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莱说,一首伟大的诗篇象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所以我崇拜那些视写作为生命并能 写出精彩华章的人,他们是灵魂的圣者,引领众生步入神圣与崇高的殿堂。很惭愧,自己并不是一个擅长写作的人,虽然也曾附庸风雅在自己的博客里写过几篇小文,仅仅是自娱自乐,搬不上台面。但野百合也有春天,尽管写得庸俗平淡,自己还是忍不住自我欣赏自我品评一番。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总结出这样的体会:自己感觉写得最满意的文章是在结束学生时代之后,而自己写得最空洞最无聊的烂文却恰恰是在有专门写作课的初高中阶段。得出这般结论,自己也很惊讶,却是事实。对此,我进行了认真思考,找出了一些原因。
初高中阶段每一个学生的首要目的最终目的唯一目的就是考高中考大学,每天除了做题就是做题,没有时间去阅读书籍,导致视野狭窄,阅历单薄,文采匮乏,思想浅薄。初中生高中生每天的生活就是起床、上学、上课、放学、回家,每天都在重复着单调的循环往复运动。我甚至觉得他们比西西弗还要可怜——至少西西弗滚石头的过程中还可以看看山上的风景,而他们呢,失去了生活,禁锢于两点一线之间,没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还能写出什么?
中考高考的写作是有要求的,有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比如,你的思想要健康向上,你的立意要切题,你的文体要明确,你的字数要写够,你的文章要有文采,你的选材要得当……而我们的老师也时时刻刻拿着这些条条框框提醒告诫每一位学生,这样无形当中就给学生套上了紧箍咒,使得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了从整体上保证成绩,许多老师向学生传授应对大考的写作秘笈或者干脆规定作文的写作模式:尽量写议论文,因为记叙文释题的深度性不够,风险系数大,高分率偏低;多用排比句对偶句多用修辞;作文要“凤头”“豹尾”“猪肚”,开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中间怎么写规定的一清二楚;主题要宏大深刻,尽量往国家大事上靠拢……有了这些模式,学生只要写作便会套公式。在这些模式公式中,学生渐渐迷失了自我,从而失去了自我,本有的想象的翅膀被捆缚的结结实实,他们表达的不是真性情,写的不是真自我。正是在模式化写作的指引下,每篇作文都会出现屈原、岳飞、辛弃疾、陶渊明、司马迁,用一个名词叫“宏大叙事”,这样文章有深度;每篇作文的开头都是一大串葡萄一般的排比句;在模式化写作的指引下,年龄不大的孩子能喊出高深的政治口号,他们敢说大话、空话、好话、假话,由“春来草自青”可以扯到汶川大地震。卢梭说,任何刚劲的东西,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会从一支唯利是图的笔下产生出来,让十几岁的心灵承担这么多道义是不是有点残忍,有点沉重?身为老师,我也在走着急功近利的套路。每当我给学生讲完作文该怎么写之后,我的内心会有隐隐的不安,因为我觉得我用自己的意志禁锢压制他们自由驰骋的灵魂,就像把一群任意翱翔的小鸟硬生生的赶进一个阴沉沉的铁笼。
有人会说你在这横挑鼻子竖挑眼,那你说怎样做才科学合理?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也许我们该去请教请教昆德拉、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帕斯捷尔纳克,你们是如何写出如此伟大作品的呢?当然,与大师们直接对话是不可能的了。如果抛弃功利化教学,我愿意采用下列方法(有的过于理想化,较幼稚,请勿见笑)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一、用文化经典来熏陶学生,让他们感受经典的魅力
我会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让他们去阅读更多的经典作品。我会把我所知道的名家名作多推荐给他们,并时常在课堂上为他们朗诵佳作,然后配以我个人的分析与点评,使他们切身感受到文学经典的魅力,并教给他们阅读经典的方法。通过经典来提高学生个人的语言水平,充实写作技巧,加深思想深度。在经典当中,我更愿意推荐西方的作品,不是我崇洋媚外,在人性的挖掘上,个人觉得西方的作品要远远超过我们。中国的作品往往体现的是浓厚的政治色彩,作品中的人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就忽略了人性。我个人觉得西方作品读多了,对人性与心灵就会表现越为真实,越为透彻。
二、带领学生周游世界,游遍所有的山河大川名胜古迹,了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开阔视野增长阅历
余秋雨如果没有丰富的旅行经历,肯定写不出《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学生需要阅读文字书,但更需要阅读世界阅读社会这本无字大书各个国家山河大川,古迹风土人情,是最博大最精深的文化,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广泛涉猎这些世界文化,那么他们的眼界会得到极大的开阔,精神思想内涵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自然会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只要他是个有心人他一定会写出伟大的作品的 。
三、施行开放式写作,自由式写作,讓学生不再受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
不是由老师告诉来告诉他们写什么,而是他们自己想些什么就写什么,以我手写我心,表达最真挚的情感。我要彻底摧毁桎梏学生思想的牢笼,把他们解放出来,放飞思想自由驰骋,杜绝任何虚假空洞的东西,书写真性情,表达真情感。
以上是我对语文写作教学所做的乌托邦式的设想与愿望,也许它离我们的现实很远很远,但只要心中有梦,就会有希望。为实现纯粹写作这一美好的梦想,我会做出不懈的努力,奋斗终生。
初高中阶段每一个学生的首要目的最终目的唯一目的就是考高中考大学,每天除了做题就是做题,没有时间去阅读书籍,导致视野狭窄,阅历单薄,文采匮乏,思想浅薄。初中生高中生每天的生活就是起床、上学、上课、放学、回家,每天都在重复着单调的循环往复运动。我甚至觉得他们比西西弗还要可怜——至少西西弗滚石头的过程中还可以看看山上的风景,而他们呢,失去了生活,禁锢于两点一线之间,没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还能写出什么?
中考高考的写作是有要求的,有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比如,你的思想要健康向上,你的立意要切题,你的文体要明确,你的字数要写够,你的文章要有文采,你的选材要得当……而我们的老师也时时刻刻拿着这些条条框框提醒告诫每一位学生,这样无形当中就给学生套上了紧箍咒,使得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了从整体上保证成绩,许多老师向学生传授应对大考的写作秘笈或者干脆规定作文的写作模式:尽量写议论文,因为记叙文释题的深度性不够,风险系数大,高分率偏低;多用排比句对偶句多用修辞;作文要“凤头”“豹尾”“猪肚”,开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中间怎么写规定的一清二楚;主题要宏大深刻,尽量往国家大事上靠拢……有了这些模式,学生只要写作便会套公式。在这些模式公式中,学生渐渐迷失了自我,从而失去了自我,本有的想象的翅膀被捆缚的结结实实,他们表达的不是真性情,写的不是真自我。正是在模式化写作的指引下,每篇作文都会出现屈原、岳飞、辛弃疾、陶渊明、司马迁,用一个名词叫“宏大叙事”,这样文章有深度;每篇作文的开头都是一大串葡萄一般的排比句;在模式化写作的指引下,年龄不大的孩子能喊出高深的政治口号,他们敢说大话、空话、好话、假话,由“春来草自青”可以扯到汶川大地震。卢梭说,任何刚劲的东西,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会从一支唯利是图的笔下产生出来,让十几岁的心灵承担这么多道义是不是有点残忍,有点沉重?身为老师,我也在走着急功近利的套路。每当我给学生讲完作文该怎么写之后,我的内心会有隐隐的不安,因为我觉得我用自己的意志禁锢压制他们自由驰骋的灵魂,就像把一群任意翱翔的小鸟硬生生的赶进一个阴沉沉的铁笼。
有人会说你在这横挑鼻子竖挑眼,那你说怎样做才科学合理?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也许我们该去请教请教昆德拉、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帕斯捷尔纳克,你们是如何写出如此伟大作品的呢?当然,与大师们直接对话是不可能的了。如果抛弃功利化教学,我愿意采用下列方法(有的过于理想化,较幼稚,请勿见笑)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一、用文化经典来熏陶学生,让他们感受经典的魅力
我会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让他们去阅读更多的经典作品。我会把我所知道的名家名作多推荐给他们,并时常在课堂上为他们朗诵佳作,然后配以我个人的分析与点评,使他们切身感受到文学经典的魅力,并教给他们阅读经典的方法。通过经典来提高学生个人的语言水平,充实写作技巧,加深思想深度。在经典当中,我更愿意推荐西方的作品,不是我崇洋媚外,在人性的挖掘上,个人觉得西方的作品要远远超过我们。中国的作品往往体现的是浓厚的政治色彩,作品中的人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就忽略了人性。我个人觉得西方作品读多了,对人性与心灵就会表现越为真实,越为透彻。
二、带领学生周游世界,游遍所有的山河大川名胜古迹,了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开阔视野增长阅历
余秋雨如果没有丰富的旅行经历,肯定写不出《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学生需要阅读文字书,但更需要阅读世界阅读社会这本无字大书各个国家山河大川,古迹风土人情,是最博大最精深的文化,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广泛涉猎这些世界文化,那么他们的眼界会得到极大的开阔,精神思想内涵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自然会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只要他是个有心人他一定会写出伟大的作品的 。
三、施行开放式写作,自由式写作,讓学生不再受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
不是由老师告诉来告诉他们写什么,而是他们自己想些什么就写什么,以我手写我心,表达最真挚的情感。我要彻底摧毁桎梏学生思想的牢笼,把他们解放出来,放飞思想自由驰骋,杜绝任何虚假空洞的东西,书写真性情,表达真情感。
以上是我对语文写作教学所做的乌托邦式的设想与愿望,也许它离我们的现实很远很远,但只要心中有梦,就会有希望。为实现纯粹写作这一美好的梦想,我会做出不懈的努力,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