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开展挫折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ti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大学生大都是在“温床”的环境下长大的,然而他们却处在人才激烈竞争的社会转型期。在面对学业、环境、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时,他们往往表现出较低心理素质和抗挫折承受能力差的特点。为此,解析大学生遭受挫折的动因,提高学生对挫折感的承受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文章以思想政治视阈下高校挫折教育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挫折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途径,以期让高校挫折教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纳入到高校教育管理机制,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
  关键词:大学生; 挫折教育;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6-0106-03
  当代大学生处于人才激烈竞争的国内社会环境之中,学业提升、人际交往、社会感知、前途未知,使他们在高校所面临的无形挑战和承受的心理压力非常大。挫折感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大量的专业调查结果和媒体报道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有明显挫折感的异常者竟占18.58%。(数据来源于2009年教育部组织的高校心理健康专项问卷調查)因此,通过研究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遭受挫折感的现象,解析大学生遭受挫折的动因,提高学生对挫折感的承受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一、挫折教育的定义及高校开展挫折教育的意义
  本意的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高校挫折教育与之不同的是,它以激励人生、磨砺人生、指导人生为目的,教育和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挫折意识,自觉挖掘自身潜力,改变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增强心理免疫能力和挫折感承受能力,提高对学习、未知生活的适应性。挫折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相关学科的关系如下: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高校挫折教育理论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为指导,以心理学为依托,以教育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现代思想教育理论的原理与机制,专门研究挫折产生的基本动因,挫折承受能力、挫折教育等基本原则、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建设全方位的大学生挫折教育等问题,进而揭示挫折教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在高校思想政治视阈下,其开展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促进高校德育内容的丰富更新
  从大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出发,按照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设计的挫折教育,不仅能够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还是实现健康心理的有效手段,实现高校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挫折教育在师生双方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倾听诉说、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矛盾与障碍,注重其内在控制力和适应力。其所用到的方式方法拓展了高校德育的方式与渠道,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务实性。
  2.能有效地维护和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树立正确的“三观”
  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积极引导和组织大学生进行抗击挫折、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挫折观;有利于大学生在充分认识挫折的必然性、普遍性和两重性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如何积极应对挫折和战胜挫折,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地要求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面对陌生环境的抗压力和竞争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把大学生塑造成政治过硬、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所用之才。为此,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抗压能力和进取竞争能力,而挫折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遭遇挫折的正确心态和预防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
  总之,高校大学生挫折教育工作既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因此,唤起人们对高校大学生挫折教育工作必要性的认识,深入开展高校大学生挫折教育工作,在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二、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及表现
  个体挫折产生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个体需要达成某种目的的时候,会在驱动力(动机)下达成既定目标。如果其间没有障碍,则会顺畅地完成目标(图中标1所示),即便是遇到干扰或阻碍,如能克服,也会实现既定目标(图中标2所示)。但是当个体在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干扰或障碍时,审时度势,调整了方向,降低了行动目标或改变了目标,也会最终达到期望的目标(图中标3所示)。然后,当个体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因目标无法实现而产生焦虑、郁闷、失落、痛苦等消极情绪(图中标4所示)。这些消极程序我们称之为挫折心理。从宏观上来看,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往往是因为既定目标没有实现,产生的挫折、挫败、焦虑、失落、迷茫而无法自拔的心理。
  大学生的挫折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因大学学习不适应而导致的学习挫折心理,因经济困难、攀比心理而导致的生活挫折心理,因友情、爱情的不顺而导致的情感挫折心理,因交际关系处理不当而导致的人际障碍挫折心理,因理想与现实冲突、未来迷茫而导致的社会挫折心理。这些挫折心理,反应在大学生日常的行为中,则直接表现为:不安、推诿、畏缩、冷漠、幻想、厌世等。
  三、高校开展挫折教育的实践研究
  1.在政策上——加强政策理论指导,完善高校挫折教育制度
  高校在开展挫折教育时,主要遵循四种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环境熏陶、综合应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很难对挫折情境和大学生对挫折的反应进行量化的分析,所以往往表现出两种较为极端的教育模式:一种为把挫折教育强加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位,通过基层辅导员的强加干预、制度约束,达到教育目的,最终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一种为充分信任大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和学生之间的帮扶能力,因此没有对挫折教育进行必要的重视,导致学生的问题没有被合理地解决。所以,各高校需从微观层面细化挫折教育政策,发挥政策指导的有效性,更好地完善挫折教育制度,提高大学生有效应对挫折的能力。   首先,高校要合理规划学校挫折教育课程。加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建设,将其合理规划、密切配合,才能发挥挫折教育的有效性,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其次,提高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高校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努力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体系的建设。在制度实施上,注重内容的可操作性以及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建立奖惩机制,确保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2.在价值观念建立上——建立科学的“三观”教育方法
  实践证明,正确的“三观”是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先决条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制衡、自我完善的能力。最终达到增强心理承受力、自控力和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疏导、讨论、举例等方法分析他们今后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障碍和挫折,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讲解,又要联系当前的形势政策与热点问题,大胆地将社会情况全方位地展示给学生,鼓励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教育学生认识挫折,理解生活的内涵。使学生在真正面对挫折时能正确对待、认真分析,避免产生不安、消极等心理。
  3.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建立挫折教育的有效工作机制
  高校要开设必要的心理常识课,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机制。
  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可构筑“知、情、意”三位一体的挫折教育模式。“知”是指“认知过程”,“情”是指“情绪过程”,“意”是指意志过程。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知”“情”“意”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如果“知、情、意”各要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相互保持一致,就能带来促进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发展和养成。
  因此,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知、情、意”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教之以行、育之以情、砺之以志,使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情绪状态得到宣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以最终实现学生自我由认知、情绪、意志的转化,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在社会实践上——建立实践育人防挫折心理体系,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面向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且还是高校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锻炼大学生增长才干、磨炼意志、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效应。
  在挫折教育方面,高校要发挥学生社团和组织机构作用,使学生在活动的实践中接受磨炼,获取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经验,有意识地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合理竞争意识,形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最终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此外,以校园内部实践、宣传、学习、亲历参与为代表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重要载体,使受挫折的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中培养战胜挫折的勇气。
  5.在机制互动上——建立起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有机融合
  高校与社会互动机制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其一,高校对挫折教育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和选择性。在学校内开展的挫折教育在净化社会舆论,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社会要为学校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配合高校做好挫折教育工作。其二,家庭与社会要形成有机的融合机制。家庭挫折教育水平标志着社会挫折教育整体水平的高低。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元素,对社会挫折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在细节处理上——准确把握个体差异性问题
  首先,要考虑到大学生个体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建议学校根据受教育者的阶段性挫折问题及心理成熟度不同的现状,开设不同内容、不同水平的挫折教育微型课程,对抗挫折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加强挫折教育的针对性。其次,不同年级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大一的学生要侧重于新环境、新人际关系适应;大二、大三的学生要侧重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侧重于培养他们健康的爱情观、事业观教育;大四的学生则更多地侧重于减轻因考研和就业对他们造成的心理压力。最后,要准确理解挫折教育的科学性,做到适时适度。挫折教育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急于求成。否则,若痛苦体验强度超出了个体承受力,易导致个体因无法解脱而出现心理危机,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 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徐明芳.关于高校挫折教育的几个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田芳.我国大学生挫折教育问题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郝桂荣.大学生“知、情、意”三维挫折教育模式解读[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67-69.
  [5] 藍琼丽.广西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1):27-29.
  [6] 郑倩.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J].神州,2013(4):180.
  [7] 马锋.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1(3):26.
  [8] 曾本君,方芳.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现状分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3):31-34.
  [责任编辑:成方哲]
其他文献
学习效果如何,需要通过评价来完成,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是两种常用的评价方式.SOLO分类评价侧重于质性研究,即力求从学生的回答中分析出其思维层次.本文简述SOLO分类理论的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大量数据快速积累,大部分行业都形成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为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产,同时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强的洞察力、决策力以及流程
期刊
本文考虑几类加工时间可变的单机排序问题,详述如下:首先,第一章介绍排序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其次,第二章针对带有学习效应、加工时间可控和退化工件在单机
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蹲点,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探讨治穷致富大计,用点上的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这对发展生产,增强党的凝聚力,维护社会的稳定,提高领导艺术,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1992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远非尽如人意,其主要环境因素在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人的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集中呈现与多样化社会思潮产生的叠加效应,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失落,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冲击。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 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
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形成科学的见解和基本的评判标准,对公民的爱国行为从“情感”和“理性”两个论域给予说明,从认识论、实践论与利益论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正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导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强化理论学科意识,完善导师评聘制度,提升科研创新素养,落实导师培养机制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导师队伍,促进学科发展,实现高校育人目标。  关键词:立德树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导师队伍;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6-0
德育生态是德育的一种新理念.我国目前的德育生态研究观点可归纳为德育生态环境观、德育生态系统观和德育生态结构观,研究内容集中体现在德育生态概念、德育生态建构、德育生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国际经营模式仍然处于进出口贸易阶段,但越来越多的企业正跨出国门积极寻求国外投资机遇。虽然已有不少文献研究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然而东道国的国家风险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