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首届“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上海论坛”于2019年11月23日至24日在上海音乐学院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和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承办;来自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的相关领导、民族声乐教师和专家学者共200多人参加此次论坛。23日上午,在简短的开幕式后,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著名歌唱家、解放军文工团副团长雷佳,著名音乐学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萧梅教授分别作了主旨发言;下午,与会代表分两组就“中国民族声乐的传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届“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上海论坛”于2019年11月23日至24日在上海音乐学院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和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承办;来自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的相关领导、民族声乐教师和专家学者共200多人参加此次论坛。23日上午,在简短的开幕式后,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著名歌唱家、解放军文工团副团长雷佳,著名音乐学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萧梅教授分别作了主旨发言;下午,与会代表分两组就“中国民族声乐的传统与现代研究”“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两个主题分别进行了研讨;当晚,参加本届论坛的各高校在上音歌剧院联合演出了 “初心 · 使命:全国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成果音乐会”。24日上午,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在小音乐厅进行了公开课教学;下午,西安音乐学院李星池教授和来自内蒙古草原的“安达组合”在小音乐厅分别作了《来自黄土地的风--陕北人与信天游》《从草原到城市》的演讲;当日晚,在上音歌剧院举行本届论坛闭幕式,并为参加本届论坛论文评奖的获奖者颁奖,最终用“大美中华--上音民族声乐教学成果音乐会”结束本届论坛。
其他文献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6年多来,作曲家们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丰沛的艺术激情投入创作,推出了一大批“一带一路”主题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以既有丝路主题音乐创作为文化积淀,展现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和理解、对丝路文化的新读解以及独特的丝路情怀。
大多学者认为一字一音是不存在的,否定的其实不是一字一音,而是一音一拍。然而一音一拍或一字一音的均等时值是存在的,先秦以来“间若一”常见于各类文献,但是现今学术界没有研究“间若一”。根据先秦文献的记载与后世古代文人的解读,可以明白“间若一”就是一字一音的均等时值,现今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的雅乐仍然保持了一字一音的均等时值。不过一字一音的均等时值限于雅乐,雅乐使用一字一音的均等时值是周朝以来雅乐的美学要求造成的,与俗乐的节奏完全不同。
通过对西汉诸侯王墓等考古资料的整理研究,可以看出,西汉早期以钟磬为代表的青铜礼制乐器仍在使用,种类及数量较多,从中期开始,趋于退化以至于模型化、明器化,中晚期几近消亡,丝竹类乐器显著增多;钲、錞于为组合的军旅乐器,在西汉早期继承了先秦的旧制,使用范围又不局限于战争,中晚期趋于衰落;西汉早期乐悬制度严格而明确,编钟基本是钮钟14+钮钟5的组合,与编磬构成了完整的钟磬乐悬制度,编钟形制基本一致,一钟双音,均采用楔形的音梁结构,中晚期以钟磬为代表的乐悬则几近消失。西汉的乐悬制度,更注重的是礼的形式,不重乐器的音
叶家山M111出土的5件青铜礼乐器,包含1件铜镈、4件甬钟。铜镈与4件甬钟,在形制、纹饰、音响性能、成组方式、编列规模等方面都具有其特点。对这些出土乐器所做的分析和研究,将填补西周早期汉江流域乐悬资料的空白,并为探究早期乐悬音列结构的阶段性发展、编列组合及其成因、铜镈传播路径及其文化内涵提供弥足珍贵的资料。
周代贵族随葬的乐钟并不严格依照生前演奏时的乐悬方式来选择、陈设,而是有着多样的摆放形式,葬钟与乐悬用钟是相互区别的概念,葬钟的陈设方式不能成为复原乐悬制度的直接依据。但在东周之世,确又存在将随葬钟磬折曲摆放的若干实例,虽然缺乏统一的组合与位置形式,等级差别亦不明确,仅是一种形式化的模仿,但无疑表明其在观念上受到了乐悬制度中金石之器多面环绕的位置关系影响,故能够成为佐证乐悬制度确在东周时期普遍推行的实物证据。
什么是全球音乐学?通过定义“全球的”(global)与“音乐学的”(musicological),展示我们重新反思音乐学家任务与方法的必要性。作为一种建立连接的方法,全球音乐学影响了音乐学者的互动模式。全球音乐学要求我们回归一系列最基本的问题,关于我们研究的本体,我们的身份,我们的实践,以及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全球音乐学向我们展示了当前的音乐学是何其支离破碎,以及在连接其他学科前,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依然有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梁雷的歌剧《温彻斯特》透过极不寻常的视角--温彻斯特枪支家族制造产业及其对继承者造成的悲剧性创伤--探讨了枪支暴力的骇人本质及其社会影响。歌剧通过10个场景,逐渐展现女主人公莎拉因枪支暴力而愧疚、错乱的精神世界。其结构灵感源于莎拉迷宫般的居所--约有160个小房间且一直建造、永不完工,音乐素材借由对比、连续、变异与重复,令人信服地表达了一系列主题:执迷与焦虑、失落感和赎罪的需要,以及莎拉对逝去女儿的疯狂思念并极度渴望记住死于枪支的人们。
艺术科创是高等专业艺术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上海音乐学院一直将艺术科研和艺术创作作为发展建设的重要抓手。《上海音乐学院“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艺术科创对标支撑“双一流”学科建设,并藉此促进教育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2019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学院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协同创新,广大师生勤勉工作、奋发奉献,艺术科创成绩斐然。
欣德米特《作曲技法》是20世纪重要的作曲技术理论和音乐分析理论,总体上可视为一种基于“音程思维”的理论体系,其“音序”的音列区别于调式、音阶、半音体系,并呈现出“调性观念”“和声理论”“旋律写作法”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用“和弦紧张度”“和声起伏”“二部骨架”等作为其理论的整体是不符合其本意的,其核心价值在于作曲思维的培养。
苏区歌谣作为填词歌曲,其传播多为民歌式传播。这种口头传播使苏区歌谣显露出集体创作、一曲多用、差异性的民歌化特征。由于苏区军民音乐素质不高,亦无文本(歌本)作为辅助,故苏区歌谣在口头传播中常产生“出入”乃至“讹误”,尤其在曲调上与原曲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无疑出自其民歌式传播方式,而非填词编歌者事先的“简单化处理”。如何理解和诠释这种差异,是探寻苏区歌谣及其传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