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0年代初至今,印度历届政府都全力推进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私有化”为特色的新经济政策,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效。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称,4月14日至17日,胡锦涛主席将出席在巴西利亚举行的“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金砖四国”的内涵意义已由当初的纯经济概念逐渐向政治领域演变。
在“金砖四国”中,印度是我们的邻国,两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有着很相似的地方,“龙象比较”也因此没有停止过。客观地讲,印度有很多成功的做法值得借鉴,邻国之间,察短易而取长难,我们应该视印度为老师。特别是学习他们用近20年创造的有别于其它东亚国家的“印度模式”和印度向外界展示出的“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定位。
“印度模式”经历了由四任领导人执政的改革:1947年,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开始执政,他强调国家计划,推行国家资本主义和国有化;20世纪80年代,拉吉夫•甘地上台后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加大出口的力度,减少贸易壁垒,看重对外贸易的发展;1991年以后,拉奥政府启动了对传统的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进行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的全面改革;2004年辛格上台后,强调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缩小地区差异,减小贫寓差距,并逐步提高教育经费在国内上产总值中的比例。
以上四个时期的改革政策具有连续性,使得改革的成果不断被延续下去。特别是拉吉夫•甘地被印度公认为是“印度改革的设计者和先行者”,他以其政治家的远见和对市场经济未来判断的敏锐力成为“印度模式”的奠基人。
真正为民间企业松绑
拉吉夫•甘地的经济改革始于1984年,他执政后的第一个理念就是实行“适中的自由主义改革”。所谓的“适中的自由主义改革”就是取消对私营经济的各种管制,降低边际税率和关税,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在他的努力下,政府部门对私有部门的态度开始转变。80年代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公开许可的产品种类持续增加。1976年出现的产品清单包括了79种,1987年4月,增加到1007种,1988年4月为1170种,1990年4月达到1329种。据印度经济学家估计,不需要许可证的进口产品所占份额从1980-1981年的5%上升到1987-1988年的30%。
第二,专营进口产品的份额下降。专营权是政府对于某些商品进口的垄断权。从1980-1981年到1986-1987年期间,专营产品在总进口中的份额从67%下降到27%。同一时期,不包含石油产品在内的专营产品进口份额从44%下降到11%,这些变化说明,企业家们自由进口机器和原材料的空间明显扩大了。
第三,采取了一些出口激励措施,特别是在1985年以后。从保持外贸平衡和放松外汇管制的角度来看,对出口的鼓励也间接帮助了进口的扩大。还有,发放给出口商的补充进口许可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这直接放松了某些进口管制,因为给予出口商的进口额度达到其需要的2倍,从而提供了更多的进口途径。在1985-1990年期间,由于出口的迅速增长,这个因素显得尤其重要。
第四是最重要的自由化措施——更现实的汇率政策。根据印度经济学家的研究,从1974-1975到1978-1979年期间,进口和出口的真实汇率分别贬值了30%和27%。要知道,这几年正是出口额和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的时期,为日后的进口自由化奠定了基础。1977-1979年的GDP增长率也达到6.5%的高水平。卢比的真实汇率在此后两年略有上升,然后保持稳定,到1985年以后又持续贬值。
由于政府在1985-1988年之间实施了诸多改革措施,采纳了更加激进的自由化政策,GDP和外向型部门的增长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从1988-1991年期间,GDP的年增长率达到了7.6%;在1985-1990年,出口额的年增长率达到了14.4%。
印度的私有化改革一直处于推进状态,使得民营企业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截止到目前,印度已经涌现出以TATA集团为代表的几十家超大型私有企业,足以与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等量齐观;米塔尔集团更迁址伦敦,成功完成钢铁业界最大收购案,成为业界全球逐鹿的“头马”。印度私有企业产值已经超过GDP的60%。
“要用计算机把印度引带向21世纪”
提到印度产业,首当其冲的是信息产业。在这样一个12亿人口大国、文盲占比居高不下的国度,科技却成为支柱产业,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是拉吉夫?甘地将信息产业定位为国家产业支柱的改革政策。
1944年出生的拉吉夫?甘地是英?甘地的长子,生于政治世家的他对政治并不感兴趣,青年时期痴迷专业技术。1962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学。回国后在印度航空公司担任民航飞机驾驶员。只因1984年10月31日,英?甘地总理被两名锡克族警卫枪杀,他“被迫”接任印度总理一职。
执政后,拉吉夫?甘地敏锐地洞察到,印度的出路在信息产业上。“我们已经误了工业革命那班车,现在的信息革命这班车不可再耽误,要用计算机把印度带进21世纪。”拉吉夫•甘地讲到。
被拉吉夫•甘地看中了的这一产业得到国家层面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第一,允许私人进入计算机领域,在出口、进口方面,税收优惠,甚至重要的计算机硬件、软件进口都免税。外国人到印度享受同样的待遇;第二,鼓励培养人才,拉吉夫•甘地基本上要求每个邦要新建一个计算机学院,每个大学要设计算机专业,每个中学要上计算机课,另外要求大企业自己办学;第三,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建立了中小企业软件风险基金,来资助中小企业;第四,推行行政改革,办公自动化。要求所有的行政部门、所有的公共事业一些重要部门一律要使用计算机办公。
建立“印度硅谷”被拉吉夫•甘地看作是信息产业的标志。在他的倡导努力下,从2000年到2001年,仅用两年时间就建成了卡纳特克邦的班加罗尔科技园。
如今这一硅谷已把世界上著名的计算机巨头聚集过来,同时也把那些试图搞计算机业务流程外包的世界大企业聚集过来。从目前来看,信息产业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印度的支柱产业,高科技领域生机勃勃的创新型私有企业,正逐步获得全球竞争力。
“四化”的新经济政策
在印度经济史上,1991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印度爆发了国际收支危机,政府财政赤字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5%,外汇储备仅有10亿美元,只够维持三个星期的进口支付。当时刚上台不久的拉奥政府不得不用黄金作抵押,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换回了2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
通货膨胀、财政赤字扩大和外汇短缺造成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拉吉夫?甘地担任印度总理期间实施的改革政策的争论和反思。“如果没有80年代的自由化政策所带来的经验和信心,那么1991年7月的一揽子改革措施能否在政治上被接受将是很成问题的。”印度一位经济学家讲到。
危机爆发后迫使当时以拉奥为首的国大党政府痛下决心,进行经济改革。拉奥政府提出,印度经济需要走上更加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两项核心的改革政策就是私有产业的放开以及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来拉动经济增长,推进社会福利改革。在时任财政部长辛格的主导下,印度政府开始全力推行举世瞩目的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私有化”为特色的、被称之为“四化”的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结果是显著的。印度政府将最高关税率从1991年的400%降到了1998年40%,而平均关税率则从1991年的60%降到了25%以下。此外,印度政府大幅度减少了对企业的干涉,并对外国直接投资表现出了更为积极的态度。
自此之后,历届印度政府都以“延续为主、调整为辅”作为制定政策时的首选。从1991年以来,印度经济以平均每年5.9%的速度增长,2004年第一季度,印度经济增长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快的10.4%,而进口和出口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率从1991年的17.2%增加到了2004年的30.5%。
如今,印度的精英阶层逐渐形成,精英教育获得极大的成功:政府增加了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不同学科;采用英语教学以便迅速了解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理论。此外,印度的中产阶级人群已经超过3亿人,占总人口的30%,虽然还无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但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居领先地位,“他们大多是中青年,政治立场比较温和,是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印度社会学家讲到。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称,4月14日至17日,胡锦涛主席将出席在巴西利亚举行的“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金砖四国”的内涵意义已由当初的纯经济概念逐渐向政治领域演变。
在“金砖四国”中,印度是我们的邻国,两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有着很相似的地方,“龙象比较”也因此没有停止过。客观地讲,印度有很多成功的做法值得借鉴,邻国之间,察短易而取长难,我们应该视印度为老师。特别是学习他们用近20年创造的有别于其它东亚国家的“印度模式”和印度向外界展示出的“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定位。
“印度模式”经历了由四任领导人执政的改革:1947年,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开始执政,他强调国家计划,推行国家资本主义和国有化;20世纪80年代,拉吉夫•甘地上台后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加大出口的力度,减少贸易壁垒,看重对外贸易的发展;1991年以后,拉奥政府启动了对传统的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进行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的全面改革;2004年辛格上台后,强调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缩小地区差异,减小贫寓差距,并逐步提高教育经费在国内上产总值中的比例。
以上四个时期的改革政策具有连续性,使得改革的成果不断被延续下去。特别是拉吉夫•甘地被印度公认为是“印度改革的设计者和先行者”,他以其政治家的远见和对市场经济未来判断的敏锐力成为“印度模式”的奠基人。
真正为民间企业松绑
拉吉夫•甘地的经济改革始于1984年,他执政后的第一个理念就是实行“适中的自由主义改革”。所谓的“适中的自由主义改革”就是取消对私营经济的各种管制,降低边际税率和关税,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在他的努力下,政府部门对私有部门的态度开始转变。80年代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公开许可的产品种类持续增加。1976年出现的产品清单包括了79种,1987年4月,增加到1007种,1988年4月为1170种,1990年4月达到1329种。据印度经济学家估计,不需要许可证的进口产品所占份额从1980-1981年的5%上升到1987-1988年的30%。
第二,专营进口产品的份额下降。专营权是政府对于某些商品进口的垄断权。从1980-1981年到1986-1987年期间,专营产品在总进口中的份额从67%下降到27%。同一时期,不包含石油产品在内的专营产品进口份额从44%下降到11%,这些变化说明,企业家们自由进口机器和原材料的空间明显扩大了。
第三,采取了一些出口激励措施,特别是在1985年以后。从保持外贸平衡和放松外汇管制的角度来看,对出口的鼓励也间接帮助了进口的扩大。还有,发放给出口商的补充进口许可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这直接放松了某些进口管制,因为给予出口商的进口额度达到其需要的2倍,从而提供了更多的进口途径。在1985-1990年期间,由于出口的迅速增长,这个因素显得尤其重要。
第四是最重要的自由化措施——更现实的汇率政策。根据印度经济学家的研究,从1974-1975到1978-1979年期间,进口和出口的真实汇率分别贬值了30%和27%。要知道,这几年正是出口额和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的时期,为日后的进口自由化奠定了基础。1977-1979年的GDP增长率也达到6.5%的高水平。卢比的真实汇率在此后两年略有上升,然后保持稳定,到1985年以后又持续贬值。
由于政府在1985-1988年之间实施了诸多改革措施,采纳了更加激进的自由化政策,GDP和外向型部门的增长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从1988-1991年期间,GDP的年增长率达到了7.6%;在1985-1990年,出口额的年增长率达到了14.4%。
印度的私有化改革一直处于推进状态,使得民营企业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截止到目前,印度已经涌现出以TATA集团为代表的几十家超大型私有企业,足以与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等量齐观;米塔尔集团更迁址伦敦,成功完成钢铁业界最大收购案,成为业界全球逐鹿的“头马”。印度私有企业产值已经超过GDP的60%。
“要用计算机把印度引带向21世纪”
提到印度产业,首当其冲的是信息产业。在这样一个12亿人口大国、文盲占比居高不下的国度,科技却成为支柱产业,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是拉吉夫?甘地将信息产业定位为国家产业支柱的改革政策。
1944年出生的拉吉夫?甘地是英?甘地的长子,生于政治世家的他对政治并不感兴趣,青年时期痴迷专业技术。1962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学。回国后在印度航空公司担任民航飞机驾驶员。只因1984年10月31日,英?甘地总理被两名锡克族警卫枪杀,他“被迫”接任印度总理一职。
执政后,拉吉夫?甘地敏锐地洞察到,印度的出路在信息产业上。“我们已经误了工业革命那班车,现在的信息革命这班车不可再耽误,要用计算机把印度带进21世纪。”拉吉夫•甘地讲到。
被拉吉夫•甘地看中了的这一产业得到国家层面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第一,允许私人进入计算机领域,在出口、进口方面,税收优惠,甚至重要的计算机硬件、软件进口都免税。外国人到印度享受同样的待遇;第二,鼓励培养人才,拉吉夫•甘地基本上要求每个邦要新建一个计算机学院,每个大学要设计算机专业,每个中学要上计算机课,另外要求大企业自己办学;第三,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建立了中小企业软件风险基金,来资助中小企业;第四,推行行政改革,办公自动化。要求所有的行政部门、所有的公共事业一些重要部门一律要使用计算机办公。
建立“印度硅谷”被拉吉夫•甘地看作是信息产业的标志。在他的倡导努力下,从2000年到2001年,仅用两年时间就建成了卡纳特克邦的班加罗尔科技园。
如今这一硅谷已把世界上著名的计算机巨头聚集过来,同时也把那些试图搞计算机业务流程外包的世界大企业聚集过来。从目前来看,信息产业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印度的支柱产业,高科技领域生机勃勃的创新型私有企业,正逐步获得全球竞争力。
“四化”的新经济政策
在印度经济史上,1991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印度爆发了国际收支危机,政府财政赤字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5%,外汇储备仅有10亿美元,只够维持三个星期的进口支付。当时刚上台不久的拉奥政府不得不用黄金作抵押,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换回了2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
通货膨胀、财政赤字扩大和外汇短缺造成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拉吉夫?甘地担任印度总理期间实施的改革政策的争论和反思。“如果没有80年代的自由化政策所带来的经验和信心,那么1991年7月的一揽子改革措施能否在政治上被接受将是很成问题的。”印度一位经济学家讲到。
危机爆发后迫使当时以拉奥为首的国大党政府痛下决心,进行经济改革。拉奥政府提出,印度经济需要走上更加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两项核心的改革政策就是私有产业的放开以及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来拉动经济增长,推进社会福利改革。在时任财政部长辛格的主导下,印度政府开始全力推行举世瞩目的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私有化”为特色的、被称之为“四化”的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结果是显著的。印度政府将最高关税率从1991年的400%降到了1998年40%,而平均关税率则从1991年的60%降到了25%以下。此外,印度政府大幅度减少了对企业的干涉,并对外国直接投资表现出了更为积极的态度。
自此之后,历届印度政府都以“延续为主、调整为辅”作为制定政策时的首选。从1991年以来,印度经济以平均每年5.9%的速度增长,2004年第一季度,印度经济增长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快的10.4%,而进口和出口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率从1991年的17.2%增加到了2004年的30.5%。
如今,印度的精英阶层逐渐形成,精英教育获得极大的成功:政府增加了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不同学科;采用英语教学以便迅速了解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理论。此外,印度的中产阶级人群已经超过3亿人,占总人口的30%,虽然还无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但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居领先地位,“他们大多是中青年,政治立场比较温和,是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印度社会学家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