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厂分散控制系统域间通信分析研究

来源 :热力发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jua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全国产华能睿渥分散控制系统(DCS)的工程应用经验,对2种域间通信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为后续的工程实施奠定基础.一种方案是通过部署独立的域间通信接口机并运行通信应用程序来完成域间数据转发,接口机配置四网卡与两侧域直接通信,实现域间通信功能.另一种方案是采用网络技术对不同域进行隔离,通过配置交换机访问策略、共享域策略、网络环路检测、路由策略等实现不同域DCS业务的互通以及广播风暴跨域传播的限制.2种方案都可以完成域间通信的功能要求,各有特点,可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及用户需求选取相应的方案实施.
其他文献
为了实现结构的减振降噪,研究结构动力特性很有必要.目前,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及变形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常常被人忽视,本文针对对接接头、T型接头及加筋板焊接结构,分别研究焊接残余应力及变形对其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焊后残余应力导致两种接头及加筋板焊接结构各阶固有频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考虑焊接变形效应后,各阶固有频率略有变化;随着热输入的增加,两种接头及焊接结构内部的平均应力逐渐提高,与无残余应力结构的固有频率偏差逐渐增大.本研究为通过优化焊接工艺实现减振降噪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的方法.
以7075铝合金为基体,采用有机溶剂体系,以无水氯化铝和无水氯化镍为溶质,四氢呋喃及苯为溶剂,石墨烯作为第二项添加剂,制备铝-镍-石墨烯复合镀层.镀液组成为LiAlH40.25 mol/L,AlCl30.75 mol/L,THF 150 mL,C6H6100 mL,NiCl20.075 mol/L.通过SEM、EDS、拉曼光谱进行微观表征,通过显微硬度计检测硬度.结果 表明:镍及石墨烯存在且均匀分散在7075铝合金的表面,铝-镍-石墨烯显微硬度最高256 HV,摩擦系数最低0.47.
高效、低变形和低残余应力焊接技术对焊接质量至关重要.采用粒子群与有限元相结合的方式,以焊接残余应力、焊接变形量和焊接工时为优化目标,经过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全局寻优搜索,并结合有限元软件Marc的二次开发对关键参数组合的焊接过程进行了热力耦合分析,建立了焊接工艺参数与焊接质量的关系方程,得到了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焊接参数与优化前相比,焊接变形量和残余应力降幅分别为10%和18.4%,工时降低了2.4%.研究结果对高效获取最优参数组合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用超声电沉积法在45钢基体上制备Ni-TiN纳米复合镀层,研究了超声功率和电流密度对该复合镀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超声功率为300 W、电流密度为4A/dm2时,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均达到最低值,具有最佳的摩擦磨损性能.
采用显微组织观察、室温冲击试验、硬度测试、高温拉伸试验等研究了固溶处理对13Cr9Mo1Co1 NiVNbNB马氏体耐热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增加,试验钢晶粒逐渐长大.1020℃固溶试验钢晶粒长大速率较慢,1100℃固溶试验钢晶粒长大速率较快,固溶温度达到1140℃时,试验钢晶粒开始异常长大.固溶温度对试验钢晶粒尺寸的影响高于固溶时间的.经过1100℃不同保温时间固溶处理的试验钢,进行680℃×4h回火,随着固溶时间的增加,试验钢室温冲击吸收能量下降显著,硬度小幅度
对42CrMo钢进行形变热处理与锻造热处理,对比不同处理后试样的硬度、耐磨性和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分析磨痕形貌、冲击断口形貌和微观组织.结果 表明,相比锻造热处理,42CrMo钢经形变热处理后,硬度和耐磨性获得提高,但冲击韧性有所降低.磨损机理主要为磨粒磨损、粘着磨损和轻微氧化磨损,冲击断裂机理为准解理断裂,宏观表现为脆性断裂,微观组织为弥散分布的细化碳化物和细化的回火屈氏体组织,这是导致硬度和耐磨性得以提高的主要原因.
以Na2WO4+Na2SiO3+NaPO3为电解液体系,采用恒流模式在2A12铝合金表面制备微弧氧化膜层.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极化曲线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工艺参数对2A12铝合金微弧氧化膜层物相组成、显微组织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 表明:随着电流密度和氧化时间的增大,微弧氧化膜层的腐蚀电流密度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这与氧化膜的厚度、α-Al2O3相含量以及显微组织致密性均有关系.当电流密度为10 A/dm2,氧化时间为20 min时,微弧氧化膜的腐蚀电流密度可以降低至1.2× 10-7
分别使用连铸坯和锻坯通过热挤压生产φ219 mm×30 mm的13Cr厚壁无缝钢管,然后进行980℃×130 min淬火并720℃×200min回火,对坯料组织、钢管组织、晶粒度、力学性能和δ铁素体进行了对比.结果 表明:连铸坯显微组织疏松,柱状晶粗大,锻坯显微组织致密,等轴晶细小;经过84.5%的热挤压变形后,连铸坯钢管平均晶粒度是6.5~7.5级,锻坯钢管平均晶粒度是7.0~8.0级,组织均匀致密;连铸坯钢管和锻坯钢管的力学性能相当,采用连铸坯代替锻坯热挤压成形13Cr钢厚壁管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为测定航空发动机涡轮积垢叶片垢质与叶片之间的结合强度,采用划痕法对积垢叶片进行了划痕试验.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垢质的表面与界面形貌,利用能谱仪(EDS)分析了垢质的元素分布,采用划痕法结合摩擦信号、声信号和划痕显微形貌测定了垢质与叶片基体的结合强度.结果 表明,叶片压力面垢质有明显的颗粒物聚集粘附的现象,且垢质厚度和粗糙度大于吸力面;垢质成分大多数为氧化物,少数为硅酸盐;划痕法测得在压头曲率半径为200μm的情况下,叶片压力面垢质结合强度平均值为54.7N,吸力面垢质结合强度平均值为27.3N.
设计了一套半导体制冷元器件性能参数测试装置,利用该装置通过实验测得型号TEC1-12706半导体制冷元器件的制冷量和散热量,并结合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推导出半导体元器件冷热端温度及相关性能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测试出半导体制冷元器件在不同温度下的电阻R、塞贝克系数α、导热系数κ和优质系数Z等性能参数;同时,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实验测试的不足,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修正,修正结果显示了半导体性能参数与平均温度之间的关系.该装置对半导体制冷元器件性能参数测试结果数量级与相关文献测试结果一致,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