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如何测量温度?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532215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测量温度,在现代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在西方人发明的温度计尚未传入的中国古代,中国人是如何测知温度高低的?从史料来看,中国人很早就确立了寒、冷、温、热的“温度”概念,先秦时期观察“瓶中之冰”、南朝已使用“腋下温度”,还通过“火候”“物候”来测定超高温、预测未来气温趋势等。像“春暖花开”“天寒地冻”,最早都是古人推测气温变化的词语;而 “炉火纯青”,则表明温度已达到1200℃……
  “冰瓶”,中国最原始的“温度计”
清顺治年间传教士南怀仁制作的温度计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温度计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于1593年发明的。清顺治年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首次将西方温度计概念带入中国。因此,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测量温度的仪器。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已出现了一种可以观察温度变化的“瓶子”:瓶子中装上水,如果水结冰了,气温即低于零下,进入寒冬了;如果冰融化,则气温回升。这种瓶子称“冰瓶”,也叫“水瓶”,可谓是中国最原始的一种温度计,被视为现代温度计的雏形。
  冰瓶到底是什么形状的测量工具?现代考古中尚未发现实物,但从文献上可知,先秦时中国人已在使用。吕不韦《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中有这样的说法:“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看到瓶子里的水结冰,就知道天气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藏了。这是古人利用水在不同温度下的“水—冰—水”的形态变化,来推测温度下降和升高的技术。
  至于这种“瓶子”到底是不是一种“温度计”,文献中没有具体交代。可能正因为如此,冰瓶这种原始温度计未被现代学术界重视和认同,被误认为是一种普通的生活器皿。
  笔者认为,如果是普通的器皿,那为何不说“碗中之冰”“缸中之冰”“池中之冰”?结合西方早期的温度计也是一种细长的瓶子,可以想象先秦时的冰瓶并非普通之物。如果进一步联系《淮南子·说山》中的上一句话——“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更可以侧证冰瓶是一种原始的温度计。“悬羽与炭”,这是古人利用木炭吸收水分的原理发明的测量空气湿度的一种方法。试想,先秦人已发明和使用比测量温度难度更大的“湿度计”,发明和使用“温度计”是不是更为可能?
  虽然冰瓶测量温度在精度上有点粗,可能没有刻度,不能显示温度值 ,但其所透露出来的智慧是相当不一般的。
  伽利略发明的第一支温度计便是用水作为介质,此后才有灌注酒精和水银的温度计出现,而中国人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已开始用水作为“温度计”介质了。冰瓶是将水结冰作为温度的固定点,即现代的0℃,通过水结冰和融化情况来判断气温,而西方在17世纪才由荷兰科学家惠更斯提出此概念。
  “腋温”,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已普遍测试
  显然,冰瓶是古人测量低温的一种简单工具,属于“测
  冷仪”。那么,古人又是如何测量人体体温这类常温的?
  中国人很早就发现,健康人的体温是恒定的。于是将正常体温作为标准温度,即现代的37℃,以此推测体表温度是高还是低,即中医所谓“发热”与“发寒”。中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里已记载了测体温诊病的情况:“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
  所谓“尺热”“尺不热”,是指发烧与不发烧,“尺”为腕端脉穴之一,与“寸”“关”相连,统称“寸关尺”,是中医看病时必测摸部位。中医望、闻、问、切四法之“切”法,就是测脉相和体温,切在尺部。望、闻、问、切四法为古代名医扁鹊所创,据《史记·扁鹊传》记载,扁鹊为战国时名医。由此可见,如何测量体温并据此判断病症,先秦时期的中医已有一套系统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医学测量体温时常用的“腋下温度”,最晚在南北朝时已普遍使用。《齐民要术》卷八“作豉法”中有这样的说法,制作豆豉,要布置暖和、太阳晒不着的屋子,温度保持人体腋下温度为最佳,即“大率常欲令温如人腋下为佳”。
  在制作豆豉的过程中,每天还要进屋里去观察两次,用手插进豆子堆中,看是否需要翻动,“候:看如人腋下暖,便翻之”。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最晚在南北朝时中国人已测腋温,知道腋下温度更稳定和准确。
  “火候”,推测超高温度的方法
  相对来说,低温和常温比较方便测量,测量高温特别是超高温的难度则比较大。古代中国人早在商周时期,就找到很实用的方法,并运用于青铜器的冶炼,这便是观察“火候”。
  火候,古人又称之为“火齐”,是借燃烧时火焰的变化来推测温度高低的技术。这其实是一种“目测法”,《荀子·强国》中提到了这种方法,强调要铸造出精美宝剑,得掌握恰到好处的温度,即“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
  如何通过火候推测出温度的高低?有一个成语叫“炉火纯青”,就是古人观察火候的标准之一,在火焰没有杂色,是青色火焰时,温度最高。中国第一部手工艺专著、先秦时成书的《考工记·栗氏》是这样说的:“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这段文字说的就是观察火候的具体方法和过程,不同火焰和颜色的变化代表不同的温度。经过现代科学验证,火候法相当准确,因为不同物质的气化点不同,金属加热时由于蒸发、分解、化合等作用,会生成不同焰色的气体。如青铜冶炼时出现白色烟雾,相当于907℃,锌开始挥发;炉火纯青,表明温度已达到1200℃,锌完全挥发,全是铜的青焰,此时就可以浇铸了。
  这种通过观察火候推测温度的方法,在古代许多领域都有运用,如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也是观察火候,推测丹药是否能炼成。
  “物候”,预测未来气温走势
  事实上,古代中国人推测温度的方法很多。温度计只是实时温度的反映,古人还通过时序轮换和自然气象的变化,判断和预测当天气温和未来气温的走势,这种方法可以视为“物候”测温法。
  由于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因记载时序、方便安排农业生产而来,也是古人预测气温的需要。通过对节气当天气象的观测,古人可以对未来气温趋势进行比较准确的中长期预测。如“小暑”节气一到,古人就知道下面将进入高温“烧烤模式”,所以谚语说,“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再下面将到的“大暑”,如果当天比较热,秋冬气温就偏高,谚语“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就是这个意思。对于夏季是否有高温天气,古人还从夏至日气象来判断,有“夏至无云三伏烧”“夏至无雨三伏热”一说;而“冬至暖,烤火到小满”“霜前冷,雪后寒”则是古人预测低温的说法。
  【责任编辑】蒲
其他文献
最近,上百名全球垂直农业研究者和实践者集聚北京,参加首届垂直农业协会(AVF)北京峰会。城市为什么只能消耗食品,而不能生产食品?扎根在摩天大楼里的垂直农业就想解决这个问题。然而,目前垂直农业每平方米耗资近万元,成本远超传统农业。我们真的需要垂直农业吗?  所谓垂直农业,也叫垂直农耕,是科学家为了应对未来人口压力及资源匮乏所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核心是充分利用资源与空间,使单位面积产量最大化。  ——《
2016年5月23日傍晚,雨后的京城天空出现了双彩虹。霓虹相伴的美丽场景持续了约数分钟,引爆了市民的围观和晒图热情。  为何天空会出现双彩虹?据气象专家解释,5月23日京城遭遇了高空槽系统的影响,高空槽前也就是东部地区出现了降雨,槽后即西部地区则是晴朗天。此时,西边的阳光照射到东边后,被雨滴折射、反射之后就形成了彩虹。彩虹外围出现的第二道色彩比较暗淡的叫作霓,它的颜色排列顺序与虹正好相反,外紫内红
在闽南和台湾,每逢中元节——这个俗称“七月半”“鬼节”的传统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普度活动,超度那些被称为“好兄弟”的孤魂野鬼。  农历七月不办喜庆事  在闽南地区,中元节是一年中仅次于春节和元宵节的一个隆重热闹的民俗节日。闽南人忌讳将中元节称作“鬼节”,不少地方习称中元节为“七月半”,这也是避说“鬼节”的例证。各乡村的中元节不尽相同,大多由上辈人择定日子,尽管过节日期不同,但统称“中元节”或“普度
在古建筑里,門钉只在门板上使用。有的专家认为:门钉源自墨子所说的“涿弋”,长二寸,见一寸,即钉入门板一寸左右。当初用来提防敌人用火攻城,所以在涿弋上涂满了泥,起防火作用。门钉一般是铜制的。紫禁城诸多朱门上都能看到金黄色的门钉,它们不仅起加固作用,更是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和体现。为了美观,古人将钉帽打成泡头状。这样,门钉就兼具装饰功能。从隋唐以来,就有在大门上加上门钉的习惯。紫禁城的门钉多是9行、
195个国家的代表于2015年12月12日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达成有史以来第一份全球性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协议,落实了各个国家对全球变暖采取的减排任务,随后的一个月,全球就陷入极端寒冷天气。中国有295个气象站出现气温极端低值,霸王级寒潮席卷全国24个省份,全球则进入速冻模式,北美、欧洲、东南亚等部分地区迎来强烈的寒潮。中国专家的解释  全球变暖与极寒天气看起来很矛盾,也似乎是在对全球
维京人的指南针?  在1000多年前的北欧海域,活跃着一群名为维京人的海盗。他们的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的广阔疆域,因为他们掌握了发达的航海技术。在常常乌云密布、风浪肆虐的大海上,维京人没有指南针的帮助,他们是如何寻找正确的航线呢?传说,有一种神秘的石头可以帮助他们在阴天辨别太阳的位置,从而为轮船导航。这究竟是种什么石头?  有学者认为,维京人所用的石头是具有双折射现象的冰洲石;还有人认为,这应
天文学家正在研究通过对黑洞周围的气体进行化学分析,计算出黑洞的质量和引力场情况。由于物质落入黑洞时会被加速到接近光速,因此黑洞的吸积盘会发出大量的光,把周围笼罩的气体云照亮。通过测量气体云的一些参数就可以解读黑洞的深层奥秘。要实现这个想法,需要大量的人力和长时间的连续观测,科学家准备把这项工作交给机器人去完成。
运动能塑造我们强健的身体,增强我们抵抗疾病的能力。当然,它对促进大脑也是有益的,但运动应该适可而止,否则会使人反应迟钝。据专家介绍,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会使脑组织兴奋性降低,会使能源物质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耗竭,对大脑机能造成损害。生活中人们觉得剧烈运动后不仅身体的反应迟钝了,而且脑子似乎也有短暂的“跟不上”的现象。这是人身体的“保护性抑制”机制作用的结果。因为过量运动时,由于人体消耗了大量的能
“树流感”的学名是“栎树猝死病”,是由一种类真菌——栎树猝死病菌引起的林木和观赏植物病害。病菌可随染病叶片、幼枝、植物苗木进行传播扩散,短时间内就能对树木造成致命伤害,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只需三四周,且植物受到感染后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栎树猝死病菌首次于1993年在德国和荷兰的杜鹃和荚蒾上被检出,全球共发现137种(属)植物可在自然条件下受到侵染,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还有100多种植物能感染而造成叶片枯
皖南塔川的秋色在国内很有名,与四川九寨沟、新疆喀纳斯和北京香山并列为中国最美的四大秋色。这次皖南采风发现,塔川确实很漂亮,用句毫不夸张的话来说,可谓“塔川秋色甲天下”。  塔川位于皖南山区的安徽省黟县,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称。村周边遍植乌桕树,每到秋季,树叶红的红,黄的黄,褐的褐,深深浅浅,色彩斑斓绚丽,粉墙黛瓦掩映其中,造就了一幅极美景致,吸引了无数摄影人。  秋天的童话  塔川村位于安徽省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