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龙

来源 :民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_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饰龙,民间扎作艺术,主要流传在浙江温州的乐清、永嘉等地,相传起源于明代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说是“首饰龙”,其实和龙并无太大关系,其基本造型为一船形,通体用竹条和篾丝糊纸扎成,一般长4.5米,高3米,宽2米,前有龙头,后有龙尾,龙身。
其他文献
期刊
挪用具有双向性,是从异己的文化中提取智识成果、文化表达或人工制品,以及历史和知识的方式。挪用的实质是理解他者,是一种解释性的方法和实践。挪用介入文化差异的方式有三:第一,对视觉形象的挪用;第二,对文化语境的挪用;第三,对仪式象征性的挪用。艺术家创作时,往往会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式。挪用突出的特性是学习和改造,挪用不是对他者简单地复制和剿袭,而是彻底改变其原有的意义。需要强调的是,当代艺术和人类学以挪用的方式介入文化差异,必须遵守的原则是在充分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对话。只有这样,挪用才能对文化交流和文化变迁
泰顺悬丝木偶,是当地木偶戏的主要道具。其木偶头用樟木或其他纹质较细腻的杂木雕刻而成。木偶头内设有机关,演员通过丝线控制,使眼、鼻、口、舌能够根据表演需要活动。木偶高约2尺左右,头脖子上尖下细,由两根线与腹笼相连。腹笼(俗称蔑笼、蔑篓)用竹蔑编织而成,胸部、臀部稍大,腰部稍细。
由海昏侯墓“孔子画像”对于《史记》的采用事实,可知关于《史记》在汉代流传有限的认识还有重新思考的必要。从画像作用的时间、杨恽的宣布与桓宽所受影响来看,《史记》在宣帝朝便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流传。“盐铁会议”论辩双方对于《史记》的引用,又说明这种流传早在昭帝朝便已初具规模。再联系汉武帝的书籍政策和司马迁的个人期望,流传上限还可以早至武帝朝,“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具有真实性。同时,其他汉代孔子画像的情况,连同《史记》性质等因素,还使得《史记》在太史公生前就具有了流传的可能性。总之,由“孔子画像”可以感受到司马迁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华漆艺发展史”(编号17AG005),项目周期:2017年9月至2022年12月。该项目课题负责人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胡玉康教授,课题组核心成员有潘天波、任晓东、王景会、芦松敏、邵媛、王巧巧、王秀丽、聂菲、朱学文、张惠朝、刘飞、李丽等。
我国有些地方元宵社火中至今仍保留着胡人跳舞的表演项目,通常认为源于元朝统治者监视民间社火,此说不确。这一表演项目源于南宋元宵社火中的“鞑靼舞”,是汉族文化主动引进吸纳少数民族艺术的结果。今之元宵社火中的“鞑子舞”就是宋代的“鞑靼舞”,二者之间存在承接关系。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华漆艺发展史”主持人胡玉康(1959-),陕西汉阴人,获清华大学设计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有美学、设计学与漆艺。现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教育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这件铜铃于1957年贵县(今贵港市)粮库19号汉墓出土。铃呈半截橄榄形,顶置半环钮,上端开长方形孔,内悬一铜条摆。器形柔和,从上到下缓慢外侈,器表光素无纹。发掘出土的铜铃在广西较为多见,武鸣、平乐、西林、贺州都有发现。最早的是武鸣马头元龙坡墓葬出土的5件铜铃,年代约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
龙胜红瑶妇女所运用的刺绣手法是反面绣法,其工艺别具一格,既不需要描图打稿,也不需要模具,全凭一双慧眼,一双巧手。一般先在底布上按纱路经纬线确定图案位置,然后用各种丝线挑绣出绚丽多姿、纹饰繁复、极富想象力的图案。有些花纹暗含寓意,不可或缺。
中国古代石雕作为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学者的重视,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观念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以及不同学科研究的目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尤其随着近代“西学东渐”,中国古代石雕观念经历了从金石学着力考据,以古器物学为过渡,到有艺术及古物属性的石雕观念确立,完成了中国古代石雕观念由文字向图像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