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論述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提出课前用微课,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课中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后用微课,巩固学习效果等策略。
【关键词】微课 多媒体教学 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50-02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微时代的到来,教学系统中每一个要素都在发生着变化,多媒体教学被积极地引进各中小学课堂,其中微课是近年来推广使用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手段。微课教学是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下,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过程。微课兼具灵活、多样化、易操作等特点,能较好地满足师生个性化教与学的需求。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一、课前用微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学的一种方式,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进行有效的预习,学生便能提前对所学知识产生初步的了解,提前发现当下自己的知识缺陷及薄弱环节,为新课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微课,无疑是得力的预习帮手。一节好的课前“微课”,能清楚地呈现新课需要学的是什么,学生根据提示预习,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一课,主要内容是教学生辨认每一种面值的人民币。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支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流行交易方式,人们使用纸币的几率在慢慢减少。一年级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又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而且现在国家推行的第五套人民币中,面额并没有“分”,学生对“分”的认识与感受不够深。因此,他们学习这一课有较大的困难。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课前制作了一节形象生动的《我会认识人民币》的微课,内容如下:
1.人民币的用途。
2.每套人民币的面额。
3.每套人民币的图案、色彩特点。
4.人民币的分类(按质地分、按单位分)。
5.(有遮挡物)猜猜是多少面额的人民币。
这样设计微课,结构层次清晰、内容形象直观,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对人民币的兴趣,进而饶有兴致地完成预习任务。回到课堂上,教师再设计、组织必要的学习活动、模拟实践活动等,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关于人民币的有关知识。
二、课中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
微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课前自学,还可以在课中辅助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利用微课视频聚焦某个问题,动态展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体现的思路,于课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选择播放、反复播放,让学生不断获得刺激,更好地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一)展示细节,规范操作
微课教学中,直观的演示可以让学生迅速对知识建立感性印象,加上教师适时引导、规范操作,学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甚至能够迁移运用。例如,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一课,内容操作性很强,教学时大部分教师直接用量角器在黑板上给学生演示,这样的方式很难精准地找到中心点,容易产生测量误差;而且量角器相对黑板较小,稍远的学生看不清楚刻度以及一些操作的细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在这个环节插入微课视频。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播放微课视频,量角器画角的步骤、量角器的测量操作及量角器的刻度等许多细节都被放大了,学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并且每一个要点都配上清晰得当的旁白或字幕,学生能更直观地掌握实际操作中如何用量角器画角、量角,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又如,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方程的意义》这一课,用传统的天平来操作固然直观,但操作容易有误差,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若是把该环节换成用微课视频展示,既保持了天平称量直观形象的优点,又保证了实验的科学性。可见,像这类操作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合理运用微课,能使教学细节的呈现更加精准,弥补了许多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展示过程,抽象问题可视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堂中,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生动、形象地展示建模的过程,把抽象问题可视化。例如,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化归思想,让学生将实际植树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感知植树方法的多样性,掌握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笔者呈现了如下微课内容:
1.出示题目,着重强调“两端都要栽”。
2.化繁为简,截取当中的一段路程,在小路上栽树。通过模拟栽树,将抽象的题意形象化,使深藏的规律可视化,让学生产生较强的代入感,同时迅速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两端都要栽,棵数比间隔数多一;成功建立模型。
3.从植树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即画简单的线段图,用线表示小路,用点表示树。通过演化,分析归纳出“画的点数总比得到的线段数多一”的结论,再次深化学生的模型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微课内容,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深层的策略可视化。在课堂合理运用微课,教师可以从课堂讲解中“解脱”出来,学生也学得有趣味,并在潜移默化中解决了重难点问题,达成教学目标。
再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这一内容时,笔者发现较多学生没有理解透彻“1时=60分”的知识点,只是单纯地记忆下来,练习时就容易出现记忆混乱,记作了“1时=100分”。对此,笔者专门设计了一节微课,采用动画的形式,生动、直观地演示分针走完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画面。学生从中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走向、位置,逐渐厘清了时、分的关系,知识难点迎刃而解。 (三)展示思路,说明方法
“鸡兔同笼”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传统的“鸡兔同笼”教学内容多采用黑板讲解、操作学具、PPT播放等形式呈现,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理解不了这种抽象的数学原理,学习活动难以继续,教师也难以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教师能将这部分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视频中采用鲜活的鸡、兔形象,进行生动的分配脚模拟操作,加上详细的讲解,使抽象的数学原理形象化,学生便能直观地观察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地理解“鸡兔同笼”的解题方法和解题原理。这种方法尤其适合理解力稍弱的学生,他们可以多次观看视频,哪个点不明白还可以暂停播放慢慢体会,直到掌握其中的解题方法。
数量关系是数学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光靠教师课堂上讲解,学生一时之间也难以掌握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甚至有些学生连基本的数学原理都不能理解清楚。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这一课,教材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以對比的方式进行编排,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认识。但学生正处于学习除法的初步阶段,对除法含义的理解尚不深入,单看题目很难分析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如果教师录制微课时将题目情景化,突出问题的结构特征,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图片、动作等表征的辅助,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再启发学生将数量关系与平均分联系起来,学生便能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三、课后用微课,巩固学习效果
即便经过新授课,部分学生还是会存在学习的“盲点”或者“混点”,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做到一对一辅导帮助这部分学生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设计微课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安排时间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例如,笔者在执教《圆柱的体积》一课时,制作了关于《求直柱体的体积》的微课视频。视频展示了求圆柱体积的原理方法,并基于此原理配合图片解析和3D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像三棱柱、五棱柱等直柱体也可以采用“底面积×高”的方法来求体积。完成新课教学后,练习检测显示大部分学生还不能熟练掌握直柱体的体积演算方法,于是笔者将该节微课视频上传至班级群,让学生课后自行下载学习。经过课后时间相对充足的练习,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握程度较高,课后作业完成度良好。
信息化时代,教师应在教学创新理论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把握微课的应用时机,让微课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力助推器,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伊敏,张兰珠.用好小“微课”实现大作为——谈“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合理运用[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1).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杨雪梅.构建合理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4).
[4]孙立岗.优化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6).
注: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微课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C3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韦晓夏(1990— ),女,汉族,广西岑溪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华西路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责编 黄健清)
【关键词】微课 多媒体教学 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1-0050-02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微时代的到来,教学系统中每一个要素都在发生着变化,多媒体教学被积极地引进各中小学课堂,其中微课是近年来推广使用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手段。微课教学是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下,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过程。微课兼具灵活、多样化、易操作等特点,能较好地满足师生个性化教与学的需求。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一、课前用微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学的一种方式,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进行有效的预习,学生便能提前对所学知识产生初步的了解,提前发现当下自己的知识缺陷及薄弱环节,为新课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微课,无疑是得力的预习帮手。一节好的课前“微课”,能清楚地呈现新课需要学的是什么,学生根据提示预习,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一课,主要内容是教学生辨认每一种面值的人民币。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支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流行交易方式,人们使用纸币的几率在慢慢减少。一年级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还比较浅显,又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而且现在国家推行的第五套人民币中,面额并没有“分”,学生对“分”的认识与感受不够深。因此,他们学习这一课有较大的困难。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课前制作了一节形象生动的《我会认识人民币》的微课,内容如下:
1.人民币的用途。
2.每套人民币的面额。
3.每套人民币的图案、色彩特点。
4.人民币的分类(按质地分、按单位分)。
5.(有遮挡物)猜猜是多少面额的人民币。
这样设计微课,结构层次清晰、内容形象直观,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对人民币的兴趣,进而饶有兴致地完成预习任务。回到课堂上,教师再设计、组织必要的学习活动、模拟实践活动等,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关于人民币的有关知识。
二、课中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
微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课前自学,还可以在课中辅助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利用微课视频聚焦某个问题,动态展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体现的思路,于课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选择播放、反复播放,让学生不断获得刺激,更好地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一)展示细节,规范操作
微课教学中,直观的演示可以让学生迅速对知识建立感性印象,加上教师适时引导、规范操作,学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甚至能够迁移运用。例如,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一课,内容操作性很强,教学时大部分教师直接用量角器在黑板上给学生演示,这样的方式很难精准地找到中心点,容易产生测量误差;而且量角器相对黑板较小,稍远的学生看不清楚刻度以及一些操作的细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在这个环节插入微课视频。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播放微课视频,量角器画角的步骤、量角器的测量操作及量角器的刻度等许多细节都被放大了,学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并且每一个要点都配上清晰得当的旁白或字幕,学生能更直观地掌握实际操作中如何用量角器画角、量角,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又如,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方程的意义》这一课,用传统的天平来操作固然直观,但操作容易有误差,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若是把该环节换成用微课视频展示,既保持了天平称量直观形象的优点,又保证了实验的科学性。可见,像这类操作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合理运用微课,能使教学细节的呈现更加精准,弥补了许多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展示过程,抽象问题可视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堂中,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生动、形象地展示建模的过程,把抽象问题可视化。例如,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化归思想,让学生将实际植树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感知植树方法的多样性,掌握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笔者呈现了如下微课内容:
1.出示题目,着重强调“两端都要栽”。
2.化繁为简,截取当中的一段路程,在小路上栽树。通过模拟栽树,将抽象的题意形象化,使深藏的规律可视化,让学生产生较强的代入感,同时迅速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两端都要栽,棵数比间隔数多一;成功建立模型。
3.从植树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即画简单的线段图,用线表示小路,用点表示树。通过演化,分析归纳出“画的点数总比得到的线段数多一”的结论,再次深化学生的模型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微课内容,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深层的策略可视化。在课堂合理运用微课,教师可以从课堂讲解中“解脱”出来,学生也学得有趣味,并在潜移默化中解决了重难点问题,达成教学目标。
再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这一内容时,笔者发现较多学生没有理解透彻“1时=60分”的知识点,只是单纯地记忆下来,练习时就容易出现记忆混乱,记作了“1时=100分”。对此,笔者专门设计了一节微课,采用动画的形式,生动、直观地演示分针走完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画面。学生从中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走向、位置,逐渐厘清了时、分的关系,知识难点迎刃而解。 (三)展示思路,说明方法
“鸡兔同笼”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传统的“鸡兔同笼”教学内容多采用黑板讲解、操作学具、PPT播放等形式呈现,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理解不了这种抽象的数学原理,学习活动难以继续,教师也难以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教师能将这部分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视频中采用鲜活的鸡、兔形象,进行生动的分配脚模拟操作,加上详细的讲解,使抽象的数学原理形象化,学生便能直观地观察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地理解“鸡兔同笼”的解题方法和解题原理。这种方法尤其适合理解力稍弱的学生,他们可以多次观看视频,哪个点不明白还可以暂停播放慢慢体会,直到掌握其中的解题方法。
数量关系是数学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光靠教师课堂上讲解,学生一时之间也难以掌握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甚至有些学生连基本的数学原理都不能理解清楚。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这一课,教材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以對比的方式进行编排,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认识。但学生正处于学习除法的初步阶段,对除法含义的理解尚不深入,单看题目很难分析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如果教师录制微课时将题目情景化,突出问题的结构特征,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图片、动作等表征的辅助,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再启发学生将数量关系与平均分联系起来,学生便能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三、课后用微课,巩固学习效果
即便经过新授课,部分学生还是会存在学习的“盲点”或者“混点”,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做到一对一辅导帮助这部分学生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设计微课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安排时间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例如,笔者在执教《圆柱的体积》一课时,制作了关于《求直柱体的体积》的微课视频。视频展示了求圆柱体积的原理方法,并基于此原理配合图片解析和3D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像三棱柱、五棱柱等直柱体也可以采用“底面积×高”的方法来求体积。完成新课教学后,练习检测显示大部分学生还不能熟练掌握直柱体的体积演算方法,于是笔者将该节微课视频上传至班级群,让学生课后自行下载学习。经过课后时间相对充足的练习,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握程度较高,课后作业完成度良好。
信息化时代,教师应在教学创新理论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把握微课的应用时机,让微课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力助推器,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伊敏,张兰珠.用好小“微课”实现大作为——谈“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合理运用[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1).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杨雪梅.构建合理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4).
[4]孙立岗.优化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6).
注: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微课在小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C3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韦晓夏(1990— ),女,汉族,广西岑溪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华西路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