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角色转换教育的缺失与作为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001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安置的实际操作中,部分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顺利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表现出对新环境的诸多不适,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质量、工作质量以及生活质量。作为职业学校应该意识到自身教育教学的缺失,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角色教育的相关内容,避免或尽可能减少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出现问题。
  关键词: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角色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a)-0099-02
  所谓角色转换,是指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从校园里的学生角色到工作岗位的职业角色的转换。当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开始在某个岗位工作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角色转换问题,即告别学校暂时终结学生角色,走向社会担当起职业角色。
  角色理论认为,社会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角色职能和角色期望。每个角色扮演者只有在理解角色职能及其要求的基础上,用实际行动满足了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后,才称得上是合格的“演员”。
  在就业安置的实际操作中,许多学生并没有成功地进行角色的转换,表现出对新环境的诸多不适应,从而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工作质量以及生活质量。就职业学校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角色转换内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地感知职业角色,在实习实训中引导学生规范行为并体验职业角色,对减少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1 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1 依恋情结
  所谓依恋情结就是在角色转换过程中生发的对学生角色的不舍,心理上的依恋。经过十多年的读书生涯,对学生角色的体验比较深刻,学生生活使他们养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刚走上工作岗位,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学生角色的位置,以学生角色来要求自己和对待工作,以学生角色的习惯方式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
  1.2 畏缩情绪
  刚步入社会的中职毕业生,在角色转换中还容易表现出一定的畏缩情绪。面对新的环境,话怎么说,事怎么做,一些中职毕业生有些茫然失措,缩手缩脚,怕把握不住分寸,怕担责任,怕受挫折,怕遭讥笑。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画地为牢,缚住手脚,丢失了年青人的活力和激情。
  1.3 浮躁心态
  有一些毕业生认为自己接受了比较系统正规的教育,学到了一定的知识,往往对基层岗位和基层工作任务有些不屑,认为干一些琐碎的不起眼的工作是大材小用。于是,表现出不踏实的浮躁作风和不稳定的情绪情感,频繁的调整工作单位或职业岗位。近些年毕业生出现此种现象的人数逐步增多,就是因为一些学生就职很长时间后还不能稳定情绪,不能进入职业角色,主动地适应岗位环境,进而认为是单位没有给予适合自己的职位。甚至一些毕业生出现了心理障碍,对人对事,要么愤愤不平,要么悲观抑郁。
  
  2 角色转换过程中学校教育的缺失
  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角色认知认同、角色学习和角色内化三个阶段。职业学校虽然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但并未有意识地根据角色认知、角色学习、角色内化不同阶段的特点把角色转换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同时由于学校本身的教学条件、教学体制、培养模式等还存在一些亟待改革的方面,造成角色转换教育的缺失。
  2.1 角色认知认同过程中的教育缺失
  所谓角色认知,对于刚刚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首先就是对学校的培养目标的认知,对专业能力和岗位层次的认知,也就是自己将来要成为的角色的认知。当学生对未来角色有所了解,并愿意从事此角色所担当的工作时,学生才可能主动地进行学习,这就是角色认同。
  大多数学校在整体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重视学生主体对未来角色认知在角色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学校在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安排了相应的内容。但是,由于入学教育时间短,内容空泛、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等原因,不可能使学生对未来角色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起始阶段所学课程主要是公共基础课,课程涉及专业教育的有关内容较少,同时还可能存在相对专业教师来说,基础课教师对学生未来角色的能力、地位、作用、身份及行为规范存在定位不准的情况,造成先导性教育的不足或偏向,从而导致学生对角色职能和角色期望的认知差异,产生对未来角色的认知障碍。
  2.2 角色学习过程中的教育缺失
  学生以未来角色为目标,进行学习知识、技能和相应的行为规范的过程就是角色的学习过程。在这个阶段,学生渴望成为教师讲述和他们希望自己能担承的某种职业角色。
  对于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失意者,虽然职业教育的教学体制、教学模式及评价机制与普通教育有所不同,但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还没有做到完全意义上的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没有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有些学校甚至还相距甚远。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不适或困难,如由于教学模式、教学组织与设计、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际应用不相符,将会导致专业学习的任务方向、岗位定位、职业能力等不明确;还有就是对学生个体间的学习差异、学习方法等问题的关注度如果不够,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倦怠等。如果不能有根本性的改革,这些因素都会给学生带来挫败感,进而导致职业角色学习障碍。
  2.3 角色内化过程中的教育缺失
  通过不断学习,学生会逐步具备未来角色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职业素养,直至能完成未来角色所承担的社会任务,并能在相应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按未来角色的行为规范从事活动,这就是角色的内化。
  对职业学校来讲,如果教学环境、教学硬件以及师资条件的局限和不足,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培养方案一致的客观真实的实训环境,那么,学生的角色学习会削弱了许多真实的感受和体验,而学生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才能真正地实现角色的内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可能单靠传授和演示获得,如产品质量意识、工作效率意识、市场竞争意识,以及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及其他的日常行为规范,只能在工作环境中反复磨练才能形成。
  
  3 角色转换中教育教学的作为
  要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使学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需要采用适时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避免或尽可能减少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出现问题。
  3.1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角色认知认同教育
  针对角色认知认同教育中存在的偏差或不足,应依循职业教育的认知规律,注重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和渐进性。
  第一,注重职业角色的开放性教育。要充分认识角色认知和认同的先导性,对于新生要重视在角色认知方面的教育,不仅要进行常规的入学教育,还应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学生充分了解未来角色的能力、素质、职业道德及地位和作用。请进来就是请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特别是本院校毕业生的成才典型,介绍他们的成才经历,介绍企业对这类人才的需要状况,介绍他们的作用和地位;走出去就是到企业去参观,请技术能手现场演示,让学生对自己将要实现的未来角色有一个较为具体的认识。
  第二,注重职业角色的实践性教育。学校要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缺乏技能型人才的现状,了解他们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教育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规范操作、刻苦钻研的的职业品质。
  第三,注重职业角色的渐进性教育。在低年级要加强专业思想、职业道德的培养,强化素质教育。高年级要加强实践性教育,并逐步实现由认知岗位到感知企业(或职业),由感知企业到检验自我能力的三个阶段培养。整个过程,使学生的角色认知程度逐步深入,由职业角色表象到职业角色内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实现对职业角色的认知认同。
  3.2 在教育教学及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强化角色学习
  角色学习是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的关键环节,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人为本,围绕学生角色转变的规律,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应基本符合学生在角色学习过程中的要求,但应更加重视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教学设计上,要以学生为主角,引领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和职业素质养成;实践教学中,加强场景型操作、情境型体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加强专业兴趣小组的建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第二,改革教学模式,建立新课程体系。要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与工作的实际需要脱节、教学模式与工作情境和职业环境分离的状态。从行业需求、职业目标和任务、职业的发展变化出发设置教学内容,根据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设置相应课程,以工作过程和岗位任务设计课程,改革传统的学科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依据专业学科特点,采取任务引领法、项目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确学生职业角色的方向性。
  第三,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技能训练。实践教学要按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认真组织。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训练相结合。在劳动者的技术能力的组成要素中,心智技能已愈来愈居主导地位。职业学校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于单纯传授操作技能,还必须加强对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尤其要重视思维能力、独立承担工作的能力、革新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的培养。二是明确目标和科学考核。在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中,不仅要求教师明确实训的目标是什么,而且要求学生明确自己所应达到的目标,这就要求有严格规范的考核程序和标准,考核学生是否达到相应的技能水平,考核方法应分阶段细化,有利于克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三是示范性教学。要聘请企业一些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亲自给学生展示他们的技艺,发挥榜样的示范的作用,激发学生角色学习的积极性。
  3.3 在真实环境和岗位体验中实现角色内化
  针对角色内化的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缺乏与培养方案一致的客观真实的实训环境,可考虑以下三种方式方法,创建立体化的真实教学场景和氛围。
  第一,建立校内大型实训实习中心。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创建规模较大的实习实训中心。这类中心不仅负责学生的实训工作,而且作为一个实体,还可从事其生产,经营,科研活动。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工作环境中,承担生产、技术或管理等相应工作,熟悉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仅能增强相应的工作能力,逐步培养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还能学会自觉地按未来角色行为规范从事活动。
  学生通过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战化、专门化的职业训练,系统培养其职业技能及综合职业素质,从而实现由学校学生角色到企业员工职业角色顺利转换,实现就业的“零适应期”。
  第二,建立校内仿真实训模拟系统。对不能在校内建立规模较大实习实训中心的专业,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为实训操作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提供有效途径。在仿真模拟状态下,参与者如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真实职业氛围中。同时,因为是虚拟的,不受气候、地域、环境的限制,训练成本低,而且能降低训练难度和风险。另外,因为是仿真,学生可以有更多的训练机会,从而可以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缩小了从学生角色到员工职业角色的“磨合转换期”。
  第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学生通过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熟悉相关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巩固、综合、强化实践能力,并能培养现代化生产和科技发展倡导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校外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实践氛围,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全面实现自我的角色内化。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错误是普遍存在于数学学习中因学习思维、教学方式等因素形成的对数学知识产生的误读现象。本文即从知识迁移、逻辑错误、概念错误等方面对数学错误的诱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常见错误类型诱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c)-0061-01  1 高中生数学学习中的常见错误类型  就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常见数
根据2010~2015年两系杂交水稻盐两优888大面积制种实践,提出盐两优888高产制种特点是:在保证制种父母本足穗的基础上争取大穗、提高异交结实率。其高产制种技术是:合理安排播差期
目的:探讨适合临床护士的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与考核的方法。方法:示教老师将教材结合临床实际制定出操作考核标准,全院护士先分批观看录像,然后再由示教老师示范指导,各科室加强
机械制图课程是中等专业学校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画图及看图的能力,围绕这一核心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画图及看图的方法是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而这两种法正是基于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所以,只有将这个能力发展和培养好才能使机械制图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像的效果。
【正】 最近发现的后至元二年许州天宝宫八思巴字蒙古语圣旨碑,过去未曾著录过。它在语言学、历史学、宗教学方面都有相当高的价值。碑文为元顺帝给许州天宝宫的护持圣旨。在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经典概念。有研究者将差序格局置于先秦至晚清民国丧服制度这一礼治传统之中,提出向内与向外的双向度批评。实则,费孝通所论家内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德育是一项细雨润无声的系统工程,呼唤感恩的回归,让感恩引起社会、家长的关注,是我们小学德育领域中最迫切的任务。
【正】 作者在《民族语文》1983年第6期上发表过《民族语言研究与汉语研究》一文。那篇文章从(一)音韵学,(二)方言学,(三) 构词法三个方面论述了汉语研究怎样从民族语言研究
目的:了解护士工作特征对护士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导致护士亚健康的因素。方法:在我院随机抽取200名护士,对其健康状态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护士占51.15%,其中睡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