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5年,Frederick在研究牛痘病毒时,发现细菌被杀死的现象,但尚未进行深入研究[1]。1917年,Felix发现了一种能够杀灭涂布在琼脂表面上细菌并且呈现独立噬斑的“微生物”,并认为这种微生物可以侵入细菌内并在其体内扩增,因此称之为“噬菌体”。此后,噬菌体的研究拉开了帷幕。噬菌体被定义为一类能够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1921年,Bruynogh和Maisin首次利用噬菌体治疗了由葡萄球菌引起的人类皮肤疖肿。在噬菌体研究的前十年里,研究者们因过多关注噬菌体的应用而忽视了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起初,研究者们在噬菌体中只检测到蛋白质,直到1936年, Schlesinger研究发现噬菌体中还存在DNA ,这才证实了噬菌体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病毒颗粒。1940年,Ruska首次用电镜观察到噬菌体的形态。随后,陆续有研究者利用电镜观察到噬菌体的形态并得出了噬菌体的一般特征。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逐渐明了。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难以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多重耐药菌(MDR),现已成为全球许多重症监护室(IC U )一个迫在眉睫的医疗危机[2]。人们不得不将关注点转向寻找抗菌药物的替代疗法。于是,噬菌体疗法成为了一个潜在的治疗细菌感染的可行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