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织表演文化理论剖析

来源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u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费舍尔-李希特论述交织表演文化理论后,因其弱体系性及弱方法性而难以把握.本文力图厘清交织表演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发展脉络、理论内涵,并建构出该理论可能的落地方法.具体而言,本文首先解释交织表演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即参考霍米·巴巴和爱森斯塔特的分析勾勒出该理论产生的政治-社会背景.其次,梳理费舍尔-李希特对跨文化戏剧理论的批判,分析她以诗意的比喻所描绘出的交织表演文化理论的内涵与外延.第三,交织表演文化理论不成体系,更类似一种新的思考方法,一种观察视域,并不提供完备的理论方法,本文提出,解决之道就是将交织表演文化理论与操演性美学理论②相联姻,以分析表演的物质性与演出意义之生成.从交织表演文化理论的发展脉络来看,该理论具有与操演性美学理论的天然亲和力.
其他文献
相对于传统戏曲剧目的搬演,20世纪以来的戏曲新编创作,是以新剧目的编创为目的,它不仅提供了新的舞台呈现,而且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观赏体验和审美范式,成为戏曲现代化之实现的主要路径.戏曲新编创作既需要对于中国戏曲本体的依归,又需要为表达新的时代精神而不可避免地借鉴西方戏剧的审美经验,逐渐走向美学上的融通.如何在“传统戏曲”之外追求“现代戏曲”的品格,戏曲新编创作或许可以提供一个有效的实践路径和阐释路径.因为“现代戏曲”不唯是现代题材的戏曲,也不仅仅具有现代市场、为现代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而是具有现代性审美品格
本文聚焦于中国编舞家、剧场艺术家文慧及她的生活舞蹈工作室1994年至今的创作,涵盖了“直言剧场”、后女性主义的性别行动、新的主体建构和媒介时代下的“直言”,从这几个维度深刻阐释了文慧的创作和当下时代的关系.文章的分析涉及她的剧场语言、身体运用和主体重建,以及她的编舞手法,通过这几个丰富层面的梳理,论证文慧的创作作为当代国内剧场不可或缺的存在,解析她作品里的批判性和她介入并建构剧场共同体的力量.文章最后谈论媒介时代的“直言”和保证“直言”的权利在当代公共空间中的重要性,以及艺术剧场与社会剧场如何在生活舞蹈工
赵慧深是中国话剧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舞台银幕上创造角色之外,她还写下了相当数量的剧作等文学作品.文学修养与创作经验将赵慧深的表演艺术推上了高峰;她在大时代中的困惑与迷茫又限制了她获得更大的成就.本文依据迄今为止发掘的赵慧深文学与戏剧创作的史料,并将其与她个人经历、剧团生态、戏剧思潮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加以叠加审视,探讨其与戏剧创作、表演艺术、演员文化的关系,重新评价赵慧深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夏洛特·麦基弗和贾斯汀·中濑运用自然现象“风”和“浪”作为隐喻,绘制了西方跨文化戏剧理论的发展谱系.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的现代主义实验戏剧作为“风”推动跨文化戏剧理论的出现.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跨文化戏剧理论共经历了三次“浪潮”,逐渐挑战了西方驱动的、二元对立的和静止的跨文化戏剧理论体系,而形成了关注少数族裔的、交织融合的、流动的理论体系.
新冠疫情在对传统剧场模式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为戏剧实践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契机.从最初的线上直播、录播到专门面向线上观众创作的网络戏剧,再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戏剧模式,多家德语区剧院实现了对传统戏剧“即时性”和“现场性”的颠覆,促进了戏剧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和传播,也为观众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本文回顾了德语戏剧界自新冠疫情蔓延以来对戏剧结构和形式的探索,并对网络戏剧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本文以女权主义戏剧学者伊连·阿斯顿(Elaine Aston)《感知女权主义的失落》(Feeling the Loss of Feminism)一文提出的观点:“当代英国女性剧作家不再以女权主义作为创作的立场导向”为参照,辅以作者在英国观看女性剧作家创作的经验,试图梳理近年来英国(英语)女性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笔者认为,若说欧美第二波女权主义的理念核心是“个人的即是政治的”,以此作为分歧点,近年来英国女性剧作家所呈现出的个体与政治的关系是更为复杂化的.它既不可简单地理解为对第二波女权主义理念的背离,亦非简
古希腊戏剧的上演和改编与德意志文化身份的确立有密切关联,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经典文本在文化语境中发挥的不同文化作用,极大影响了文本在具体语境中被阐释的方式.在当代,对于古典戏剧这一文化的利用,呈现出鲜明的话题化、时事化倾向.本文以《美狄亚》在当代德国的改编,以及海纳·穆勒对它的重写为例,展现这一文本在跨越文化和时间的过程中,如何被全新的文化身份和当代话题重新塑造.
斯特拉霍夫是19世纪下半叶俄国最出色的根基主义批评家之一,同时代托尔斯泰思想的最佳阐释者,不过他基于根基主义立场对普希金创作及其民族文化典型意义的精彩评述却没有得到同时代文艺界的关注.斯特拉霍夫的普希金论述构成了根基主义运动总体普希金叙事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斯特拉霍夫断言,普希金的创作,特别是晚年小说创作代表着俄罗斯精神“最生动的和谐”,揭示了俄罗斯人简朴、和解、平静、达观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个性,普希金的艺术创作是俄国文学尚处“贫困”时期全体俄罗斯人唯一的心灵慰籍;与此同时普希金文学创作中的“全人类性”意识
2019年,音乐剧《冥界》在百老汇上演,并获得巨大成功.这部由女性团队打造的剧作,不仅是女性在戏剧界赢得胜利的重要标志,也理应被看作是女性戏剧的典范.但该剧并不是大家印象中那种典型的女性戏剧,女性对该剧的影响隐藏在显性的主题和形式背后,在超越女性戏剧局限的同时,将女性的品格、精神融入创作之中,为女性戏剧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拟从《冥界》的创作过程、舞台呈现和戏剧理念三个层面,探究女性对于这部剧作产生影响的具体方式,并由此管窥当代美国女性戏剧创作的新趋向.
本文追踪了德语区女性导演与剧场创新之间的关系,探寻女性的剧场创作为既有的性别观念和剧场组织形式带来的改变.它指出,“女性导演”的说法暗示了性别的差异,这个差异应当被放置在社会谱系中加以考察,因为一种特定的女性创作并不归功于天生的女性特质或经验.基于这样的认识前提,文章对德语剧场女性走向导演的过程进行梳理.它以女性在公共领域发出的针对“男性指导,女性被安排”之定式的挑衅为其中一个点燃的时刻,之后经历了女性作为“母亲”承担起照管工作的起步时期,与社会的反权威运动合流的突破期,以及抗争被分散到象征符号中的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