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色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_bright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塞尚把苹果画成蓝色以后,大家对颜色突然开始有了奇异的视野,更不要说马蒂斯蓝色的向日葵,毕加索鲜红色的人体,夏卡尔绿色的脸了。
  艺术家们都在追求绝对的真实,其实这种绝对往往不是一种常态。
  我是真正见过蓝色苹果的人。有一次去参加朋友的舞会,舞会不免有些水果点心,我发现就在我坐的位子旁边一个摆设得精美的果盘中间有几只梨山的青苹果,苹果之上有一个色纸包扎的蓝灯,一束光正好打在苹果上,那苹果的蓝色正是塞尚画布上的色泽。那种感动竟使我微微地颤抖起来,想到诗人里尔克称赞塞尚的画:“是法国式的雅致与德国式的热情之平衡。”
  若有一个人,他从来没有见过苹果,那一刻,我指着那苹果说:苹果是蓝色的。他必然要相信不疑。
  然后,灯光变了。是一支快速度的舞,七彩的光在屋内旋转,打在果盘上,所有的水果顿时成为七彩的斑点流动。我抬头看到舞会男女,每个人脸上的肤色隐去,都是霓虹灯一样,只是一些活动的碎点,像极了细点的描绘。当时,我不仅理解了马蒂斯、毕加索、夏卡尔种种,甚至看见了除去阳光以外的真实。
  在阳光下,所有的事物自有它的颜色,当阳光隐去,在黑暗里,事物全失去了颜色。若我们换了灯,同样是灯,灯泡与日光灯会使色泽不同,即使同是灯泡,百烛与十烛间相去甚巨,不要说是一支蜡烛了。我们时常说在黑夜的月光与烛光下就有了气氛,那是我们多出了一种想象的空间,少去了逼人的现实,即使在阳光艳照的天气,我们突然走进树林,枝叶掩映,点点丝丝,气氛仿佛滤过,就围绕了周边。什么才是气氛呢?因为不真实,才有气有氛,令人迷惑。或者说除去直接无情的真实,留下迂回间接的真实。那就是一般人口里的气氛了。
  有一回在乡下,听到一位农夫说到现今社会风气的败坏,他说:“都是电灯害的,电灯使人有了夜里的活动。而所有的坏事全是在黑暗里进行的。”想想,人在阳光的照耀下,到底还是保持着本色,黑暗里本色失去,一只苹果可以蓝,可以七彩,人还有什么不可为呢?
  这样一想,阳光确实是无情,它让我们无所隐藏。它的无情在于它的无色,也在于它的永恒,又在于它的自然。不管人世有多少沧桑,阳光总不改变它的颜色,所以仿佛也不值得歌颂了。熟知中国文学的人应该发现,中国诗人词家少有写阳光下的心情,他们写到的阳光尽是日暮(天寒翠袖薄,日暮依修竹),尽是黄昏(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尽是落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尽是夕阳(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尽是斜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尽是落照(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阳光的无所不在、无地不照,反而只有离去时最后的照影,才能勾起艺术家、诗人的灵感,想起来真是奇怪的事。
  一朝唐诗、一代宋词,大部分是在月下、灯烛下进行,你说奇怪不奇怪?说起来就是气氛作怪,如果是日正当中,仿佛都与情思、离愁、国仇、家恨无缘,思念故人自然是在月夜空山才有气氛,怀忧边地也只有在清风明月里才能服人,即使饮酒作乐,不在有月的晚上,难道是在白天吗?其实天底下最大的痛苦不是在夜里,而是在大太阳下也令人战栗,只是没有气氛,无法描摹罢了。
  有阳光的天色,是给人工作的,不是给人艺术的,不是给人联想和忧思的。有阳光的艺术不是诗人词家的,是画家的专利,中国一部艺术史大部分写着阳光,西方的艺术史也是亮灿照耀,到印象派的时候更是光影辉煌,只是现代艺术家似乎不满意这样,他们有意无意地改变光的颜色。抽象自不必说了,写实,也不要俗人都看得见的颜色,而要透过画家的眼睛,他们说这是“超脱”,这是“真实”,这是“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才是创作”。
  我常说艺术家是上帝的错误设计,因为他们要在阳光的永恒下,另外做自己的永恒,以为这样就成为永恒的主宰,艺术背叛了阳光的原色,生活也是如此。我们的黑夜愈来愈长,我们的屋子越来越密,谁还在乎有没有阳光呢?现在我如果批评塞尚的蓝苹果,一定引来一阵乱棒,就像齐白石若画了蓝色的柿子也会挨骂一样;其实前后还不过是百年的时间,一百年,就让现代人相信没有阳光,日子一样自在;让现代人相信艺术家的真实胜过阳光的真实。
  阳光本色的失落是现代人最可悲的一种,许多人不知道在阳光下,稻子可以绿成如何,天可以蓝到什么程度,玫瑰花可以红到透明,那是因为过去在阳光下工作的占人类的大部分,现在变成小部分了;即使是在有光的日子,推窗究竟看的是什么颜色呢?
  我常在都市热闹的街路上散步,有时走过长长的一条路,找不到一棵小草,看不到一只蝴蝶,这时我终于知道:我们心里的小草有时候是黑的,而在房屋的每一面窗中,埋藏了无数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
  [感悟]这篇文章从塞尚的蓝苹果谈起,谈到了灯光、烛光、月光以及黄昏,谈到了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绘画,谈到了人们的生活以及艺术,内容十分丰富,需要我们细细品读。在作者看来,“阳光确实无情,它让我们无所隐藏,它的无情在于它的无色,也在于它的永恒,又在于它的自然”,而人们对阳光的忘却实际上是对真实自我的遗失。诗人海子曾写道:“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在阳光下,人们脚踩地头顶天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感受到自己的生命随同天地间的一切生灵一起流动,由此真切地体验到生命的存在。那么,当我们远离阳光的时候,便只会沦落为“苍白没有血色的蝴蝶”。作者从一个细微的角度阐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谈论的是光,又如同一束光直抵现代文明的根部,照耀着每一个现代人找回真实的路。
  [作者单位:山东莱阳城厢中心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答 复  海 子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摇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摇痛苦的芒上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北方农村的农民总是对麦地拥有一种感恩的情怀,何况敏感多情的诗人。“麦地”是诗人海子诗歌中的经典意象。  在这首诗中,诗人在主体“我”与“麦地”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
期刊
我有一个抽屉,装满了来自于生活的疼痛的碎片。  第一次和爱人看电影时的电影票。为她擦过眼泪的一块手帕。爱情转身的时候,我最后一次送她离去的站台票。  被撕碎的结婚照片。被摔碎的半块镜子。被诅咒过的一个陌生男人的来信。一枚占卜过我的命运的硬币。一张表情麻木的下岗通知。  一些朋友的信。一些嘘寒问暖,一些善意的忠告和安慰,一些委婉的拒绝。  女儿的成绩单。各种各样的获奖证书。她偷偷为我买回来的胃药和嘱
期刊
许多同学写议论文往往在文章提出论点后,再举出二至三个事例作为论据就算完事。这样的文章,说服力不强,很难使读者信服并接受。一篇好的议论文,光有观点、事例还不够,还要学会辩证分析。“辩证性”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只有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才有可能得出比较中肯的结论。而对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关键要掌握“五字诀”,这“五字诀”就是“三要三不要”。  “三要”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事物
期刊
与李贺共饮  洛 夫    石破  天惊  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这时,我乍见窗外  有客骑驴自长安来  背了一布袋的  骇人的意象  人未至,冰雹般的诗句  已挟冷雨而降  我隔着玻璃再一次听到  羲和敲日的叮当声  哦!好瘦好瘦的一位书生    瘦得  犹如一支精致的狼毫  你那宽大的蓝布衫,随风  涌起千顷波涛    嚼五香蚕豆似的  嚼着绝句。绝句。绝句。  你激情的眼中  温有一壶新酿
期刊
夏天正热烈的时候,我去寻找荷花,意外撞见一块美丽的草地。草地傍河,旁有小土丘作假山。假山上丝竹环绕,绿草如茵,花开数朵,虫鸣其间,自得其乐。  我便常常在那里流连。有月的夜晚,在家里坐不住,我关上门,邀个人一起,走上二三里的路,奔了那里去。盘腿坐在草地上,听风吹,听虫叫,听花开,听草与草的喁喁私语。夜的声音,丰富得令人惊奇。  月亮掉在河里。河水清幽幽的,河里的月亮,便显得格外俏皮。像喜欢探险的孩
期刊
小小说《一条忧心忡忡的蛇》以一种波澜不惊的叙述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未经戏剧化的日常生活状态。读到最后,我们会发现这篇小小说并没有出现一个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性的结尾,其实小说里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但细心的读者、善于思考的读者能够从作者平静的叙述中发现小说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现实问题。  小说真正震撼人心的力量潜伏于不断展开的细密叙述中。开头两段不啻一幅极简练的静物写生,“墙角有青苔层
期刊
在现实生活中,漂亮的女子、优美的景色总是让人乐于多看两眼的。我们的作文,尤其是长于说理的议论文,怎样才能让人多看几眼,看了又看,看而难忘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使用修辞格,增强说理的形象性  有人曾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在议论文中恰当地运用排比、比喻、设问、反问、引用等修辞格,既能为议论文语言的形象性增添色彩,也有助于阐明道理,增加文章的说服力,读来上口,品来有味。如巴甫洛夫
期刊
我们当然应该努力做到最好,但人是无法要求完美的。我们面对的情况如此复杂,以致无人能始终都不出错。  好几次,当我必须告诉我的孩子们我在某件事上做错了时,我多害怕他们不再爱戴我。但我非常惊奇地发现,他们因为我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更爱我。比较起来,他们更需要我诚实、正直。  然而,有时人们并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也许我们的父母期望我们完美无瑕;也许我们的朋友常念叨我们的缺点,因为他们希望我们能够改正
期刊
在短短一年间,内地读者对港台作家从陌生到如数家珍。张大春、齐邦媛、西西、蒋勋等港台作家在内地图书出版界的“全面开花”,成为现在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本文特遴选推荐其中部分作家及他们的新书,以飨读者。  张大春:台湾资深的“文学顽童”  张大春被誉为“文学顽童”,是当代最优秀的华语小说家之一,他曾经横扫台湾文坛所有奖项。内地读者了解张大春,始于《聆听父亲》和《认得几个字》,他文风戏谑、思维天马行空,
期刊
三、成功要素之三:最大的亮点在构思  大凡真正意义上的佳作,均有“机智”的构思。何谓“机智”?著名作家王蒙说,就是“亏他想得出来”。高考作文要想出彩,非得有个性、有创造性不可。阅卷专家在“好”中选“好”时,常常着眼于该文有没有一点其他考生没有涉及的东西,有没有一点独具匠心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一定很大、很重,很可能是轻轻一瞥,即如电击石开,迅速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深层意蕴。  【例文】  与你为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