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是因为人们对人自身的兴趣,从有克隆技术开始,人们就想着能克隆一个人类出来。如果抛开克隆技术层面的问题,仅就伦理层面的问题来看,人们为什么如此反对克隆人的存在呢?美国科幻电影《第六日》就是这样一部抛开克隆技术问题的电影,这也是我在这篇论文里选择这部电影的原因,希望能以这部电影为切入点探讨一下仅仅在伦理层面上,人们反对克隆人的原因。
一、克隆技术的发展现状
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的个体或种群。克隆人,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克隆技术繁育的人类。
早在1938年,德国生物学家汉斯·斯佩曼最早提出克隆设想,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们相继展开克隆技术的研究,目前用胚胎细胞克隆的动物如绵羊、牛、兔、猪、猴纷纷获得成功。
随着克隆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克隆人技术关注与日俱增。克隆人技术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史上的里程碑,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以克隆人技术为代表的整个现代技术对于人类而言,并不绝对只是福音,当我们在为现代化技术欢喜若狂时,必须清醒的意识到其内部隐藏的巨大风险。①
克隆羊多莉的诞生,是科学界克隆成就的一大飞跃。然而,绵羊通常能活12年左右,而多莉只活了6岁。正值壮年的多莉死于肺部感染,而这是一种老年绵羊的常见疾病。关于多莉早夭的原因,学界有一些推测,例如克隆动物确实存在早衰现象,它们从一出生起身体的衰老程度就类似于被克隆个体,所以它们的寿命被缩短。就多莉事件而言,数字上也比较符合这个推测。其次,克隆技术过程中的一些物理化学伤害导致了多莉的健康隐患,使得它容易患病。克隆动物的健康问题十分普遍,就世界各地的报道来看,克隆动物畸形、流产等等的几率是相当高的。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理论上,克隆技术还很不成熟;在实践中,克隆动物的成功率还很低,生出的部分个体表现出生理或免疫缺陷,而且动物的残废率相当高并伴有早衰现象等。
二、科幻电影《第六日》中的伦理问题
电影《第六日》是美国哥伦比亚三星公司于2000年出品,由罗杰·斯波蒂伍德执导,科马克·韦伯利担任编剧,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一部科幻电影。
影片中,亚当女儿养的狗狗死掉了。亚当的妻子为了不让女儿伤心,也为了避免解释狗狗的死亡,于是要亚当去克隆狗狗给女儿,遭到了亚当的拒绝。然而影片的结尾寓意深刻,亚当的克隆人和亚当并肩作战,而最后亚当带给女儿的礼物竟是一只克隆的小猫,这暧昧的结尾无疑表示对克隆技术使用的承认,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在一役后的消失,体现出科技的力量终究要改变一切的趋势,哪怕有什么“第六日法案”一样不顶用。
影片中还有一个支线情节,克隆人技术发明者韦恩博士的妻子因病去世,韋恩博士伤心欲绝,后来他克隆了自己的妻子。与克隆的妻子像之前一样生活在一起让维恩博士感到幸福。这说明,克隆人对失去亲人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情感的归宿。然而对于韦恩博士的妻子来说,她已经被丈夫克隆过两次了,她患有绝症自己也心知肚明。所以在她第三次临死前,她请求丈夫不要在克隆她来延续她的生命了,活得太久也会累,尽管还有爱人的陪伴。
影片中最为重要的伦理问题,还是体现在主人公亚当身上。克隆亚当在开始是不知道自己是克隆人,反而认为真正的亚当是克隆人。克隆亚当潜入亚当家,看亚当与妻子在车上做爱。这个时候克隆亚当感到愤怒,认为遭到了背叛。可转念一想,如果克隆亚当就是亚当,那么亚当妻子与克隆亚当做爱似乎也不算是背叛。这就产生了一个伦理问题。在《第六日》中,克隆人与原始人有着同样的DNA,甚至同样的记忆。那么克隆人与原始人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
克隆技术在未来的通行是无法逆转的,而又有谁来保证克隆技术不被滥用?看来在今后,“我是谁”、“谁是我” 这样哲学化的命题会被常常提起,而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某个时期,可能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动摇。难怪施瓦辛格对这样的科幻电影讲出了“我们的电影和现实竟然如此之近”这样的话来。
三、克隆人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
从伦理的层面看待克隆人,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从社会伦理角度,克隆人是对人类发展的一种过强的干预,可能影响人种的自然构成和自然发展。二是从家庭伦理角度,会加剧家庭多元化倾向,瓦解正常的人伦秩序,改变人的亲系关系,丧失基本的归属感。三是从性伦理学角度,完全改变了人类自然的、基于性爱的生育方式,使人口的产生与性爱分离,破坏人类的感情。四是从生命伦理学角度,破坏了人拥有独特基因的权利,有可能导致人种的退化,还会使正常的生与死的观念发生动摇。
有的学者还从更广阔的视野批判性地反省了克隆技术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一是生态层面,克隆技术导致的基因复制,会威胁基因多样性的保持,生物的演化将出现一个逆向的颠倒过程,即由复杂走向简单,这对生物的生存是极为不利的。二是文化层面,克隆人是对自然生殖的替代和否定,打破了生物演进的自律性,带有典型的反自然性质。与当今正在兴起的祟尚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基本文化趋向相悖。三是哲学层面,通过克隆技术实现人的自我复制和自我再现之后,可能导致人的身心关系的紊乱。人的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个性规定因大量复制而丧失了唯一性,丧失了自我及其个性特征的自然基础和生物学前提。
人类生殖性克隆技术带给人类的伦理争论与焦虑是多重的。首先,克隆人问题表征人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尖锐对峙;其次,克隆人问题反映了功利与道义之间的拮抗;再次,克隆人问题体现了科学自由与人道责任之间的空前紧张;最后,克隆人问题暴露出人类在科技进步与伦理变革之间的焦虑,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冷静思虑。②
参考文献:
[1]刘阳. “克隆人”技术风险评价与伦理问题研究[D]. 渤海大学 2012
[2]汤卓. 克隆人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D]. 渤海大学 2013
[3]高辉. 克隆人问题引发的伦理困境[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4]孟凡壮. 立法禁止克隆人的合宪性分析[D]. 苏州大学 2012
注释:
①刘阳. “克隆人”技术风险评价与伦理问题研究[D]. 渤海大学 2012
②高辉. 克隆人问题引发的伦理困境[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一、克隆技术的发展现状
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的个体或种群。克隆人,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克隆技术繁育的人类。
早在1938年,德国生物学家汉斯·斯佩曼最早提出克隆设想,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们相继展开克隆技术的研究,目前用胚胎细胞克隆的动物如绵羊、牛、兔、猪、猴纷纷获得成功。
随着克隆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克隆人技术关注与日俱增。克隆人技术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史上的里程碑,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以克隆人技术为代表的整个现代技术对于人类而言,并不绝对只是福音,当我们在为现代化技术欢喜若狂时,必须清醒的意识到其内部隐藏的巨大风险。①
克隆羊多莉的诞生,是科学界克隆成就的一大飞跃。然而,绵羊通常能活12年左右,而多莉只活了6岁。正值壮年的多莉死于肺部感染,而这是一种老年绵羊的常见疾病。关于多莉早夭的原因,学界有一些推测,例如克隆动物确实存在早衰现象,它们从一出生起身体的衰老程度就类似于被克隆个体,所以它们的寿命被缩短。就多莉事件而言,数字上也比较符合这个推测。其次,克隆技术过程中的一些物理化学伤害导致了多莉的健康隐患,使得它容易患病。克隆动物的健康问题十分普遍,就世界各地的报道来看,克隆动物畸形、流产等等的几率是相当高的。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理论上,克隆技术还很不成熟;在实践中,克隆动物的成功率还很低,生出的部分个体表现出生理或免疫缺陷,而且动物的残废率相当高并伴有早衰现象等。
二、科幻电影《第六日》中的伦理问题
电影《第六日》是美国哥伦比亚三星公司于2000年出品,由罗杰·斯波蒂伍德执导,科马克·韦伯利担任编剧,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一部科幻电影。
影片中,亚当女儿养的狗狗死掉了。亚当的妻子为了不让女儿伤心,也为了避免解释狗狗的死亡,于是要亚当去克隆狗狗给女儿,遭到了亚当的拒绝。然而影片的结尾寓意深刻,亚当的克隆人和亚当并肩作战,而最后亚当带给女儿的礼物竟是一只克隆的小猫,这暧昧的结尾无疑表示对克隆技术使用的承认,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在一役后的消失,体现出科技的力量终究要改变一切的趋势,哪怕有什么“第六日法案”一样不顶用。
影片中还有一个支线情节,克隆人技术发明者韦恩博士的妻子因病去世,韋恩博士伤心欲绝,后来他克隆了自己的妻子。与克隆的妻子像之前一样生活在一起让维恩博士感到幸福。这说明,克隆人对失去亲人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情感的归宿。然而对于韦恩博士的妻子来说,她已经被丈夫克隆过两次了,她患有绝症自己也心知肚明。所以在她第三次临死前,她请求丈夫不要在克隆她来延续她的生命了,活得太久也会累,尽管还有爱人的陪伴。
影片中最为重要的伦理问题,还是体现在主人公亚当身上。克隆亚当在开始是不知道自己是克隆人,反而认为真正的亚当是克隆人。克隆亚当潜入亚当家,看亚当与妻子在车上做爱。这个时候克隆亚当感到愤怒,认为遭到了背叛。可转念一想,如果克隆亚当就是亚当,那么亚当妻子与克隆亚当做爱似乎也不算是背叛。这就产生了一个伦理问题。在《第六日》中,克隆人与原始人有着同样的DNA,甚至同样的记忆。那么克隆人与原始人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
克隆技术在未来的通行是无法逆转的,而又有谁来保证克隆技术不被滥用?看来在今后,“我是谁”、“谁是我” 这样哲学化的命题会被常常提起,而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某个时期,可能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动摇。难怪施瓦辛格对这样的科幻电影讲出了“我们的电影和现实竟然如此之近”这样的话来。
三、克隆人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
从伦理的层面看待克隆人,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从社会伦理角度,克隆人是对人类发展的一种过强的干预,可能影响人种的自然构成和自然发展。二是从家庭伦理角度,会加剧家庭多元化倾向,瓦解正常的人伦秩序,改变人的亲系关系,丧失基本的归属感。三是从性伦理学角度,完全改变了人类自然的、基于性爱的生育方式,使人口的产生与性爱分离,破坏人类的感情。四是从生命伦理学角度,破坏了人拥有独特基因的权利,有可能导致人种的退化,还会使正常的生与死的观念发生动摇。
有的学者还从更广阔的视野批判性地反省了克隆技术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一是生态层面,克隆技术导致的基因复制,会威胁基因多样性的保持,生物的演化将出现一个逆向的颠倒过程,即由复杂走向简单,这对生物的生存是极为不利的。二是文化层面,克隆人是对自然生殖的替代和否定,打破了生物演进的自律性,带有典型的反自然性质。与当今正在兴起的祟尚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基本文化趋向相悖。三是哲学层面,通过克隆技术实现人的自我复制和自我再现之后,可能导致人的身心关系的紊乱。人的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个性规定因大量复制而丧失了唯一性,丧失了自我及其个性特征的自然基础和生物学前提。
人类生殖性克隆技术带给人类的伦理争论与焦虑是多重的。首先,克隆人问题表征人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尖锐对峙;其次,克隆人问题反映了功利与道义之间的拮抗;再次,克隆人问题体现了科学自由与人道责任之间的空前紧张;最后,克隆人问题暴露出人类在科技进步与伦理变革之间的焦虑,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冷静思虑。②
参考文献:
[1]刘阳. “克隆人”技术风险评价与伦理问题研究[D]. 渤海大学 2012
[2]汤卓. 克隆人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D]. 渤海大学 2013
[3]高辉. 克隆人问题引发的伦理困境[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4]孟凡壮. 立法禁止克隆人的合宪性分析[D]. 苏州大学 2012
注释:
①刘阳. “克隆人”技术风险评价与伦理问题研究[D]. 渤海大学 2012
②高辉. 克隆人问题引发的伦理困境[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