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与“三昧”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wenwu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个句子:
  说起暑假的实践活动,个中三味,请听我慢慢道来。
  这个句子中的“三味”一词用错了,应该是“三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没有弄明白“三味”与“三昧”的基本意思,再加上这两个词词形上太相似,便将“三味”与“三昧”混同起来了。那么,“三味”与“三昧”究竟有何区别呢?
  先说“三味”。
  “三味”一词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三味书屋”,位于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的故居附近,是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历来说法不一,综述起来主要有下面五种基本说法。
  第一种,三国时的学问家董遇曾说过,冬天是一年中多余的时间,夜晚是一天中多余的时间,阴雨天是晴天多余的时间,劝勉人们应当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来努力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对董遇的这一说法极为赞赏,曾作诗说“此生有味在三余。”后来,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认为,学习中就要凭借“三余”精神努力进取,并据此将“三余书屋”改为“三味书屋”。
  第二种,《增广诗句题解汇编》卷四载李淑《邯郸书目》:“诗书为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意思是说,经书如肉汤,史书如肉块,子书如肉酱,说读这三类书正如品尝这三种食物一样,各具特色,风味迥异,称之为“三味”,因而将书房取名为“三味书屋”,寓含博览群书之意。
  第三种,古语说:“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意思是说,读四书五经之类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如尝丰盛的菜饭;而读诸子百家学说,则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作料。“三味”取名于此。
  第四种,当年的房主人,鲁迅的塾师、清末秀才寿镜吾认为“读书有味”,加之书屋后园子里种了梅花和桂花两种树,称为“二味”,合起来便是“三味”。
  第五种,寿镜吾的子孙对“三味”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意思是为人要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山珍海味的享受,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意味。
  再看“三昧”。
  “三昧”,佛教语,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摒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奥妙,诀窍,即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人生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或人生的真谛,具体一点,“个中三昧”、“得其三昧”中的“三昧”是“诀窍”或“精义”的意思,而“人生三昧”中的“三昧”可以理解为“人生的深刻道理”或“人生真谛”。
  湖南省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422200)
其他文献
文化建设需要发挥文化人的先锋和骨干作用,当代乡村知识分子的文化追求己成为乡村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美丽和谐乡村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探索氩激光虹膜切除术后暂时性眼压升高的发生机制。
课堂,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是传播人类文化的主要阵地。在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某种“文化活动”.感受某种“文化熏陶”。传统的语文课堂是单纯地、机械地教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写作效果的检验,而且是写作指导的继续和深化。因此,作文批改的时效和质量,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关乎作文教学的成效。
单位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基本组织,是构成社会肌体的细胞。积极探索建设和谐单位的途径,对于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直接作用。建设和谐单位,涉及政治、经
Tono Pen眼压计是一种电子压平眼压计 ,它体积小 ,操作简单 ,使用方便 ,不需裂隙灯和荧光素且准确可靠 ,特别在Goldmann眼压计使用受到限制时更有其优点。本文旨在探讨在正常角膜条件下 ,Tono Pen眼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冷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第8期上撰文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探索。
2008年5月6日,是北京双泉燕山地毯公司干部职工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们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从全国众多地毯生产企业中脱颖而出,在北京奥运会专用地毯竞标会上一举夺得奥运会开闭
请看下面二则故事:故事一:古时候,有个少妇,年纪轻轻就死了丈夫,孤苦伶仃,生活没依靠,她于是想改嫁,但遭到公公和小叔子的反对。她是位既聪明又有勇气的女子,不愿受公公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