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是幼儿表达表现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也赋予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创造力的机会。自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实施以来,传统美术教学中以训练幼儿绘画技能技巧为主的方式受到普遍诟病,广大教师在观念层面已认识到以往这种“单向的技能传授与灌输”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这是教育观念更新的表现。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片面理解《指南》精神,造成不敢教幼儿绘画技能,对幼儿绘画放弃指导,还美其名曰“给幼儿创作自由”等。这样做的后果是,由于缺乏技能技巧的支持,幼儿的表达表现受阻,经常出现幼儿想画的东西不会画的情况。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幼儿的绘画兴趣大大下降。因此,到底要不要教孩子绘画技能技巧、何时教、如何教的问题是目前幼儿园一线教师感到相当困惑的问题。在如此“谈教色变”的氛围下,我们重读《指南》并深入实践,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梳理。
一、要不要教的问题
《指南》在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的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从以上教学建议可以看出,《指南》不仅没有“不可以教幼儿绘画技能技巧”的规定,而且提出“在幼儿需要时给予具体的帮助”,这里提出的帮助应该包括一定程度的“教”。当然,这个“教”不是强加的“教”,不是硬“教”,更多是指对幼儿的支持。既然如此,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教”绘画的技能技巧,“教”在幼儿美术能力的学习与发展中到底能起什么作用?
1.技能技巧的获得使表达表现更顺畅。《指南》艺术领域的前言部分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我们经常发现成人看不懂幼儿的绘画作品,这正是由幼儿阶段独特的表达方式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方面的发展,幼儿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起来,他们的活动空间不断拓展,他们想要表达表现的内容不断增加,创作愿望不断增强,同时,他们也迫切地希望自己的绘画作品能够引发和成人、同伴的共鸣。然而,绘画技巧的缺失或不足使得幼儿的表达受限,从而产生“我不会画”的苦恼,不能很好地满足自己表达内心世界的需要。因此,我们要跟随幼儿成长的脚步,在绘画活动中适时对幼儿进行技能技巧的教学,以增强幼儿的表达表现能力,满足其不断增长的表达内心世界的愿望和要求。
2.技能技巧的获得使绘画兴趣更持久。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善于用感官、双手来探索世界,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画画。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由于有相应的技能技巧的支持,越来越会画,不仅满足了涂涂画画的内心需要,也变得越来越喜欢画,形成了良性循环。有些孩子则可能因为技能技巧的缺失,无法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和需要,从而产生挫败感,渐渐地从原来的喜欢画变为不喜欢画。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一项新的绘画技能的获得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绘画的内在动力,因为当幼儿能够使用绘画技巧充分地表现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事物和想法时,他们的内心便能够获得真正的愉悦,从而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这是一种对绘画的“真”兴趣。反之,长久地缺乏技能技巧的支持,会使幼儿来自本源的涂鸦兴趣消磨殆尽。因为,当幼儿想要表现的愿望因缺乏技能技巧不能达成或者达成效果不好时,纵然大人不断给予鼓励和表扬,幼儿内心自有的评判标准也会使他产生挫败感,失去信心。因此,及时为幼儿提供技能技巧方面的支持十分必要,这是促使幼儿保持绘画兴趣的动力。
二、何时教的问题
民间有句俗语“择日不如撞日”,讲的是随机、顺时、顺势而为。用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绘画技能技巧的教学时机选择也要顺时、顺势而为,这里的时和势是指幼儿的绘画兴趣焦点、发展节点及技能难点。
1.发现幼儿的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事具有很大兴趣时,其学习效果往往会更好,幼儿绘画亦是如此。但是,有时幼儿的兴趣往往深藏于作品或日常对话等之中,需要教师去倾听、观察并反思,才可能被发现。例如,在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热播期间,中班幼儿每天晨间游戏时交流最多的就是这个话题,有几个孩子还自发地在小舞台排演。教师通过与孩子们交谈,发现幼儿最感兴趣的是表演灰太狼和喜羊羊的故事,于是就为幼儿提供了故事角色图片,并且鼓励幼儿自己绘画制作头饰。但是,这样的任务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们抓住幼儿的兴趣焦点,组织灰太狼和喜羊羊的头饰绘画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捕捉幼儿的发展节点及技能难点。以幼儿的绘画能力发展来看,幼儿要经过涂鸦期、象征期、写实期等阶段,并且这三个阶段在年龄上有重叠,不同幼儿之间也存在发展的差异性。在幼儿绘画技能技巧教学中,我们要找准发展的节点是很难的,只有在实际活动中,当幼儿表现出技能发展上的困难,遇到表达表现的瓶颈时,我們才有机会找到这种节点。例如,在以美术领域为主线开展的主题活动“京剧脸谱”中,教师发现幼儿几次绘画的脸谱的色彩、图案都没有问题,但就是缺乏“京剧味”。幼儿再次欣赏脸谱以及范画作品后,所画的大部分作品还是出现同样的问题。这时,教师意识到幼儿遇到了难点,“脸谱的构图没有拉开,图案都挤在中间,画成了普通人脸”。而这难点是幼儿自身难以在短时间内克服的。因此,教师及时为幼儿提供技巧上的支持,分别出示京剧脸谱和普通人脸图进行对比,引导幼儿发现京剧脸谱的特点——五官是拉开分布在整张脸上的,并对其中关键的技巧,也就是“眉毛和眼睛要一直画到脸的边缘”这一点进行了局部示范,至此,解决了“脸谱构图”这一技巧难点,使得幼儿能够继续顺畅地表现。
三、如何教的问题
绘画技能的“教”,不是指单单教幼儿学会画某些事物的形象,更多是指教会幼儿一种绘画的表现方法,从而回归到美术活动的本源。下面以一次大班美术活动“长颈鹿的故事”为例,从“欣赏感受、搭建阶梯、范画运用”三方面阐述绘画技能的教学策略。 1.欣赏感受。《指南》在艺术领域给出了这样几条教学建议:“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从中可以看出感受欣赏的重要性。幼儿正是通过大量的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体验来积累头脑中的表象,从而为技能技巧的学习提供可能的。记得小外甥三岁的时候画出了一辆双层公交车,特别让人惊奇的是,他画的反光镜是立体的。这样的表现让大人很惊讶,因为从没有人教过他。但仔细分析,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他经常乘坐公交车,不断地观察公交车,头脑中积累了公交车的表象。可见,大量的感受和生活中的观察有助于技能技巧的获得。又如,在大班绘画活动“长颈鹿的故事”中,一开始,教师就播放了长颈鹿活动的许多场景,并且在每个小组提供了长颈鹿的照片。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帮助幼儿在头脑中丰富有关长颈鹿的表象,逐步概括长颈鹿的形体结构,为绘画长颈鹿打下基础。
2.搭建阶梯。在幼儿学画动物的教学中,技能上的难点是如何表现“动物的外形以及动态”。为此,在美术活动“长颈鹿的故事”中,我们安排了拼图环节,分三步逐一破解技能上的难点。第一步:提供长颈鹿身体各部分的拼图组合块,让幼儿自由玩一玩、拼一拼,使幼儿认识长颈鹿的基本外形;第二步:请幼儿改变长颈鹿的头以及身體的其他部位的方向或位置,观察长颈鹿的动态变化,教师拍下动态照片并播放,让幼儿进一步直观地感受怎么表现长颈鹿的动态变化;第三步:分小组合作拼图,并将拼出的不同大小、动态的长颈鹿布置在一张大纸上,直观感受作品的构图。这三个步骤为幼儿突破技能表现上的难点搭建了阶梯,并使之习得了表现动物外形以及动态的绘画方法。这样的“教”不是死板的教学,不是教某种单一的绘画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延伸拓展到其他动物甚至人物及其动态的绘画活动中。总之,在幼儿遇到绘画技巧难点时,我们要善于分层破解难点,为幼儿学习某个技巧搭建适宜的阶梯。
3.范画运用。《指南》艺术领域教育建议中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这条建议一度使得教师不敢出示范画。但细读这条建议,不难发现“不宜”不代表“绝对不可以”。在范画的运用中,那些利用范画强制幼儿千篇一律模仿、训练的情况是要禁绝的,但不应反对使用得当的范画,我们应谨慎选择范画,使之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例如,在“长颈鹿的故事”绘画活动中,教师在幼儿经历拼图环节后,提供了许多不同表现形式的长颈鹿绘画作品,有水墨画、撕纸画、水彩画、蜡笔画等,有成人作品,也有幼儿作品,这些形态各异的长颈鹿以及情节丰富的绘画作品为幼儿的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总之,绘画技能技巧不是不能“教”,而是要适当地“教”,要顺应幼儿需要地“教”,更要有方法地“教”。当然,我们也要明白,“教幼儿喜欢画画”比“教幼儿会画画”更重要。
一、要不要教的问题
《指南》在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的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从以上教学建议可以看出,《指南》不仅没有“不可以教幼儿绘画技能技巧”的规定,而且提出“在幼儿需要时给予具体的帮助”,这里提出的帮助应该包括一定程度的“教”。当然,这个“教”不是强加的“教”,不是硬“教”,更多是指对幼儿的支持。既然如此,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教”绘画的技能技巧,“教”在幼儿美术能力的学习与发展中到底能起什么作用?
1.技能技巧的获得使表达表现更顺畅。《指南》艺术领域的前言部分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我们经常发现成人看不懂幼儿的绘画作品,这正是由幼儿阶段独特的表达方式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方面的发展,幼儿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起来,他们的活动空间不断拓展,他们想要表达表现的内容不断增加,创作愿望不断增强,同时,他们也迫切地希望自己的绘画作品能够引发和成人、同伴的共鸣。然而,绘画技巧的缺失或不足使得幼儿的表达受限,从而产生“我不会画”的苦恼,不能很好地满足自己表达内心世界的需要。因此,我们要跟随幼儿成长的脚步,在绘画活动中适时对幼儿进行技能技巧的教学,以增强幼儿的表达表现能力,满足其不断增长的表达内心世界的愿望和要求。
2.技能技巧的获得使绘画兴趣更持久。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善于用感官、双手来探索世界,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画画。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由于有相应的技能技巧的支持,越来越会画,不仅满足了涂涂画画的内心需要,也变得越来越喜欢画,形成了良性循环。有些孩子则可能因为技能技巧的缺失,无法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和需要,从而产生挫败感,渐渐地从原来的喜欢画变为不喜欢画。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一项新的绘画技能的获得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绘画的内在动力,因为当幼儿能够使用绘画技巧充分地表现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事物和想法时,他们的内心便能够获得真正的愉悦,从而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这是一种对绘画的“真”兴趣。反之,长久地缺乏技能技巧的支持,会使幼儿来自本源的涂鸦兴趣消磨殆尽。因为,当幼儿想要表现的愿望因缺乏技能技巧不能达成或者达成效果不好时,纵然大人不断给予鼓励和表扬,幼儿内心自有的评判标准也会使他产生挫败感,失去信心。因此,及时为幼儿提供技能技巧方面的支持十分必要,这是促使幼儿保持绘画兴趣的动力。
二、何时教的问题
民间有句俗语“择日不如撞日”,讲的是随机、顺时、顺势而为。用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绘画技能技巧的教学时机选择也要顺时、顺势而为,这里的时和势是指幼儿的绘画兴趣焦点、发展节点及技能难点。
1.发现幼儿的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事具有很大兴趣时,其学习效果往往会更好,幼儿绘画亦是如此。但是,有时幼儿的兴趣往往深藏于作品或日常对话等之中,需要教师去倾听、观察并反思,才可能被发现。例如,在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热播期间,中班幼儿每天晨间游戏时交流最多的就是这个话题,有几个孩子还自发地在小舞台排演。教师通过与孩子们交谈,发现幼儿最感兴趣的是表演灰太狼和喜羊羊的故事,于是就为幼儿提供了故事角色图片,并且鼓励幼儿自己绘画制作头饰。但是,这样的任务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们抓住幼儿的兴趣焦点,组织灰太狼和喜羊羊的头饰绘画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捕捉幼儿的发展节点及技能难点。以幼儿的绘画能力发展来看,幼儿要经过涂鸦期、象征期、写实期等阶段,并且这三个阶段在年龄上有重叠,不同幼儿之间也存在发展的差异性。在幼儿绘画技能技巧教学中,我们要找准发展的节点是很难的,只有在实际活动中,当幼儿表现出技能发展上的困难,遇到表达表现的瓶颈时,我們才有机会找到这种节点。例如,在以美术领域为主线开展的主题活动“京剧脸谱”中,教师发现幼儿几次绘画的脸谱的色彩、图案都没有问题,但就是缺乏“京剧味”。幼儿再次欣赏脸谱以及范画作品后,所画的大部分作品还是出现同样的问题。这时,教师意识到幼儿遇到了难点,“脸谱的构图没有拉开,图案都挤在中间,画成了普通人脸”。而这难点是幼儿自身难以在短时间内克服的。因此,教师及时为幼儿提供技巧上的支持,分别出示京剧脸谱和普通人脸图进行对比,引导幼儿发现京剧脸谱的特点——五官是拉开分布在整张脸上的,并对其中关键的技巧,也就是“眉毛和眼睛要一直画到脸的边缘”这一点进行了局部示范,至此,解决了“脸谱构图”这一技巧难点,使得幼儿能够继续顺畅地表现。
三、如何教的问题
绘画技能的“教”,不是指单单教幼儿学会画某些事物的形象,更多是指教会幼儿一种绘画的表现方法,从而回归到美术活动的本源。下面以一次大班美术活动“长颈鹿的故事”为例,从“欣赏感受、搭建阶梯、范画运用”三方面阐述绘画技能的教学策略。 1.欣赏感受。《指南》在艺术领域给出了这样几条教学建议:“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从中可以看出感受欣赏的重要性。幼儿正是通过大量的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体验来积累头脑中的表象,从而为技能技巧的学习提供可能的。记得小外甥三岁的时候画出了一辆双层公交车,特别让人惊奇的是,他画的反光镜是立体的。这样的表现让大人很惊讶,因为从没有人教过他。但仔细分析,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他经常乘坐公交车,不断地观察公交车,头脑中积累了公交车的表象。可见,大量的感受和生活中的观察有助于技能技巧的获得。又如,在大班绘画活动“长颈鹿的故事”中,一开始,教师就播放了长颈鹿活动的许多场景,并且在每个小组提供了长颈鹿的照片。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帮助幼儿在头脑中丰富有关长颈鹿的表象,逐步概括长颈鹿的形体结构,为绘画长颈鹿打下基础。
2.搭建阶梯。在幼儿学画动物的教学中,技能上的难点是如何表现“动物的外形以及动态”。为此,在美术活动“长颈鹿的故事”中,我们安排了拼图环节,分三步逐一破解技能上的难点。第一步:提供长颈鹿身体各部分的拼图组合块,让幼儿自由玩一玩、拼一拼,使幼儿认识长颈鹿的基本外形;第二步:请幼儿改变长颈鹿的头以及身體的其他部位的方向或位置,观察长颈鹿的动态变化,教师拍下动态照片并播放,让幼儿进一步直观地感受怎么表现长颈鹿的动态变化;第三步:分小组合作拼图,并将拼出的不同大小、动态的长颈鹿布置在一张大纸上,直观感受作品的构图。这三个步骤为幼儿突破技能表现上的难点搭建了阶梯,并使之习得了表现动物外形以及动态的绘画方法。这样的“教”不是死板的教学,不是教某种单一的绘画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延伸拓展到其他动物甚至人物及其动态的绘画活动中。总之,在幼儿遇到绘画技巧难点时,我们要善于分层破解难点,为幼儿学习某个技巧搭建适宜的阶梯。
3.范画运用。《指南》艺术领域教育建议中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这条建议一度使得教师不敢出示范画。但细读这条建议,不难发现“不宜”不代表“绝对不可以”。在范画的运用中,那些利用范画强制幼儿千篇一律模仿、训练的情况是要禁绝的,但不应反对使用得当的范画,我们应谨慎选择范画,使之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例如,在“长颈鹿的故事”绘画活动中,教师在幼儿经历拼图环节后,提供了许多不同表现形式的长颈鹿绘画作品,有水墨画、撕纸画、水彩画、蜡笔画等,有成人作品,也有幼儿作品,这些形态各异的长颈鹿以及情节丰富的绘画作品为幼儿的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总之,绘画技能技巧不是不能“教”,而是要适当地“教”,要顺应幼儿需要地“教”,更要有方法地“教”。当然,我们也要明白,“教幼儿喜欢画画”比“教幼儿会画画”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