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不借才于异代”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_Che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右仆射封德彝说:“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意思是,治理天下政务繁重,你不举荐人才,我把任务交给谁呢?封德彝回奏道:“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未见有奇才异能。”辩解说不是自己不尽力,而是没有发现特别优秀的人才。对于这种推卸责任的托辞,太宗十分生气,就对他说:“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意为,古人治理国家都是取当世之才,哪有到几百年前去借用人才的道理呢?你不尽力荐才已属失职,怎么能诬说我大唐天下没有人才呢?一番话把封德彝批得无地自容。这里李世民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世之才足够一世之用”,取当世之才而治天下。太宗的观点恰恰反衬出有的朝代人才凋零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人才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在人才“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显人才比例越大、潜人才比例越小,人才就顯得越多;显人才比例越小、潜人才比例越大,人才就显得越少。也可以说,潜人才转化为显人才的数量越多,那么人才就会显得越多,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也就越高。只有领导者能够更多地发现潜人才,更多地把潜人才转化为显人才,人才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不需要去别的单位借人才。
  所以,从外单位招纳人才是本事,把本单位已有的人变成人才也是本事,而且是更大的本事。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一些领导者却看不到这一点,认为不是自己领导水平不行,而是无才可用、无米为炊,犯了与封德彝类似的错误。“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发现人才的眼睛。如果无识才之眼,即使人才再多甚至近在眼前也会错过。因此,领导者应练就发现“千里马”的慧眼,特别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身边现有的人才,避免对人才视而不见、见而不举的窘况。
  摘自《学习时报》
其他文献
看程绍国写的《林斤澜说》,有一章写林先生和汪曾祺先生的莫逆之交。  其中有一段这样说的,作者提起游鸥海时,一个年轻姑娘挽着汪曾祺,走在后面汪的妻子施松卿对作者说:“老汪这个人啊,就是喜欢女孩子。你看你看……不过,我不嫉妒,真的没有嫉妒,哈哈哈哈哈……”,2000年,在北京林斤澜家附近的建国门客栈,我说起这件事,林斤澜感慨地说:“老施脑血栓,瘫倒在床上,还疑心曾祺和保姆有关系……”  忽然眼热,不说
期刊
1.  “你好小姐,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你?”  “今晚有没有搞笑片?”  “有的。请问要多少张?”  “两张。10排9,10排8。”  2.  一年前,同一家影院。  为了庆祝他升职,她决定偷偷来买电影票,请他看电影。  “你好小姐,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你?”  她想,既然是庆祝,那就看搞笑片吧。况且,她很怕鬼,不敢看恐怖片。  “今晚有没有搞笑片?”  “有的。请问要多少张?”  “两张。10排9
期刊
时间停在了8点35分。  已经两年了,那只手表上的3根指针,再也没有走过一步,彻底坏了。  知道老爷子喜欢手表,儿子特意买了一只新的进口手表送给他,没想到老爷子坚决不肯要,执意要戴自己那只坏了的上海牌手表。没办法,儿子只好拿着手表去找人修,但是表太老了,零部件早就没货了,根本修不了,除非将整个机芯都换掉。老爷子在电话里一听,连连摆手:“机芯都换了,还是原来的表吗?不修了,不修了!”  表虽然是坏的
期刊
当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谈到爱,大部分的人想到的是被爱,而不是爱人。小时候,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我们习惯于这种没有私心没有回报的爱,甚至当父母做得不够好时,我们还要去埋怨、责怪他们,似乎获得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长大后,我们在与同学、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很多人同样是以获得爱的多少,来决定与人相处的亲疏……  亲情是这样、友情是这样……为什么现在的人们都习惯了被爱,而忽视了去爱
期刊
柴可夫斯基有一位红颜知己,她就是梅克夫人。  梅克夫人比柴可夫斯基要大九歲,男女之间的这个年龄跨度是一般人难以跨越的。可是,梅克夫人精力充沛,一连生下了十二个孩子。同时,她又是出墙的红杏,与她丈夫的秘书有一段情。这样的女人却对柴可夫斯基用了另一种方式来爱。  梅克夫人说,她是听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之后,爱上了他的。女人听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心不动是不可能的,情不动也是不可能的。于是,在一个无眠之夜,
期刊
我的童年、少年记忆都紧紧跟食物做了链接。奶奶,她给了我人生中最初的甜、最初的咸,这是我生命的初始值,它是我的源头。对于奶奶,有些情感被我漠视许久,我无法用简单的爱或不爱、好或坏来判断;一蔬一饭,百味交集,长如流水,抽刀不斷。  说起来有些大不敬,关于奶奶的回忆,大部分都与食物有关。在我小时候,人们对食物仍抱有深深敬畏,因为曾经短缺过,刚刚温饱中,将来是否短缺仍是未知。那种神经质的敬畏使我的童年、少
期刊
讲“诚信”的狐狸一家  狐狸家里开了一爿商店,特意在墙上挂了一个自制的“诚信商业户”匾牌。有一天,老熊去狐狸家买蜂蜜,发现只有年幼的小狐狸在家里看店。  老熊将钱和一只宽口玻璃瓶递过去:“买一瓶蜂蜜。”  小狐狸摇头拒绝说:“不卖!”  “为什么不卖?”老熊奇怪地问道,“我又不是不给你钱!”  “我爸出门时交代了,”小狐狸很认真地告诉老熊说,“这些蜂蜜是刚进的货,得等他回来加‘料’勾兑后,才可以卖
期刊
看上去,子路并不像读书人,粗犷,勇猛,耿直,独异。这样的性格早就给他拉开了悲剧的序幕。不过,孔子却不以貌取人,与子路相遇的第一眼,就看上了子路的内涵,认定他将是礼教的发展者。果然,子路跟随孔子在游学的漫道中,颇现悟性,孔子一点拨,他就心领神会,肚子里也就盛了许多的文化。于是,子路成为了孔子的得意门生,而且,超过了孔子的预期,名扬四海。长江流域也留下过他与孔子游学的足迹。  人一有名,多少有点自负。
期刊
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国企,女孩子们终日捧着茶杯悠悠度日。我们被告诫,女孩子不要那么拼,要爱自己。我们擦很贵的眼霜,买了一件件大牌风衣,可生活却沦陷在一平方米的井底。  青春在家长里短的琐碎里翻腾,很快,就像那杯捧在手里的热茶,从沸腾到温吞,眼睛里的光芒逐渐黯淡下去。  多少人在25岁甚至更年轻的时候就认定:我的人生就这样了,梦想是痴人的呓语,努力是自欺欺人的徒劳,不如多留一些力气对自己好点,不再做
期刊
据说中国如今有七亿人玩微信。每天早晨一睁眼,枕边摸出手机刷而阅之。朋友圈里的熟人,一路点赞下去。忙得不看内容,纵然对方的二大爷去世了,也照例点指一赞。如果醒得偏早,那就上个厕所,返回被窝细读之。有意思的就予以转发。所谓有意思也是相对而言,没个标准的。体育迷不会转发文艺类,生意人也不大看天文学最新发现。  有一类微友属于藏书家品种,每天转文几十篇甚至上百篇。每文皆在万字左右,说他全看了那叫哄鬼。但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