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方式 破解好照片的密码

来源 :摄影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j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魅力之于好照片,常常是难以言说的。好照片画面里的各种元素组合在一起是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而非简单的叠加,且造像过程与人的知觉本身一样复杂。因此,让我们一起跟随布莱恩·迪尔格的视角学会利用观者期待,创造出让观者惊叹的优秀影像。
  PART 1 心智理论
  照相机是不能记录思想的,它只能记录光线。从机械层面讲,这是绝对正确的。与此同时,人类神奇的一面是,我们有能力猜测别人在思考什么,知道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是有区别的,心理学家称这种能力为“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我们每天都在玩“心智理论”的游戏。在生意场上、在处理各种关系中,我们总在寻思怎么去取悦(或者触怒)别人。我们想要弄清楚事实的真相,喜欢想象摄影师在想什么以及被摄者在想什么。
  凝视跟随
  最为细微的身体语言,即使是纹丝不动,也能够暴露其思想。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就已成了专家——能察觉到某人注视着哪个特定方向,也能察觉到某人在专心地看什么东西(与此相对应的则是目光缥缈、脑子空白)。这叫作“凝视跟随”(gaze following)。
  当意识到某人被什么事情吸引的时候,我们会跟随其视线,一直追踪到此人关注的事情,并根据他的行为和神情想象此人之所想。左图中,两位男士在看一位女士。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俯视他们的“天使”正在对其进行评判:这两位男士本来是到中央公园来看她——这座有名的雕塑,但他们的注意力被漂亮的女孩分散了。
  比如上图的这张艾略特厄威特的作品,依然是他一如既往的幽默风格。这个人体模型似乎正在以责备的目光盯着眼前这位回过头来的女士,而这位女士可能就是刚刚卸走她双臂、脱掉她裙装的那个人。
  当然,“读心术”(mind reading)也导致很多误解的产生。猜测经常出错的原因是,我们总以为别人的想法与我们一样。通过观看照片,知道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差别极大,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生活。
  PART 2 镜像法:自我肖像的艺术
  不管我们有没有去揣测摄影师的意图,艺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把作者和观者暴露给其本人。你可能不相信,一名摄影师可以被自己的照片惊到。但是,本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大脑里的大多数东西,是到达不了意识层面的。
  摄影师潜意识
  照片能够深刻揭示摄影师的成长经历,但摄影师可能会低估这一情况,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艺术家詹姆斯·费(James Fee)的照片昏暗、阴郁。一开始,他认为这与自己的梦想破灭有关,其实不然。詹姆斯童年时知道了自己父亲曾因参加过战争的往事,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直至1972年过世才算解脱。在追溯这些往事后,詹姆斯认为,“潜意识”是个深藏不露的东西,儿时所见会一辈子都有记忆。大脑总是把记忆埋藏在潜意识中,让我们免受痛苦经历的折磨,所以,艺术家并不总能仅靠意识来弄清楚自己在寻找什么,但照片本身已经说清楚了你在寻找什么。
  反映观者自己
  观者看照片时,是在进行诠释,在构建意义,其得出的结论也会通过他们的潜在信念进行过滤。同一张照片会被以不同的方式解读,这也证明了观者的地位。汉斯-帕尔布默(Hans Palmboom)拍摄的照片中,一只灵提犬是那么不情愿被人摆布。至于如何解读,毫无疑问,取决于观者怎么理解狗的自主性,怎么理解人与狗的关系。
  保留一定程度的歧义性,提出有争议的问题,而不是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可以给观者留出自行揣测的余地。观者自己的想法,也能真实地反馈给自己。一张耐看的照片会超越拍摄者本人。
  专家有话说
  Marc Prust
  马克·普鲁斯特
  图片顾问、策展人
  看照片时,照片的美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读照片,则是在寻找线索,思考摄影师究竟想说什么事情。观者可以直接参考照片里所呈现的事物,也可以参考其他艺术作品,如电影、绘画,甚至其他的摄影作品。这就超越了照片本身的美学价值。拍1万张照片,过去是非常困难的事,现在,任何一个13岁的孩子都可以做到,因为他们有手机。拍照片比读书、写文章容易,但是,讲一个视觉故事所需要的技能,与写一本小说所需的技能是一样需要学习的。
  PART 3 省略与想象力
  尽管没有准确的统计,但世界上只有两位小说家的图书销售能达到以十亿计,他们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和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莎士比亚的非凡才华,使他的作品成为大多数学英语的学生的必读图书。而那么多人喜欢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又是什么原因呢?
  画面內与画面外
  简单来说,我们喜欢神秘,喜欢分析线索,猜测究竟发生了什么,然后在惊讶中获得快感。任何作家都会告诉你,比起把所有的事情都一股脑儿告诉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猜测要有意义得多。
  确实,很多摄影师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读者,如最高的清晰度、最强的锐度、最大的反差、最浓的色彩,令观者没有任何想象的空间。数字暗房能够进行影像的后期处理,这对人们获得“完美”照片的作用很大,而观者只需要把处理影调的所有滑块都拉到“10”即可。
  要让观者获得有意义的观看体验,出奇制胜的方法是省略。真正想要表现的信息只是暗示出来,含糊其辞、若隐若现,或者根本不表现出来,但这反而会激发观看者的想象力。摄影师的工具库里,没有比省略更有分量的了。即使是熟悉的被摄体,也能表现得出乎意料,而且只是简单地省略掉了一些信息。比如,我拍摄的马脖子照片就是这样。   匈牙利大师安德烈·柯特茲(Andre Kert e sz)的作品,就不太会让人物主体清晰地展示出来,由此令观者产生观看的兴趣。我们是“生存至上”的,好奇的我们非常想要识别这个主体。请看右图,一个阳台上观景的人,其特征甚至性别都被隐去了,观者只能被迫仔细观看,想象着照片未表达出的是什么,为观者积极发挥想象力提供空间,继而长时间仔细地观看照片,创造出更加持久的观看体验。
  专家有话说
  Juhe Grahame
  朱莉·格雷厄姆
  策展人
  我期望照片能说些事情。我更喜欢的是,这些事情能够包含信息,或者是纪实性的、个人的、自我反思的,甚至只是宣泄。世界上我最喜欢的人——摄影师J.A.莫特拉姆算是其中一个。他拍摄的那些表现社会边缘人物的作品,都是在离家不超过2英里的范围内完成的。他自己身无分文,但他愿意帮助他人,帮助那些他感觉比他更穷的人,他的作品很了不起。而且毫无例外,他的照片和所讲的故事密切相关,内容重要,完成度都非常好。
  PART 4 时间建构叙事
  在单一框架中,一张照片要讲述一个故事,需要把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压缩进单一的画面,以阻止时间流动。但其实,曝光之前和之后发生的事情,对照片的成败也至关重要。区别在于,曝光之前和之后的事情只能交给观者的大脑去想象。
  超越影像的时间段
  相比基于时间的媒介,单一的画面似乎是个局限。然而,所有艺术媒介都必须找到方法,把缺点变成优点。照片是一种速记方法,它不是小说、戏剧、电影,但令人惊叹的是,照片可以超越拍摄时的时间范围。一个特别有表现力的瞬间,暗含着过去和未来,并把细节留给了想象力。
  上图是发生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博物馆内的一个场景,相信你会不由自主地疑惑,这幅著名的伦勃朗绘画的观众,为什么只有医护人员和一个躺在床上的妇人?你不需要知道完整的故事就能想到,把这名老妇人拉到这里肯定颇费周折,并且画面里的一切都会是有特别意义的。像这样的照片,文字说明非常重要。一些照片本身不需要解释,但不是所有照片都是这样的,当然你也可以想象。这张照片的完整信息是:照片的拍摄者是“救护车遗愿基金会”(Ambulance Wish Foundation)的志愿人员,这个基金会是荷兰的慈善组织,宗旨是满足临终病人的最后愿望。临终的老妇人想要再看一眼自己最喜欢的伦勃朗画作,所以志愿者们为她安排了这次参观,且是在闭馆后进行的。不久后,她死于ALS(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病人所剩时日有限,事不宜迟,这个瞬间上的重要性也是这张照片充满力量的一个原因。
  时间、技术和文化
  照片不仅是时间流逝的证据,还与变化紧紧相伴,密不可分。所用形式则是照片所依赖的技术革新。右侧的这两张照片是分别于1965年、1970年拍摄的家庭快照,以及我对那个时代的记忆,与久违的胶卷的色彩风格,与那些迷人的化学缺陷永远关联。
  但如今这些胶片已被淘汰,所有那些充满韵味的化学缺陷也不存在了。摄影师以前常常抱怨胶卷的各种不准确,尤其是彩色胶卷。如今的数码相机,能够预测结果,且都同样准确,人们的兴趣点却又回归胶卷了,这真是颇具讽刺性。但无论怎么样,照片在时间的长河里更被镀上了一层永恒的光辉。
  PART 5 语境与并置:意义的易变性
  电影专业的学生都学过一个关于知觉的著名案例:苏联电影家列维库勒修(Lev Kuleshov)做过一个影像并置的简单实验。他拍摄了三个无声短片:一碗汤、棺材中的一个孩子,还有一个斜躺着的女人。这三个片段都与一个男演员的特写并置,以测试观者的反应。观者都肯定地说,三个片段分别反映出这个男演员感到饥饿、悲伤和充满性欲。这个实验揭示出一个道理,就是“意义取决于语境”。男演员的影像完全是同一个镜头,画面中他根本没什么特别的表现。多幅影像并置的力量,并不局限于电影蒙太奇。一张照片中包括了什么或者排除了什么、并置什么因素、强调什么因素,甚至照片拍摄的背景情况,对观者如何解读照片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贝蒂·乔·罗德斯
  马丁·舍勒的摄影方法,是对待被摄者时在技术上的一视同仁。不管他们是国家领袖、富商、名人,还是街头的流浪者。他的照片都使我们有机会直视这些人,且距离超近,细节毕现,光线明亮。画面中不出现任何与职业相关的物件或环境,因为他认为这些东西经常会让我们先入为主。
  并置选择影响观者知觉
  该为主体搭配什么样的环境,是所有摄影师都必须做出的决定。拍摄一个主体而不交代周围的环境、所在地点和他(或她)的职业等,就基本抛弃了有意义的线索。
  马丁·舍勒(Martin Schoeller)拍摄了一位无家可归的妇人肖像,使用了标准的影室照明:而布鲁斯·吉尔登(Bruce Gilden)拍摄了一名睡在东京街头的流浪汉,环境典型,令人同情。两张照片都会激起观者很不一样的反应。是否一张比另一张更加真实呢?略去了环境,是否让照片更加真实或更不真实?或者只是影响了我们对主体的感觉?
  评论家们恐怕从不认为摄影里有什么真实。但他们认同的是,摄影中这样的选择会影响观者的知觉,至于具体怎么影响的,我们一般并不知道。
  书籍信息
  《解码好照片》
  作者:[英]布赖恩-迪尔格
  翻译:付党生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书稿分为“观看的方式”“注意的方式”“思考的方式”三个部分,阐释人的视觉与照相机的区别、理解和领悟视觉吸引原理,并选择了近200幅优秀摄影作品为例,破解好照片的密码。
  实例生动引人,分析简约鞭辟,不少经验的总结给人深刻的启示:“我们实际看见的,比我们认为看见的要少很多很多”“能够让人记得住的照片,往往拍的是一件事,但说的是另一件事”。
  书稿整体导向正确,作品的艺术性较强,对于提高摄影艺术创作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我最爱的美剧是《老友记》,最爱的角色是菲比,她虽然奇怪但却真实风趣,几乎没人会讨厌身边有一位这样的朋友,菲比式的幽默可能是刻在骨子里的,大多数人学不来,但幽默绝对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这些年润滑剂渐渐出现了新形式,叫自黑。  跟擅长自黑的人在一起会感觉很轻松,他们既能用有趣的方式化解尴尬,也不伤及他人,他们不端架子,也不玻璃心,跟这样的朋友在一起互相调侃,的确为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我也是个自黑小
2017年已过去,在此我们为大家盘点了过去一年里在各大社交平台、技法网站上备受欢迎的10大热门技法和10款摄影相关的App应用。这些技法和App有些趣味十足,让人眼前一亮;有些简单实用,效果出众。非常值得我们去体验尝试一下。  2017年已经过去,我们为大家盘点了过去一年里在各大社交平台、技法网站上备受欢迎的10大热门技法,这些技法有些是依托于科学技术让人眼前一亮,有些是摄影师选择了独特的视角创作
没有太阳的光辉,月亮便失去了皓洁;没有雨水的滋润,花草便失去了生机;没有风的吹拂,就没有海洋的汹涌澎湃……自然界中众多生物都是相互依存,有所依赖的,我们无力变更。但没有风的扬帆,船舶也能凭借动力起航;没有充足的水露,仙人掌也能改变自身结构得以生存。活出自我的精彩,才更加闪亮。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无论古今,具有才气的人终会大放异彩。常言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当你用时间和汗水浇灌内心之
便携性出色,直观易上手的操作逻辑  佳能EOS RP从整体风格上延续了EOS R的风格,并根据用户对便携性的需要,对机身体积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机身体积得到了进一步控制,重量更是得以降低到440g。为了控制机身重量,佳能EOS RP使用了一块较小的LP-E17电池。虽然CIPA标准公布的机身续航为250张,但从我们的实际拍摄体验来看,拍照时的续航是远高于这一数字的。正常的日常拍摄情况下,单次充满后
摄影之友赵震  是怎样的契机,让你选择成为这样一个小众的文物摄影师?  这和我的父亲有很大关系,因为我的父亲就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我小时候寒暑假都会跟着父亲到博物馆住一段时间,每天我都会跑到一号坑边上扒着栏杆看着父辈们围着兵马俑工作,那会儿就特别羡慕。长大后,我就成为了他们,这是我的幸运。  还记得第一次下到俑坑中近距离观察和拍摄兵马俑的感受吗?是什么样的体会?  第一次下坑拍摄是二号兵马俑坑。那
数据地带  艺术家  菲利普·尚塞尔  Philippe Chancel  策展人  米歇尔·普瓦韦尔  Michel Poivert展览前言  15年来,菲利普.尚塞尔不断探索着我们星球上的敏感区域,研究这个世界,并记录下它那最令人担忧的衰退症状。他以这种并不符合任何既定摄影流派的方式去工作,使得其作品《数据地带》成为一项包含了可预测灾难明显迹象的发明:生态创伤、混乱的去工业化、现代化后带来的惰
刺滿18000条留言的肖像  空姐是最靠近蓝天的工作之一,更让人产生无限美好的憧憬。她们光鲜亮丽、收入不菲,甚至过着奢华的生活——这便是存在于大多数人想象中的空姐群体。而王淋在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中向我们展示的《空姐被语暴》,却是一幅幅令人过目难忘的景象:每幅长约一米五的照片上,人物部分被一些白色纸条完全覆盖,只能隐约看出人形轮廓。不仅如此,纸条上面还刺满了又细又长的大头针。凑近一看,你会惊讶
在我的老师中,林通先生是太过特殊的—位,并不是因为他上课负责任,教导人有耐心,而是因为他上课的怪异和激昂的人生观。  林先生四五十岁,戴一副黑边眼镜,虽然秃顶,但额前却有一绺充满喜感的卷毛。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深邃中不时划过一丝锐利的光,似乎充满着智慧和激情。  林先生教物理,但他却又非常精通语文、地理、历史等文科类的学科,甚至会说一些很深奥的英语。还记得我上他的第一节课,他手
思銳光学这次位于中山市的新品发布会,邀请了来自全球的上百位媒体和合作伙伴汇聚一堂。除了多款重量级新品发布之外,还举行了品牌大使签约仪式,整天的活动为大家带来不小的惊喜。放眼智能产品,众多新品亮相  厚积薄发的思锐光学发布数款引领行业的新品:全新的多系列“S”级三脚架,采用人体工学脚管、半自动脚管按钮、镁合金脚轴套和锻造工艺制作等多项升级;小巧的ES-01口袋稳拍器,时尚外形、多种配色、满足不同人的
(一)少年  奥兹大陆。南方的边陲小镇斯堪维奇一改往日的冷清,热闹非凡。  在小镇与边境接壤的练武场,正举行着一场盛大的擂台赛。而今,石质台子上,一个满面阳光的少年神气活现地挺直了脊梁。  一头微卷而蓬松的亚麻色短发也同样神气活现地贴在主人耳旁,似乎显出少年桀骜不驯的性情。他的双眸里是清澈的银灰色,没有无机质的冰冷与漠然,也不是象牙塔里精心呵护着蕴养出来的天真懵懂,而是赤子般稚纯而真诚的天性。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