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润人生 传统永流传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传家宝,刻写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充分发挥古诗文的特殊教育功能,应该是每个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1. 挖掘传统文化,渗透教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材中的大量古诗文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依托。教师要独具慧眼,把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转换成汩汩清流引进课堂,浇灌学生的心田,使之开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花朵,结出正确“三观”的果实。古诗文中,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超脱;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辩证;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胸襟;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情义;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眼界;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雄心……语文老师要启发学生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既要读出文字表面的“信达雅”,还要读出文字背后的“高大上”,读出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读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坚守。
  2. 了解作者作品,知人论世
  《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指出,教师要随文讲解教材古诗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识,识记重要的作家作品;鼓励学生课外查阅资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储备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的素养。
  这充分说明,教学伊始,学生对于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应有充分的了解,这对于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很必要的。例如在教杜甫的诗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与伟大人格,教师可以先简介杜甫的人生经历。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代表作《望岳》的字里行间就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诗人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朝政腐败,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作;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这期间诗人和百姓一起避乱流亡,却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同情百姓的苦难,写下了“三吏”“三别”和《春望》等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诗风愈加沉郁顿挫,除了忧国忧民,更多抒发漂泊之苦、迟暮之悲、孤苦无依之感、政治失意之痛,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等。学生了解了作者的人生遭遇、思想性格、理想抱负、审美情趣以及时代特征之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文本教学,有利于学生欣赏、崇拜这些先贤,并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丰富的知识积累与深厚的文化沉淀。
  3. 分析人物形象,树立榜样
  古诗文中有很多光彩照人的形象,如《论语》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周敦颐,《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这些人物德才兼备,犹如一座座文化金矿,有挖掘的价值。教师指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让他们在先贤的高尚情怀中得到熏陶濡染。
  4. 组合文化意象,探究内涵
  古诗文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古人赋予自然界的景物以特定的情感内涵,它对于学生解读作品很有用,而且它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凝结体。如“雁”表達思乡怀亲、羁旅之悲;“月、杨花、鹧鸪”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莺燕”多表达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落花”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之感。
  对于这些,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在教学中把它们归类,并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如送别类诗词里的杨柳、长亭、酒: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中的“长亭”是古代路旁的驿亭,供人行旅休憩或饯别送行之用。“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既是一道道建筑风景,也有文化象征意义,是不忍别而终须别的所在。再如思乡类诗词里的月亮、鸿雁,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抒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还有愁苦类诗词里的梧桐、流水、猿猴,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及抒怀类诗词里的梅花、菊花、竹、松柏,如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这样归类整理,不仅条理清楚、生动形象,而且也易于帮助学生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5. 吟咏品味语言,体会美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诗文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学中教师应多范读,指导学生诵读涵泳,在诵读过程中提倡“读进去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咀嚼美,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水到渠成地理解文本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当然,吟咏应在品味语言文字之后,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多地在文字上下功夫,深入其文化背景。
  古诗文中的语言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很值得品味。有位老师讲张岱的《湖心亭赏雪》,在品读语言的环节中提出问题:“‘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句中的量词使用有何独到的地方?能不能用‘规范’的量词‘条’‘座’‘艘’‘个’来分别修饰‘长堤’‘亭’‘舟’‘人’?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甲:张岱创造性地使用量词,传神地写出在白茫茫的背景下,看到相对清晰人、物的情形,可谓“言情体物,穷极工巧”。
  学生乙:张岱借量词用了夸张的手法,缩小人、物,以小衬大,烘托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   学生丙:张岱觉得人生苦短,欲说还休,与东坡先生所见略同,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叹。
  教师通过替换、鉴赏和想象,让学生感受作品中景物描写的凝练传神,让学生沉醉于天光云影、湖光山色之中。通过这样的语言品鉴,学生自然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感怀,不但欣赏到古人辞章的优美,更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文化意蕴。如此,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就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之效。
  二、在课后教学中寻找延伸点,拓展传统文化视野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应开展相应的跟进与拓展,在课后教学中找寻延伸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开展传统文化专题研究性阅读就是一种好方法。
  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亲自实践,在海量的阅读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举一反三,发现规律,归纳可操作性强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率。专题研究性阅读可以分为四个步骤:选定阅读研究专题、搜罗梳理专题资料、阅读课堂实践、形成研究成果。
  1. 选定阅读研究专题
  专题的选择对于整个研究性阅读来说起着引领作用,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选择专题的方法,如按文化内容分为:爱国情结类、乡思乡愁类、道德修养类、艺术生活类、礼仪教育类;按人物分为:我眼中的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范仲淹等。教师向学生提供这些适宜、多样的课题,供他们参考、选择,再佐以恰当的指导并组织教学。
  2. 搜罗梳理专题资料
  学生在选定阅读研究专题的目标后,要搜罗与目标相关的资料。如教材中体现爱国主义思想的资料:《从军行》里刻画了戍边将士不畏艰苦、矢志不移的壮怀;《唐雎不辱使命》中,一个智勇双全、舌如利刃、视死如归的外交官形象呼之欲出;《曹刿论战》中,一介草民曹劌,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分忧……对这些篇章的梳理,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对古代仁人志士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等高尚品格的认识,有利于培养他们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3. 阅读课堂实践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交流、展示所收集的材料,背诵所识记的爱国诗文,分享名句及阐述理由,畅谈体验及收获。教师应该承担起引导学生交流、分享、讨论、思考、拟写的任务,组织好课堂教学,为学生形成研究成果做好铺垫。
  4. 形成研究成果
  形成研究成果这个阶段需要学生对课堂体验进行深入分析,开动脑筋,畅所欲言。
  根深才能叶茂,通过专题研究,学生徜徉在传统文化的天地里,汲取了巨大的文化能量,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景仰之情。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三、在校园活动中拓宽途径,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
  语文教学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直接抓手,让校园文化弥漫着古色古香的传统韵味,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种践行方式。二者犹如双翼,展开双翼才能飞翔。比如教室的墙壁、黑板报,都可以成为学生耕耘传统文化的沃土,古代思想家的名言警句等,都可以在这里有一席之地。这样,学生耳之所闻、目之所视、口之所言,都是中华文化中最精华的东西。
  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得到拓展。比如,当地的文化古迹也是得天独厚的“古籍”,上面可能镌刻着古诗文,学生口诵心惟,仿佛先辈对他们耳提面命;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要求学生利用纸质书籍、网络资源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和内涵;更提倡学生走进社区,体验传统节日;也可举办校园版的“中国诗词大会”,让腹有诗书的学生“出人头地”,让有上进心的学生一试身手;还可以在班级设立缩微版的“百家讲坛”, 每节课花几分钟,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讲一个历史故事或典故……别开生面的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和深刻。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师而言,是天降大任于斯人。我们要在传道授业时,于举手投足间多给学生一些示范,让他们面对古诗文能心驰神往。在卷不释手、诵不绝口的过程中,语文能力潜滋暗长,潜移默化地将中华传统文化滴灌到“根部”,进而使“树德立人”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水乳交融。
其他文献
“阅读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它突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人类社会积累的经验得以系统地保留和传播。”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创新时代,需要更多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自主思考问题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对培养具有独立精神和相关能力的人具有重要作用。  一、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1.阅读教学的含义  小学生在语
[摘 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终身教育观念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社会需要有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作为支持。在这一背景下,成人教育成为了一种较为常见的学习方式,可以提升学习者各方面的能力。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互联网 背景下,成人教育教学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改革,运用混合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提升教学效果,这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推动我国群众文化素养
采用情景教学法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多教师都难以合理把控。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创设契合教材内容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语文知识。借助此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激发。教师还应第一时间发现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重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学生
一、说教材,立文本核心地位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中的第一课。本课从《八佾》《微子》《宪问》三篇中精选出五段对话,重现孔子在宣扬大道时所面临的人生困境。他用坚定的选择,诠释了儒家 “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它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蠡探儒家传统精神家园;它又像是一扇门,引导我们走进经典和传统文化的世界,走近先贤的人生,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在抱怨记叙文难写。在记叙文写作中,较难的是结构与情节两部分。由于记叙文写作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记叙文写作在结构与情节方面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的整体上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结构与情节的几种具体方法。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学生记叙文写作理论的应用性 
[摘 要:近几年,环境生态问题获得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教育领域也开始高度重视生态教育,这也是提高学生们环保意识的关键。基于初中教育而言,生态教育受到了教育系统的关注,并且开始渗透于诸多学科教学之中;其中,地理学科与生态环境密切相连,生态教育渗透于地理学科教学之中,并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下文中,笔者将分析生态教育渗透于初中地理教学的价值,并探究其渗透策略,旨在为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摘 要:在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和新理念,实现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成功转型以及创新。比如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的尊重学生的注意地位,使学生可以更加灵活性的解决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和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形成完善的合作意识以及合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因此在当前初中数学教育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摘 要:近年来,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过度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能够对生态环境加以修复,我国在城市化建设中也将生态化理念作为主要的发展理念之一,而在生态化理念下对于室内景观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文章主要从景观植物的选择、屋顶绿化的建设以及生态化新技术的应用等三方面来具体探究了生态理念下的室内景观设计,以此来实现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求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阅读时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不应以教师模式化的解读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独立思考。名著阅读更应如此,这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展开的直接对话,是学生个人感受和体悟的再发掘和再提升。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个性化阅读理念”在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名著阅读教学方法的个人浅见。  一
写作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肩负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任。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起草指导课、互助修改课、评批赏析课,每一种课型都不可或缺。笔者认为,从作文训练的环节上看,作前指导、作文修改、作后赏析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程序,但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环节应该是作文讲评,因为它是作文指导的升华,又是作文批改的继续与综合,它既能为学生本次写作实践总结经验,又能为其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