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号:G633.51
很多学生都认为高考中的历史选择题比较难,分值又比较大,容易失分。选择题得分的高低,对学生的成绩影响很大。有人说“得选择题者得文综,得文综者得高考”。所以指导学生学会做选择题在历史的高考复习中显得非常重要。结合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一些做历史选择题的技巧:
一、先要看懂材料,再来看选项。很多学生在高考中为了赶时间,匆匆忙忙看一遍材料,还没明白材料讲什么就开始看选项,结果发现哪个选项好像都是对的,就不知道如何选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多花一点时间认真阅读材料,最少要读两遍,弄清楚材料的主旨、要考的知识点和命题意图,再来看选项,这样就更能找出与材料主旨相吻合的选项,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二、选项与材料“1:1”(“一比一”)原则。所谓选项与材料“1:1”原则,即选项要与材料在主题、主旨、范围等方面要完全一致,特别是在范围上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判断选项与材料是否吻合有个很有效的技巧,就是看选项的主语与材料主旨句的主语是否一致。如2013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材料主要分析分封制下的墓葬等级,B的主语“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与材料主旨相吻合,所以B是正确答案。A的主语“经济发展”、C的主语“秦国”和D的主语“东方六国”都与材料的主旨句主语不吻合,所以不能选。
假如材料中有两层意思,那么选项也要体现对应的两层意思。有些高考题中的选项虽然出现了材料中的部分词句,或者部分意思,但不全面,这很可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很多学生由于对材料理解不透,在望文生义的情况下迷茫决断,就会因为脱离题干主旨而选错。如2014高考文综全国Ⅰ卷第25题:“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材料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二是官员、百姓祭拜自己的祖先。A的主语“君主专制”、C的主语“皇权至上”、D的主语“祭天活动”都只涉及第一层意思“皇帝祭天”,而B的主语“政治统治”则包含了“皇帝祭天”和“官员、百姓祭祖”两层意思,更能全面地反映材料的主旨,所有选B。
三、时间排除法。时间是打开历史之门的一把钥匙。历史就是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事情,历史离不开时间。要学好历史必须要记住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考察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时间的掌握情况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我们要指导学生在做历史选择题时一定要注意时间,即所选的选項一定要在时间上与材料中所讲的一致。很多高考题都可以通过时间排除来选出答案。如2014年高考文综四川卷第8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解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有很多影响,所有“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不符合“20世纪50年代”这个时间,A错;“不结盟”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不符合“20世纪50年代”这个时间,C错;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是在20世纪70年代,也不符合“20世纪50年代”这个时间,D错。排除ACD后,只能选B。
四、史实错误排除法。史实错误排除法即看选项有没有史实错误,假如三个选项都有史实错误,剩下的一项就是正确答案。史实错误主要表现为:不符合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前因后果颠倒;对史实的认识不科学等。在判断选项有没有史实错误时,还应特别注意“开始”“极”“最”“完全”“所有”“绝对”“都”等程度性词语,大多数有这些词汇的选项都是错的。如2014高考文综全国Ⅰ卷第25题:“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和“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都不符合唐朝的史实,所以排除B和D;“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表述太绝对了,A不能选;“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符合史实和题意,所以选C。
五、巧妙利用变量与不变量概念。变量与不变量原本是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中的基本常识,而有些历史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政策性变动和共性、特殊性的原因类选择题,很多情况下我们巧妙利用变量与不变量概念来进行区分和解释,问题便会一目了然。例题: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毗临港澳;B政策扶持;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解析:C项“科技领先”和D项“资源丰富”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和B项看似都有道理,这时我们就不妨巧妙利用变量与不变量概念来区分,A项中“毗临港澳”其实是一个不变量,不管是改革开放前还是之后珠海一直毗临港澳,但原来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现在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原因在于有了一个变量——政策扶持,故正确答案为B项。
很多学生都认为高考中的历史选择题比较难,分值又比较大,容易失分。选择题得分的高低,对学生的成绩影响很大。有人说“得选择题者得文综,得文综者得高考”。所以指导学生学会做选择题在历史的高考复习中显得非常重要。结合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一些做历史选择题的技巧:
一、先要看懂材料,再来看选项。很多学生在高考中为了赶时间,匆匆忙忙看一遍材料,还没明白材料讲什么就开始看选项,结果发现哪个选项好像都是对的,就不知道如何选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多花一点时间认真阅读材料,最少要读两遍,弄清楚材料的主旨、要考的知识点和命题意图,再来看选项,这样就更能找出与材料主旨相吻合的选项,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二、选项与材料“1:1”(“一比一”)原则。所谓选项与材料“1:1”原则,即选项要与材料在主题、主旨、范围等方面要完全一致,特别是在范围上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判断选项与材料是否吻合有个很有效的技巧,就是看选项的主语与材料主旨句的主语是否一致。如2013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材料主要分析分封制下的墓葬等级,B的主语“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与材料主旨相吻合,所以B是正确答案。A的主语“经济发展”、C的主语“秦国”和D的主语“东方六国”都与材料的主旨句主语不吻合,所以不能选。
假如材料中有两层意思,那么选项也要体现对应的两层意思。有些高考题中的选项虽然出现了材料中的部分词句,或者部分意思,但不全面,这很可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很多学生由于对材料理解不透,在望文生义的情况下迷茫决断,就会因为脱离题干主旨而选错。如2014高考文综全国Ⅰ卷第25题:“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材料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二是官员、百姓祭拜自己的祖先。A的主语“君主专制”、C的主语“皇权至上”、D的主语“祭天活动”都只涉及第一层意思“皇帝祭天”,而B的主语“政治统治”则包含了“皇帝祭天”和“官员、百姓祭祖”两层意思,更能全面地反映材料的主旨,所有选B。
三、时间排除法。时间是打开历史之门的一把钥匙。历史就是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事情,历史离不开时间。要学好历史必须要记住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考察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时间的掌握情况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我们要指导学生在做历史选择题时一定要注意时间,即所选的选項一定要在时间上与材料中所讲的一致。很多高考题都可以通过时间排除来选出答案。如2014年高考文综四川卷第8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解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有很多影响,所有“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不符合“20世纪50年代”这个时间,A错;“不结盟”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不符合“20世纪50年代”这个时间,C错;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是在20世纪70年代,也不符合“20世纪50年代”这个时间,D错。排除ACD后,只能选B。
四、史实错误排除法。史实错误排除法即看选项有没有史实错误,假如三个选项都有史实错误,剩下的一项就是正确答案。史实错误主要表现为:不符合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前因后果颠倒;对史实的认识不科学等。在判断选项有没有史实错误时,还应特别注意“开始”“极”“最”“完全”“所有”“绝对”“都”等程度性词语,大多数有这些词汇的选项都是错的。如2014高考文综全国Ⅰ卷第25题:“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和“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都不符合唐朝的史实,所以排除B和D;“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表述太绝对了,A不能选;“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符合史实和题意,所以选C。
五、巧妙利用变量与不变量概念。变量与不变量原本是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中的基本常识,而有些历史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政策性变动和共性、特殊性的原因类选择题,很多情况下我们巧妙利用变量与不变量概念来进行区分和解释,问题便会一目了然。例题: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毗临港澳;B政策扶持;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解析:C项“科技领先”和D项“资源丰富”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和B项看似都有道理,这时我们就不妨巧妙利用变量与不变量概念来区分,A项中“毗临港澳”其实是一个不变量,不管是改革开放前还是之后珠海一直毗临港澳,但原来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现在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原因在于有了一个变量——政策扶持,故正确答案为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