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星星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onizu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收到来自新疆昌吉姚老师写的学习故事《闪亮的星星》,我看到姚老师为了能够走进孩子心里所付出的种种努力,非常感动。这样的努力会带来温暖和满足,当然,过程中也会带来纠结和遗憾。
  “一早,你从一进大门,就开始不停地叫我,跟我说早上好。我迎上去,给你了一个拥抱,你把头深深地埋在我的怀里,把我抱得更紧了。”孩子知道早上来园要和老师问好。“不停地叫我”表现出孩子的急切、兴奋和喜爱,他是多么想姚老师关注他呀!姚老师看见并积极呼应了孩子的行动、心情和意愿,于是,一个爱意满满的拥抱将孩子和老师连接在了一起。这是多么温暖、满足的一刻呀!
  “一见面,你就开始喋喋不休地讲述你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发生的事情。我一边听你说,一边帮你把书包取下来,招呼你去早锻炼。你并没有要停止说话的意思。我说:‘现在是锻炼的时间,你必须去锻炼了。’你有点不开心,但还是去锻炼了。”“喋喋不休”的孩子是多么希望老师能认真听听自己在讲什么,并对自己讲的内容感兴趣。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可以和老师分享自己的生活的,也知道老师会听他说。是的,他的老师的确听了,但同时也知道现在这个时段孩子需要去参加“早锻炼”,作为老师需要帮助孩子完成入园常规。在老师看来,此刻去参加锻炼比分享好玩的事更重要,于是她想让孩子停止分享去锻炼。老师的意愿得到了孩子的呼应,因为孩子知道自己需要听老师的话,即使自己并不情愿照老师说的去做。这又是多么纠结的一刻呀!
  “你排在队伍里,一回头又看见了你的好朋友,一把抓住他,笑眯眯地开始和你的好朋友重复着刚才想说的事情。你的好朋友不耐烦地甩开你。你还是不停地说,并没有顾及到朋友的感受。你的朋友把你推开,大声说:‘老师,他不让我锻炼,光和我说话。’我的眼睛看着你,你脸上的笑容没有了,小声地给我解释道:‘我只是想给他说一下可笑的事情,对不起。’我说:‘现在是锻炼,我们锻炼完再说,好吗?’”
  早锻炼时发生的这一幕太寻常了,可能每天都在许多幼儿园里发生。可是,从这个寻常事件中,我们可以学习些什么?通过分析孩子、教师行为背后的“知、情、意”,我试图寻找文中的主人公、“老师”以及“朋友”的不同视角,以及他们各自心中的意图和需要。
  我发现,孩子的第一个意图——问候老师,得到了他所渴望的呼应(从身体和情感上都得到了美好的呼应),孩子很满足。可是,孩子的第二个意图,“想要把可笑的事情说给别人聽”虽然得到了老师“行动”上的呼应——老师“听”了(不过,不清楚老师是否“听明白”他在说什么了),但似乎没有得到老师的“共情”。这可能是他之所以“喋喋不休”的原因吧。如果从一开始,老师就花2分钟听他讲,共情地听和呼应,是不是就有可能满足了他的心愿,他也可以放心去锻炼了呢?
  当孩子不停地跟朋友讲述而被朋友“不耐烦地甩开”时,老师觉得他不太懂得别人的感受。可是,如果站在孩子的视角,他的朋友是不是也没有在那一刻“懂得”他的感受呢?老师是不是也没有足够“读懂”他在那一刻的心思呢?
  我的这些分析和思考没有“批评”老师或其他小朋友的意思,只是试图去发现不同人的视角,包括故事里的“你”。我也试图从孩子的视角分析、发现他与周围人和世界的关系,思考他究竟需要的是什么,老师、家长和他的朋友们,当然还有他自己可以做什么。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在幼儿园这片美丽的天空中,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星星,都在闪烁着属于自己的、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独特光芒,希望被看见、被珍视、被呼应。如果作为老师的我们愿意尝试从多个角度去“观星”,愿意靠近每一颗星星,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共情、联接,并时常觉察我们看见了什么,有什么被视而不见了,那么我们曾以为“不那么闪亮”的星星身上原本的光芒也有可能被发现呢!
其他文献
我园处于城市中心地段,是小区的配套园所,有限的校园面积仅勉强能满足小区孩子的入园需求,周边自然资源缺乏。为了还孩子一片绿色的大自然,我们因地制宜,对活动场地进行了立体化改造,在现有教学大楼的屋顶上开辟了1200平米的屋顶种植园地,并基于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兴趣愿望以及学习与发展的需求,设计布置种植园环境。  屋顶花园里设置了观赏区、采摘区,种植了花期、颜色、形状、习性各不相同的花卉植物,适合幼儿采
那天的语文课上,正当学生们分小组热烈地讨论着问题时,突然,不知是谁发出了一声喊叫,有几个讨论小组的女生纷纷往桌子底下躲藏,还有几个男生手拿着课本不停地挥舞着。  我抬头一看,只见一只大黄蜂,振动着双翅在教室里无目的地乱飞。教室里一片混乱。见此情景,我急忙走上讲台:“同学们,请保持镇静。”我本想以一种宽慰的语言缓解一下学生们惊恐的情绪,然而,随着黄蜂在教室里飞动范围的扩大,我这个平时多少有些威仪的课
幼儿园的墙角处有一片小竹林。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竹林里冒出了一个个“笋宝宝”。乐乐第一个发现,惊喜地问道:“老师,这是什么呀?”阳阳蹲下来摸了摸:“哇,尖尖的好可愛!”小雨轻声问:“这是竹子妈妈的宝宝吗?”……,于是,我们追随孩子的兴趣,生成了班级微课程“嗨!春笋宝宝”。由于活动需要,我们经常会和孩子们来小竹林探秘。一次午后,我们又去了竹林,忽闻君君大声喊叫:“这里有条蛇!”顿时,孩子们四散逃开,
一天,班里的瑄岚小朋友跟大家分享了海马爸爸生宝宝的新鲜事,不仅为大家介绍了海马爸爸生宝宝的过程,还分享了自然界中有不少这样的了不起的爸爸。孩子们听得入了迷,也感受到了动物爸爸的伟大。  老师本想借此引发大家赞扬一下自己的爸爸,嘉硕却撅起小嘴一脸不满意地说:“我的爸爸就不爱我!”大家瞪起眼睛看着他。“你为什么这样想呢?”老师马上追问道,“因为他从来不陪我玩,就知道每天工作,我每天都看不到他!”话音刚
一   我在小城电视台担任相亲交友栏目的编导已经十年,我是方圆数百里尽人皆知的男媒婆,并因此而厌倦至极。当然,我也熬到了机器有人扛文案有人写茶杯有人端的地步。这不,我刚走到楼梯的一半,助手已经抢上前去敲门了。   门立刻就开了。亮光从门里边泄出来,把一个老太太的臃肿身形镶嵌在门框里。同时涌出来的,是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这很正常,所有迎接栏目组家访的孤寡老人,都会在我们登门之前收拾一下房间,努力做到
图书区是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绘本图书往往又是图书区的主角。通过学习和阅读,教师发现绘本的确是很好的阅读材料,我们也尽量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绘本投放在图书区内。但在实际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我却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每次区域活动选择时,图书区总是成为冷门区域;在图书区内经常观察到小朋友频繁地更换图书,拿到图书后一页页很快地翻阅,甚至对区域中的抱枕、沙发或书架的兴趣远超过对图书的兴趣,
很多老师都曾遇到孩子们在卫生间聊天的状况。但是,“堵”往往效果不佳——老师费心费力,孩子也不高兴。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中班第一学期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开始变“堵”为“疏”。  升入中班,孩子们吃完午餐后要从漱口改为刷牙。刚开学的一天,午餐后,孩子们聚在盥洗室里,相互闻着、说着各自带来的牙膏是什么味儿的。微微说:“我的牙膏是草莓味的。”妮妮争着说:“你快闻闻我的,我的是苹果味的。”……甜蜜快乐的分享早
这篇精彩案例《奇妙的“1”》表现出教师对儿童学习行为解读与指导的专业敏锐,体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度。这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践行的高度重视,也得益于教师迫切学习专业知识以解读、支持幼儿游戏的强烈诉求。这则案例充分展示了角色游戏如何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学习数学,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在此,我们主要是从儿童数学学习的角度分析此案例中蕴藏了哪些数
真理解  從不同的儿童立场看,小明和冬冬、林林的做法都是对的。小明有创意,能从生活中自发生成送快递游戏;冬冬和林林懂秩序,知道在图书角阅读时,要遵守按量取放、不乱丢乱放图书的游戏规则。  《指南》提出,当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小班幼儿“能听从成人的劝解”,中班幼儿“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和平解决”,大班幼儿“能自己协商解决”。从案例中我们发现,当送快递和阅读图书发生冲突时,孩子们明显缺乏协调能力,他们只
该话题的冲突源自家长的坚持与幼儿的选择。文中描述的营养水从内容上看确实符合国人所说的“食物的时令性”,而且品种和营养非常丰富,文中琳琳妈妈坚持要让孩子喝的原因应是如此。  对于琳琳不愛喝营养水的情况,教师首先要确定原因,找出影响琳琳不选择饮用营养水的关键因素:是口味、颜色,或是其他心理因素?然后再对症解决,针对不同的原因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如,嫌营养水没有味道,可加入少量糖或蜂蜜。也可针对琳琳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