记忆中。即便是成名之后,肖邦仍然能够准确背诵出《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完整旋律。所以在自己的创作中,也势必会对这些古典主义音乐巨匠进行模仿和借鉴。
(三)社会环境方面
波兰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十分丰厚的国家,早年的肖邦曾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痴迷,广泛收集了各种民间音乐素材。波兰还是一个诗歌之邦,特别是在波兰遭到外族的入侵后,很多诗人都以诗歌为武器,对侵略者进行批判。这种强烈的爱国热情给了肖邦以深刻的影响,使他对祖国和民族有着深沉的热爱。在法国流亡期间,肖邦与当时的法国社会格格不入,曾一度拒绝公开演奏,认为那些所谓的贵族难以真正理解自己的音乐,并对那种极端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追求十分反感。也就是说,肖邦的内心,始终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地,并对音乐创作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对别人的效仿和盲从。
(四)个人性格方面
从肖邦的两次爱情经历来看,其在性格方面具有内敛、纯洁的完美主义倾向。肖邦第一个人爱人是同学的妹妹沃德辛斯卡,两人相识后都十分喜欢对方,肖邦也曾多次为对方创作钢琴作品,当肖邦提出是否能娶她为妻之后,却始终没有得到对方的正面答复。肖邦也并没有去追问,一段感情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结束了。第二个爱人乔·治桑,与肖邦相处的时间最长,虽然最终决裂的原因无从考证,但是当面对乔·治桑将全部责任都推到自己身上时,肖邦从来没有过争论和辩解,始终对其保持着最初的尊重。可见在肖邦的世界里,他愿意相信的情感永远都是纯洁、美好的,不会因为现实因素而改变心中对于美好感情经历的印象。这也与古典主义音乐创作所追求的永恒、纯美有相似之处。
综上所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是人类音乐发展历史上的两段高峰时期,所形成的两种音乐风格,既没有优劣之分,也不是泾渭分明,而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实际上,包含肖邦在内的多位音乐家,从来都没有否定过古典主义音乐风格,而且自身在学习期间,所接触的也都是古典主义作品。尽管创作是以浪漫主义风格为主,但是仍然能够看到他们对古典主义风格的肯定和继承。所以在今天的钢琴理论研究和演奏实践中,也应该转变之前的片面认识,认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水火不容的风格。而是通过对作品全面而细致的分析,获得最准确的认识和表现。这也正是本文的初衷所在,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之用。
参考文献:
[1]涂蓓.論钱仁康先生对肖邦音乐研究的贡献——再读《肖邦叙事曲解读》[J].当代音乐,2015,(13).
[2]王新颖.肖邦~bA大调第三叙事曲的分析与演奏[J].当代音乐,2017,(09).
[3]徐向黎.论肖邦钢琴叙事曲的艺术特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04).
[4]刘进清.肖邦钢琴作品抒情性旋律的演奏技能[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04).
关键词:肖邦 钢琴作品 古典主义 表现和成因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003-03
一、肖邦钢琴作品的古典主义风格表现
(一)创作理念方面
创作理念的形成和树立,无疑对作品的艺术风格起到决定性影响。之所以称肖邦的创作理念是带有古典色彩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前人的继承。肖邦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接受的是系统的古典主义音乐教育,所以其对巴洛克、古典主义等多位音乐大师是十分推崇的。以巴赫为例,肖邦一生都将巴赫的作品作为演奏和教学的常用曲目,而他的《前奏曲》更是受到了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直接影响。这部作品也是由二十四种调性组成的钢琴曲集,虽然与《平均律钢琴曲集》的调性在排列方式上有所区别,但是仍然能夠明显感觉肖邦对前辈致敬的意味。正是由于对巴赫这部作品的推崇,才形成了相应的创作动机。而除了这部作品外,巴赫的《二部创意》《三部创意》等作品,也给了肖邦以后丰厚的启示,对其中的很多技法都进行了效仿和借鉴。其次是对现实的思考。众所周知,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是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这种创作目标下,很容易产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失衡,即一味表现情感,而忽视了音乐本身的形式性特点。李斯特曾写道:“对于浪漫主义的偏激和狂傲,以及那种近乎荒诞、玄幻的音乐风格,都是肖邦所绝不能容忍的”。在肖邦看来,音乐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形式性特征,而不能因为情感抒发导致形式的破坏。这种理念与古典主义创作观无疑是一脉相承的。
(二)和声运用方面
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功用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开发,成为了展现作品风格的一个新的要素。从肖邦钢琴作品的和声运用来看,无疑是创新的,由此也让很多评论者认为肖邦的和声运用是较为随意和盲目的,只是一味追求新奇的音响效果,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仔细研究作品就会发现,这种创新而特殊的和声运用是有理有据的,并非是随意为之。以《a小调练习曲》为例,肖邦曾多次将a小调的主和弦加到A大调的主和弦上,这在前人的创作中是很少出现的。如果没有平稳的旋律作为支撑,也确实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音乐色彩并不生硬,反而给人以变化自如的感觉。又如《降b小调奏鸣曲》在第一乐章主部和副部的过渡部分,这里的和声安排十分奇特,甚至被一些音乐评论家认为是“怪物”,从声响效果来看,这个和弦的确发出了尖锐刺耳的声响,但是又是有理有据的。一方面,低音部是上行的半音阶进行,与之相称的是下行的自然音阶,由此形成了减八度的尖锐声响,这“尖锐”的和弦巧妙地将下属和弦与准备主和弦出现的属和弦联系在了一起,最终自然形成了古典式的终止。这就充分说明,肖邦的和弦运用绝非是随意为之,而是经过精心思考和设计的,仍然带有鲜明的古典色彩。
(三)音乐结构方面
肖邦的钢琴作品类型是十分丰富的,包含奏鸣曲、协奏曲、舞曲、夜曲、练习曲等多种类型,虽然很多体裁并非是肖邦的首创,但是却被肖邦发展了全新的高度。以夜曲为例,这是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创立的一种钢琴体裁,曾先后创作出了十八首作品。1814年,菲尔德的三首作品出版后,立刻引起了肖邦的兴趣,不但经常演奏这些作品,而且也尝试创新夜曲。与菲尔得相比,肖邦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对夜曲进行了扩展,通过民间音乐素材的融入和戏剧性手法的运用,使夜曲从钢琴小品发展成为了形式完整、内容丰富的“大部头”。这种创新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虽然外部是创新的,但是内部的结构安排却是带有传统古典色彩的。以奏鸣曲为例,多首奏鸣曲普遍沿用了古典主义“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的结构,以及主、副部功能和调性关系。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再现部省略主部、增强主部与副部的对比等多方面的创新。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进行了从外到内的创新,但是肖邦仍然坚持着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均衡、对称和完整,遵循着严格逻辑而发展。
(四)复调创作方面
前文中提到,肖邦在音乐学习期间,接触的是古典主义音乐作品,所以对巴赫等作曲家十分推崇。而具体到复调来说,更是受到了巴赫的强烈影响,在其多部钢琴作品中,都对巴赫的复调手法进行了模仿。以《升c小调玛祖卡舞曲》为例,开头部分第三、四小节的旋律,是对之前一、二小节的模仿,随后的五六小节,则是对旋律下降五度的卡农模仿,而七八小节则又是对五六小节的完全模仿,这是巴赫典型的创作手法。在模仿和继承的基础上,肖邦也根据实际的表现需要进行了创新。比如在《升c小调夜曲》的再现部中,主部后面的低声部十分自由,有时候对主部进行模仿,有时候是间隔的重复,带有了独立旋律的色彩。《降b小调奏鸣曲》中,上方声部的旋律舒展并富含变化,时而平静悲哀,时而慷慨激昂。而下方声部则与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当上方声部沉默时候,下方声部就会适时的以流畅的旋律作为呼应。由此也可以看出,肖邦的复调写作是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能够根据实际的表现需要而进行灵活的选择。
二、肖邦钢琴作品古典风格的成因
(一)家庭环境方面
肖邦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一个理性而严谨的人,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虽然在一开始就观察到了肖邦的音乐天赋,但是仍然十分冷静,要求肖邦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音乐。肖邦的母亲则是低调而内敛、性情温润、举止优雅,也同样给了肖邦以深刻的影响。肖邦出生后,其父曾创办了一个家庭寄宿学校,并因为科学而严谨的管理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声誉,很多有着良好家教的学生纷纷上门求学,也成为了肖邦最早的朋友。与当时十分落后的波兰教育水平相比,肖邦显然是幸运的,受到了全面、严格而科学的教育,逐渐形成了内敛、高雅的气质。 (二)学习经历方面
在肖邦的音乐学习经历中,齐夫尼是一个关键人物,是肖邦的钢琴启蒙老师,齐夫尼曾担任过宫廷钢琴演奏家,后来成为钢琴教师。齐夫尼是一个古典主义音乐的崇拜者,从穿衣打扮、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都十分正式和严谨,给了肖邦以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其对巴赫、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音乐巨匠的推崇,使这些音乐家像是明灯一样留存在幼年肖邦的记忆中。即便是成名之后,肖邦仍然能够准确背诵出《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完整旋律。所以在自己的创作中,也势必会对这些古典主义音乐巨匠进行模仿和借鉴。
(三)社会环境方面
波兰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十分丰厚的国家,早年的肖邦曾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痴迷,广泛收集了各种民间音乐素材。波兰还是一个诗歌之邦,特别是在波兰遭到外族的入侵后,很多诗人都以诗歌为武器,对侵略者进行批判。这种强烈的爱国热情给了肖邦以深刻的影响,使他对祖国和民族有着深沉的热爱。在法国流亡期间,肖邦与当时的法国社会格格不入,曾一度拒绝公开演奏,认为那些所谓的贵族难以真正理解自己的音乐,并对那种极端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追求十分反感。也就是说,肖邦的内心,始终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地,并对音乐创作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对别人的效仿和盲从。
(四)个人性格方面
从肖邦的两次爱情经历来看,其在性格方面具有内敛、纯洁的完美主义倾向。肖邦第一个人爱人是同学的妹妹沃德辛斯卡,两人相识后都十分喜欢对方,肖邦也曾多次为对方创作钢琴作品,当肖邦提出是否能娶她为妻之后,却始终没有得到对方的正面答复。肖邦也并没有去追问,一段感情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结束了。第二个爱人乔·治桑,与肖邦相处的时间最长,虽然最终决裂的原因无从考证,但是当面对乔·治桑将全部责任都推到自己身上时,肖邦从来没有过争论和辩解,始终对其保持着最初的尊重。可见在肖邦的世界里,他愿意相信的情感永远都是纯洁、美好的,不会因为现实因素而改变心中对于美好感情经历的印象。这也与古典主义音乐创作所追求的永恒、纯美有相似之处。
综上所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是人类音乐发展历史上的两段高峰时期,所形成的两种音乐风格,既没有优劣之分,也不是泾渭分明,而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实际上,包含肖邦在内的多位音乐家,从来都没有否定过古典主义音乐风格,而且自身在学习期间,所接触的也都是古典主义作品。尽管创作是以浪漫主义风格为主,但是仍然能够看到他们对古典主义风格的肯定和继承。所以在今天的钢琴理论研究和演奏实践中,也应该转变之前的片面认识,认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水火不容的风格。而是通过对作品全面而细致的分析,获得最准确的认识和表现。这也正是本文的初衷所在,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之用。
参考文献:
[1]涂蓓.論钱仁康先生对肖邦音乐研究的贡献——再读《肖邦叙事曲解读》[J].当代音乐,2015,(13).
[2]王新颖.肖邦~bA大调第三叙事曲的分析与演奏[J].当代音乐,2017,(09).
[3]徐向黎.论肖邦钢琴叙事曲的艺术特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04).
[4]刘进清.肖邦钢琴作品抒情性旋律的演奏技能[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