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伪说理”走向“说理”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y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理不仅是一种沟通方法,还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依照一些研究者的观点,在教育过程中,说理是“师生双方对话,不是教师宣讲,不是师生自说自话,它必须以逻辑、说理交流为基础”。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说理,不仅需要满足说理在形式上的诸多要求,还应该顺应说理的本质与内涵。若非如此,教育中的“说理”就极有可能披着说理的外衣,转变成伪说理。
  当前,伪说理的现象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并不少见。面对一些出现“状况”的学生,教师通常会与学生“聊一聊”。一般情况下,“聊一聊”的基本过程如下:教师先问学生几个问题(如最近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为什么犯错误等)—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进行回答—教师开始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解读,并不断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应该往哪里走等问题(在这个步骤中,教师往往说得酣畅淋漓,而学生多处于沉默状态)—教师在聊天快结束时进行一些封闭性的发问(如听懂了没?学生的反应一般是点头)。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聊一聊”的过程运用了说理的形式,也就是“对话”。可是,在整个过程中,“对话”仅仅是表面的。从权力关系上讲,交流的主导权完全在教师手中,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配合者。这表现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不会主动提出问题,也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按照老师的提问,“配合”老师完成对话。笔者在田野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可以佐证这一点。因为学生与父母出现了矛盾,教师受父母之托与学生“聊一聊”。在长达近两个小时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话语时间只有十分钟左右。而且,这十分钟,基本上是在回答教师的问题。剩下的时间,主要是教师在说道理,学生间歇性的点头表示“同意”。一些研究者认为,伪说理的主要特征是“你说我听”或“自说自话”的“单边对话”状态。
  日常教育中的伪说理会产生诸多方面的消极影响。第一,从显性角度看,伪说理会使得观念之间的交流较为困难,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导致观念交流的失败,因为伪说理的实质是“灌输”。在形式性的说理中,学生能够察觉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言之,学生或采取“应付”的态度,“恭恭敬敬”,按照教师的引导,回答教师的问题。或采取“抵抗”的态度,全程基本上不发一词,只是简单地点头,或者机械地回答“是”“对”等词。无论学生采取哪一种态度,都说明这种交流存在诸多隔膜,难以打开学生的心扉。第二,从隐性角度看,说理本身是一个基于逻辑、证据等进行对话、沟通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征。可是,伪说理却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这些特性,因为它注重对话中的“权力关系”与主导权。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在生活中无法与他人进行平等、有效的交流与交往。当学生处于较低的位置时,他可能会唯唯诺诺;而当学生处于较高的位置时,他可能会趾高气扬。这无论对于学生自身还是对于整个社会,都会产生诸多负面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伪说理的成因进行简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策略,以尽可能消解教育活动中的伪说理现象。伪说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从内隐的价值观念看,教师对于说理在理念上了解不足或者理解不够深刻。例如,说理指的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需要讲道理。对于讲道理时应有的价值预设、师生地位、权力关系、证据意识、逻辑思维等,教师可能缺乏一个全面的了解或者深刻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在日常教育中真正践行说理。换言之,这导致教师走入伪说理的泥潭而不自知,甚至觉得自己很好地运用了说理这一方式。第二,从外显的具体方式来看,教师可能对于说理的技巧与方法掌握不足。一些教师对于说理之内涵、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解,但是,在说理的操作上,却存在着不足。他们可能最开始会以说理的姿态与学生对话,并尝试着与学生沟通、交流,可是,在对话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话语较少的情况,逐渐变得不知所措,最终采取了自己最为熟知的“单边对话”。简言之,就是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说理。
  基于这两点,笔者认为,为破解教育中的伪说理,教育工作者需要进行两個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教育工作需要具备说理的意识,并充分体悟说理的内涵,全面、深刻理解说理的精神实质,并以此为基础,培育学生对于说理的正确认知,并阅读相关的著作、研究,以拓展、加深自己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学习说理的技巧与方式,提升自己说理的能力。具体言之,首先,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语气强硬的提问,容易令听者产生咄咄逼人的感觉,从而引起学生的防卫和反感;语气温和的提问,可令听者卸下防备,产生亲近对方的感觉,从而营造好沟通的氛围。其次,转封闭式提问为开放性提问。封闭式的提问常常非A即B,以“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好”或者“不好”等选项供听者选择。如果教师在说理时采用开放式提问,使用“什么”“怎么”“为什么”等方式提问,给学生提供表达的余地,就能有效打开学生的心扉。如就某生上课睡觉的情况,封闭性提问为“你上课睡觉对不对”“你是不是不想学”;开放性提问为“你刚刚上课怎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做才能避免再次发生”等。
  总之,教育生活中的伪说理现象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谨慎对待,并通过多种努力,充分发挥说理的作用。
  【林晓研,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安中学教师,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 诗
其他文献
绘本,英文为Picture Book,直译为图画书,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是完全没有文字,全是图画的书籍。绘本精美的插图往往会给读者一种视觉冲击,有的空灵梦幻,有的真实大气,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绘本的语言简练优美,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儿童阅读;绘本的主题包罗万象,涉及到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绘本几乎涵盖了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
少数民族村寨是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在近年来开展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建设中,由于一些地区重发展、轻保护,导致一些民族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因此,在实施
中国德育:白局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您能先简要介绍一下韩城市教育局近年来的德育工作概况吗?白双朝:好的。
班级阅读场,实质是班级的阅读文化,它影响的不仅是学生的阅读行为,而且影响了师生的精神追求与内在素质。当学生关于读书的岁月感怀被敲成文字的时候,读过的书,都已与灵魂交融。  “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所谓“场”是指一种能使人沉浸于其中并能感受其中精神含义的特殊的环境。这种环境是客观的,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又具有一种内在精神生成的张力。而班级阅读场,是在班级中,师生在阅读和相互交流分享基础上形成
近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宣布,从2020年开始,申请到该大学攻读本科的本地学生,除了要达到“高等教育入学排名”要求之外,还需要达到一定的“课外活动要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通过“课外活动或者服务活动计划”概述了大学认可的达到课外活动或者服务活动入学要求的各种活动清单,并将这些活动归为七项技能的获得——社区参与能力、包容及多元化意识、沟通、領导力、个人责任、团队合作、创造性及批判思维。当申请者证明以上七
教师育人工作具体地体现在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等方面。从情感教育的视角看,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的价值观挖掘、建立各门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以及已有经
“澳门中小学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26日在澳门大学成立。该基地将推出一系列培训及教学计划,与澳门的教育机构携手合作,为澳门培养多元人才。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称,“中小学生人文社科教育基地”希望培养更多了解国家、了解澳门、德才兼备的优秀新一代澳门青年,让他们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传承爱国爱澳的精神。  同场,还举办了“中国历史文化葡文儿童读物”新书发行暨赠书仪式。有关读物通过葡文漫画的形式呈现中国
山东省济南育英中学始建于1913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学校秉承“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办学宗旨,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历经百年风雨,培育无
寿光世纪教育集团东城高级小学在集团核心办学理念“每一个人都很重要”的引领下,把成长体验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建构了适合师生成长的“尊德问学”课程体系。《构建“尊德问学”
陕西省韩城市象山中学注重学校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在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立足厚重校园文化,营造优质育人环境  人的认知来源于对环境的观察和体验。在与环境的信息交换中,个体才得以不断成长。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们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可见,一个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