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语文教学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课堂注重朗读,注重口头交流,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写作的训练。而这读、写的割裂不能不说是造成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写作存有畏难情绪,写作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古语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近代学者对读写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著名的语言学家石民镭就指出:“我以为看书同作文应当打成一片。”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发表。阅读和写作虽然各有各的目的,但并不等于说是彼此不相干的两件事。”可以说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一对辨证统一的语言能力,他们同生共构、相辅相成。
一、以读促写
叶老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我们对课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还要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着生动恰当的表达方式。老师可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语言训练。这样的练习一般都是小范围、短篇幅的,这相应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这是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而进行的写作创造活动,是有法可循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写作之于学生的那种神秘、高深感。所以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可以轻松上路,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1、仿写文中典型段落。即从教材的语言表达形式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的运用练习。课文中常有一些典型的、且在写作中常用的句段连贯方式,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让学生进行仿写。
2、填补语言空白训练。课文内容的表达总是有详有略,有的内容省略不写或写得很简单。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挥合乎逻辑的想象填补课文语言的空白。这样既进行了语言训练,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词句迁移训练。一篇文章,特别是语言优美的散文,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细心品悟,感悟语言的优美,领会用词的精妙,进而通过写的训练,将这些锦言妙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学习了《庐山的云雾》后我出示这样一组词语“秀丽、笼罩、缠绕、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留连忘返”让学生从中任意选用四个,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话。这样的练写,学生就把文中已理解的词语迁移内化运用起来。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是进一步内化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
4、不同体裁间的改写。即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再次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如在教学古诗《村晚》时,我就觉得这首诗实在是一幅美极了的画!青草、碧水、大山、落日再配以无拘无束的小牧童,可想象的空间很大,所以我决定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这傍晚时分的山村景色。效果好極了,批着学生的小练笔,我激动不已。“池塘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一阵微风吹来,它们抖抖身子,好像在开舞会。”“小池的堤岸上铺满了绿茵茵的草,小池中的水满盈盈的,风一吹,水便跑出池塘,去跟小草嬉戏。水退了,草儿的叶尖上还留下了一颗颗小水株,阳光一照,闪亮闪亮的,让这些好运的小草显得十分出众。” “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他可真自在,一路上看着风景,哼着小曲,还有牛蹄声为他伴奏!”更有甚者还来了个以诗对诗:
小池水,满盈盈;岸上草,绿悠悠。
落日呀,山含着;河水呀,在画画。
小牧童,真可爱;横骑牛,往家赶。
嘴里呀,吹着笛;没有谱,没有调……
二、以写促读
写作反过来也可以更好地促进阅读。小学生往往收年龄的限制思维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如能给他们时间,让他们从容书写,他们便可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对脑中一些零星的想法进行补充、调整、完善,让思维逐渐走向深刻化、有序化。由此,学生也便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其次,让学生们动笔写一写能有效的避免我们组织生生交流时出现的人云亦云的现象,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富有个性化的理解。
1、自读课文、学写批注。
古语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可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进行批注。即在阅读中对于某些词句,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见,就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出写下批注。或写出自己对文中精彩之处的共鸣与赞叹,或提出自己对文中某处的质疑……这样能留住学生阅读过程中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学课文的能力。
2、以写代讲,写中悟情。
有些课文内涵丰富,在阅读教学中可从教材的思想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围绕一个认识点或一个情感点发散开去,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爷爷的芦笛》一文时便设计了三次精彩的写话训练。1)在强强的想象里,这笛声
一、以读促写
叶老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我们对课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还要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着生动恰当的表达方式。老师可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语言训练。这样的练习一般都是小范围、短篇幅的,这相应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这是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而进行的写作创造活动,是有法可循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写作之于学生的那种神秘、高深感。所以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可以轻松上路,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1、仿写文中典型段落。即从教材的语言表达形式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的运用练习。课文中常有一些典型的、且在写作中常用的句段连贯方式,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让学生进行仿写。
2、填补语言空白训练。课文内容的表达总是有详有略,有的内容省略不写或写得很简单。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挥合乎逻辑的想象填补课文语言的空白。这样既进行了语言训练,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词句迁移训练。一篇文章,特别是语言优美的散文,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细心品悟,感悟语言的优美,领会用词的精妙,进而通过写的训练,将这些锦言妙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学习了《庐山的云雾》后我出示这样一组词语“秀丽、笼罩、缠绕、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留连忘返”让学生从中任意选用四个,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话。这样的练写,学生就把文中已理解的词语迁移内化运用起来。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是进一步内化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
4、不同体裁间的改写。即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再次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如在教学古诗《村晚》时,我就觉得这首诗实在是一幅美极了的画!青草、碧水、大山、落日再配以无拘无束的小牧童,可想象的空间很大,所以我决定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这傍晚时分的山村景色。效果好極了,批着学生的小练笔,我激动不已。“池塘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一阵微风吹来,它们抖抖身子,好像在开舞会。”“小池的堤岸上铺满了绿茵茵的草,小池中的水满盈盈的,风一吹,水便跑出池塘,去跟小草嬉戏。水退了,草儿的叶尖上还留下了一颗颗小水株,阳光一照,闪亮闪亮的,让这些好运的小草显得十分出众。” “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他可真自在,一路上看着风景,哼着小曲,还有牛蹄声为他伴奏!”更有甚者还来了个以诗对诗:
小池水,满盈盈;岸上草,绿悠悠。
落日呀,山含着;河水呀,在画画。
小牧童,真可爱;横骑牛,往家赶。
嘴里呀,吹着笛;没有谱,没有调……
二、以写促读
写作反过来也可以更好地促进阅读。小学生往往收年龄的限制思维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如能给他们时间,让他们从容书写,他们便可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对脑中一些零星的想法进行补充、调整、完善,让思维逐渐走向深刻化、有序化。由此,学生也便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其次,让学生们动笔写一写能有效的避免我们组织生生交流时出现的人云亦云的现象,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富有个性化的理解。
1、自读课文、学写批注。
古语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可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进行批注。即在阅读中对于某些词句,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见,就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出写下批注。或写出自己对文中精彩之处的共鸣与赞叹,或提出自己对文中某处的质疑……这样能留住学生阅读过程中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学课文的能力。
2、以写代讲,写中悟情。
有些课文内涵丰富,在阅读教学中可从教材的思想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围绕一个认识点或一个情感点发散开去,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爷爷的芦笛》一文时便设计了三次精彩的写话训练。1)在强强的想象里,这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