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套”解法:面对议论考题

来源 :考试·高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er720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眼于写作训练的实际,所列举的五种类型并未囊括议论文的各种类型,也未从统一的一个角度去划分类型,这主要是因为不着眼于理论探讨,不全面论述各种类型的特点和方法,而是举出常写的几个类型,和参加2008年高考的同学们谈谈辨类的重要性,谈谈辨类和切题的关系而已。
  
  (一)关系类
  
  这类题目也称“辨析类”,因为它总是以揭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为目的。这类题目一般以并列短语的形式出现,而且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多样的:“继承与创造”“立志与成才”是条件关系,“傲气与傲骨”是取舍关系,“学与问”“知与行”是依存关系,“得与失”“苦与乐”是对立关系。不论事物之间是什么关系,总是要紧紧扣住“关系”二字来做文章的。如果掌握不好“关系类”题目的特点,不去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关系,那么肯定是写不好这类文章的。
  考生写这类作文容易犯什么毛病呢?
  (1)注意了一个,丢了另一个,是谓“减题”。以《苦与乐》为例,全文写“要乐观地看待苦”其实只谈了“乐”,没有谈“苦”,“苦”只是谈“乐”所借助的靶子,而不是与“乐”有转化关系,那么就不是谈“苦与乐”了,而是“说乐观”了。
  (2)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拿“继承与创造”来说,先说“继承”,再说“创造”,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则没当作重点来写,既没写出二者之间的承接关系,更没揭示出二者之间的条件关系,而是写成“说继承”“说创造”两篇文章的拼凑,这样的作文,实际上是文不对题的。由此可见,审题中“辨类”,关系到能否切题的问题。
  (3)虽说写了二者间的关系,但只说了表层关系,没写出深层次关系。尤其是在具有对立或矛盾关系的事物间,没能揭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如写成“从苦到乐”,承接关系,是不够深刻的;写“苦去甜来”,深刻了一步;写“苦战奋斗,其乐无穷”或“乐在苦中”就更深刻了。从审题角度说,能加强辨类意识,有助于深刻揭示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4)平分秋色。这类作文虽能说出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甚至能说出辩证关系,但事物与事物之间完全对等,完全平等,不偏不倚,没有什么侧重点,没有什么倾向性。这样的文章,抓不住主要方面,因而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例如“小与大”,既说了不能忽视“小”,否则小问题会酿成大事故;又说了不能忽视大,只盯小处,迷失了大方向。这样的文章,看似四平八稳,实际上苍白无力。因为事物总有两个方面,不看实际情况,永远不偏不倚地谈两个方面,则等于什么也没有说。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特点,有它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写文章赞同什么,反对什么,也应有鲜明的倾向性。
  审题阶段对“关系类”的题目,要牢记“揭示关系,突出一方”的口诀,为在立意阶段正确深刻立意打好基础。
  
  (二)阐释类
  
  阐释类议论文的题目特点是,题目仅仅提供一个论述对象或范围,一般由一个词或一个偏正短语组成。题目本身并不直接表明作者的主张,而仅仅提供了一个话题而已。这个话题一般比较宽泛。题目越简短,涵盖面越大。如“说规矩”“说独到见解”“谈成人之美”等等。
  考生写这类议论文容易犯的毛病是:题目宽泛,于是被题目牵着走,写出的文章庞杂而空泛。拿“说规矩”这个题目来说,题目本身没有什么倾向性,它只是一个论题,可以从很多角度拟出很多不同的立意,可以就这个话题联系不同的社会实际,写出各有千秋的佳作。但是,我们写作却只是这一次,这一篇,我们一篇千字文解决一个问题尚属不易,怎能去解决那么多方面的那么多问题呢?
  有一篇以“说规矩”为题的习作,文章思路大致如下:什么是规矩——我们要有规矩——古今中外,有规矩的人是怎么做的——另一些没规矩的人是怎么做的——没规矩是怎样形成的——没规矩的危害是什么——当前讲规矩的重要性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有规矩。大家一看,也许会说:这不就是很普通、很常见的思路吗?有什么不对吗?如果孤立地看问题,确实没什么不对;如果联系写作时间和写作字数方面的限制,就会发现该文思路不好,因为它涉及的方面太多,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哪个问题都想说,哪个问题都难以说深说透。不如集中力量说好一个问题,把它说深说透。那么抓哪一点为好呢?如果你认为当前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是有些人自由放任,那么就谈“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你认为当前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是有些人只是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就谈“打破清规戒律,大胆开创前进”。不管选哪一点,都必须指向明确,做到“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来敌虽多,歼其一路”。
  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一篇以“说机遇”为题的议论文,思路如下:要抓住机遇——抓住机遇还要利用机遇——怎样才能抓住机遇——抓不住机遇的危害是什么——抓机遇也得看情况,有些机遇不能抓——抓机遇与认清机遇的关系。这个思路是否以一贯之呢?不是。它多头指向,几乎每一个点都可单独成文。其实把其中的某一点说深说透就是一篇好文章。那么选哪一点为好呢?应该选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的,易于把握易于发挥的,容易写出新意的那一点。例如“抓机遇与认清机遇”“有些‘机遇’不能抓”等等,都是很好的命题,不要贪多求全,也不要顾虑重重,如果没什么可写怎么办?如果内容不全面怎么办?在“说机遇”这个题目面前,要靠抓住一点说深说透来做到内容充实,而不能靠七拼八凑来追求内容充实,那样只会充而不实。要靠抓住一点说深说透来做到全面,也就是全面说好一个问题,不能靠乱开铺子、乱铺摊子来追求所谓全面。否则只会内容庞杂、空洞无物。
  阐释类作文题一般都很大,也就是涵盖面广,对待这类作文题的诀窍是“一针见血”:不管你给我多大的题目,我都只扎一针,能见血就是好文章。这个认识,应在审题阶段开始,贯穿于审题立意的始终。审题阶段重在认清题目的类型特点,加强“一针见血”的意识,而立意阶段则重在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和过程。
  
  (三)论证类
  
  这类题目的特点不像“阐释类”那样只给一个论题,题目本身就是论点;也不像“阐释类”那样只是一个词、一个偏正短语或一个并列短语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一个句子的形式或主谓短语、动宾短语的形式出现,表达一个鲜明的主张或论断。如“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人生处处有考场”“做有骨气的中国人”等等。
  这类题目不需再去提炼中心论点,只需对题目摆出的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考生写这类题目的作文容易犯的毛病是角度单一,只会从一个角度引经据典加以论述,不善于多角度论述。例如写《“差生”帽子莫轻扣》,有的学生只是从教师角度、或是从学生角度说,不会在总角度集中的前提下多角度论述。其实,完全可以多角度展开论述。
  从审题的角度说,牢记“总角度集中,多角度论述”是写好“论证类”题目的要诀。
  
  (四)引发类
  
  这类题目的特点是,不论供题还是供料都不是直接提供写作对象,都不是让你谈论它自身,而仅仅是提供了议论的由头和起点,审题时要审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达到“准确全面理解题意”的要求。例如“蜡烛的联想”“从超女进北大讲堂想到的”等等。它们仅仅是引子,让你由此出发,由此及彼,去谈与此相关(比喻、象征)的另一事物。
  考生写这类作文容易犯的毛病是:(1) 抓不住“出发点”。蜡烛有哪些特点,准备抓住其中哪一个特点做文章,是写好“蜡烛的联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从多种角度去考虑,要选择最佳角度,要选好最佳联想点,以此把联想物与本体联系起来。要揭示题目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以便迅速和当前实际结合起来。这一切,都是抓好“出发点”应注意的问题。有些考生写引发类的文章,把“出发点”抛在脑后不管,上来就谈现实问题,似乎现实问题不是从其他事物引发而来的,这样写是不合题目要求的。(2)抓不住“落脚点”。前面所谈“抓不住出发点”犹如要渡河却找不到渡口,这里所谈“抓不住落脚点”犹如渡河抓不住登陆点。我们的目的是登上彼岸,如果总是徘徊在此岸,那是达不到目的的。
  怎样解决以上所提两个问题呢?从审题角度说,必须有类型意识,把握题目的类型特点,一看题目,便知道是“引发类”,脑子里立刻调出这类题目的特点,为下一步正确深刻立意创造条件。记住写好这类题目的要诀:“从形象入手,说现实问题。”
  
  (五)观感类
  
  观后感(供图画材料)和读后感(供文字材料)便属于这一类。
  考生写这类作文容易犯的毛病是:(1) 写成一个“口”字。这是个形象的说法,意思是“有观没感”或“有感没观”。什么是“有观没感”呢?就是过多写了观察或阅读的对象,成了简介或分析,没有以感为主,感处于附属地位,甚至成了点缀。什么叫“有感没观”呢?就是全文写感,但感从何来,却没有介绍或没有介绍清楚。读(或看)的谁的作品,感想点是什么,都应介绍清楚,否则感想成了无源泉之水、无本之木。不论“有观没感”还是“有感没观”,它们共同的问题是顾了一个丢了另一个。用一个“口”字来表现这个问题的特点,以便和下边所谈其他问题对比。(2) 写成一个“日”字。这也是一个形象说法,意思是虽然有观有感,却没能突出重点,写成了观与感“平分秋色”,这不符合观后感的写作特点。(3)写成一个“冒”字。这也是一个形象说法。意思是虽然有观有感,有详有略,但重点选择失当。观感类作文应以感为主,而不能以观为主。如果过多写了所观所读,以至反客为主,主次倒置,写出的作文也会不伦不类。
  观感类作文必须观与感兼顾,感从观来,以感为主。这恰如一个“吕”字,上边一个小“口”,表示所观,下边一个大“口”字,表示所感。有先有后,有主有次。这样写,才符合观感类作文的基本要求,这是与审题阶段的辨类分不开的。
  以上所谈目的在于强化审题阶段的类型意识。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一般化的审题要求,仍然不能解决偏题、跑题问题,只有对题目有深层次的理解,才能有效解决文不对题的问题。
  (审稿:刘起增编校:刘瑞芹)
  
其他文献
2007年高考山东卷生物试题主要考查了有丝分裂的实验观察、血糖的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血红蛋白的合成、群落的演替、结核杆菌的特点、DNA分子的复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遗传育种、细胞癌变及防治、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等。2007年高考山东卷典型生物试题评析如下:
期刊
2007年高考作文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受到了考生和家长的热议。综观今年各地高考作文题,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命题方向和内容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又呈现出万紫千红的局面,下面我们就这方面内容作一归类分析。
期刊
今年的山东数学卷着重考查了中学数学通性通法,注意了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应用意识的考查,通过在知识交汇点处命题强化了对数学能力的综合考查;为支持新课改,试卷内容涉及到了新增内容的所有章,为下步中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期刊
题目内容  39.(9分)  在减数分裂中每对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换。实验表明,交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体的有丝分裂中,这种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换。图39—1是某高等动物一个表皮细胞发生有丝分裂交换的示意图,其中D和d,E和e,F和f表示某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
期刊
本文选取两例进行剖析,以此说明“突出推理”这一高考化学命题中的亮点,与读者共同赏析。  【例1】(第12题)某有机物仅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0,若已知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50%,则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最多为( )  A.4  B.5  C.6  D.7
期刊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全国卷1)第Ⅰ卷  第9题: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他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A.p(Ne)>P(H2)>p(O2)  B.p(O2)>p(Ne)>p(H2)  C.p(H2)>p(O2)>p(Ne)  D.p(H2)>p(Ne)>p(O2)
期刊
请看2007年全国卷Ⅱ单项填空题第20题:  -- Tom, you didn’t come to the party last night?  -- I___________, but I suddenly remembered Ihad homework to do.  A. had to  B. didn’t  C. was going to  D. wouldn’t
期刊
一、试题紧扣大纲,充分体现新教材的特点  【例1】 图1是某县参加2007年高考的学生身高条形统计图,从左到右的各条形表示的学生人数依次记为Al、A2、……,A10(如A2表示身高(单位:cm)在[150,155]内的学生人数)。图2是统计图1中身高在一定范围内学生人数的一个算法流程图。现要统计身高在160一180cm(含160cm,不含180cm)的学生人数,那么在流程图中的判断框内应填写的条件
期刊
繁花渐欲迷人眼,风景依稀似去年。2007年高考全国各地作文试题风格各异,异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笔者不揣浅陋,精选出4道作文试题进行解读,希望给同学们在写作上以有益的导引。
期刊
2007年广东高考理科基础试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共75题,每题2分,满分150分。其中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分别为18道题,共占分值的72%,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分别为7道题,共占分值的28%。整套试卷的试题按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依次排列,试题难度为中等偏易。试题内容以各学科必修模块的核心知识为主,考查考生高中阶段对学科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考生识记、理解等能力,试题重在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