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教育持续升温,留学生和家长应该何去何从?
纵观中国的国际教育行业发展,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美高等教育上的合作,不仅体现在院校之间,更体现在国际教育企业及机构的紧密合作中。
在首届中美高等教育校长峰会的第三次圆桌会谈上,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留学事业部主任薛莉,U.S.News Global Education全球运营总监Michael Huckaby,中国现代教育研修中心副主任张海昕,和朗播网创始人兼CEO杜昶旭一道,为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关于国际教育行业的大讨论。国际教育发展现状如何?对中国的国际教育行业,他们持有怎样独到的见解?而对于中国的学生和家长,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建议?
中国国际教育市场仍将不断升温
主持人:当下,中国国际教育的现状是什么样的?规模如何?
薛莉:说到中国现在的国际教育市场,就跟北京今天的天气一样,一个字热,或者应该说是非常热。
我记得五年前,我们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在参加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典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把国家对留学的十二字方针—“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做了一个延展,增加了四个字:发挥作 用。
这是国家政策层面对于留学生的引导和召唤,希望有更多的留学生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之中,留学生的作用也越来越强大了。所以我觉得这个市场应该说是非常热的。至于到底有多大?我觉得现在真的是冰山一角,应该说还有很多机遇没有被开发出来。
主持人:那对于国际教育的现状,以及这个市场的规模,Huckaby怎么看?
Michael Huckaby:之前我们也一直在提,很明显,中国接受国际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有很多的学生选择去往美国读书。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学生和年轻学者专家,在寻找国际教育的合适路径,中国国际教育的现在和未来,都是值得期待 的。
失落的学生,失控的家长,失望的企业
主持人:在行业发展过程中,趋势是越来越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机会和挑战。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目前的行业发展趋势对这些学生和家长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呢?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比如说对于这些公司来讲,他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呢?
薛莉:首先,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信息越来越多,我们判断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要加強才行。
前一阵子,在纪念邓小平同志关于扩大出国留学重大讲话发表四十周年的大会上,有一个家长从消极一点的角度看国际教育,他说,学生永远失落,家长永远失控,企业永远失望。我说怎么这么说呢?他说,学生在国内没有准备好就出去了,发现国外教育生活可能跟自己的想象出入很多,所以学生会失落。对企业来讲,我们每一个企业都希望能够招聘到高素质的海归人才,但是到最后,发现很多留学生不符合这样的期待,企业有点失落。过去,留学生的家长,大多都是“60后”,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的待遇不是那么好,对国外的教育制度也并不清楚,而这个时候,如果没有靠谱的第三方引导,基本上都是失控的。
主持人:那Michael Huckaby先生,请问在当前中国国际教育发展的前景之下,您认为中国的学生和父母将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Michael Huckaby:在中国,现实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的年龄开始偏向年轻化。有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出国了,对于他们来说,成长的过程中实际上面临着很多的机会和选择,他们年纪尚小,对于自己需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都不是特别清楚。其实对于学生,没有必要要求太苛刻,一定要把他送到排名最高的那个学校去,教育者应该鼓励他们做好自己,只要能做好自己,他们就是最好的。
留学选择,需要考虑到职业规划
主持人:我个人意识到,其实有很多机会让我们的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哪怕只是一个国外普通大学出来的一个留学生,他将来也会有更好的机会,所以其实包括选择学校压力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合理看待,这是最重要的。对于这个问题,张老师怎么看?
张海昕:在这里,我代表孩子家长,也代表从事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们提一个建议,希望在座的各位家长在出国留学的过程当中,考虑到孩子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把中国的文化精髓学好之后再带到国外。习主席也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们要为世界贡献我们的中国方案,培养我们中国的智慧。所以,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到最后,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已主义者,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个建 议。
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实际上需要很多创新级的人才。在当下,我们有820万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问题,而在未来的几年,我们将有2.8亿个岗位将消失,同时催生出2.8亿个新的岗位。所以我建议在座各位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包括学科的选择,给予一些择业理念方面的引导。在2035年到2050年,我们中国在教育强国梦实现的基础上,要屹立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就要看我们现在的6亿孩子。
主持人:这几年实际上,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很多家长在家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就出国,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我个人认为,反过来想,如果所有的人都涌向一个趋势或者某一个方向的时候,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你原来所想象的那些未来其实是不会存在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主持人:所以,在当下,家长希望孩子出国这个事儿上,从各位的角度,会有些什么样的建议给到家长,能够帮助他们的孩子更好的选择国外专业、学校?
薛莉:我在很多场合都讲过,并且以我十四年的工作经验跟大家保证,这些建议是很实用的。决定留学有三个原则:匹配,以终为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三点,第一个原则就是要匹配,我们知道什么都是相对的,所以当下你孩子的能力、学业、兴趣匹配我觉得这是第一要素。
第二个原则我们叫以终为始,上学就是一个点,就算进了清华北大,进了牛津、剑桥、哈佛也是一样的,将来还是要走向社会,要从孩子的就业去考虑他现在的留学选择,不要把我认为孩子感兴趣的专业提供给他。
第三个原则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来自中国《礼记》里的一句话,我觉得对留学也适用。我们过去很多的时候是成功留学的,但是没有留学成功,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走出去并没有准备好,所以越是在这种时候我觉得大家一定让孩子在国内准备好,这个准备有三点,语言方面的准备、专业需求课程方面的准备,以及心理上的准备,缺一不可。
主持人:确实,中国的家长习惯于替孩子们去做决定,决定他们应该做这个还是做那个,但实际上,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看孩子到底想要做什么,当然这个我觉得对家长来讲,能做到这一点确实非常非常困难,但是我觉得这个思路是对的。你的孩子比你想象的要更强大,因为他已经开始有他自己的想法,所以要去尊重。
张海昕: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适不适合出国,刚才薛总说了这几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他的兴趣决定了他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要尊重孩子自身的选择。
无论男孩子、女孩子,在国内还是要把我们中国的经典铭记于心,不要把我们的孩子送出去之后,我们本身成了中年空巢老人,孩子在国外成为精致的利已主义者,这对我们整个教育是没有好处的。
纵观中国的国际教育行业发展,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美高等教育上的合作,不仅体现在院校之间,更体现在国际教育企业及机构的紧密合作中。
在首届中美高等教育校长峰会的第三次圆桌会谈上,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留学事业部主任薛莉,U.S.News Global Education全球运营总监Michael Huckaby,中国现代教育研修中心副主任张海昕,和朗播网创始人兼CEO杜昶旭一道,为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关于国际教育行业的大讨论。国际教育发展现状如何?对中国的国际教育行业,他们持有怎样独到的见解?而对于中国的学生和家长,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建议?
中国国际教育市场仍将不断升温
主持人:当下,中国国际教育的现状是什么样的?规模如何?
薛莉:说到中国现在的国际教育市场,就跟北京今天的天气一样,一个字热,或者应该说是非常热。
我记得五年前,我们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在参加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典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把国家对留学的十二字方针—“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做了一个延展,增加了四个字:发挥作 用。
这是国家政策层面对于留学生的引导和召唤,希望有更多的留学生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之中,留学生的作用也越来越强大了。所以我觉得这个市场应该说是非常热的。至于到底有多大?我觉得现在真的是冰山一角,应该说还有很多机遇没有被开发出来。
主持人:那对于国际教育的现状,以及这个市场的规模,Huckaby怎么看?
Michael Huckaby:之前我们也一直在提,很明显,中国接受国际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有很多的学生选择去往美国读书。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学生和年轻学者专家,在寻找国际教育的合适路径,中国国际教育的现在和未来,都是值得期待 的。
失落的学生,失控的家长,失望的企业
主持人:在行业发展过程中,趋势是越来越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机会和挑战。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目前的行业发展趋势对这些学生和家长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呢?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比如说对于这些公司来讲,他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呢?
薛莉:首先,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信息越来越多,我们判断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要加強才行。
前一阵子,在纪念邓小平同志关于扩大出国留学重大讲话发表四十周年的大会上,有一个家长从消极一点的角度看国际教育,他说,学生永远失落,家长永远失控,企业永远失望。我说怎么这么说呢?他说,学生在国内没有准备好就出去了,发现国外教育生活可能跟自己的想象出入很多,所以学生会失落。对企业来讲,我们每一个企业都希望能够招聘到高素质的海归人才,但是到最后,发现很多留学生不符合这样的期待,企业有点失落。过去,留学生的家长,大多都是“60后”,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的待遇不是那么好,对国外的教育制度也并不清楚,而这个时候,如果没有靠谱的第三方引导,基本上都是失控的。
主持人:那Michael Huckaby先生,请问在当前中国国际教育发展的前景之下,您认为中国的学生和父母将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Michael Huckaby:在中国,现实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的年龄开始偏向年轻化。有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出国了,对于他们来说,成长的过程中实际上面临着很多的机会和选择,他们年纪尚小,对于自己需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都不是特别清楚。其实对于学生,没有必要要求太苛刻,一定要把他送到排名最高的那个学校去,教育者应该鼓励他们做好自己,只要能做好自己,他们就是最好的。
留学选择,需要考虑到职业规划
主持人:我个人意识到,其实有很多机会让我们的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哪怕只是一个国外普通大学出来的一个留学生,他将来也会有更好的机会,所以其实包括选择学校压力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合理看待,这是最重要的。对于这个问题,张老师怎么看?
张海昕:在这里,我代表孩子家长,也代表从事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们提一个建议,希望在座的各位家长在出国留学的过程当中,考虑到孩子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把中国的文化精髓学好之后再带到国外。习主席也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们要为世界贡献我们的中国方案,培养我们中国的智慧。所以,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到最后,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已主义者,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个建 议。
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实际上需要很多创新级的人才。在当下,我们有820万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问题,而在未来的几年,我们将有2.8亿个岗位将消失,同时催生出2.8亿个新的岗位。所以我建议在座各位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包括学科的选择,给予一些择业理念方面的引导。在2035年到2050年,我们中国在教育强国梦实现的基础上,要屹立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就要看我们现在的6亿孩子。
主持人:这几年实际上,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很多家长在家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就出国,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我个人认为,反过来想,如果所有的人都涌向一个趋势或者某一个方向的时候,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你原来所想象的那些未来其实是不会存在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主持人:所以,在当下,家长希望孩子出国这个事儿上,从各位的角度,会有些什么样的建议给到家长,能够帮助他们的孩子更好的选择国外专业、学校?
薛莉:我在很多场合都讲过,并且以我十四年的工作经验跟大家保证,这些建议是很实用的。决定留学有三个原则:匹配,以终为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三点,第一个原则就是要匹配,我们知道什么都是相对的,所以当下你孩子的能力、学业、兴趣匹配我觉得这是第一要素。
第二个原则我们叫以终为始,上学就是一个点,就算进了清华北大,进了牛津、剑桥、哈佛也是一样的,将来还是要走向社会,要从孩子的就业去考虑他现在的留学选择,不要把我认为孩子感兴趣的专业提供给他。
第三个原则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来自中国《礼记》里的一句话,我觉得对留学也适用。我们过去很多的时候是成功留学的,但是没有留学成功,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走出去并没有准备好,所以越是在这种时候我觉得大家一定让孩子在国内准备好,这个准备有三点,语言方面的准备、专业需求课程方面的准备,以及心理上的准备,缺一不可。
主持人:确实,中国的家长习惯于替孩子们去做决定,决定他们应该做这个还是做那个,但实际上,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看孩子到底想要做什么,当然这个我觉得对家长来讲,能做到这一点确实非常非常困难,但是我觉得这个思路是对的。你的孩子比你想象的要更强大,因为他已经开始有他自己的想法,所以要去尊重。
张海昕: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适不适合出国,刚才薛总说了这几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他的兴趣决定了他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要尊重孩子自身的选择。
无论男孩子、女孩子,在国内还是要把我们中国的经典铭记于心,不要把我们的孩子送出去之后,我们本身成了中年空巢老人,孩子在国外成为精致的利已主义者,这对我们整个教育是没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