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纯杰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1983年离开上海移居香港。之后在香港从事绘画、装置艺术创作、舞台美术设计以及广告设计。如今,他希望将喜马拉雅美术馆打造成为“公众的大学”。
王纯杰,喜马拉雅美术馆执行馆长,儒雅柔和。在记者与他的交谈过程中,他的表现打破了记者对艺术家形象的固有想法。王纯杰并非如许多艺术家般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更像是一个老师,循循善诱,好像要将艺术背后的意义“普渡”至大众。
王纯杰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1983年离开上海移居香港。之后在香港从事绘画、装置艺术创作、舞台美术设计以及广告设计。王纯杰在香港的14年内,变换了多份工作,他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拥有不同的视野,这会让自己懂得更多的东西。
如今他正担负着艺术教育的责任,希望将喜马拉雅美术馆打造成为“公众的大学”,成为艺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他所在的喜马拉雅美术馆正在筹备新馆的建设,并将于今年6月举办系列性的开馆展。
三种身份多彩经历
王纯杰的三个称呼呈现了他的三种身份,一是“主席”身份,因为他曾任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一是“王院”,因为他曾主持过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院长一职;还有是“王馆”,因为目前主持喜玛拉雅美术馆工作。
这位执行馆长此前的经历,涵盖了从纯艺术创作、到大学艺术教育、再到艺术管理部门等当下执掌一座美术馆所需的各种背景支持。特别是在香港艺术发展局担任视觉艺术项目负责人的那5年,发展局作为一个法定独立机构,成立的首要目的,即为支持民间艺术团体和艺术家个人。对于各项政策和实施的了解,使得王纯杰如今在担任喜马拉雅美术馆执行馆长时,有了更丰富的思考和智慧。
当然,他始终不可被忽视的身份是艺术家和艺术策展人。他曾参加香港和国内的多个重要艺术展,并策划过很多著名的展览。“做艺术家很单纯,当你对着一张画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是为了自己,那么创作就会变得简单,没有任何压力。”
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
为什么一定要做全职艺术家?为什么不能够做业余艺术家?这是王纯杰抛出的问题。他认为,艺术家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自然就不用在“资本”与“艺术”这两者之间进行抉择。
“艺术家首先要思考清楚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如果你不用靠艺术来谋生,并且对物质上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只要最简单的生活即可,一旦这些简单生活能够被满足,那么那些资本诱惑对你就没有效果。反之,如果你的欲望在不断的叠加,自然后果也是能够预料到的。”
多年前在香港,王纯杰的主业并非是艺术创作,更多的依靠舞美设计、广告设计、教书或其他工作谋生。在他看来,做业余艺术家,在经历不同的工作过程中,能够拥有不同的视野,能够懂得很多除艺术本身之外的很多东西,这对艺术创作也有很好的作用。
由此,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由于时间少,他选择画水墨,能够在四五个小时里完成一副作品,因此在创作数量上并不逊色,足以能够在4个月里做一个大型个展。
美术馆要成为开放的大学
如今,王纯杰是一个“教育者”。他希望将艺术推广给更多的人,喜马拉雅美术馆正是这个“教育者”的一个教育渠道。
“我们不断的在尝试,我们依旧在寻找民营美术馆运营的模式,如何做品牌、定位。我们的定位在于一个更为公共的开放性的美术馆,注重美术馆对中国艺术的推广和教育,不仅限于做自己的馆藏,更多的是做好的艺术项目的推介。”
他告诉记者,喜马拉雅美术馆正在做两个方面的结合,即传统与当代的结合、艺术与生活的结合,这是喜马拉雅区别于其他美术馆的最大特征,他们还在打造民间艺术交流平台,通过喜马拉雅在朱家角的艺术馆,进行国际艺术人才的交换体验。另外,作为喜马拉雅美术馆的延伸项目——五维创意园区也正在发挥着培养年轻艺术家的作用。
他认为,不仅仅是喜马拉雅美术馆,更多的民营美术馆理想中应更讲究公共性和教育意义,并希望能成为一个开放的大学。“因为普及到大众的艺术教育,能够让小孩子对色彩、空间、线条、声音的感觉变得敏感,这对小孩子未来的创造力的提升有很大作用。”
然而,虽然民营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但更多面临的却是资金的压力,与政策的不完善。民营美术馆的发展需要项目和空间,但如今,官方基金会的资金基本都流向了国营机构,民营很难拿到,美术方面更是少而又少。没有资金的支持,民营美术馆很难真正参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除此之外,能否像国外那样,在购买艺术品、赞助艺术活动时,可以获得减免税待遇,也是民营美术馆追求的方向。
王纯杰提出,从西方的公共性艺术推广的情况来看,但凡是公共的地方,都会有一定比例的艺术展示的区域存在,这或许也是未来民营美术馆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但这更需要政策的支持。
王纯杰,喜马拉雅美术馆执行馆长,儒雅柔和。在记者与他的交谈过程中,他的表现打破了记者对艺术家形象的固有想法。王纯杰并非如许多艺术家般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更像是一个老师,循循善诱,好像要将艺术背后的意义“普渡”至大众。
王纯杰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1983年离开上海移居香港。之后在香港从事绘画、装置艺术创作、舞台美术设计以及广告设计。王纯杰在香港的14年内,变换了多份工作,他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拥有不同的视野,这会让自己懂得更多的东西。
如今他正担负着艺术教育的责任,希望将喜马拉雅美术馆打造成为“公众的大学”,成为艺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他所在的喜马拉雅美术馆正在筹备新馆的建设,并将于今年6月举办系列性的开馆展。
三种身份多彩经历
王纯杰的三个称呼呈现了他的三种身份,一是“主席”身份,因为他曾任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一是“王院”,因为他曾主持过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院长一职;还有是“王馆”,因为目前主持喜玛拉雅美术馆工作。
这位执行馆长此前的经历,涵盖了从纯艺术创作、到大学艺术教育、再到艺术管理部门等当下执掌一座美术馆所需的各种背景支持。特别是在香港艺术发展局担任视觉艺术项目负责人的那5年,发展局作为一个法定独立机构,成立的首要目的,即为支持民间艺术团体和艺术家个人。对于各项政策和实施的了解,使得王纯杰如今在担任喜马拉雅美术馆执行馆长时,有了更丰富的思考和智慧。
当然,他始终不可被忽视的身份是艺术家和艺术策展人。他曾参加香港和国内的多个重要艺术展,并策划过很多著名的展览。“做艺术家很单纯,当你对着一张画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是为了自己,那么创作就会变得简单,没有任何压力。”
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
为什么一定要做全职艺术家?为什么不能够做业余艺术家?这是王纯杰抛出的问题。他认为,艺术家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自然就不用在“资本”与“艺术”这两者之间进行抉择。
“艺术家首先要思考清楚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如果你不用靠艺术来谋生,并且对物质上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只要最简单的生活即可,一旦这些简单生活能够被满足,那么那些资本诱惑对你就没有效果。反之,如果你的欲望在不断的叠加,自然后果也是能够预料到的。”
多年前在香港,王纯杰的主业并非是艺术创作,更多的依靠舞美设计、广告设计、教书或其他工作谋生。在他看来,做业余艺术家,在经历不同的工作过程中,能够拥有不同的视野,能够懂得很多除艺术本身之外的很多东西,这对艺术创作也有很好的作用。
由此,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由于时间少,他选择画水墨,能够在四五个小时里完成一副作品,因此在创作数量上并不逊色,足以能够在4个月里做一个大型个展。
美术馆要成为开放的大学
如今,王纯杰是一个“教育者”。他希望将艺术推广给更多的人,喜马拉雅美术馆正是这个“教育者”的一个教育渠道。
“我们不断的在尝试,我们依旧在寻找民营美术馆运营的模式,如何做品牌、定位。我们的定位在于一个更为公共的开放性的美术馆,注重美术馆对中国艺术的推广和教育,不仅限于做自己的馆藏,更多的是做好的艺术项目的推介。”
他告诉记者,喜马拉雅美术馆正在做两个方面的结合,即传统与当代的结合、艺术与生活的结合,这是喜马拉雅区别于其他美术馆的最大特征,他们还在打造民间艺术交流平台,通过喜马拉雅在朱家角的艺术馆,进行国际艺术人才的交换体验。另外,作为喜马拉雅美术馆的延伸项目——五维创意园区也正在发挥着培养年轻艺术家的作用。
他认为,不仅仅是喜马拉雅美术馆,更多的民营美术馆理想中应更讲究公共性和教育意义,并希望能成为一个开放的大学。“因为普及到大众的艺术教育,能够让小孩子对色彩、空间、线条、声音的感觉变得敏感,这对小孩子未来的创造力的提升有很大作用。”
然而,虽然民营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但更多面临的却是资金的压力,与政策的不完善。民营美术馆的发展需要项目和空间,但如今,官方基金会的资金基本都流向了国营机构,民营很难拿到,美术方面更是少而又少。没有资金的支持,民营美术馆很难真正参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除此之外,能否像国外那样,在购买艺术品、赞助艺术活动时,可以获得减免税待遇,也是民营美术馆追求的方向。
王纯杰提出,从西方的公共性艺术推广的情况来看,但凡是公共的地方,都会有一定比例的艺术展示的区域存在,这或许也是未来民营美术馆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但这更需要政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