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敦行”焕新章

来源 :大学自主招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an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秉承“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京大学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又在崭新的历史机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今日的南京大学以“加强应用、注重基础、发展边缘、促进联合”为方针,以“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应用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致力于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指导思想,调整科研布局、推进科学研究工作,拓展多渠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力求将南京大学建成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通过刚刚结项的“985工程”二期建设,南京大学整体实力与办学水平提升显著,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重点实验室10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8个,先后取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等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姚军主任,请他围绕南京大学教育理念、招生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做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如果说南京大学校训中“励学敦行”强调的是实现办学目标的途径与手段,那么,今天的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顺应社会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无异于为“励学敦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意义。
  小范围试点探新路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在“吸引一流生源、给予一流培养、造就一流人才”的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南京大学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高素质创新能力的拔尖领军人才为目标,坚持“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基础性人才和高科技应用人才的培养与国际接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与社会接轨”,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姚军主任介绍,南京大学现在要努力的是探讨一套符合高教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也就是现代大学制度。高校办学的自主权直接影响高校的办学质量。目前来看,现在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比较大。国家并没有统一模式,这也是目前大学管理方式不一样的原因。在服从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前提下,高校大有作为,可以实现自主办学。在现有体制下,如何体现南京大学的自主办学特色?具体到人才选拔与培养方式上,南京大学采取的是独特的人才培养与选拔模式。
  对于 “独特”二字的解读,姚主任解释说:南京大学一直比较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并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与尝试。从1989年开始,在原国家教委关于保护和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精神的指导下,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成立,通过推荐和选拔,提前招生。由于当时是在做试点,所以范围比较小,主要是在江苏地区,面对江苏范围的高三学生招生,而且主要是一些理科和文科的基础性学科。采取的招生方式就是自主命题,但是单独考试、单独录取,不参加高考。经过多年的探索改革,现已形成自招与统招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
  合作办班备受关注
  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与选拔模式上推行的合作办班模式,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那么推行此种招生选拔模式的初衷是什么?具体怎样实施?对此,姚主任解释道:合作办班模式在选拔方式上,非常注重大学与中学的协同培养。大学跟中学的协同培养是人才培养链条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在高中阶段非常活跃,可以说是培养的关键期。学生的发展不能等待,不能等到大学阶段再去培养。基于此,在2012年南京大学提出了新的人才选拔培养理念或者说是一种举措。南京大学把招生选拔的工作下探到高中,跟江苏省苏州中学合作,建立了一个实验班。此种招生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2+4”模式,实验班面向全国招收优秀初中毕业生,学生在苏州中学接受两年的高中教育,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然后经过考评,考评合格的学生,可直接入读南京大学,不用再参加高考。实验班的课程不同于一般的高中课程,它高度重视学生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同时也会融入丰富而又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还会出现部分大学的学习内容。此种选拔培养模式,可以说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更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发展。
  此外,南京大学还跟中学建立了“准博士班”,这个班主要是跟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进行合作,也是利用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上的优势,进行的一个项目。南京大学从合作中学中选拔40多名学生,跟“微结构国家实验室”20余位教授进行结对,教授担任学生的准博士导师,按照博士培养的思路或者说博士培养的模式来进行训练。每隔一周的周四下午学生到“微结构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研究,完成一些课题。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大学里面的一些努力,给中学教育提供一些信息:即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一些什么特色,也希望借此能够影响到中学的教育。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能够让对南京大学感兴趣的同学接触到真正的南京大学学习氛围,适应南京大学的学习环境,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
  “三三制”给学生选择权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整个发展过程很不平凡。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的留学生先是去日本,后来去欧美,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是通识教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前苏联的教育模式被引进到中国,这个模式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将近五十年,甚至到现在还在起作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不断地融入先进的办学理念,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概括来说,就是以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当然这个模式在中国的各个高校中所呈现出的形式也各不相同。在南京大学,这个模式实际上就是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教学模式。   姚主任进一步介绍,“三三制”中,第一个“三”实际上指南京大学将本科阶段的学生培养分成三个阶段,“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化培养”;第二个“三”指的是“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和“就业创业类”学生的三种发展路径。(如下图)
  “三三制”模式,实际上是南京大学在应试教育基础上对个性化培养模式的一种有利探索。这种模式给了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做三次选择:在大类培养阶段,他可以选择专业课程,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向;第二次选择在专业培养阶段,主要是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工程学和医学专业上来选择专业目标;第三次选择就是选择发展方向,比如说多元化培养的,是在本专业内发展还是跨专业交叉学科发展,抑或进行就业创业。
  细看这三个阶段的培养内容,大类培养阶段,主要由新生研讨课程计划和通识教育课程计划两部分组成,专业教育阶段,主要由学科大类平台课程计划和专业课程计划两部分组成。学生完成前两个学习阶段任务以后,就进入多元培养阶段,实行的是个性化培养课程计划,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在本专业学术类、跨专业学术类和就业创业类这三个层面上进行选择。如果学生要选择本专业学术类路径,将会按照本专业研究生的要求所设计的培养方案参加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参加教授的课题,参加顶峰课程学习,等等;如果学生选择跨专业方向,在完成规定的本专业课程,也就是获得原来专业的准入和准出的资格以后,可以修读第二学位;如果学生选择就业创业类,就要将一部分时间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三三制”的培养模式实际上是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与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经验的有机结合。“三三制”所推行的本科教学改革切实将人才培养的着眼点从“以专业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既注重本科基础阶段全面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宽广的知识面、敏锐的思维与判断力,同时又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选择和培养,为学生自主选择发展路径,灵活地构建知识体系和模块搭建平台。“三三制”打破了院系壁垒,在全校层面高效地整合了教学资源,从2010年起,南京大学每年近3000门次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三三制”增加了教学计划的“弹性”,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三三制”以三阶段和三路径引导学生个性化成长,目前已有7000名本科生得以拥有符合自身需求的成长“菜单”。
  “自主学习”还学生学习自主权
  南京大学的长期目标是建成“综合性、研究型”的世界一流大学。“综合性”是指高水平大学应该拥有结构比较优化、门类相对齐全的学科体系,能够覆盖文、理各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领域,要有若干学科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和较强的竞争力;“研究型”是指高水平大学要成为探索、解决国家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科学基地与思想库。这方面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要出一流成果和一流人才。南京大学为了实现这一长期目标,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推出的措施是“自主学习”的教育方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姚主任具体解释道: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是实现将通识教育个性化,把江苏传统的专业教育刚性培养模式,变革成为融合定制的自主学习模式,真正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此学校落实了三个举措:
  首先就是改革课程体系。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都有具体的措施:一是精简专业内容,增加通识教育比例;二是开设新生研讨和学科前沿课程;三是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体系。这三种层次的课程体系,从不同层次给予学生不同的感受。新生研讨课主要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识教育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通感,学科前沿课致力于让学生获得顶级的科研体验。
  其次,把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南京大学在校内推行百分之百的课程开放,百分之百的专业开放,给予学生百分之百的可选择性。无论学生对开设的哪个专业、课程感兴趣,都可以选择,让学生拥有非常大的自主选择权。同时,还建立了专业的准入准出机制:学生在满足了准入标准后,就可以进入到另外一个专业去学习;而在学习了相关课程,满足了转出标准后,则可以从该专业转出。
  再次,南京大学完善了教师的评价体系,目的在于解决高校中的教学和科研平衡问题,现在大多数以科研为主的学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而南京大学对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破解这些问题。比如,建立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制度,另外对教师职称晋升进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等等,使优秀的教师能够真正走到一线,发挥他们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启发作用。
  “六个一工程”提升综合实力
  为实现“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除了在教育方面推行诸多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考虑,兼顾个性特长的改革外,南京大学还特别注重完善自身的建设,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上,综合提升南京大学的整体水平。姚主任介绍:具体而言,南京大学提出了“六个一工程”:建立一个文、理、工、医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一直以来,南京大学以文理著称、文理见长。学校希望通过大力发展工科、医科,使文、理、工、医这四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建立一个享誉海内外的人才培养体系。当前,虽然学校提出了“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但还有很多事情要跟上去;建一个交叉融合的科研创新体系。要围绕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能源、环境、水资源、新材料、气候变化等方面加强研究,争取突破;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此,提出“1233计划”:要在10年当中建100个不同层次的创新团队,培养和引进200名左右的国际知名教授、300位杰出的中青年教师,要建3000人的专职科研队伍;建立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办学体系。提出了三个10%计划,即学校国际化课程要达到10%,外籍教师达到10%,国外留学生达到10%;建一个现代化的大学校园,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为主校区,建成校区、(科学)园区、社区三位一体联动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
  事实证明,这些措施已经初见成效。在2009年,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出台了一项人才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过程当中,教育部门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了筹备,已经选择了19所大学,率先从数、理、化、生、计算机等5个学科进行试点,力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南京大学就是19所大学之一,有7个专业(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天文学、大理科)进入珠峰计划。参与此项计划,充分说明了南京大学的科研和教学力量上的突出优势,同时此项计划也进一步推动了南京大学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走出一条特色道路,进一步提高了南京大学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创新能力,扩大了国际学术影响力。
  最后,姚主任表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社会、家庭、学校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如此才能营造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政策机制。南京大学始终将这份责任挑在肩,同时也深感这份责任的重大。在未来的发展中,南京大学将坚持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不断发展完善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吸引一流生源、给予一流培养、造就一流人才”。
其他文献
2013  注意:  根据期中考试成绩,调整情绪,做好下一阶段学习计划。  关注部分省市高考报名以及艺术类特长生、民航招飞信息。  【2014年高考加分政策调整】  关键词:高考加分新政策  2010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在2014年高考中开始执行新加分政策。  加分“新政”主要有以下几项: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包括数、理
期刊
译 阮华宁  人活在世上,既有阳光和金色大道,也有悬崖和电闪雷鸣。我们在母亲的腹中躁动,在课堂上苦读,在事业上奋斗,在社会中浮沉打拼……这所有的一切只是为了幸福。那么,哭过也好,笑过也好,都是属于自己的日子。诗人歌德有句话:“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以下幸福人生的十句话送给天下寻找幸福的人们。  今天能做的事不留到明天。今日事,今日毕。朝着幸福走,寻找生命中的绿洲。但是千万不要忘记成功是建立在
期刊
策划创意 付剑波 校园执行 欧阳毅臻(湘潭大学) 马亮(郑州大学) 李东辉(甘肃工业大学)  走进大学校园,人们发现:稳重朴素看书的人少了,浮躁奢华玩乐的人多了;关心国家和社会大事的人少了,关心自己和“另一半”的人多了;学术型报告如同天上的流星渐渐远离,娱乐性海报如同众星捧月受到青睐和追逐……  从抽烟喝酒到打架斗殴,从迟到旷课到考试舞弊,从写满爱恋、埋怨和公式演算的课桌文化到厕所里不堪入目的“性
期刊
生理学或医学奖  囊泡运输的调控机制  获奖者: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罗思曼、兰迪·谢克曼以及德国科学家托马斯·祖德霍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的囊泡运输调控机制。  细胞生命活动依赖于细胞内的运输系统。所谓囊泡运输调控机制,是指某些分子与物质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而是依赖围绕在细胞膜周围的囊泡进行传递运输。囊泡通过与目标细胞膜融合,在神经细胞指令下可精确控制荷尔蒙、生物酶、神经递质等分子传递的恰当时间与位置
期刊
题记:提到法医,可能很多人脑海中第一反应是:“法医,是不是每天都解剖尸体啊?”或者“法医,很帅啊,就是……就是有点恐怖,不好找对象吧?”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法医的了解主要是源于一些港台或者国外的法医剧,比如《鉴证实录》《CSI》等等。那些电视剧里面的法医每天戴着蛤蟆镜,拎着勘察箱,进出于犯罪现场,做着各种解剖工作,英姿飒爽,帅气逼人……  说实话,影视剧里大多数情形都是骗人的,那些只是供人们欣赏
期刊
题记:从懵懂中走进医学殿堂,“希波克拉底誓言”陪伴着我们一路前行,守卫我们心灵的纯净和安宁。  东长安街和王府井交界之处历来是繁华之地,与游人往来如织的热闹形成对比,北京协和医学院(后文简称协和医学院)安静地坐落在那里。学院里的建筑朴实无华,写满了岁月的痕迹,而正是这种朴实无华,以一种安静的力量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也许单从这里就能体会到“协和”这两个字的重量和意义。有人说一部协和史就是中国西医学的
期刊
【作者简介】  郝晓,女,山东烟台人,北京服装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时尚图形方向在读研究生,主攻时尚图形,UI设计等。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2011年获山东省如意奖学金,现任职于北京腾讯科技有限公司。  我国有着绵绵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宋镇豪先生在其《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中曾提到,“服饰者,乃人体衣着兼及人体装饰品,属于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
期刊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梦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思想而存在,是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反映。作为理性思维的对立面,它总是显得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在时装摄影艺术中,超现实的视觉风格总是使观者由现实世界联想到潜意识中的梦境世界,沉醉于梦境的自我以达到深层次的共鸣。摄影师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将现实以符号的形式组成梦,用梦境作为载体揭示现实社会的本质。  来自圣彼得堡的俄罗斯时尚摄影师Anka Zhuravleva擅长把
期刊
编者注:中外合作办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它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一种办学形式。  自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发布至今,十年来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近2000个。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鼓励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随着三年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期刊
她说过:每一只蝼蚁,不管有多绚丽,相差都不过一毫厘;每一个人,无论帝王或走卒,悬殊都不过天与地。她,站在天涯海角,嘴角眉心荡漾出希望的光芒,同葡萄洒一样有着醉人的芬芳,一颦一笑间流溢出迷离的花朵。  她的梦中有像蝴蝶的你。她,因你而存在;她,因自信而灿烂。  她——便是美丽。  时光在皮肤上行走,美丽在生命中绽放。传说中,王子骑马而来,灰姑娘的梦,从此不再遥远……  个案    酒红色的连衣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