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粮食、果蔬、中药材、畜产品等方面简要分析了山西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并针对山西特色现代农业在产业、生产、经营等方面存在的农业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现代生产要素供给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良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关键词 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1-0260-01
山西省位于华北平原西侧、黄土高原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东经110°15′~114°32′。全省南北长680 km、东西宽380 km,总面积15.63万km2,总人口3 300万人。光热资源充足,生物资源丰富,无霜期南长北短,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全省以山地丘陵旱地为主,年平均气温在 -4~14 ℃之间,降水量400~650 mm,水资源总量为140.8亿m3,故有“表里山河”美称。
1 发展现状
1.1 粮食生产上新台阶
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颁发有关加强“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实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制度,全面取消农业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2012年以来,山西省粮食总产3年连创历史新高;2016年粮食总产量达1 318.5万t,比上年增產4.7%,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粮食产量达4 068 kg/hm2,比上年增产6.2%,创历史最高水平。
1.2 小杂粮生产明显优势
由于特有的地理气候和传统的农耕文化,使山西省成为北方小杂粮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晋北、晋西北和晋东南的山区和丘陵地区。据统计,全省拥有高粱、谷子、薯类、大麦、荞麦、燕麦、绿豆、小豆、豌豆、蚕豆、芸豆等逾100个特色农产品。豆、麦、粟、薯四大类17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共计达到134万hm2,约为中国内地农业小杂粮种植面积的10%;小杂粮年总产约为270万t,为山西全省粮食总产量的25%;汾州香小米、沁州黄小米、黑小米等传统小杂粮优质品种多次在国内各项博览会上享有较高声誉;红芸豆、红小豆等品種更是出口创汇的主要粮食品种;小米、燕麦、苦荞麦、绿豆、马铃薯等品种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青睐[1]。
1.3 干鲜果、畜产品等特色农业供应充足
近年来,山西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围绕多样性消费需求,实行农林结合、农牧农加结合,着力塑造山西区域公用品牌。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山西省推进干果经济林总面积达120万hm2,全省干果总产量达200万t。2012年以来,全省鸡、猪、羊生产实现了翻番。据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省肉蛋奶总产量195.3万t,同比增长2.4%。
1.4 中药材资源丰富
山西省中药材总面积已达17.67万hm2,其中种植面积10.33万hm2,野生抚育面积7.33万hm2,占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的12.6%,已成为全国第四大中医药资源大省。据初步统计,山西现有中药材品种1 500余种,有30多种被列入道地或优势中药材。黄芪、连翘、党参、远志、柴胡、山药、地黄7个品种质量及产品居全国前列;连翘、生地、黄芩、柴胡、党参5种药材年产量居全国之首。
1.5 农产品加工发展强劲
2013年,山西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 056亿元,提前2年完成“十二五”规划1 000亿元目标。2016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 520亿元;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企业超过1 000家,2 000万元以上企业超过800家,亿元以上的超过200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100亿元以上2家(汾酒集团120亿元,大象农牧集团105亿元);8 家农业企业成功上市;省级著名商标由120个增加到300个。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体系
产业集群没有形成,农业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育不足,尤其是精深加工严重滞后。
2.2 生产体系
依靠传统方式,技术、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农机农艺不配套,金融创新支农力度不够。
2.3 经营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技术水平、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相对不足。农民职业化经营程度低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缺乏相关政策扶持,难以做大做强[2]。
3 对策
3.1 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按照“增猪、稳鸡、发展牛羊驴等草食畜”的思路,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优化杂粮、果菜药等特色作物结构,下大力抓好城郊农业发展;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打好“特色”“优质”牌,推动建设以功能农业为引领的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3.2 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大力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品牌,推进绿色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加快发展功能性食品和药食同源产品;实施“一区一园一平台”三大省级战略,打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引擎;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3-4]。
3.3 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质量认证、土地、资金、项目、税费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业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农业龙头企业的规范带动发展,由农业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带动农民整合农业资源,实施标准化生产,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企业农民互惠双赢。
4 参考文献
[1] 倪志巍.山西省小杂粮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D].太原:山西农业大学,2016.
[2] 唐红祥.提升现代特色农业问题研究:以广西为例[J].学术论坛,2016,39(4):62-66.
[3] 翁伯琦,马宏敏,苏汉芳,张伟利.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与提升策略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农学学报,2015,5(12):127-132.
[4] 聂华林,杨敬宇.特色现代农业是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取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5):513-518.
关键词 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1-0260-01
山西省位于华北平原西侧、黄土高原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东经110°15′~114°32′。全省南北长680 km、东西宽380 km,总面积15.63万km2,总人口3 300万人。光热资源充足,生物资源丰富,无霜期南长北短,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全省以山地丘陵旱地为主,年平均气温在 -4~14 ℃之间,降水量400~650 mm,水资源总量为140.8亿m3,故有“表里山河”美称。
1 发展现状
1.1 粮食生产上新台阶
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颁发有关加强“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实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制度,全面取消农业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2012年以来,山西省粮食总产3年连创历史新高;2016年粮食总产量达1 318.5万t,比上年增產4.7%,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粮食产量达4 068 kg/hm2,比上年增产6.2%,创历史最高水平。
1.2 小杂粮生产明显优势
由于特有的地理气候和传统的农耕文化,使山西省成为北方小杂粮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晋北、晋西北和晋东南的山区和丘陵地区。据统计,全省拥有高粱、谷子、薯类、大麦、荞麦、燕麦、绿豆、小豆、豌豆、蚕豆、芸豆等逾100个特色农产品。豆、麦、粟、薯四大类17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共计达到134万hm2,约为中国内地农业小杂粮种植面积的10%;小杂粮年总产约为270万t,为山西全省粮食总产量的25%;汾州香小米、沁州黄小米、黑小米等传统小杂粮优质品种多次在国内各项博览会上享有较高声誉;红芸豆、红小豆等品種更是出口创汇的主要粮食品种;小米、燕麦、苦荞麦、绿豆、马铃薯等品种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青睐[1]。
1.3 干鲜果、畜产品等特色农业供应充足
近年来,山西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围绕多样性消费需求,实行农林结合、农牧农加结合,着力塑造山西区域公用品牌。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山西省推进干果经济林总面积达120万hm2,全省干果总产量达200万t。2012年以来,全省鸡、猪、羊生产实现了翻番。据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省肉蛋奶总产量195.3万t,同比增长2.4%。
1.4 中药材资源丰富
山西省中药材总面积已达17.67万hm2,其中种植面积10.33万hm2,野生抚育面积7.33万hm2,占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的12.6%,已成为全国第四大中医药资源大省。据初步统计,山西现有中药材品种1 500余种,有30多种被列入道地或优势中药材。黄芪、连翘、党参、远志、柴胡、山药、地黄7个品种质量及产品居全国前列;连翘、生地、黄芩、柴胡、党参5种药材年产量居全国之首。
1.5 农产品加工发展强劲
2013年,山西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 056亿元,提前2年完成“十二五”规划1 000亿元目标。2016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 520亿元;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企业超过1 000家,2 000万元以上企业超过800家,亿元以上的超过200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100亿元以上2家(汾酒集团120亿元,大象农牧集团105亿元);8 家农业企业成功上市;省级著名商标由120个增加到300个。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体系
产业集群没有形成,农业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育不足,尤其是精深加工严重滞后。
2.2 生产体系
依靠传统方式,技术、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农机农艺不配套,金融创新支农力度不够。
2.3 经营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技术水平、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相对不足。农民职业化经营程度低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缺乏相关政策扶持,难以做大做强[2]。
3 对策
3.1 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按照“增猪、稳鸡、发展牛羊驴等草食畜”的思路,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优化杂粮、果菜药等特色作物结构,下大力抓好城郊农业发展;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打好“特色”“优质”牌,推动建设以功能农业为引领的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3.2 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大力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品牌,推进绿色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加快发展功能性食品和药食同源产品;实施“一区一园一平台”三大省级战略,打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引擎;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3-4]。
3.3 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质量认证、土地、资金、项目、税费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业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农业龙头企业的规范带动发展,由农业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带动农民整合农业资源,实施标准化生产,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企业农民互惠双赢。
4 参考文献
[1] 倪志巍.山西省小杂粮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D].太原:山西农业大学,2016.
[2] 唐红祥.提升现代特色农业问题研究:以广西为例[J].学术论坛,2016,39(4):62-66.
[3] 翁伯琦,马宏敏,苏汉芳,张伟利.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与提升策略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农学学报,2015,5(12):127-132.
[4] 聂华林,杨敬宇.特色现代农业是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取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5):51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