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eys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观念是空间想象力的体现。想象力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它创造出新的形象,具有创造性。图形表象则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其建立又是依靠大量的经验和活动积累而成。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为例,分享在“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中所做的思考。
  一、联系生活情境,有序观察、想象,建立图形表象
  每个物体都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材料等。形状是物体的主要特征。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进入小学以后,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儿童需要将这种感性经验抽象化,形成简单的概念。
  角是义务教育阶段“图形与几何”内容学习的基础。在《角的初步认识》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物,指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获得一些初步的认知体验,并结合想象在头脑中完成以下活动过程:观察、想象实物中的角→抽象出角→获取图形表象。结合学生已有经验,教师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设计了两个环节:
  一是出示剪刀、钟面和三角尺,让学生比划一下这些物体上的角是什么样,在学生比划的基础上出示角(圖1)。
  这些具体的指导,使学生在脑海中再现从实物图像分离出角的过程,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创设典型情境,深刻观察、比较,感知图形特征
  教师从生活中抽象出角后,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抓住角的本质特征。
  教师首先通过说一说、辨一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一,边出示不同的角(图3)边说:“这是剪刀上的角,这是钟面上的角,这是三角尺上的角。讨论一下,你们画的角和老师画的角,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归纳出这几个角的共同特点后,教师引导他们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二,出示角和非角图形(图4),引导学生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使学生在辨认角的过程中明晰角的特征。
  第二,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以后,教师再次列举生活中的角,并与数学中的角进行对比,引导他们发现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不同,并加以区分。通过反复辨别、区分,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中的角的本质特征,夯实角的本质概念。
  除了引导学生注意数学图形与生活实物的联系与区别以外,教师还可以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初次认识角这个平面图形,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角和这些平面图形相比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学生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中找角的作业,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平面图形与角的关系。
  三、增加变式情境,操作中观察、思考,领悟图形内涵
  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是操作,教学中应重视量、折、撕、剪、拼、画等操作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在操作过程中从多种方面观察图形,发展思维。《角的初步认识》中,观察角的大小主要是看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错误,以下几种:
  当教师将边延长以后,有的学生认为角变大了。他们认为角的大小既与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也与边的长短有关。基于这样的认识,当教师出示角度相同而图形大小不同的两个角时,学生认为图比较大的角大,图小的角小。
  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源于对角的概念的认知错误。为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角的概念,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
  1.提供各种不同材料制作角:
  (1)提供两条纸条,学生动手拼一拼,说一说角各个部分的名称。
  (2)提供不规则的纸片,在用纸片折角之前,先想一想你准备折一个什么样的角,角有哪几部分组成。
  通过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角,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角的特征,感受无论什么样的角都是由1个顶点、2条直的边构成。
  2.利用折扇,引导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思考怎样将角变大、变小,并用自己做的角试一试(图5)。
  3.开展比较角的大小活动(图6),使学生在角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角的内涵。
  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他们通过观察与思考,在头脑中丰富了对角的表象认识,深刻理解了角的内涵,并积累了研究图形与几何的活动经验。
  (作者单位:武汉市铁四院学校)
  责任编辑 陈建军
  责任校对 张 敏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中,现代诗的比重较大。总体来说,小学阶段现代诗的教学目标是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大体领悟诗歌的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诗人的情感。那么,现代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遵循课标理念,紧扣现代诗歌的特点,达成课标提出的“语言、情感、想象、内容”的目标,又能采用哪些策略教出现代诗歌的韵味呢?  读中感悟,品出诗歌韵味  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低年级诗歌教学更要注重发挥读,尤
七月初,直子寄来了一封信。短短的一封信。  “久久才回信,还请原谅。但也请你理解,我是费了一番工夫才提起笔来的。而且这封信也已经重写十次了。提 笔写信对我来说,是件相当痛苦的事。在此先从结论说起吧。我决定要先休学一年再说。说是说『先』休学,但我想我大概不会回去念了。休学毕竟是一道手续而 已。你或许会觉得很突然,其实我已经考虑很久了。有好几次我都想告诉你,但始终说不出口。我害怕说出来。  有许多事,
作家成名不宜太早 余华 听说“80后”的小作家埋怨前辈作家不愿交出“文坛接力棒”,余华付诸一笑:“他们还年轻,不明白。其实文坛的认可始终要比市场的认可晚十年左右。我80年代初开始写作,直到1987年才得到文坛认可。现在回头来看,我觉得作家成名不应太早。”  “由于成名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长期对作品精益求精,养成了不断修改的习惯。”余华透露,此次出版的《兄弟》上部,他曾不厌其烦地修改过3次,才最终定
——人无德不立,人无行难行。德是行的根本,行是德的外显;德行合一,方能行稳致远。  ——在义務教育阶段,教师之“品”熏染学生之“德”,教师之“举” 影响学生之“行”。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言谈举止,用美“德”、美“行”引领学生。  ——于教师而言,德高为师,行雅为范;对学生而言,尚德为优,正行为秀。  ——德为心声,行为言表。“德·行文化”培养的是内外兼修、知行合一、表里如一的时代少年。
《小数的性质》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判断、推理、从形象直观事物中抽象概括知识的能力。  一、情境感知,激发探究兴趣  小数的性质是与旧知识紧密关联,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鉴于此,教师用学生熟悉的商品标签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辞优美、内涵隽永的古诗词。在理解这些古诗词时,若一味强调高雅的一面,学生往往如雾里看花,不能感同身受。如果以生活经验入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具体阐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此文本进行解读。  通过品读体会文本语言。这首词中最值得品味的一句是“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大多数教学参考资料当中,“蓑”被
办学策略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学校的办学策略过于雷同,缺乏特色,未能真正起到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作用。洪湖实小依托“莲文化”走出了一条创新办学的新路子。  一、策略出台的缘起  洪湖实小始建于1974年,是洪湖市示范学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掘学校的文化底蕴,重塑品牌形象?如何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其应有的实验示范作用?如何切入核心素养工程,奠定立德树人之基?洪湖实小深思熟虑,提出并
心理健康教育中《男生女生对对碰》的教学重点,是准确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两性之间存在的差别,激励异性同学之间和睦共处。为此,教师通过观察图片、扮演角色等活动,帮助学生明白性别差异,培养其良好的人际交往态度。  细致观察,发现差异。为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两性间的差异,笔者出示教学挂图——两个婴儿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提出相关问题:哪一个是男生,哪一个是女生,你能区分开吗?学生很难区分。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观察
夜,彻透无着的心寒。他远遁的身影,像冷箭,刺伤她的眼。往事洒满罗衫,时光的玻片在心头疯长、蔓延。  猎场,她追赶麋鹿……他救她出虎口。他矫健的身姿,让她心动、娇羞满面。藏起他的异域服饰,悄悄替他隐瞒。  号角声声,洞穿夜的幽暗。他是开路先锋,她挂帅,征讨边关。  沙场征战。暗夜缠绵。  虎符被盗。  他远遁的身影让她心寒:“誓将他碎尸万段!”她仰天长啸,煞气满天。  她沿途追赶,形只影单。突然,他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纳入了一个革命教育题材的单元,教学中,笔者深入理解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革命题材作品立德树人的作用。  一、以背后故事丰实人物  教学《朱德的扁担》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朱德的精神,笔者带领学生到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参观。学生看到这根扁担时,发现扁担上写的居然是“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醒目的大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呢?笔者向学生讲述了一段扁担背后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