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跑题发言引出的典型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ang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发言跑题的会议
  1964年5月18日,河南民权,一个全省性的沙区造林先进工作会议正在召开,时任河南省副省长的王维群一边主持会议议程,一边记录着各地区代表的言论。
  上午10点左右,时任兰考县副书记的张钦礼走到了前台,作为大会第二个典型发言人,他有一个小时的讲述时间。兰考,作为 “三害”( 内涝、风沙、盐碱)的重灾区,开展林业工作相当困难,前几年“三害”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收成和农民生活,现在情况到底怎样呢?大家都将目光投向张钦礼身上,期待着他给的答案。
  张钦礼环视了一周与会人员,清了清嗓子,铿锵有力地开始了他对兰考造林情况的介绍。当听到兰考如今树木成林、庄稼有望丰收时,王维群副省长和与会人员禁不住鼓掌称赞。然而,此时张钦礼话锋一转:“我们兰考的造林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这里我要讲一讲对兰考林业和农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焦裕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此时,大家似乎都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这次会议的议程,全神贯注地听着张钦礼关于焦裕禄的介绍。讲到感人处,张钦礼声泪俱下。已故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对兰考 “除三害”做出的突出贡献和感人事迹,以及焦裕禄和兰考人民在战天斗地的火热岁月里结下的深厚情谊,也深深地感染着会上的每一位同志……
  张钦礼把一个会议上的经验交流讲成了焦裕禄事迹介绍,当时全会场四百多人都听得全神贯注、无不动容,王维群也是听得眼中泛着泪花。当一个小时过去后,他激动地站起来,说:“讲,不受时间限制。” 就这样,张钦礼讲了两个半小时。张钦礼在发言中特别提到,焦裕禄临终时,痛惜地说:“我活着没有治好沙丘,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当介绍到这里时,参加会议的许多同志都流了泪,整个会场里抽泣声不断。会议结束时王维群站起来,宣布转换会议主题,下午全体讨论焦裕禄事迹。
  当时参加此次会议的新华社记者鲁保国,凭着记者的职业敏感,感到焦裕禄是一个值得认真宣传的重大报道典型。会议期间,鲁保国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第一时间采访了张钦礼。鲁保国的采访将张钦礼的思绪带回到了1962年。
  1962年12月,焦裕禄调到兰考任县委书记。20世纪60年代初,地处黄河故道的兰考,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改道,风沙、内涝、盐碱肆虐,土地荒芜,人口外流,兰考出现一片贫穷凄凉的景况。1962年,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正是在灾情最重、困难最大的时候,河南省委开封地委派焦裕禄到兰考。那么,组织上为什么在河南千万干部中选中了焦裕禄?焦裕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主政兰考:为什么是焦裕禄?
  在组织上对焦裕禄进行考察时,焦裕禄身上的三个特质使他们最终选定他作为兰考的主政者。第一是不怕苦。兰考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苦,到兰考的干部,需要有献身精神,不怕苦,能吃苦。第二是平民化。众所周知,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领导干部要走群众路线,平民化作风非常重要,而要改变兰考的面貌,必须要求主政领导带领各级干部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焦裕禄从小逃过荒要过饭,对于民生疾苦有着切身体会,与人民群众没有距离。第三是有激情。焦裕禄是一个胸中充满激情的干部,上级派到兰考的干部是去刻不容缓地救灾,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打开局面,而焦裕禄具有这种素质。从他的履历看,1955年大连起重机厂做车间主任,他的车间被评为先进单位;1956年洛阳矿山机器厂做车间主任,他的车间被评为红旗车间。短短几年,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且每一枪打得都精彩。河南省委知道这个干部是走到哪里就胜到哪里的干部,因此,河南省委最终选定他赴兰考这个豫东最艰苦的地方做县委书记。
  在焦裕禄任县委书记的县委班子里,七位县委副书记中只有张钦礼一人是兰考的。正因为他对兰考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兰考的风土人情、历史与现状有着深刻的了解,才有了“焦裕禄夜访张钦礼”的故事。
  一天晚上,焦裕禄冒着严寒,敲开了张钦礼的房门,找他了解兰考的情况。张钦礼热情地把他迎进屋里,两人促膝长谈,从兰考的历史谈到现状;从“三害”的形成,谈到治理的方法;从集体生产,谈到人民生活……他们谈得很投机,想法相同,认识一致。从这次近距离接触中,张钦礼感觉到,焦裕禄看问题高人一筹,是一位好班长、好领导。
  焦裕禄问张钦礼:“钦礼同志,你对兰考比较熟悉,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关键在哪里?”
  张钦礼答道:“我看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焦裕禄说:“我看应该在思想前面,再加上‘领导’二字,也就是说,首先要解决领导干部的思想问题!”
  张钦礼深以为然。
  就这样,两个人越说越有劲,越说越兴奋,不知不觉,时间已到了深夜。
  张钦礼记得,1963年元月,在一个寒风凛冽、飞雪漫天的夜晚,焦裕禄临时召开县委会,他没有宣布议程而是把大家带到火车站,去亲眼目睹成批灾民逃荒的令人痛心的场面。他说:“我希望大家永远不要忘记今天火车站的情景。故土难离啊,同志们!这些灾民都是我们的父老兄弟、骨肉乡亲,这大雪天的,他们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心里头是啥滋味?党把兰考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却让他们端着讨饭碗四处流浪,我们还不感到羞耻和痛心吗?!”
  1964年5月14日,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病逝在郑州市河南医学院。在筹备焦裕禄追悼会期间,张钦礼接到了参加河南省沙区造林先进工作会议的通知,他便匆匆赶到民权县参加会议。张钦礼原本打算在焦裕禄追悼会那天请假回兰考,但王维群副省长不同意,他说:“会议上,还要叫兰考作沙区造林经验介绍,你回去了怎么办?”就这样,张钦礼只好安下心来准备作典型发言,但还沉浸在悲痛之中的他在脑海里对焦裕禄的怀念之情一直挥之不去,所以才有了文章开头他在发言中的跑题之举。
  焦裕禄事迹的第一次公开报道   听了张钦礼声情并茂的介绍后,鲁保国再次被打动了,他立即向新华社河南分社领导作了电话汇报。会议结束后,鲁保国回到位于郑州市的新华分社,又向领导作了详细汇报。
  1964年8月29日,张钦礼给河南省委写了一份《关于兰考人民 “除三害”斗争中焦裕禄事迹报告》,叙述了焦裕禄带领干部群众治理“三害”的事迹及其对死后的要求。他把这份报告亲自送到省委,经省委办公厅打印后分送省委领导。省委一位副书记读了这份报告后很激动,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名表扬了焦裕禄大公无私、忘我工作的精神,号召全省干部向他学习。
  之前已经得到鲁保国汇报的新华社河南分社了解到省委领导再次表扬焦裕禄后,在征得新华通讯社同意后,正式认定焦裕禄是一个重大典型,要求进行深入采访,作突出的宣传报道。
  当年10月,新华社河南分社副社长张应先带领记者鲁保国、逯祖毅赴兰考采访焦裕禄相关事迹。他们怀着对焦裕禄的感佩之情,历时半个多月,先后走访主抓 “除三害”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张钦礼及数十位干部群众。经过日夜不懈的奋笔疾书,他们终于写出了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消息稿,发到了总社。
  1964年11月19日晚上,新华社播发了2100多字的新闻通稿,刊登在第二天《人民日报》的第二版上,主标题为“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副题是“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已故前兰考县委书记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
  随后, 11月22日的《河南日报》在第一版的显著位置,转登了新华社的这篇文章,并配发了社论,题目为“学习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并开辟了一个与社论同名的专栏。专栏连续发表了10多期。
  这是有关焦裕禄先进事迹的第一次公开报道。
  1964年11月24日,兰考县委召开了县直机关党员干部大会,县委副书记张钦礼在大会上详细介绍了焦裕禄同志的革命事迹,全文讲读了《河南日报》上发表的消息和社论。他号召兰考的干部都要学习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随后,张钦礼又召开了各公社领导会议,具体布置了这项学习宣传工作。
  兰考的广大干部在这次学习中都自觉检查了思想作风等方面的缺点,而通过此次学习,对全县干部思想和其他各项工作,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干部的学习带动了群众的学习,第一次学习焦裕禄精神的高潮,很快在兰考形成了。
其他文献
中国必须改革。30年的历史经验证明:许多事情不可能再按照旧的模式走老路,有一些好的传统要恢复,也必须随着新的情况而有所发展。  一股巨大的、立志改革的热流,正在中国大地上滚动。它给我们党和国家的全面复兴,带来了新的希望;使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又萌发了蓬勃的生机!  为了让读者更多地了解这场改革为什么势在必行,它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当代》编辑部委托我在今年7月和8月去河南省做了一点较为系统
期刊
郏县城北安良西,小桥流水布谷啼。  浅山斜径浮云去,佳树修竹好鸟依。  几处亭台遮夏日,一池清水洗秋梨。  诗兴须饮金伊力,词酒欢歌日落迟。  吟读着著名诗人胡中伟先生为玉龙山庄题写的优美诗句,我们的车驶入了位于郏县安良镇岩郭村西侧的平顶山市玉龙山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玉龙山庄)。  玉龙山庄总经理李珂和他的爱人李晓飒在道旁热情地迎接我们。  玉龙山处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眼前,人造湖碧波
期刊
1966年初,新华社副社长穆青从北京去西安参加一个会议,取道郑州,在河南分社短暂停留。  到达后,穆青与同行的冯健、杨居人等召集河南分社记者座谈,座谈会上周原一直保持沉默:“谁能发言谁不能发言,事先已由分社社长朱波内定,他没有安排我。”  那时的周原,身份是“摘帽右派”,业务上他们夫妇二人均是新华社河南分社的主力,政治上却是备受排挤、歧视的边缘人。1957年,周原因一篇反映三门峡工程铺张浪费和官僚
期刊
正月初十下午,积雪还未消融。从郑州市经三路红专路交叉口往南走一百米,有一条熙熙攘攘的东西向街道。街口处,卖煎饼果子的、卖烧饼的、卖红薯的小摊贩凑成一堆儿一堆儿的,热闹得很。沿着这些小摊点曲里拐弯往里摸,一幢幢楼房密密匝匝的。  这里是即将被拆迁的都市村庄东韩砦,徐伟明夫妇在异乡的坚守据点。  这是一条僻静的背街,我们在其中一幢楼前停下,徐伟明的操作间就在一楼一个拐角处,站在大门外面就能看到里面冒出
期刊
2月10日上午,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女保健室忙碌依旧。与往常不同的是,桌子上供着一束黄白相间的菊花,诉说着沉甸甸的缅怀与思念。这里是胡佩兰在生命最后的20年坚持坐诊的地方。2014年1月22日,98岁高龄的胡佩兰老人为她的患者耗尽了最后一丝心力,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弥留之际,她仍念念不忘自己的患者,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胡佩兰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是
期刊
我们在传统城镇化的道路上行色匆匆,但到底忽视了多少人的晚年?  农村老人没有退休  大年初二的午后,黄土高原上一个小村庄里,没有一丝寒意,阳光穿透稀薄的云层晒得人们暖洋洋的直发懒。  突然一阵黄土扬起,一辆摩托车停在了大门外的麦场里,在院子里玩着的几个跟随父母回乡过年的孩子停了下来,欢笑着跑过去想看看到底谁来了。  穿着很多地方都磨破了的黑色皮夹克,腿上套着黑色的皮护膝,头戴灰绒鸭舌帽,背着四角都
期刊
莱茵河全长1300多公里,近一半在德国境内。“莱茵”一词在古德语中就是“清澈、明亮”的意思。今天人们所见到的莱茵河的确像它的名字一样——清澈、明亮。其实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莱茵河也曾遭受严重污染,被冠以“欧洲下水道”的恶名。那么,后来莱茵河是怎么变清的呢?  从“上帝赐福之地”到“欧洲下水道”  在欧洲的传说中,欧罗巴是生活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美貌少女,天神宙斯对她深深迷恋,因此化身为牛来偷偷地和她
期刊
广播里传来“老焦”的事迹  1966年2月7日,天已经透亮。冬日的气息将尽,然而春意尚未萌动,苍白的阳光隐略显现着自己的弧印,凛冽的寒风依旧抽打着光秃秃的树枝。豫东大地的一方小县城——兰考,一如往常地欣欣然在这样的气息里睡醒过来。  一天的工作即将开始。位于北街小学附近的人们刚刚起床,他们穿着厚实的冬装,呵着白气,跺着脚,排队等待洗漱。有的百无聊赖,吐纳着一夜的腌臜之气;有的前后扭着脸,窃窃私语着
期刊
“冷战”刚刚结束,美国垄断财团的头号智囊布热津斯基便预言:“伊斯兰教的政治觉醒不仅会引发在北面与残余的俄罗斯帝国主义冲撞,而且还可能在南面与美国的统治抗争。”布热津斯基还在欧亚大陆上画出了一个长的“椭圆形”,包括巴尔干各国、中东、中亚、苏联地区南部、中国新疆等地区,他认为这个椭圆形将是个“充满激烈动荡的漩涡”。布热津斯基的预言之所以一贯准确,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能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可
期刊
习主席关于中国梦强军梦的重要论述,作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彰显了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推动力,是引领官兵精神生长的思想行动指南和动力源泉。  我党我军的政治优势,始终落实到广大党员和官兵的精神生长上,这是战斗力的根本所在。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与否的关键在人的精神。青年官兵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精神生长极为紧要。中国梦强军梦展示了坚定的政治信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