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究竟什么是未来产业?恐怕连科学家都说不清,更不要说经济学家了。理解未来,我们不妨回顾过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电力”作为通用目的技术出现,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领域,渗透至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最终促生了通讯、娱乐、家电制造等新兴产业,也成就了一批伟大的企业。站在当时的时间节点上,这些都属于未来产业。同样,我们曾经于2016年出版过《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一书,认为新产业一定是由新科技所触发的。那本书原本有个更加文艺范儿的书名叫做“消失的距离”,本质上创新努力的目标一直是致力于新科技的商业化应用,从而消除那些未来产业从“想象”到“实现”之间的距离。要想更好理解未来产业的特性,本文认为必须从寻找促进产业实现指数级增长的新科技入手,充分发挥这些通用目的技术的渗透和催化作用,让未来产业更早来临,而关键就在于发现五种技术,发挥三大效应,发展多元业态。
过去三百余年的工业文明进程中,人类的创造力得以深度开发和充分释放,创造出难以想象的巨额财富。从历史的角度看,未来产业一般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前瞻性。资源是稀缺的,因此企业战略的制定是受到资源约束的,尤其是独特的资源。但是,未来产业关乎愿景,业态的形成不应受当下资源的约束,而是依赖于创新以及对于未来的想象。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想象力,唯有依靠想象力。只有想象出未来所能够达到的状态,尤其是产业发展的状态,政府和企业家才能够调动资源去培育它,努力创新去发展它,使它尽快地成熟。所以,像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新业态,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不可能,甚至非常荒谬的想象,也许未来有一天能够在现实中真正实现。如果总是存有惯性思维、路径依赖,产生不了未来产业。总之,创业者要有对于未来的憧憬和想象力,才能够创造出未来产业。创业者的战略是向前展望,而不是研究者的向后总结。
二是幼稚性。尤其在产业的初创期,处于萌芽阶段的未来产业,显得那么笨拙,显得那么不成熟。正如现在各个领先企业对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的探索,各地政府对于智慧城市的构建,有的看起来还非常的幼稚、初级,应用场景非常不成熟,智能化还非常的不智能,似乎没有什么价值,但这些都是当前阶段相关主体对于未来做出的有益探索。例如物联网是一个可以收集和交换数据的智能终端互联网络,它是所有的智能、远程应用的基础。只要有潜在的可能性和前瞻性,未来也许会有爆发的那一天。以小米的物联网生态为例,所有生态链企业的设备都可以实现“万物互联”,但是数据贯通之后的商业价值还没有被挖掘,盈利模式还未形成。但这都不要紧,有了想象力,就有了方向。这一方向就是“智慧”,可以确定这是未来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未来已来,离真正的爆局时刻应该不会太远。
三是跳跃性。未来产业一定是颠覆性创新的产物,一定是技术轨道的跃迁。对于胶片相机,数码相机就是未来产业;对于诺基亚,安卓系统就是未来产业;对于很多行业企业,他们的产品都为智能手机所整合,从而走向没落。大部分的时刻,颠覆者都是来自行业外部,能够以更高效率的技术路线或者范式创造出一条新赛道,这就是未来产业。以航天产业为例,在大家印象中是需要国家战略才可以支撑的,可是SPACE X和星链计划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加便捷的方式实现这些国家工程。在我们原来的思维体系中,这都是难以想象的。企业领袖最关键的角色和关键的职能就是要想象未来,去描绘出一幅美好的未来的图景。这一点在数字经济和创新创业时代,显得越发重要。
总之,新科技给未来产业带来怎样的发展空间并非一个技术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想象力问题。时代在巨变,人们的认知也要随之改变。“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不能让传统思维限制了发展的想象力。如果说传统工业时代的蒸汽机、电力和内燃机主要是通过“规模效应”定义商业生态,那么数字化技术则是在硬件、数据、算法等基础上实现了一系列“联动效应”或者“指数效应”,使得商业生态空间的“升维”成为可能。
想象一下国内如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企业用户数量和网站成交额的增长速度,国外如亚马逊的云服务、微软的在线化等创新案例,就能理解什么是指数级增长。新兴产业的指数级增长一定是由指数级技术推动的。
指数级增长
人们更加容易理解“投入-产出”这样的线性思维,投入越多,产出越多。但是人们不太容易判断什么是指数级的增长,这主要是指新科技的商业化应用过程中的“加速度”。当下觉得很难,但时间终究会改变一切,创业者需要做的就是不断重新开始。新科技当下虽然还不成熟,但是成熟的速度是非常出人意料的。如果按照线性思维,等到新技术已经成熟,企业再发力投入,恐怕就会错过这趟快车了。我们经常会看到不断有人在“划重点”,告诉大家哪些前沿技术是最为值得关注的。宏观层面的有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微观层面的有脑机接口、神经芯片、基因编辑等。我们在《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一书中,提出了人工智能、云计算、脑科学、无人驾驶、区块链、能源储存技术、3D打印等12项技术。塑造未来产业的新科技一定是不同的技术交织在一起,未来恐怕再也不会有蒸汽机、电力那样单一的通用目的技术出现了。这些新一代数字技术的爆炸式发展速度令人难以置信。如今,一个普通智能手机使用的计算能力,比20年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商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都要强大。
所谓指数级增长,是指随着这些新技术的扩散应用,能够推动相关产业规模呈指数级增长。奇点大学的萨利姆定义了什么是指数型组织。他认为,传统组织是命令与控制型的,而指数型组织是数字化的;传统组织依赖资源谋发展,而指数型组织则利用生态创造繁荣;传统组织行动迟缓,指数型组织灵活、适应性强、反应迅速,能够以促进产业融合的方式实现爆炸式增长。因为采用了新的组织方式,又利用了指数级技术,相较于同类组织,这种组织的影响力(或者产出)能够实现至少十倍的指数级增长。
新科技就是飞机起飞所需的加速度,加速度越快,越能够缩短在跑道上滑行的距离。例如,与淘宝和京东的活跃用户积累时间相比,拼多多用了更短的时间突破3亿用户的电商平台门槛,拼多多的加速度就是微信和社交技术。从3G到5G时代,智能终端可能会从手机变成汽车,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智能汽车加速成熟和量产交付的能力提升,虽然现在看起来智能汽车的可靠性还有些差距,但是一旦突破量产瓶颈,那将会给传统燃油动力汽车产业带来颠覆性的冲击,正如智能手機对键盘手机的冲击和替代那样。 指数级技术
为了创新,很多创业者专程跑到美国硅谷去朝拜。有时候,外行也很难理解奇点大学和德雷普英雄学院的价值,其实它们就是哈利波特电影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学院,开启的是人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力。在旧地图和新大陆之间,如果新大陆就是未来产业,那么什么是新地图呢?这就是最关键的新科技,新科技就是找到新大陆的新地图,只有理解了新科技的属性,才能够明白未来产业成长的空间。在所有的新科技中,有几种指数级技术是所有的创新者所不能忽略的,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机器人和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生物科技以及3D打印等一些特殊功能技术。总体而言,这些是目前对企业而言最具破坏性的技术集簇。
一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德国、美国等国家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视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通用目的技术之一。如果只能选择一项指数级技术来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绝对不能被忽视。人工智能本质上是计算机或机器对人类智能行为的模仿,它是计算机智能应用的最广泛方式。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子集,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在深度学习方面,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人工智能商业生态体系,拥有海量的用户数据基础,基于这些数据可以优化深度学习,利用模拟人类决策的神经网络来解决复杂问题,这是很多其他国家企业所不能具备的。无论如何,丰富的想象力都依赖于技术创新,都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每一次技术科技革命都是这样。所以,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我们不用担心这些技术是否太过于超前,而需要关注的是这些技术能够带来什么改变。制造业、交通、服务业、医疗行业、金融业等多个传统行业,都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而变得不同。在大数据被积累和共享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流数据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依托算法能力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有望在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发挥出变革性的优势。
二是机器人、无人驾驶及无人机技术。机器人包括工业机器人产品和电子消费型机器人产品。当前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用于制造业、物流业、医疗等行业。尤其后者需要强化对于用户需求的理解,在重点应用领域,充分结合语音识别、深度学习、机器视觉、情境感知等关键技术,推动面向客户端应用的家用机器人、语音机器人等市场迅速成长。在这个意义上,无人驾驶汽车也属于机器人的范畴,整车智能化级别越来越高,现在一些企业已经普遍能够实现第三级智能化应用,已经拥有自动变道、自动巡航等功能,甚至更高的水平。以无人驾驶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成为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决定用户购车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例如远程控制、语音控制、辅助安全等新技术,将有望形成独特、而又竞争力的细分市场。例如,谷歌通过自动化车辆、人工智能的尖端技术、机器人、防御技术和先进的计算技术正式进军自动驾驶领域。此外,无人机技术的加速应用,在一些特殊应用场合,例如规模农业、极端事件、危险环境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不断拓展,利用VR可以提升消费者体验,例如在智慧旅游领域,基于景区VR的实景导航、基于AR的交互式景观等模式等新兴模式正在出现,旅游景区引入VR体验模式,为游客提供情景预体验,影响游客的旅游决策。在新冠疫情期间,VR技术也助力直播电商等线上新消费的发展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业务场景线上迁移,降低人力成本和线下活动投入,突破营销活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VR技术应用的缺点是缺乏一个“真实”的感官和触感,难以真正提供具有互动体验的世界,未来触感技术将和VR技术不断融合发展,将会让用户真正融入线上生活,同时5G与云计算、智能硬件、数字孪生等技术的融合加深,真正构建一个虚拟的真实世界。
四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具有分布式、难篡改、可追溯等技术特性,适用于数据孤岛背景下的数据交易,能够打造一个更为公平可信的数据市场。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分布式交易,并能高度保证交易数据的安全性,因此首先应用于金融行业。因为区块链使用分布式数据,而且很容易被多方访问,同时仍然是高度安全的,所以它是一个可以在任何交易中消除中间人的工具,这也是其在金融业首先得到应用的原因之一。总之,无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图纸全记录、安全回溯,还是金融、征信等领域的数据安全,哪怕是夫妻之间的“小承诺”,只要有追溯的需求,就有上“链”的可能。随着区块链被纳入新基建范围,我国的区块链技术也已经从概念进入到落地应用阶段。
其他那些特殊性能科技也非常关键。一些特殊行业领域的创新技术,例如大数据、深度学习、物联网、可穿戴设备、3D打印、石墨烯、基因测序、量子通信、云服务等一批前沿科技成果纷纷走出实验室,相继步入产业化阶段。这些新科技的组合能够使得智能产品具有生命力,产品不再是最终消费品,而是“成长品”。例如特斯拉的汽车可以通过不断实现操作系统的升级。企业应当思考如何将这些指数级技术融入产品、生产、服务、生态的各个环节,例如智能汽车可以考虑将车联网、自动驾驶、大数据整合为一家智能网联公司,汽车不再单纯的是代步工具,配备了高科技的智能工艺,更大的多媒体屏幕、触控加语音识别以及互联网生态链的加入,使得汽车在智能化、人性化方面有了时代性的突破。
上述几种技术一起构成了推动此次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要动力,它们是引发科技革命的导火索,是加速产业成长的膨化器,是创造新财富的金手指。
这几种技术为什么能够带来指数级的增长呢?未来产业的形成一定依赖于新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三大催化效应,它们分别是裂变效应、扩散效应和跃迁效应。
聚变效应
新科技的应用能够引发产业聚变。聚变效应是指聚集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要素,在新科技的推动和融合作用下所产生的快速的、指数级增长现象(见图1)。聚变的核心是数据,使得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然后围绕数据就能形成“履带式”的第二曲线增长。核聚变主要依赖氢同位素,而商业聚变则使得数据“积累-挖掘-应用”形成闭环,数据积累的越多,共享程度越高,带来的产品和服务就越发智能化。所谓智慧商业,就是数据价值不断的提炼、分享、应用过程中实现了智能化。例如淘宝积累了电商用户数据,支付宝积累了用户信用,蚂蚁金服就可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再加上菜鸟物流又打通了物流信息,这样才使得阿里巴巴成為一个智能商业的经济体。 再以5G技术为例,其技术特性能够使得所有围绕大规模数据实时连接、传输的场景营运而生,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下一代智能终端,乃至实现更多居家设备、出行设备的互联,实现更广范围的应用。5G能够极大提升现有移动终端的用户体验,也会激发更多行业挖掘自身需求,开发新型的移动终端以满足行业需求。所有的智能终端都能够保持实时在线、保证连接云端、增强与用户的交互和体验,能够更好地实现“身临其境”、强互动、零距离。总之,强大的通信能力和高性能计算赋予智能终端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可能。
这些新科技是驱动未来产业形成的关键,因为这些新科技能够广泛应用与各个行业领域,技术本身随着应用场景的增加而不断成熟,从而有引发新的创新成果和应用。这种聚变过程使得新科技能够突破本身所处的技术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促进商业的智能化,提升生产效率。
扩散效应
新科技必将推动产业数字化阶段深化发展,推动经济活动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发展特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产业业态、国际竞争等都在发生明显变化,最终改变全球数字化产业的竞争态势(见图2)。
一是生产方式数字化、定制化。从生产组织方式看,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生产组织方式由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向平台化下的分布式、小微化、创客化组织方式,智能化无人工厂大量出现,企业总部组织日趋平台化,内部经营单元日益项目化、团队化,首席信息官或首席数据官的作用日益突出,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企业可以采用数字化/智能化单元、工厂、企业等组织形式,不断提升数字化水平,以及大规模定制的能力。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推进,制造业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与它们相互融合,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二是商业模式平台化、智能化。平台成为实现指数级增长最重要的组织方式,在涉及“衣食住行”的各个消费领域,都出现了巨头型的互联网企业。尤其在“住”这一事关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领域,贝壳网于2020年的成功上市更是提振了传统企业实现平台化、数字化转型的信心。从链家到链家网,再到贝壳网,从数字化到平台化,再到生态化,由于采用了平台战略,企业实现了指数级增长,现在贝壳网的市值已经超过了5000亿元。在智能化方面,企业生产由以产品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数据为核心,对数据资产的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可以帮助企业从中获知用户的行为模式和需求动态、产品的质量现状及改进要点、组织的内部效率和管理瓶颈、市场的微观变化及发展趋势。智能化的关键在于要让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应用大数据技术,对于零散的数据信息进行挖掘,使得整个企业的经营系统越来越智能,越来越高效。
三是产业业态前沿化、生态化。产业形态具有时代性,在不同的发展时代,由于制度条件、技术条件、贸易条件的不同,主流的产业形态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新科技的应用是丰富产业业态的有效手段。根据不同的场景需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核心技术,组成了行业应用“工具箱”,孕育新产品、新业态,探索新模式、新路径。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时代,整个商业逻辑在发生深刻变化。企业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创新价值创造方式,适应新模式、新业态的变化。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不断探索基于数据的产业生态圈、产业链共享平台、C2M等新模式,在此基础上为生产组织的全过程优化提供决策支持等增值服务。共享经济、社群经济、云經济都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引领性产业业态。
四是国际竞争多极化、分散化。核心技术和底层技术是新工业革命发生的关键,各国对此高度重视。各个国家抓紧布局前沿技术,美国自2019年开始布局AI、量子信息和5G技术,我国于2020年开始部署“新基建”,德国《国家工业战略 2030》则把人工智能技术视为“基础创新”,此外还有纳米和生物技术、新材料、轻量化技术等,各国产业布局走向最前沿。新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带来新的治理理念和新的技术规则,围绕新技术标准、主导设计、认证认可等技术服务和贸易规则的竞争日益突显。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现有的标准和规则呈现出碎片化状态,包容性不够,需要各个国家围绕数字化转型议题,重构全球贸易的相关标准和准则。
跃迁效应
科技革命意味着技术轨道的“跃迁”。技术轨道是指在既定技术范式约束下的技术演化路径。技术创新分为持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持续性创新就是沿着既定的技术轨道前进。而颠覆性创新则意味着“变轨”,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可能同时发生改变,存在不确定性。在颠覆性创新范式下,新技术会在完全不同的技术轨道上出现,并呈现出更高的效率。例如电话替代电报、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替代显像管显示器(Cathode Ray Tube,简称CRT)、智能手机代替数字手机等,新技术实现的功能相同但技术性能差异巨大。新技术一定比旧技术具有更高的性能,才会产生替代威胁。颠覆性技术具有异轨性,相对于在位技术处于不同的技术轨道;具有覆盖性,能够满足与在位技术相同的市场需求;具有创造性,还能满足那些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具有替代性,能够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取代在位技术。这是技术变轨的主要特征。
然而,在变轨过程中,新技术有一个商业化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例如在新的显示技术领域就存在等离子和LCD两种竞争性技术,当然最终是LCD技术成为主导技术。“变轨”就意味着知识缺口(见图3),企业面临着一个陌生的科技领域,面对新兴的颠覆性技术,任何企业在推动技术商业化方面都存在着经验不足、能力短板和知识缺口。知识缺口主要表现在知识缺失、难以获取、共享不足上,如何有效进行知识组织与管理,已成为企业能否突破产业化瓶颈进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中国市场规模庞大,民众乐于接受新事物。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中国市场首次得到应用,中国企业面临的知识缺口会越来越多。弥补知识缺口的方法是通过“干中学”获取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战略选择、范式迭代、知识管理是关键。在战略选择方面,企业需要明确采取引领还是跟随战略。尤其对于新兴技术,要敢于采用引领策略;在范式迭代上,要通过“边干边学”来协调和倒逼新技术范式以及主导设计的定形和固化。通过实施设计迭代,实现新技术方案的固化,技术轨道逐渐被塑造出来;在知识管理方面,构建相应的知识管理体系,通过“干中学”获得关键的隐性知识,并采不断将个体知识上升为组织知识,通过工具化的方式,在企业内部推动组织知识的扩散与共享。通过战略引领、设计迭代、知识管理等方式,探索出一个弥补知识缺口的良性机制,并在新的技术轨道上塑造出新的知识基础和技术能力。
未来产业一定是由以“新基建”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以数据为核心的新生产要素、大规模协作与相互的新产业组织形式,共同塑造出来的。新科技是促生未来产业的“上帝之手”,技术之间相互融合、渗透、扩散,塑造新的产业领域,带来新兴产业的突破和增长,也衍生出一些充满想象力的应用场景和创新案例。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调研时提出,要发展数字经济、生命科技、新材料等未来产业,这些当然都是未来产业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未来产业首先一定是智慧产业。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只有不断挖掘数据价值,才能实现智能决策和智能应用。智慧产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虽然万众所期待的智能时代还没有到来,但也不妨碍我们在农业、制造、服务前面冠以智慧二字。无论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或者智慧服务,除了依赖数据要素驱动,它们还依赖于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支撑的智能终端设备及相关服务。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在线经济等业态会持续优化,服务会变得更加聪明。智能终端也必不可少,从新型可穿戴设备到机器人、智能电视、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汽车、医疗健康、智能玩具等,在产品本身智能化的同时,还共同塑造出物联网这一新业态。从线上到线下、从消费到生产、从平台到生态,当实现“万物互联”,就形成了凯文·凯利所说的“One Machine”,或者马云所言的“一切都可计划”。无论人工智能也好,深度学习也罢,我们应该在强调数据安全的同时,少一些科幻小说中才有的机器人掌管世界的担心,少一些“机器替代人”的担忧,把更多新科技应用于帮助人类思考和决策,真正享受创新的乐趣,让人类生活变得更美好。人类的自主性是不会消失的,人类能够发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也能够驾驭这些技术。
生物科技也是非常重要的未来产业。除了疫苗等生命科技技术,基因测序、转基因技术等也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而有些技术所应用的领域正是广阔的农业市场,恐怕也是到目前为止数字化程度最低的行业之一。有学者认为,互联网经济之所以繁荣发展,是因为契合了人们追求便捷、享受生活的本性。一些生物技术也是如此,能够把人类从繁重的农业劳作中解放出来。以转基因玉米种子技术为例,一个新种子的育种成本超过10亿美元,长出的禾苗抗旱、抗虫害、抗倒伏,从种植到收割,最大幅度降低了农民的劳动投入,几乎完全颠覆了传统农业劳作模式,并能够提供高品质的粮食产品。再以转基因甘蔗种子为例,可以实现生长出的甘蔗是一丛而不是一根,可以像韭菜那样割了一茬又一茬,这种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农业生产效率是传统作业方式无法比拟的。相对于基因技术所带来的效率,人们欠缺的还是想象力。
最后当然也少不了未来的新材料产业。例如石墨烯、超导材料、纳米材料、轻型材料、特种材料等具备特殊品质的先进材料,这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可以列出很长的一个清单,可能会对特定行业造成颠覆,例如3D打印技术之于产品原型设计,新兴储能技术之于能源存储和运输。新材料也有可能成为通用目的技术,例如柔性的移动光伏电池薄膜可以应用在服装、户外装备、智能终端表面等场景,为各种设备提供补充性电力能源。随着新材料技术的发展,甚至嵌入服装的纤维都会具有太阳能电池的功能,嵌入混凝土的细菌都会被唤醒来填补风吹日晒造成的裂缝,嵌入地板的微生物能够“吃掉”油渍和灰尘,甚至还能发电......。谈到“先进材料”,它们的独特之处一定在于相对于传统材料采用了大量的结构和质态的改进,未来这些材料也可能会具备具备成长性。应用在智能汽车上,在“驾驶情景”可以随环境变化而实时智能化调整的同时,甚至喷漆都可以采用自愈合、自成长功能的生物油漆材料。这有点像基因技术对于农业生产的颠覆,所有这些可能性都不能被忽视。
未来产业也对创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所有的未来产业都关乎想象力。以人工智能、基因技术、先进材料等为代表的新科技构成了一股新的力量,让原本井井有条的行业分工和区隔变得模糊不清,行业边界開始分崩离析。因此,不论是企业界还是学术界,都需要新的、理解外部环境的逻辑框架。本文希望把“指数级技术”和“三大效应”作为理解未来产业的关键。创业者要有足够的市场认知和准备,无论是智慧产业,还是生物科技,创业者要观察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器人、生物科技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此外,还需要不断寻找新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趋势,以构建对于商业机会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不但要敢想,还要敢干,能否改变世界,就取决于你当下的决定,是否能够把这些新奇的想法付诸实践,变成可交付的产品和服务。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所有的传统产业前面都可以缀以“智能”或者“智慧”二字,例如智慧农业、智能工厂、智慧医疗,乃至智慧城市、智慧中国。虽然未来的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还存在不确定性,但企业需要做的应该是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采用这些新技术,随着未来产业“快车”的到来,企业要主动“上车”而非等待确定性来临。可以肯定的是,新科技的发展一定是指数级的速度,当企业明确了新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时,这趟列车很可能已经扬长而去,不会等人。同样,新科技将为企业提供加速度,或者更确切地说,如果错过借力新科技为企业赋能的重大机遇,未来企业的发展不仅将会面临失速的风险,而且必定会错过超越自我、颠覆世界和宇宙的无限可能。
未来产业的特性
过去三百余年的工业文明进程中,人类的创造力得以深度开发和充分释放,创造出难以想象的巨额财富。从历史的角度看,未来产业一般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前瞻性。资源是稀缺的,因此企业战略的制定是受到资源约束的,尤其是独特的资源。但是,未来产业关乎愿景,业态的形成不应受当下资源的约束,而是依赖于创新以及对于未来的想象。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想象力,唯有依靠想象力。只有想象出未来所能够达到的状态,尤其是产业发展的状态,政府和企业家才能够调动资源去培育它,努力创新去发展它,使它尽快地成熟。所以,像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新业态,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不可能,甚至非常荒谬的想象,也许未来有一天能够在现实中真正实现。如果总是存有惯性思维、路径依赖,产生不了未来产业。总之,创业者要有对于未来的憧憬和想象力,才能够创造出未来产业。创业者的战略是向前展望,而不是研究者的向后总结。
二是幼稚性。尤其在产业的初创期,处于萌芽阶段的未来产业,显得那么笨拙,显得那么不成熟。正如现在各个领先企业对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的探索,各地政府对于智慧城市的构建,有的看起来还非常的幼稚、初级,应用场景非常不成熟,智能化还非常的不智能,似乎没有什么价值,但这些都是当前阶段相关主体对于未来做出的有益探索。例如物联网是一个可以收集和交换数据的智能终端互联网络,它是所有的智能、远程应用的基础。只要有潜在的可能性和前瞻性,未来也许会有爆发的那一天。以小米的物联网生态为例,所有生态链企业的设备都可以实现“万物互联”,但是数据贯通之后的商业价值还没有被挖掘,盈利模式还未形成。但这都不要紧,有了想象力,就有了方向。这一方向就是“智慧”,可以确定这是未来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未来已来,离真正的爆局时刻应该不会太远。
三是跳跃性。未来产业一定是颠覆性创新的产物,一定是技术轨道的跃迁。对于胶片相机,数码相机就是未来产业;对于诺基亚,安卓系统就是未来产业;对于很多行业企业,他们的产品都为智能手机所整合,从而走向没落。大部分的时刻,颠覆者都是来自行业外部,能够以更高效率的技术路线或者范式创造出一条新赛道,这就是未来产业。以航天产业为例,在大家印象中是需要国家战略才可以支撑的,可是SPACE X和星链计划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加便捷的方式实现这些国家工程。在我们原来的思维体系中,这都是难以想象的。企业领袖最关键的角色和关键的职能就是要想象未来,去描绘出一幅美好的未来的图景。这一点在数字经济和创新创业时代,显得越发重要。
总之,新科技给未来产业带来怎样的发展空间并非一个技术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想象力问题。时代在巨变,人们的认知也要随之改变。“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不能让传统思维限制了发展的想象力。如果说传统工业时代的蒸汽机、电力和内燃机主要是通过“规模效应”定义商业生态,那么数字化技术则是在硬件、数据、算法等基础上实现了一系列“联动效应”或者“指数效应”,使得商业生态空间的“升维”成为可能。
五种指数级技术
想象一下国内如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企业用户数量和网站成交额的增长速度,国外如亚马逊的云服务、微软的在线化等创新案例,就能理解什么是指数级增长。新兴产业的指数级增长一定是由指数级技术推动的。
指数级增长
人们更加容易理解“投入-产出”这样的线性思维,投入越多,产出越多。但是人们不太容易判断什么是指数级的增长,这主要是指新科技的商业化应用过程中的“加速度”。当下觉得很难,但时间终究会改变一切,创业者需要做的就是不断重新开始。新科技当下虽然还不成熟,但是成熟的速度是非常出人意料的。如果按照线性思维,等到新技术已经成熟,企业再发力投入,恐怕就会错过这趟快车了。我们经常会看到不断有人在“划重点”,告诉大家哪些前沿技术是最为值得关注的。宏观层面的有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微观层面的有脑机接口、神经芯片、基因编辑等。我们在《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一书中,提出了人工智能、云计算、脑科学、无人驾驶、区块链、能源储存技术、3D打印等12项技术。塑造未来产业的新科技一定是不同的技术交织在一起,未来恐怕再也不会有蒸汽机、电力那样单一的通用目的技术出现了。这些新一代数字技术的爆炸式发展速度令人难以置信。如今,一个普通智能手机使用的计算能力,比20年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商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都要强大。
所谓指数级增长,是指随着这些新技术的扩散应用,能够推动相关产业规模呈指数级增长。奇点大学的萨利姆定义了什么是指数型组织。他认为,传统组织是命令与控制型的,而指数型组织是数字化的;传统组织依赖资源谋发展,而指数型组织则利用生态创造繁荣;传统组织行动迟缓,指数型组织灵活、适应性强、反应迅速,能够以促进产业融合的方式实现爆炸式增长。因为采用了新的组织方式,又利用了指数级技术,相较于同类组织,这种组织的影响力(或者产出)能够实现至少十倍的指数级增长。
新科技就是飞机起飞所需的加速度,加速度越快,越能够缩短在跑道上滑行的距离。例如,与淘宝和京东的活跃用户积累时间相比,拼多多用了更短的时间突破3亿用户的电商平台门槛,拼多多的加速度就是微信和社交技术。从3G到5G时代,智能终端可能会从手机变成汽车,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智能汽车加速成熟和量产交付的能力提升,虽然现在看起来智能汽车的可靠性还有些差距,但是一旦突破量产瓶颈,那将会给传统燃油动力汽车产业带来颠覆性的冲击,正如智能手機对键盘手机的冲击和替代那样。 指数级技术
为了创新,很多创业者专程跑到美国硅谷去朝拜。有时候,外行也很难理解奇点大学和德雷普英雄学院的价值,其实它们就是哈利波特电影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学院,开启的是人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力。在旧地图和新大陆之间,如果新大陆就是未来产业,那么什么是新地图呢?这就是最关键的新科技,新科技就是找到新大陆的新地图,只有理解了新科技的属性,才能够明白未来产业成长的空间。在所有的新科技中,有几种指数级技术是所有的创新者所不能忽略的,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机器人和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生物科技以及3D打印等一些特殊功能技术。总体而言,这些是目前对企业而言最具破坏性的技术集簇。
一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德国、美国等国家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视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通用目的技术之一。如果只能选择一项指数级技术来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绝对不能被忽视。人工智能本质上是计算机或机器对人类智能行为的模仿,它是计算机智能应用的最广泛方式。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子集,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在深度学习方面,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人工智能商业生态体系,拥有海量的用户数据基础,基于这些数据可以优化深度学习,利用模拟人类决策的神经网络来解决复杂问题,这是很多其他国家企业所不能具备的。无论如何,丰富的想象力都依赖于技术创新,都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每一次技术科技革命都是这样。所以,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我们不用担心这些技术是否太过于超前,而需要关注的是这些技术能够带来什么改变。制造业、交通、服务业、医疗行业、金融业等多个传统行业,都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崛起而变得不同。在大数据被积累和共享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流数据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依托算法能力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有望在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发挥出变革性的优势。
二是机器人、无人驾驶及无人机技术。机器人包括工业机器人产品和电子消费型机器人产品。当前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用于制造业、物流业、医疗等行业。尤其后者需要强化对于用户需求的理解,在重点应用领域,充分结合语音识别、深度学习、机器视觉、情境感知等关键技术,推动面向客户端应用的家用机器人、语音机器人等市场迅速成长。在这个意义上,无人驾驶汽车也属于机器人的范畴,整车智能化级别越来越高,现在一些企业已经普遍能够实现第三级智能化应用,已经拥有自动变道、自动巡航等功能,甚至更高的水平。以无人驾驶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成为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决定用户购车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例如远程控制、语音控制、辅助安全等新技术,将有望形成独特、而又竞争力的细分市场。例如,谷歌通过自动化车辆、人工智能的尖端技术、机器人、防御技术和先进的计算技术正式进军自动驾驶领域。此外,无人机技术的加速应用,在一些特殊应用场合,例如规模农业、极端事件、危险环境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不断拓展,利用VR可以提升消费者体验,例如在智慧旅游领域,基于景区VR的实景导航、基于AR的交互式景观等模式等新兴模式正在出现,旅游景区引入VR体验模式,为游客提供情景预体验,影响游客的旅游决策。在新冠疫情期间,VR技术也助力直播电商等线上新消费的发展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业务场景线上迁移,降低人力成本和线下活动投入,突破营销活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VR技术应用的缺点是缺乏一个“真实”的感官和触感,难以真正提供具有互动体验的世界,未来触感技术将和VR技术不断融合发展,将会让用户真正融入线上生活,同时5G与云计算、智能硬件、数字孪生等技术的融合加深,真正构建一个虚拟的真实世界。
四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具有分布式、难篡改、可追溯等技术特性,适用于数据孤岛背景下的数据交易,能够打造一个更为公平可信的数据市场。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分布式交易,并能高度保证交易数据的安全性,因此首先应用于金融行业。因为区块链使用分布式数据,而且很容易被多方访问,同时仍然是高度安全的,所以它是一个可以在任何交易中消除中间人的工具,这也是其在金融业首先得到应用的原因之一。总之,无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图纸全记录、安全回溯,还是金融、征信等领域的数据安全,哪怕是夫妻之间的“小承诺”,只要有追溯的需求,就有上“链”的可能。随着区块链被纳入新基建范围,我国的区块链技术也已经从概念进入到落地应用阶段。
其他那些特殊性能科技也非常关键。一些特殊行业领域的创新技术,例如大数据、深度学习、物联网、可穿戴设备、3D打印、石墨烯、基因测序、量子通信、云服务等一批前沿科技成果纷纷走出实验室,相继步入产业化阶段。这些新科技的组合能够使得智能产品具有生命力,产品不再是最终消费品,而是“成长品”。例如特斯拉的汽车可以通过不断实现操作系统的升级。企业应当思考如何将这些指数级技术融入产品、生产、服务、生态的各个环节,例如智能汽车可以考虑将车联网、自动驾驶、大数据整合为一家智能网联公司,汽车不再单纯的是代步工具,配备了高科技的智能工艺,更大的多媒体屏幕、触控加语音识别以及互联网生态链的加入,使得汽车在智能化、人性化方面有了时代性的突破。
上述几种技术一起构成了推动此次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要动力,它们是引发科技革命的导火索,是加速产业成长的膨化器,是创造新财富的金手指。
三种催化效应
这几种技术为什么能够带来指数级的增长呢?未来产业的形成一定依赖于新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三大催化效应,它们分别是裂变效应、扩散效应和跃迁效应。
聚变效应
新科技的应用能够引发产业聚变。聚变效应是指聚集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要素,在新科技的推动和融合作用下所产生的快速的、指数级增长现象(见图1)。聚变的核心是数据,使得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然后围绕数据就能形成“履带式”的第二曲线增长。核聚变主要依赖氢同位素,而商业聚变则使得数据“积累-挖掘-应用”形成闭环,数据积累的越多,共享程度越高,带来的产品和服务就越发智能化。所谓智慧商业,就是数据价值不断的提炼、分享、应用过程中实现了智能化。例如淘宝积累了电商用户数据,支付宝积累了用户信用,蚂蚁金服就可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再加上菜鸟物流又打通了物流信息,这样才使得阿里巴巴成為一个智能商业的经济体。 再以5G技术为例,其技术特性能够使得所有围绕大规模数据实时连接、传输的场景营运而生,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下一代智能终端,乃至实现更多居家设备、出行设备的互联,实现更广范围的应用。5G能够极大提升现有移动终端的用户体验,也会激发更多行业挖掘自身需求,开发新型的移动终端以满足行业需求。所有的智能终端都能够保持实时在线、保证连接云端、增强与用户的交互和体验,能够更好地实现“身临其境”、强互动、零距离。总之,强大的通信能力和高性能计算赋予智能终端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可能。
这些新科技是驱动未来产业形成的关键,因为这些新科技能够广泛应用与各个行业领域,技术本身随着应用场景的增加而不断成熟,从而有引发新的创新成果和应用。这种聚变过程使得新科技能够突破本身所处的技术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促进商业的智能化,提升生产效率。
扩散效应
新科技必将推动产业数字化阶段深化发展,推动经济活动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发展特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产业业态、国际竞争等都在发生明显变化,最终改变全球数字化产业的竞争态势(见图2)。
一是生产方式数字化、定制化。从生产组织方式看,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生产组织方式由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向平台化下的分布式、小微化、创客化组织方式,智能化无人工厂大量出现,企业总部组织日趋平台化,内部经营单元日益项目化、团队化,首席信息官或首席数据官的作用日益突出,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企业可以采用数字化/智能化单元、工厂、企业等组织形式,不断提升数字化水平,以及大规模定制的能力。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推进,制造业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与它们相互融合,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图1 数据驱动的产业聚变效应
图2 新科技驱动的扩散效应
二是商业模式平台化、智能化。平台成为实现指数级增长最重要的组织方式,在涉及“衣食住行”的各个消费领域,都出现了巨头型的互联网企业。尤其在“住”这一事关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领域,贝壳网于2020年的成功上市更是提振了传统企业实现平台化、数字化转型的信心。从链家到链家网,再到贝壳网,从数字化到平台化,再到生态化,由于采用了平台战略,企业实现了指数级增长,现在贝壳网的市值已经超过了5000亿元。在智能化方面,企业生产由以产品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数据为核心,对数据资产的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可以帮助企业从中获知用户的行为模式和需求动态、产品的质量现状及改进要点、组织的内部效率和管理瓶颈、市场的微观变化及发展趋势。智能化的关键在于要让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应用大数据技术,对于零散的数据信息进行挖掘,使得整个企业的经营系统越来越智能,越来越高效。
三是产业业态前沿化、生态化。产业形态具有时代性,在不同的发展时代,由于制度条件、技术条件、贸易条件的不同,主流的产业形态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新科技的应用是丰富产业业态的有效手段。根据不同的场景需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核心技术,组成了行业应用“工具箱”,孕育新产品、新业态,探索新模式、新路径。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时代,整个商业逻辑在发生深刻变化。企业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创新价值创造方式,适应新模式、新业态的变化。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不断探索基于数据的产业生态圈、产业链共享平台、C2M等新模式,在此基础上为生产组织的全过程优化提供决策支持等增值服务。共享经济、社群经济、云經济都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引领性产业业态。
四是国际竞争多极化、分散化。核心技术和底层技术是新工业革命发生的关键,各国对此高度重视。各个国家抓紧布局前沿技术,美国自2019年开始布局AI、量子信息和5G技术,我国于2020年开始部署“新基建”,德国《国家工业战略 2030》则把人工智能技术视为“基础创新”,此外还有纳米和生物技术、新材料、轻量化技术等,各国产业布局走向最前沿。新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带来新的治理理念和新的技术规则,围绕新技术标准、主导设计、认证认可等技术服务和贸易规则的竞争日益突显。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现有的标准和规则呈现出碎片化状态,包容性不够,需要各个国家围绕数字化转型议题,重构全球贸易的相关标准和准则。
跃迁效应
科技革命意味着技术轨道的“跃迁”。技术轨道是指在既定技术范式约束下的技术演化路径。技术创新分为持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持续性创新就是沿着既定的技术轨道前进。而颠覆性创新则意味着“变轨”,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可能同时发生改变,存在不确定性。在颠覆性创新范式下,新技术会在完全不同的技术轨道上出现,并呈现出更高的效率。例如电话替代电报、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替代显像管显示器(Cathode Ray Tube,简称CRT)、智能手机代替数字手机等,新技术实现的功能相同但技术性能差异巨大。新技术一定比旧技术具有更高的性能,才会产生替代威胁。颠覆性技术具有异轨性,相对于在位技术处于不同的技术轨道;具有覆盖性,能够满足与在位技术相同的市场需求;具有创造性,还能满足那些未被满足的潜在需求;具有替代性,能够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取代在位技术。这是技术变轨的主要特征。
然而,在变轨过程中,新技术有一个商业化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例如在新的显示技术领域就存在等离子和LCD两种竞争性技术,当然最终是LCD技术成为主导技术。“变轨”就意味着知识缺口(见图3),企业面临着一个陌生的科技领域,面对新兴的颠覆性技术,任何企业在推动技术商业化方面都存在着经验不足、能力短板和知识缺口。知识缺口主要表现在知识缺失、难以获取、共享不足上,如何有效进行知识组织与管理,已成为企业能否突破产业化瓶颈进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中国市场规模庞大,民众乐于接受新事物。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中国市场首次得到应用,中国企业面临的知识缺口会越来越多。弥补知识缺口的方法是通过“干中学”获取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战略选择、范式迭代、知识管理是关键。在战略选择方面,企业需要明确采取引领还是跟随战略。尤其对于新兴技术,要敢于采用引领策略;在范式迭代上,要通过“边干边学”来协调和倒逼新技术范式以及主导设计的定形和固化。通过实施设计迭代,实现新技术方案的固化,技术轨道逐渐被塑造出来;在知识管理方面,构建相应的知识管理体系,通过“干中学”获得关键的隐性知识,并采不断将个体知识上升为组织知识,通过工具化的方式,在企业内部推动组织知识的扩散与共享。通过战略引领、设计迭代、知识管理等方式,探索出一个弥补知识缺口的良性机制,并在新的技术轨道上塑造出新的知识基础和技术能力。
图3 技术轨道跃迁产生知识缺口
展望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一定是由以“新基建”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以数据为核心的新生产要素、大规模协作与相互的新产业组织形式,共同塑造出来的。新科技是促生未来产业的“上帝之手”,技术之间相互融合、渗透、扩散,塑造新的产业领域,带来新兴产业的突破和增长,也衍生出一些充满想象力的应用场景和创新案例。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调研时提出,要发展数字经济、生命科技、新材料等未来产业,这些当然都是未来产业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未来产业首先一定是智慧产业。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只有不断挖掘数据价值,才能实现智能决策和智能应用。智慧产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虽然万众所期待的智能时代还没有到来,但也不妨碍我们在农业、制造、服务前面冠以智慧二字。无论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或者智慧服务,除了依赖数据要素驱动,它们还依赖于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支撑的智能终端设备及相关服务。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在线经济等业态会持续优化,服务会变得更加聪明。智能终端也必不可少,从新型可穿戴设备到机器人、智能电视、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汽车、医疗健康、智能玩具等,在产品本身智能化的同时,还共同塑造出物联网这一新业态。从线上到线下、从消费到生产、从平台到生态,当实现“万物互联”,就形成了凯文·凯利所说的“One Machine”,或者马云所言的“一切都可计划”。无论人工智能也好,深度学习也罢,我们应该在强调数据安全的同时,少一些科幻小说中才有的机器人掌管世界的担心,少一些“机器替代人”的担忧,把更多新科技应用于帮助人类思考和决策,真正享受创新的乐趣,让人类生活变得更美好。人类的自主性是不会消失的,人类能够发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也能够驾驭这些技术。
生物科技也是非常重要的未来产业。除了疫苗等生命科技技术,基因测序、转基因技术等也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而有些技术所应用的领域正是广阔的农业市场,恐怕也是到目前为止数字化程度最低的行业之一。有学者认为,互联网经济之所以繁荣发展,是因为契合了人们追求便捷、享受生活的本性。一些生物技术也是如此,能够把人类从繁重的农业劳作中解放出来。以转基因玉米种子技术为例,一个新种子的育种成本超过10亿美元,长出的禾苗抗旱、抗虫害、抗倒伏,从种植到收割,最大幅度降低了农民的劳动投入,几乎完全颠覆了传统农业劳作模式,并能够提供高品质的粮食产品。再以转基因甘蔗种子为例,可以实现生长出的甘蔗是一丛而不是一根,可以像韭菜那样割了一茬又一茬,这种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农业生产效率是传统作业方式无法比拟的。相对于基因技术所带来的效率,人们欠缺的还是想象力。
最后当然也少不了未来的新材料产业。例如石墨烯、超导材料、纳米材料、轻型材料、特种材料等具备特殊品质的先进材料,这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可以列出很长的一个清单,可能会对特定行业造成颠覆,例如3D打印技术之于产品原型设计,新兴储能技术之于能源存储和运输。新材料也有可能成为通用目的技术,例如柔性的移动光伏电池薄膜可以应用在服装、户外装备、智能终端表面等场景,为各种设备提供补充性电力能源。随着新材料技术的发展,甚至嵌入服装的纤维都会具有太阳能电池的功能,嵌入混凝土的细菌都会被唤醒来填补风吹日晒造成的裂缝,嵌入地板的微生物能够“吃掉”油渍和灰尘,甚至还能发电......。谈到“先进材料”,它们的独特之处一定在于相对于传统材料采用了大量的结构和质态的改进,未来这些材料也可能会具备具备成长性。应用在智能汽车上,在“驾驶情景”可以随环境变化而实时智能化调整的同时,甚至喷漆都可以采用自愈合、自成长功能的生物油漆材料。这有点像基因技术对于农业生产的颠覆,所有这些可能性都不能被忽视。
未来产业也对创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所有的未来产业都关乎想象力。以人工智能、基因技术、先进材料等为代表的新科技构成了一股新的力量,让原本井井有条的行业分工和区隔变得模糊不清,行业边界開始分崩离析。因此,不论是企业界还是学术界,都需要新的、理解外部环境的逻辑框架。本文希望把“指数级技术”和“三大效应”作为理解未来产业的关键。创业者要有足够的市场认知和准备,无论是智慧产业,还是生物科技,创业者要观察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器人、生物科技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此外,还需要不断寻找新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趋势,以构建对于商业机会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不但要敢想,还要敢干,能否改变世界,就取决于你当下的决定,是否能够把这些新奇的想法付诸实践,变成可交付的产品和服务。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所有的传统产业前面都可以缀以“智能”或者“智慧”二字,例如智慧农业、智能工厂、智慧医疗,乃至智慧城市、智慧中国。虽然未来的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还存在不确定性,但企业需要做的应该是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采用这些新技术,随着未来产业“快车”的到来,企业要主动“上车”而非等待确定性来临。可以肯定的是,新科技的发展一定是指数级的速度,当企业明确了新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时,这趟列车很可能已经扬长而去,不会等人。同样,新科技将为企业提供加速度,或者更确切地说,如果错过借力新科技为企业赋能的重大机遇,未来企业的发展不仅将会面临失速的风险,而且必定会错过超越自我、颠覆世界和宇宙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