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的培养——历史教育永恒的主旋律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i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课程,这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对学生未来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公民的需要。因此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历史教育永恒的主旋律。
  
  一、人文精神在历史教育中的表现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他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在历史教育中具体表现为:①感知历史,就是通过“感知历史”来感知我们身边的社会,尤其是社会的发展,体验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②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这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③对不同意见和观念的尊重与包容,是历史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
  
  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爱国精神。在当前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国人的民族意识、民族责任心备受考验。道德的沦丧、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经常见诸报道。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2)人的发展渴求人文精神。从人自身发展完善的角度来看,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健康、和谐的。由于长期以来受工业化、市场经济的影响,经济利益的追求左右着人们对知识的选择,教育也出现了重“应试”、轻素质,重理轻文等实用主义的倾向,从而造成了一些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历史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才。
  (3)历史新课程需要人文精神。在高考制度制约下,虽然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但人们普遍关心的是学生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对试题的钻研和应试技能的训练仍然是历史课堂的主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类人却未必能正确地理解客观的历史进程,更难以创造性地运用历史思维能力去应对现实的挑战。
  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人类能否乐观地走过新的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将决定于人文能否成功地完成自己的世纪使命。”因此,如何对学生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成为历史教师工作的重点和目标。
  
  三、转变观念,突出人文精神的主线
  1.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课程标准为中心
  在旧的课程体系中,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在新课程体系中,教材仅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对教学和学习不再具有“唯一”的意义。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条主线,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准确地把握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绝不是单纯的物质文明进步史观,也不是片面的阶级斗争史观,它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理解之上,并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的科学世界观。确立正确的唯物史观是进行人文教育培养的必要前提。
  (2)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了解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大体勾勒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中潜在的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等因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加强教师的人文修养。从新课程的理念看,教师就是课程资源。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够运用自己的人文精神去教育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学效果就会非常明显。教师不仅要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要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只有教师个人素养提高了,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在教学中突出人文精神的目标。
  2.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历史教学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要注意的是:
  (1)分析学生的学习准备。也就是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认识能力以及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发展的教学条件。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将教学工作建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点上,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其动机、爱好、理想、世界观等各有不同,气质、性格、能力也有差别,这些都是推动学生进行相关活动的行为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和提高。
  (3)提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的学,提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升华,个性得到发展。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是历史教育永恒的主旋律。
其他文献
文章提出高职数学教学改革需要同数学建模紧密结合,对高职数学建模作出了可行性分析,并指出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某些思路。
摘要:本文通过对本校聋生踏入社会初期语文知识运用能力状况的调查及客观分析,对比、反思聋校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在促进聋生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发展方面的局限性,开展语文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探究,为语文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创建生活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以提高聋校语文教学效率和聋生语文知识运用能力。  关键词:探讨;创建;提高;生活化教学;生活语言环境      一、聋生踏入社会初期语文知识运用能力现状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过程”。在美术课堂中实施探究性教
本文针对中职生精力旺盛、冲动性强、自觉性与自控性较弱等特点,分析了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心得体会,尤其是在转化后进生方面班主任要做到同心、热心、细心、恒心,这对中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旅程中都不能缺少经典诗文的滋养。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朗朗书声,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深情吟诵,学生们
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强德。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这一工程富有成效,必须全面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条件保障、师资补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直接现实意义。通过统计资料和典型地区的调查材料对宜昌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转移动因进行回归分析,表明产业
摘 要: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为了让小学生能初步掌握计算机的运用,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重点,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通过计算机的运用促进其自主学习,增强创造能力。所以,上好小学计算机课程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农村小学;计算机;策略研究      一、通过口诀,加强记忆  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掌握计算机本身固有的特点,用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想象,加强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和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然而,对于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利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
摘 要:学习素质是21世纪人才的最重要素质,本文阐述了学习素质的概念及内涵,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学习素质的本质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素质的因素,探讨了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习素质;培养      科教兴国,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根本在学习。可以断言,学习素质是21世纪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人类的学习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