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学术期刊如何适应当前我国核心期刊评价体系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wang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科类专业学术期刊具有学科性、专业性、前沿性的特征,主要消费群体是图书馆、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虽然受众面窄,但这类期刊引领社科理论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支点”作用,亦为理论研究人员展示研究成果提供了重要平台。
  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主要是使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学术期刊进行遴选,能够进入核心期刊要目或来源期刊的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是比较高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该学科发展的最高水平。然而,这种基于数量分析的标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研究水平可能与引用率无关。有一些研究范围较窄的小众专业社科类学术期刊,其专业化程度很高,在这类期刊上刊发的论文往往代表了相关领域的最高学术成果。但研究领域越窄,意味着被引用的可能性越小,进入核心期刊的概率也就越低。因此,我国社科核心期刊的评价模式需要不断创新与完善,尽量公平评判各类期刊。与此同时,专业社科学术期刊自身如何适应既有的评价模式,彰显自身价值,更好地为理论研究提供平台,也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当前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的主要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存在多种核心期刊目录,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核心期刊的评价体系主要有三大体系:南京大学举办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以及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举办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社科院核心”)。从调整周期来看,CSSCI更新频率最快,基本每两年更新一次,另外两个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基本5年调整一次。从社会认可度的实践情况来看,被科研机构和高校认作职称评审标准体系的主要是CSSCI,该体系已经与全国多数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职称评选、项目立项、成果评奖等多个方面直接挂钩。
  

  基于数量分析的选刊标准所带来的问题
  上述三种社科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不同,但主要标准包括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它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国家奖或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等几个评价指标。这些量化标准虽然可以做到客观评价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刊为计算单位,对不同学科论文不加区别,给评价造成一定误导。比如,一些经济学期刊,其方法论有数学、统计学、法学以及直接的政策分析等,出现了同刊包含多种基础研究方法的情况,这些研究方法分属不同学科领域,但刊物只能划归一个类型。这样将上述刊物单独划归经济学、法学等领域都不是非常的严谨,评审人也难以对期刊做出客观评价。另外,这也给一些作者造成了困扰。比如,一些经济学的核心期刊涉及经济法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者多数是法学界的专家,但他们需要在法学类的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才可以作为成果统计,在经济学核心期刊上发表不计考核,反之亦然。这种情况既打击了专业研究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相关专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当前的标准导致期刊社盲目加大应用型社会科学论文的刊发比重。这是因为应用学科的引用可能性要比理论学科大得多。为了获得更多的影响因子,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影响力,期刊社往往会刊发更多的应用型社会科学论文,而忽略了基础理论研究论文。这种情况不利于专业理论类的期刊进入核心期刊范围,也不利于我国基础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
  第三,有的期刊为了提高影响因子,盲目选择“大”选题。比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这类大题目比较容易被引用,而“税收滞纳金与税收利息的法理关系”这类专业的“小”问题被引用的概率就要小很多。实际上,能够驾驭宏观经济问题的一流专家并不多。很多作者选择这些“大”题目文章,是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经验相对欠缺,难以选择具有针对性的题目,写出实践性强的文章,就只好选择“大”而空泛的选题。其文往往乏善可陈,与其他专家的文章相距千里。相反,能够选择具有针对性小题目文章的作者往往是业内专家,对相关领域问题了解透彻,很具有实践价值,但这类文章的引用率反而不高。除了范围越大研究者越多外,还有一个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中国知网等期刊下载平台上,读者只能先看题目和摘要再选择下载,在下载前不能看到全文也不知道文章写作质量。这种情况下,小领域的好文章就更容易被忽略,而宏观的低质量文章往往被大量下载。因此,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期刊社往往在选稿时留“大”弃“小”。这种情况并不利于专业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科学的多样化发展也形成了桎梏。
  第四,容易导致评价标准行业和期刊社的垄断。封闭式的同系统引用方式容易导致行业垄断。现在我国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往往采取封闭式的同系统引用标准,比如,CSSCI体系只认可被CSSCI核心期刊引用,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只有被CSSCI来源刊的文章引用才算是被引用,被非CSSCI来源刊的文章引用就不算统计量。这种封闭式的引用方式容易导致一家独大,形成行业标准垄断。与此同时,唯“引用率”容易导致产生“期刊联盟”。在一些研究领域内,几家具有影响力的期刊容易通过编辑部联谊会等方式私下达成互相引用的协议,容易形成学术期刊界的“卡特尔”垄断组织。显然,不论是哪种垄断,都不利于专业类社科学术期刊的生存和发展。
  第五,一些特别小众专业的学术期刊难以突出重围。在我国有一些独特的高精尖研究领域受众很小,全国研究者不过几百人,按照引用率的标准,这类期刊很难进入核心期刊范围。这种情况下,这些期刊就只能通过专家推荐的方式进入核心范围,这种主观式的推荐就使得这些期刊难免受制于人,而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客观认同。   上述各类矛盾既有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的问题,也有专业期刊特质所必然引发的问题。总之,现有基于数量分析的选刊标准导致了本身很有特色的专业期刊容易向“大而全”的方向发展,向社会应用类的方向发展,专业理论研究刊物的路越走越窄。对研究者而言,也会投刊物之所好,改变研究侧重点和写作方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研究口径越来越粗大,研究内容越来越现实,逐渐脱离了专业研究的轨道,不利于我国基础理论研究的长远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量化因素,专家推荐意见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这种推荐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唯“引用率”所导致的问题,但也可能会出现主观性偏好问题。比如,社科院核心侧重于全国社科院系统,而在CSSCI的核心目录中,江苏省内期刊的比重较大。
  

  不同的选刊分类对专业社科学术期刊的影响
  CSSCI、北大核心和社科院核心除了在选择因子上不同外,在选刊分类上也存在很大不同,而不同的分类标准决定了一些专业领域期刊最终是否可以入围核心期刊。下面,笔者以经济类期刊为例来分析不同选刊分类对《国际税收》这一小众专业期刊的影响。
  2014年—2015年CSSCI核心来源期刊分为两个档次,一个是来源目录,一个是扩展版来源目录。其选刊分类口径非常大,比如经济学学科只划分了一类,财政、金融、贸易、统计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存在巨大差异的期刊统统被放在了一个“篮子”里:来源目录共收录73种,扩展版来源目录收录了25种,共计98种。目前,《国际税收》没有进入来源目录,而进入了扩展版来源目录,在其中排在第17位。
  2014—2015北大核心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方法,将经济学学科细分为9大类:综合性经济学25种,世界经济9种,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31种,会计、审计10种,农业经济16种,工业经济15种,贸易经济16种,财政10种,货币/金融、银行/保险19种,共计151种。《国际税收》进入了北大核心刊经济学学科目录,在财政类的10种刊物中排第3位。
  从《国际税收》在CSSCI和北大核心中的排名,可以清晰地看出:CSSCI大口径的选刊分类过于粗放,对于专业期刊是非常不利的;而北大核心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方法进行选刊分类更加科学,对于专业期刊也更加公平。CSSCI粗放式的选刊分类很难将核心刊进行专业划分,除了对专业期刊不利外,实际上并不符合社会科学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核心刊的选刊分类应该向细分的方向发展。
  

  对专业社科学术期刊适应现有体系快速良性发展的建议
  针对基于数量分析的选刊标准所导致的上述各种问题,除了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评价体系自身不断完善之外,专业社科学术期刊本身也应该适应既有的评价体系,不断提升期刊质量,增强影响力,不断为我国社科理论研究提供大力支持。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借助数字媒体的平台,迅速寻找新的影响渠道。借助数字媒体的平台,专业学术期刊可以突破纸质发行的局限,增强影响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数字化出版可能成为21世纪学术期刊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未来学术期刊发展的方向。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学术期刊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缺乏特色,其中很多只是印刷版本简单的网络化,由此陷入发展困境。事实上,很多专业学术期刊并没有因数字化受到冲击,反而成为数字化的受益者。比如,近年来很多期刊加入了清华大学创办的中国知网,由此读者覆盖面有了大幅度的拓展,世界各地的读者人数明显增加。过去,订阅者有限,现在任何一个订阅该数据包的图书馆,都能阅读到。期刊的数字化对编辑而言,也有诸多益处。通过对数据库的分析,除了可以获知引用率等信息,编辑还能清楚地了解哪些文章阅读次数多、点击率高、下载次数多。通过这些反馈信息,更便于编辑了解学术发展动态和读者的兴趣点。有能力的期刊社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目的是向该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个交流、获取更多资讯和信息的平台,并为那些有兴趣在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学者提供相关信息,在数字化时代与读者、作者之间搭建一座新的沟通桥梁。这种数字平台的成功搭建,可以将这一领域的作者和读者汇集在一起,这样可以大大提升这类专业社科学术期刊的引用率。
  第二,重视专业审稿制度,保证刊物的专业公信力。专业公信力是专业期刊最大的无形资产。很多人认为,数字化媒体给学术期刊带来的主要挑战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文章,但笔者认为,专家评审这个环节还是十分重要的,是专业期刊有别于其他网络文章的根本区别。虽然都是网上发表文章,但学术文章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发表的文字,是因为前者是经过该领域权威学者的同行评审后发表的——这道程序十分关键,它确认了学术文章的“合法性”。如果说,数量分析是进入核心刊的客观标准,专家审稿则是进入核心刊的内在要求和保证刊物质量的基础。无论外在的标准如何,专业学术期刊应该坚持并优化专家审稿环节。毕竟,高层次的过硬的稿件质量是核心刊最重要的“商誉”和品牌价值来源,也是专业期刊应该秉承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操守。无论专业期刊市场如何风起云涌,核心期刊标准如何不停变化,真正高质量的用心去做的期刊永远会受到读者和作者的追捧。
  第三,向国际化发展,尝试进入国际化的评价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融入全球化进程,经济交往如此,学术也是如此。目前,中国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中国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全世界都非常关注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专业学术期刊应该进入国际核心期刊的评价体系。实际上,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办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等全球核心刊物目录平台早就为中国的学术期刊打开了大门,已经有一些中国大陆的期刊被收入CSSCI目录,比如《中国和世界经济》(China & World Economy)、《中国经济回顾》(China Economic Review)、《中国学报》(China Journal)等。国际核心期刊目录为中国小众的社科类专业学术期刊提供了新的重要平台和良好契机。这是因为有一些专业学科在中国国内发展还不成熟,但是可能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国际研究平台,在此领域的中国学术期刊可能在国内找不到很好的评价体系,却可以在国外找到自身的定位。一些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业社科学术期刊也可以尝试进入国际核心刊平台,将中国的研究成果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评审,广泛参与国际经验交流借鉴。
  第四,构建多元化的人才队伍,打造现代化的期刊社。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面对当前我国的核心刊评价标准,专业社科学术期刊更应该注重人才的多元化。比如,经济类专业期刊,除了注重引进经济学专业人才外,还必须注重搭配法律专业人才、英语人才、网络人才等。合理的人才结构将会极大地提升小众类专业期刊的生存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  中国税务杂志社
  《国际税收》编辑部
其他文献
语言是交际工具.从语言的内容来说,应该充分反映人们的认识和思想,否则便不能很好地完成交际任务;但从语言的形式来说,却又要尽可能简洁一些,因为这样才便于人们使用语言这一
当今,Eclipse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不仅可以开发Java程序,而且还可以开发C/C++程序。本文通过研究Eclipse CDT与gdb之间的通信原理,针对嵌入式开发的实际需求,给出了一种新的应
期刊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其实践性要求很高,分析了当前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加强综合实践、引入竞赛机制、改革考核评价方法等,让学生更加自觉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94例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
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经济日益呈现一体化趋势,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会。Internet本身所具有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首先将会改变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
分析动态自适应网络安全模型PDR2的缺陷,针对模型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PDR2A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设计了电力信息内网安全监控系统,该系统不仅实现了信息内网终端防护、网络行为监
和报业等传统媒体一样,近几年浙江卫视的发展也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但是发展速度依然比较快。2012年8月,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两个栏目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2012年广播电视创新创优栏目的荣誉并获得表彰,这个是浙江卫视的幸福双响炮。  《中国好声音》花落浙江卫视  近几年,浙江卫视发展很快,但是我们认为我们底气不足,还是有软肋,因为当时湖南卫视有《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江苏卫视有《非
针对在银行数据挖掘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综合排序方法。结合聚类分析和模糊数学中模糊相似矩阵的思想,对银行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了具体分析
区县报因为贴近基层,而极富生命力,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在当今新媒体急剧发展、中央以及省级媒体不断扩张的媒介环境下,规模相对较小、辐射
本文深入分析了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考试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课程改进方案,增强了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