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越式跳高是水平四(八年级)的教学内容,该练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弹跳力,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还能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不畏艰难的优良品质。
跨越式跳高测试与其他体育项目相同,但教学评价上却存在差异。如,立定跳远测试,每名学生有3次试跳机会,每个班30~40名左右的学生,需要20分钟就能完成测试。而跳高则不同,无论是正规比赛还是教学测试,它都较费时。但作为体育教师不能因为繁琐就忽略评价环节,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但能肯定学生的勤奋,培养学生的自信,充分激发其学练的积极性,还能够对其他体育项目甚至其他学科产生正迁移。
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技评,并能及时让学生知道自己所跳高度的对应得分成了体育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难题,笔者应用自己设计的一张表格(见表1)解决了前面所描述的困惑。现举例说明,以供同仁参考!
一、测试前期准备
1.教师提前按照学生花名册顺序(便于统计学期末成绩)将学生的姓名、性别填入测试表中。
2.与器材管理员提前协调好测试所需器材,尤其要准备足够多的竹制横杆,以弥补随着起跳高度的增加而带来的损耗。
3.对学生记录员进行适当培训,以便考核时能配合教师进行记录。要让学生知道“O”表示试跳成功,“—”表示免跳,“×”表示试跳失败,同时告诉学生记录员当某一名学生在某一高度试跳全部失败后,就将该学生以后的所有轮次用横线划掉,以免影响之后的记录,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二、测试用表介绍
1.第1横栏内的1~20的数字是指学生在整个考核过程中可以試跳的次数,在50~100分区间内,每名學生只有1次试跳机会,一旦试跳失败则该生的考核就此结束;在110~200分区间内,每名学生有2次试跳机会。
2.“男(女)生高度”包括:最低起跳高度:分值为50分,主要是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展示他们所掌握的跨越式跳高技术。通过这一轮次的试跳,教师应参照表1中的“附1:技术评定标准”给每名学生打出“技术得分”,由学生记录员记录在表格相应的栏目内;及格高度:分值为60分,根据笔者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次测评男生及格线为80cm、女生为70cm(其他学校可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递增高度:分值为65~95分,男生以80cm为起点,女生以70cm为起点,每次增加5cm,递增高度区间男生为
80~115cm、女生为70~105cm;满分高度:分值100分,根据笔者学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次测评满分线男生为120cm、女生为110cm;超满分高度:分值110~200分,递增高度区间男生为123~150cm、女生为
113~140cm,每次增加3cm。
当遇上跳跃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该提供能让他们“吃饱”的机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为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鼓励这部分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提高。”体育教师千万不要吝啬手里的分数,只要学生有能力,让他拿个150分甚至更高又何妨?
3.“分值”是指当学生跳过某一个高度后就能立刻知道自己取得的成绩。如,在测试时,教师提示说:“现在起跳高度为XXcm,跳过这一高度的男生可得到XX分,女生可得到XX分”。每升高一个新的高度,教师都可以这样提醒学生,以激励学生向新的高度和更高的得分发起挑战。
4.“附1”是技术评定标准,具体的标准内容详见表1(该内容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与健康》八年级教师教学用书而制订)。教师在各分数段之间,可以视程度不同适当评出差异。
5.“附2”是等级评定标准,一般的等级评定都采用“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而笔者为了更好地激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特设置了“优 ”和“优 ”两个等级。
6.“能力得分”是某学生最后一次试跳跳过的高度所对应的分值。
7.“技术得分”就是学生完成跨越式跳高完整动作后,教师对照“技术评定标准”打出的分数。
8.“总评分”就是“能力得分”和“技术得分”的平均分。该得分计入学生期末体育成绩。如果教师想在不同年级有所侧重,也可适当调整二者的比重,如,初一年级可重技术,可将“技术得分”的比重定为60%~70%。初三年级可重能力,将“能力得分”的比重定为60%~70%。
9.“等级”就是根据学生的“总评分”对照“等级评定标准”对学生做出的6级评价。
三、几点说明
1.笔者学校几年前就推行小班化教学,班级人数少(每班30名学生左右),对于大班额的学校,可以考虑通过提高起跳高度来控制考核进程,一般控制在2节课时间内完成全部考核。
2.在第2次考核课之前应该安排学生在较低高度的横杆上进行试跳,练习后再进行正式考核,因为经过前一次课的考核后,起跳高度已经达到相对较高的高度,如果直接进入考核环节,学生难以进入考核状态,不利于学生发挥最佳水平。
3.每个轮次递增的幅度,教师可视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可1次增加5cm,也可以1次增加4cm。为了减少升降横杆的次数,男女生的起跳高度在某个区间内要保持一致,但得分并不相同。以笔者学校的测评标准为例,某男生最后的成绩是1.05m,某女生的最后成绩也是1.05m,那么男生得分是85分,而女生却是95分。
4.当达到“超满分高度”后,笔者学校采用每次增加3cm的方案,其他学校可视实际情况每次增加2cm或4cm。
5.当达到“超满分高度”后,每个班闯到这一关的学生已为数不多,教师可以给这部分学生3次试跳机会。
跨越式跳高测试与其他体育项目相同,但教学评价上却存在差异。如,立定跳远测试,每名学生有3次试跳机会,每个班30~40名左右的学生,需要20分钟就能完成测试。而跳高则不同,无论是正规比赛还是教学测试,它都较费时。但作为体育教师不能因为繁琐就忽略评价环节,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但能肯定学生的勤奋,培养学生的自信,充分激发其学练的积极性,还能够对其他体育项目甚至其他学科产生正迁移。
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技评,并能及时让学生知道自己所跳高度的对应得分成了体育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难题,笔者应用自己设计的一张表格(见表1)解决了前面所描述的困惑。现举例说明,以供同仁参考!
一、测试前期准备
1.教师提前按照学生花名册顺序(便于统计学期末成绩)将学生的姓名、性别填入测试表中。
2.与器材管理员提前协调好测试所需器材,尤其要准备足够多的竹制横杆,以弥补随着起跳高度的增加而带来的损耗。
3.对学生记录员进行适当培训,以便考核时能配合教师进行记录。要让学生知道“O”表示试跳成功,“—”表示免跳,“×”表示试跳失败,同时告诉学生记录员当某一名学生在某一高度试跳全部失败后,就将该学生以后的所有轮次用横线划掉,以免影响之后的记录,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二、测试用表介绍
1.第1横栏内的1~20的数字是指学生在整个考核过程中可以試跳的次数,在50~100分区间内,每名學生只有1次试跳机会,一旦试跳失败则该生的考核就此结束;在110~200分区间内,每名学生有2次试跳机会。
2.“男(女)生高度”包括:最低起跳高度:分值为50分,主要是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展示他们所掌握的跨越式跳高技术。通过这一轮次的试跳,教师应参照表1中的“附1:技术评定标准”给每名学生打出“技术得分”,由学生记录员记录在表格相应的栏目内;及格高度:分值为60分,根据笔者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次测评男生及格线为80cm、女生为70cm(其他学校可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递增高度:分值为65~95分,男生以80cm为起点,女生以70cm为起点,每次增加5cm,递增高度区间男生为
80~115cm、女生为70~105cm;满分高度:分值100分,根据笔者学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次测评满分线男生为120cm、女生为110cm;超满分高度:分值110~200分,递增高度区间男生为123~150cm、女生为
113~140cm,每次增加3cm。
当遇上跳跃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该提供能让他们“吃饱”的机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为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鼓励这部分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提高。”体育教师千万不要吝啬手里的分数,只要学生有能力,让他拿个150分甚至更高又何妨?
3.“分值”是指当学生跳过某一个高度后就能立刻知道自己取得的成绩。如,在测试时,教师提示说:“现在起跳高度为XXcm,跳过这一高度的男生可得到XX分,女生可得到XX分”。每升高一个新的高度,教师都可以这样提醒学生,以激励学生向新的高度和更高的得分发起挑战。
4.“附1”是技术评定标准,具体的标准内容详见表1(该内容参照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与健康》八年级教师教学用书而制订)。教师在各分数段之间,可以视程度不同适当评出差异。
5.“附2”是等级评定标准,一般的等级评定都采用“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而笔者为了更好地激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特设置了“优 ”和“优 ”两个等级。
6.“能力得分”是某学生最后一次试跳跳过的高度所对应的分值。
7.“技术得分”就是学生完成跨越式跳高完整动作后,教师对照“技术评定标准”打出的分数。
8.“总评分”就是“能力得分”和“技术得分”的平均分。该得分计入学生期末体育成绩。如果教师想在不同年级有所侧重,也可适当调整二者的比重,如,初一年级可重技术,可将“技术得分”的比重定为60%~70%。初三年级可重能力,将“能力得分”的比重定为60%~70%。
9.“等级”就是根据学生的“总评分”对照“等级评定标准”对学生做出的6级评价。
三、几点说明
1.笔者学校几年前就推行小班化教学,班级人数少(每班30名学生左右),对于大班额的学校,可以考虑通过提高起跳高度来控制考核进程,一般控制在2节课时间内完成全部考核。
2.在第2次考核课之前应该安排学生在较低高度的横杆上进行试跳,练习后再进行正式考核,因为经过前一次课的考核后,起跳高度已经达到相对较高的高度,如果直接进入考核环节,学生难以进入考核状态,不利于学生发挥最佳水平。
3.每个轮次递增的幅度,教师可视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可1次增加5cm,也可以1次增加4cm。为了减少升降横杆的次数,男女生的起跳高度在某个区间内要保持一致,但得分并不相同。以笔者学校的测评标准为例,某男生最后的成绩是1.05m,某女生的最后成绩也是1.05m,那么男生得分是85分,而女生却是95分。
4.当达到“超满分高度”后,笔者学校采用每次增加3cm的方案,其他学校可视实际情况每次增加2cm或4cm。
5.当达到“超满分高度”后,每个班闯到这一关的学生已为数不多,教师可以给这部分学生3次试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