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的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它反映了陕北人民在各个时期的心理风情和思想面貌的艺术表现,是黄土高原这个特定地域内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记录。并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它以其独特的旨趣,风格和魅力,让我们品嚼生活所赐予的辛酸,甘甜和醇美,唤起人们灵魂深处古老沉淀,而又有永恒的感情。
关键词:陕北民歌;演唱风格;分类
陕北民歌语言朴实,节奏自由,粗狂激昂,奔放豪迈,气魄雄健,悠扬动听,旋律简单,生动形象,象奔腾的黄河之水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地回响在黄土高原的山山洼洼,沟沟岔岔。陕北民歌就在於它的随意不羁,它只是为了抒发人们心中对於生活苦难的一种情绪,而没有什麽太正统的道德约束。陕北民歌种类很多,以小调信天游和劳动号子为主。
一、小调
小调,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还有细节描写。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等都是篇幅较长的叙事体民歌。其特点是:
(一)内容丰富,精粗杂陈。小调由于广泛地接触了城乡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加上职业艺人的传播和演唱本的印行,促进了小调在艺术上的更多加工,同时也给小调的思想内容带来了复杂性。
(二)题材多样,生活面广。小调所反映的生活面极广泛。它既有表现革命斗争历史和歌唱现实生活的;也有叙述历史事件、传说故事或生活故事的;既反映各种重大的政治与社会事件;也反映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和风俗活动。
(三)歌词多为分节开形式。句式多样,有五言、七言不等。每段有四句、六句,也有三句、五句的奇数句子。有的歌词较短,有的歌词竟达二三十段。一般词曲较固定,不具即兴编唱的特点。
二、信天游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它是在天宽地阔的大自然中漫游的歌曲。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怀的心声。其节奏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句式结构一般为每节两句,两句一韵,艺术手法上多用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曲调优美。其特点是:
(一)歌词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由于它的词是依声之词,受着乐句的严格限制,因此就形成了两句一节的稳定形式。它用比兴作为形象思维的手段,去选择生活,提炼出内容与形式和谐的统一的艺术形象。这就是“索物托情”或“触景生情”。这两种传统的表达方法在信天游的长期发展中,已成为自己的优良传统,它一般是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比兴的运用,自然巧妙、贴切精当。句式多样,节奏鲜明,押韵方式,灵活自由。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悦耳动听。篇幅可长可短,两行可作为独立的一首小诗,多行多段有机结合,可使短章变为连续性的长歌,表现更为丰富完整的内容。
(二)信天游是一种抒情小曲,如上所说,因为它是户外的山野之歌,环境空旷,又不受劳动动作的限制,所以它在曲调上的特点是粗犷奔放,悠扬高亢,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
(三)信天游的演唱,不受曲调的了限制,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歌唱者的情绪,同一首歌唱出不同的感情,可长可短,可快可慢,同时每段歌词可以用任何曲调配唱,说明信天游的曲调并不固定。
三、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劳动者伴随劳动节奏而唱的民歌。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了它的歌唱以劳动呼声——吆喝、呐喊的特点。劳动号子由于直接与劳动生产紧密结合,所以它的曲调、节奏、气质、风格、语言以及歌唱形式都随着劳动方式与劳动强度的差别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一般地说它们的特点是:
(一)密切结合劳动,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每一种劳动号子和劳动过程都是紧密结合的。干什么活,唱什么内容,就是曲调情绪也都是与从事某一劳动紧密结合的,让人一听,就会感到是在抬夯、打石硪或者是趕牲口、吆牛。
(二)一领众合,即兴创作。劳动号子一般为一个人领唱,大家应和。这种歌唱形式,随着劳动号子的产生就存在了。领唱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指挥劳动,或者鼓舞大家的劳动情绪。领唱与合唱的交替进行,可以促进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加强统一的行动,同时还可以利用间歇,调节劳动和呼吸,又可以使领唱者即兴编唱。领唱的即兴编唱,一般是根据眼前景物临时创作,随编随唱。还有用小调、小曲作号子的,这些如果和劳动节奏相吻合,并与劳动者的情绪结合,也能起鼓舞调协劳动的作用。
(三)常用衬词,或全用衬词。原始的劳动号子完全是劳动呼声,没有具体内容。随着人类社会的劳动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劳动号子也相应地发展变化着,原来领唱者所唱的简单劳动呼声,为指挥劳动需要的唱词所代替。
陕北民歌是用老镢头镌刻在黄土高坡上的音乐巨著,是望陕北的百科全书。“信天游好像没梁的斗,甚会想唱甚会有”,现今流行的两万多首陕北民歌中,有言情的、叙事的,也有诉苦的、明理的,大都是口头传唱文学。陕北民歌在流行、演绎过程中,客观上陶冶了陕北人淳朴、善良、刚毅、豁达的个性,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陕北的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
陕北民歌“唱红了天”,说的就是《东方红》。由于《东方红》吼出了时代的心声,更道出了“谋生存”这一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所以一俟唱出便一发不可收拾,迅速传唱全国,风靡天下,不但作为时代的最强音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而且作为人类送上太空的第一首乐曲。
四、总结
综观世界文明史,像陕北民歌这样普及且对社会发生深刻影响的,虽不能说是空前绝后,但确是世界少有,中国仅有。陕北民歌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陕北人就像陕北民歌的一个个音符,无论是牛耕的犁沟,还是农闲的炕头;无论是节日的街巷,还是商贾的路途,都会被陕北人谱写成一行行、一曲曲如醉如痴的民歌乐章。
参考文献:
[1]周青青.中国民歌[J].人民出版社.1993(12).
[2]石兰,静薇.音乐欣赏指南[J].军事科学出版社.1980(1).
[3]周耘.中国传统民歌艺术[J].武汉出版社.1988(5).
[4]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论[J].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
关键词:陕北民歌;演唱风格;分类
陕北民歌语言朴实,节奏自由,粗狂激昂,奔放豪迈,气魄雄健,悠扬动听,旋律简单,生动形象,象奔腾的黄河之水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地回响在黄土高原的山山洼洼,沟沟岔岔。陕北民歌就在於它的随意不羁,它只是为了抒发人们心中对於生活苦难的一种情绪,而没有什麽太正统的道德约束。陕北民歌种类很多,以小调信天游和劳动号子为主。
一、小调
小调,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还有细节描写。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等都是篇幅较长的叙事体民歌。其特点是:
(一)内容丰富,精粗杂陈。小调由于广泛地接触了城乡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加上职业艺人的传播和演唱本的印行,促进了小调在艺术上的更多加工,同时也给小调的思想内容带来了复杂性。
(二)题材多样,生活面广。小调所反映的生活面极广泛。它既有表现革命斗争历史和歌唱现实生活的;也有叙述历史事件、传说故事或生活故事的;既反映各种重大的政治与社会事件;也反映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和风俗活动。
(三)歌词多为分节开形式。句式多样,有五言、七言不等。每段有四句、六句,也有三句、五句的奇数句子。有的歌词较短,有的歌词竟达二三十段。一般词曲较固定,不具即兴编唱的特点。
二、信天游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它是在天宽地阔的大自然中漫游的歌曲。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怀的心声。其节奏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句式结构一般为每节两句,两句一韵,艺术手法上多用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曲调优美。其特点是:
(一)歌词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由于它的词是依声之词,受着乐句的严格限制,因此就形成了两句一节的稳定形式。它用比兴作为形象思维的手段,去选择生活,提炼出内容与形式和谐的统一的艺术形象。这就是“索物托情”或“触景生情”。这两种传统的表达方法在信天游的长期发展中,已成为自己的优良传统,它一般是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比兴的运用,自然巧妙、贴切精当。句式多样,节奏鲜明,押韵方式,灵活自由。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悦耳动听。篇幅可长可短,两行可作为独立的一首小诗,多行多段有机结合,可使短章变为连续性的长歌,表现更为丰富完整的内容。
(二)信天游是一种抒情小曲,如上所说,因为它是户外的山野之歌,环境空旷,又不受劳动动作的限制,所以它在曲调上的特点是粗犷奔放,悠扬高亢,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
(三)信天游的演唱,不受曲调的了限制,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歌唱者的情绪,同一首歌唱出不同的感情,可长可短,可快可慢,同时每段歌词可以用任何曲调配唱,说明信天游的曲调并不固定。
三、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劳动者伴随劳动节奏而唱的民歌。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了它的歌唱以劳动呼声——吆喝、呐喊的特点。劳动号子由于直接与劳动生产紧密结合,所以它的曲调、节奏、气质、风格、语言以及歌唱形式都随着劳动方式与劳动强度的差别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一般地说它们的特点是:
(一)密切结合劳动,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每一种劳动号子和劳动过程都是紧密结合的。干什么活,唱什么内容,就是曲调情绪也都是与从事某一劳动紧密结合的,让人一听,就会感到是在抬夯、打石硪或者是趕牲口、吆牛。
(二)一领众合,即兴创作。劳动号子一般为一个人领唱,大家应和。这种歌唱形式,随着劳动号子的产生就存在了。领唱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指挥劳动,或者鼓舞大家的劳动情绪。领唱与合唱的交替进行,可以促进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加强统一的行动,同时还可以利用间歇,调节劳动和呼吸,又可以使领唱者即兴编唱。领唱的即兴编唱,一般是根据眼前景物临时创作,随编随唱。还有用小调、小曲作号子的,这些如果和劳动节奏相吻合,并与劳动者的情绪结合,也能起鼓舞调协劳动的作用。
(三)常用衬词,或全用衬词。原始的劳动号子完全是劳动呼声,没有具体内容。随着人类社会的劳动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劳动号子也相应地发展变化着,原来领唱者所唱的简单劳动呼声,为指挥劳动需要的唱词所代替。
陕北民歌是用老镢头镌刻在黄土高坡上的音乐巨著,是望陕北的百科全书。“信天游好像没梁的斗,甚会想唱甚会有”,现今流行的两万多首陕北民歌中,有言情的、叙事的,也有诉苦的、明理的,大都是口头传唱文学。陕北民歌在流行、演绎过程中,客观上陶冶了陕北人淳朴、善良、刚毅、豁达的个性,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陕北的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
陕北民歌“唱红了天”,说的就是《东方红》。由于《东方红》吼出了时代的心声,更道出了“谋生存”这一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所以一俟唱出便一发不可收拾,迅速传唱全国,风靡天下,不但作为时代的最强音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而且作为人类送上太空的第一首乐曲。
四、总结
综观世界文明史,像陕北民歌这样普及且对社会发生深刻影响的,虽不能说是空前绝后,但确是世界少有,中国仅有。陕北民歌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陕北人就像陕北民歌的一个个音符,无论是牛耕的犁沟,还是农闲的炕头;无论是节日的街巷,还是商贾的路途,都会被陕北人谱写成一行行、一曲曲如醉如痴的民歌乐章。
参考文献:
[1]周青青.中国民歌[J].人民出版社.1993(12).
[2]石兰,静薇.音乐欣赏指南[J].军事科学出版社.1980(1).
[3]周耘.中国传统民歌艺术[J].武汉出版社.1988(5).
[4]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论[J].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