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用各种类型的人际关系以及别人对某类人的评价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团队意识,学会与人相处。
近年来,笔者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角度,结合实践全面深刻地思考“健康自我”的教育问题,让学生学会和自己相处,悦纳自己,继而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探索出了一条从心理到道德再到思想(三观)最后到政治(信仰)的螺旋上升的德育路径。
练就强大心理,关注学生发展动力和内在需求
心理层面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一是认知过程,可细分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感觉是人的感官对直接作用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知觉是对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比感觉更高层次和更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又是比感觉、知觉更复杂的心理过程,一般认为记忆分为四个过程,即识记、保持、再认、再现;思维则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是对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想象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基础上,在头脑中经过加工形成的新事物的形象,是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因素。二是情感过程,包括情绪和情感两个方面。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总是要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和倾向,比如喜、怒、哀、乐、惊恐等,这就是情绪或情感活动过程。有了各种情绪反应,就会有相应的行为表现,比如拥抱或者躲避。三是意志过程,指为了改造客观世界、达到预期目的而制定计划,采取一定方法并努力克服困难以实施计划的过程。意志体现为自觉性、果断性、自治性和坚韧性。
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受社会制约或在群体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智力水平、才能等)、气质、性格。能力是指能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气质是不同类型的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为上的表现,也就是指每个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不同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性格则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相对固定、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对于学生心理, 笔者不仅关注学生的心理现象,也由外而内关注学生的发展动力及内心需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和自己相处,悦纳自己,身心和谐地规划人生并为之奋斗。同时认识到,青春期出现的学习、情感等问题和困扰可能源于学生与自己、家人、老师、同学、朋友的关系出了问题。为此,笔者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和活动:开设以“反脆弱练就强大内心”为主题的心理课程、健康讲座、说说吧、心情驿站;开展“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活动,提供多种多样的体育器材,让学生“发泄情绪”,同时展现自我;开展“游学看世界”活动,请当地的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等来学校做报告, 拓宽学生的视野、格局,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助”以及因现在成绩不好而产生的对未来的恐惧心理;教师、班主任与心理教师沟通合作,运用归因训练、目标重建、积极反馈等方式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树立独立人格,增强自信心;借助人生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寻找生命的色彩——人生规划课程以“自我认知”“生涯认知”“生涯抉择”三大板块为主要探索领域,以心理课程、学科渗透课程及各项活动为主要途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拓展视野,同时引导他们思考并探索自我、生活、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关联,增进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助力他们学会适当选择、适性发展,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立足道德定位,提升学生人际关系与责任感
笔者对道德的定位是如何与他人相处、与集体相处,并把人际关系分为七个层次。第一层次:我将无我,我为人民;第二层次:永远做别人的“礼物”,不做别人的包袱;第三层次:照亮别人,不燃烧自己;第四层次: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给别人添麻烦;第五层次:工作量不足或达不到要求标准(“佛系”);第六层次:馋、懒、奸、滑;第七层次:坑、蒙、拐、骗,杀人放火、触犯法律。以此分类,我们用各种类型的人际关系以及别人对某类人的评价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团队意识,学会与人相处。
为增强学生对朋友、同学的责任感,笔者在学校开展了丰富的文体活动,比如初二年级组经常组织的篮球比赛、跳绳比赛等。不管是否参赛,学生们都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现场助威加油;为增强学生对家人的责任感,学校结合劳动教育,与家长形成育人共同体,将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开展“我是大厨”“我是劳动能手”等主题活动,教孩子生活;为增强学生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学校在“ 雷锋月”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为主题,以班级为单位,设计并带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深入体会雷锋精神,激励学生主动做好人好事,提高社会公益意识,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规则意识。
提高思想素质,“五育并举”塑造学生正确“三观”
思想层面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世界观,即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世界观建立在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系统、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其基本问题涉及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价值观,即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人生观,即一个人对人生目的、态度、价值、理想和个人同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友谊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
为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塑造学生正确“三观”,笔者在学校开设的活动有: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班会形式组织学生向学校党员先锋教师学习;彰显学校文化(办学理念、办学愿景、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长寄语等),影响学生的精气神。此外,结合当下教育部提出的义务教育课后服务与暑期托管服务要求,笔者切实发挥学校课后育人主渠道作用,开展德育相关的文艺、体育、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和课程等,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五育融合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铸就政治信仰,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笔者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知之深 爱之切》《中国共产党简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以及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精选出适合中学生的内容设计成课程或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尤其是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辞环节,引导学生向党致以青春的礼赞、抒发“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举办“平语进校园”“建党100周年庆典活动”及“忆百年荣光,谱青春华章”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朗诵比赛等活动,对学生开展“四史”教育、思政教育和爱国主義教育,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目标。
借助“心理—道德—思想—政治”这一螺旋上升的德育路径,笔者将继续引领学校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润物无声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学生在健康成长、实现自我的同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七中学)
责任编辑:周丽
近年来,笔者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角度,结合实践全面深刻地思考“健康自我”的教育问题,让学生学会和自己相处,悦纳自己,继而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探索出了一条从心理到道德再到思想(三观)最后到政治(信仰)的螺旋上升的德育路径。
练就强大心理,关注学生发展动力和内在需求
心理层面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一是认知过程,可细分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感觉是人的感官对直接作用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知觉是对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比感觉更高层次和更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又是比感觉、知觉更复杂的心理过程,一般认为记忆分为四个过程,即识记、保持、再认、再现;思维则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是对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想象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基础上,在头脑中经过加工形成的新事物的形象,是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因素。二是情感过程,包括情绪和情感两个方面。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总是要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和倾向,比如喜、怒、哀、乐、惊恐等,这就是情绪或情感活动过程。有了各种情绪反应,就会有相应的行为表现,比如拥抱或者躲避。三是意志过程,指为了改造客观世界、达到预期目的而制定计划,采取一定方法并努力克服困难以实施计划的过程。意志体现为自觉性、果断性、自治性和坚韧性。
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受社会制约或在群体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智力水平、才能等)、气质、性格。能力是指能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气质是不同类型的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为上的表现,也就是指每个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不同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性格则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相对固定、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对于学生心理, 笔者不仅关注学生的心理现象,也由外而内关注学生的发展动力及内心需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和自己相处,悦纳自己,身心和谐地规划人生并为之奋斗。同时认识到,青春期出现的学习、情感等问题和困扰可能源于学生与自己、家人、老师、同学、朋友的关系出了问题。为此,笔者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和活动:开设以“反脆弱练就强大内心”为主题的心理课程、健康讲座、说说吧、心情驿站;开展“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活动,提供多种多样的体育器材,让学生“发泄情绪”,同时展现自我;开展“游学看世界”活动,请当地的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等来学校做报告, 拓宽学生的视野、格局,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助”以及因现在成绩不好而产生的对未来的恐惧心理;教师、班主任与心理教师沟通合作,运用归因训练、目标重建、积极反馈等方式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树立独立人格,增强自信心;借助人生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寻找生命的色彩——人生规划课程以“自我认知”“生涯认知”“生涯抉择”三大板块为主要探索领域,以心理课程、学科渗透课程及各项活动为主要途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拓展视野,同时引导他们思考并探索自我、生活、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关联,增进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助力他们学会适当选择、适性发展,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立足道德定位,提升学生人际关系与责任感
笔者对道德的定位是如何与他人相处、与集体相处,并把人际关系分为七个层次。第一层次:我将无我,我为人民;第二层次:永远做别人的“礼物”,不做别人的包袱;第三层次:照亮别人,不燃烧自己;第四层次: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给别人添麻烦;第五层次:工作量不足或达不到要求标准(“佛系”);第六层次:馋、懒、奸、滑;第七层次:坑、蒙、拐、骗,杀人放火、触犯法律。以此分类,我们用各种类型的人际关系以及别人对某类人的评价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团队意识,学会与人相处。
为增强学生对朋友、同学的责任感,笔者在学校开展了丰富的文体活动,比如初二年级组经常组织的篮球比赛、跳绳比赛等。不管是否参赛,学生们都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现场助威加油;为增强学生对家人的责任感,学校结合劳动教育,与家长形成育人共同体,将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开展“我是大厨”“我是劳动能手”等主题活动,教孩子生活;为增强学生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学校在“ 雷锋月”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为主题,以班级为单位,设计并带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深入体会雷锋精神,激励学生主动做好人好事,提高社会公益意识,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规则意识。
提高思想素质,“五育并举”塑造学生正确“三观”
思想层面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世界观,即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世界观建立在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系统、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其基本问题涉及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价值观,即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人生观,即一个人对人生目的、态度、价值、理想和个人同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友谊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
为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塑造学生正确“三观”,笔者在学校开设的活动有: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班会形式组织学生向学校党员先锋教师学习;彰显学校文化(办学理念、办学愿景、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长寄语等),影响学生的精气神。此外,结合当下教育部提出的义务教育课后服务与暑期托管服务要求,笔者切实发挥学校课后育人主渠道作用,开展德育相关的文艺、体育、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和课程等,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五育融合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铸就政治信仰,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笔者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知之深 爱之切》《中国共产党简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以及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精选出适合中学生的内容设计成课程或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尤其是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辞环节,引导学生向党致以青春的礼赞、抒发“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举办“平语进校园”“建党100周年庆典活动”及“忆百年荣光,谱青春华章”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朗诵比赛等活动,对学生开展“四史”教育、思政教育和爱国主義教育,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目标。
借助“心理—道德—思想—政治”这一螺旋上升的德育路径,笔者将继续引领学校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润物无声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学生在健康成长、实现自我的同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七中学)
责任编辑: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