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课堂教学为例,从指导学生阅读和预习、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和探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生物学科能力的提高。
学法指导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为例,分析促进生物学科能力的学法指导的具体措施。
一、指导学生阅读和预习
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现行的生物教材在叙述上往往兼顾科学性、通俗性、生动性、可读性。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整体粗读,不懂处细读,关键处精读,圈点勾画,明确哪些自己能读懂,哪些不能读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阅读教材时,不但能引导学生在重难点上多分析、多思考,还能帮助学生分清教材的重点。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应试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增加课堂教学的思维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预习是高中生学习生物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高中生物知识容量大,生物课堂教学进度较快,假如学生没有预习,很可能造成听课困难,严重影响学习。如何让学生的预习有效果有效率,主要取决于教师提供的导学案设计是否科学,学生是否认真利用导学案进行预习。导学案给学生一条学习新课的探索途径,具有很好的引向作用。学生在预习时,必需按照导学案中的预习提纲,阅读教材。例如:在预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按照下列思路来阅读:(1)生长素是什么物质?(2)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如何运输?(3)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科学家对此如何研究?(4)什么是植物激素?以上的预习提纲,没有按照课本的内容顺序,先让学生了解生长素是一类什么物质,且在植物体内如何运输之后,有利于读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从而降低阅读课本的难度,获得阅读的乐趣。在学生读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后,植物激素的概念自然就理解了。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和探究
1.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亞里士多德也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既需要把“释疑”作为一个职责,对学生的质疑给予解答,又要激励学生勇于把学习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并弄明白。为此,教师必须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构建一个民主交流、和谐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走下讲台多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对课堂不懂的内容进行提问,提出学生自己的想法,然后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逐一解答。在提问方面,教师要作好表率,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爱思考、爱提问。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思维活跃、行动自由,学生才可能提出一些有价值、有开创性的问题。学生不一定需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毕竟有的同学比较害羞,或者暂时还没有问题。在同一班上课,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利用“提出问题”来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
2.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可能不高、甚至很幼稚,但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并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思后问,捕捉质疑点,找准提问的切入点,要点在学生未知处、想知道处、事物的联系处等等。例如:课堂上完成“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这一教学内容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并生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将组内生成的问题整理在“问题征集卡”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组学生写在“问题征集卡”的问题,加以整理,供全班同学分析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是什么是琼脂及其有什么作用?二是为什么有的实验有光照,有的没有?三是如果光照垂直向下会有什么现象?在学习小组讨论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提出不错的问题,也能够通过学习小组的讨论,自主解决部分问题。通过学生之间互助学习,可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在交流中点燃智慧的火花,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比单纯通过教师讲授印象更深,理解更好。
3.启发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教师要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而不应该只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学生在解决“温特的实验设置对照组的意图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原则,学生在回顾中,明确设置对照组是为了排除琼脂块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当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过程固然重要,但是对错误的过程及时反思也更重要。学生只要不断的反思,慢慢地形成习惯,自觉反思,就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为了解决理论的运用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亲身经历,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才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例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教学即将结束之前,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土壤中的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将会破土而出,为什么?”学生根据本节所学内容,大部分的学生能想到这与生长素促进种子中胚芽生长有关。教师趁热打铁提出另一个问题“在土壤黑暗的环境中,萌发的种子能产生生长素吗?”,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得知生长素的产生与光照无关。
总之,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教师既要了解学生共性,更要了解个性,从而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学法指导。学法指导要力求准确、具体、实用。学法指导的目的是用较少的时间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学法指导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为例,分析促进生物学科能力的学法指导的具体措施。
一、指导学生阅读和预习
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现行的生物教材在叙述上往往兼顾科学性、通俗性、生动性、可读性。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整体粗读,不懂处细读,关键处精读,圈点勾画,明确哪些自己能读懂,哪些不能读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阅读教材时,不但能引导学生在重难点上多分析、多思考,还能帮助学生分清教材的重点。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应试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增加课堂教学的思维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预习是高中生学习生物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高中生物知识容量大,生物课堂教学进度较快,假如学生没有预习,很可能造成听课困难,严重影响学习。如何让学生的预习有效果有效率,主要取决于教师提供的导学案设计是否科学,学生是否认真利用导学案进行预习。导学案给学生一条学习新课的探索途径,具有很好的引向作用。学生在预习时,必需按照导学案中的预习提纲,阅读教材。例如:在预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按照下列思路来阅读:(1)生长素是什么物质?(2)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如何运输?(3)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科学家对此如何研究?(4)什么是植物激素?以上的预习提纲,没有按照课本的内容顺序,先让学生了解生长素是一类什么物质,且在植物体内如何运输之后,有利于读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从而降低阅读课本的难度,获得阅读的乐趣。在学生读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后,植物激素的概念自然就理解了。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和探究
1.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亞里士多德也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既需要把“释疑”作为一个职责,对学生的质疑给予解答,又要激励学生勇于把学习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并弄明白。为此,教师必须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构建一个民主交流、和谐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走下讲台多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对课堂不懂的内容进行提问,提出学生自己的想法,然后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逐一解答。在提问方面,教师要作好表率,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爱思考、爱提问。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思维活跃、行动自由,学生才可能提出一些有价值、有开创性的问题。学生不一定需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毕竟有的同学比较害羞,或者暂时还没有问题。在同一班上课,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利用“提出问题”来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
2.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可能不高、甚至很幼稚,但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并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思后问,捕捉质疑点,找准提问的切入点,要点在学生未知处、想知道处、事物的联系处等等。例如:课堂上完成“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这一教学内容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并生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将组内生成的问题整理在“问题征集卡”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组学生写在“问题征集卡”的问题,加以整理,供全班同学分析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是什么是琼脂及其有什么作用?二是为什么有的实验有光照,有的没有?三是如果光照垂直向下会有什么现象?在学习小组讨论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提出不错的问题,也能够通过学习小组的讨论,自主解决部分问题。通过学生之间互助学习,可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在交流中点燃智慧的火花,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比单纯通过教师讲授印象更深,理解更好。
3.启发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教师要重视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而不应该只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学生在解决“温特的实验设置对照组的意图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原则,学生在回顾中,明确设置对照组是为了排除琼脂块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当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过程固然重要,但是对错误的过程及时反思也更重要。学生只要不断的反思,慢慢地形成习惯,自觉反思,就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为了解决理论的运用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亲身经历,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才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例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教学即将结束之前,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土壤中的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将会破土而出,为什么?”学生根据本节所学内容,大部分的学生能想到这与生长素促进种子中胚芽生长有关。教师趁热打铁提出另一个问题“在土壤黑暗的环境中,萌发的种子能产生生长素吗?”,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得知生长素的产生与光照无关。
总之,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教师既要了解学生共性,更要了解个性,从而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学法指导。学法指导要力求准确、具体、实用。学法指导的目的是用较少的时间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