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习后的数学课堂焕发光彩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love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预习对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跟进教学思维,充分做好知识及心理准备;展示预习成果,正确把握教学起点;设计问题情境,快速激发学习热情;搭建交流平台,顺利扫除疑难问题;创设探究活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等策略,有助于让预习后的数学课堂焕发光彩。
  【关键词】预习后;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逐渐暴露了不少问题。由于个体差异性,学生在预习时,往往都是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来阅读数学教材。而笔者认为,应该让预习和课堂教学和谐共处,让课堂焕发光彩。那么,该如何认识、对待和组织开展预习后的数学课堂呢?
  一、跟进教学思维,做好知识及心理准备
  学生课前的预习是个性化行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课程内容的体验虽存在差异,但仍不乏共同的视角和基本的共识,这些都是教师可以预设的。但是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毕竟有限,教学内容有难有易,尽管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但必然存在一些内容在理解上或肤浅,或模糊,或未知,甚至错误的想法。如果教师做好了知识方面的充分准备,心里上将会有很大的依托,即“心里有谱”。
  二、展示预习成果,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学生经过预习后对新知的了解程度,是教师课前无法预知的。但有一点很明显,经过预习,学生起点更高。那么在预习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漠视其预习结果,仍然由点到面逻辑地进行教学,朝着既定的方向牵引呢?还是开放空间,各自调度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走向新知学习呢?笔者认为应该选择后者,首先应让学生呈现他们的预习成果,即展示学生预习后的知识现状与思维过程,这样我们教师就更能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了。
  三、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预习后学生对课堂教学缺乏“新鲜感”,这时教师要做有心人,尽可能设计能引起学生“兴奋点”的情境,提升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在学生预习不能触摸到的知识点中设置疑点,启发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有“又一村”的新发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盲点,添加一些探究材料给学生去领悟,让学生在争议中产生疑问,让他们带着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搭建交流平台,顺利扫除疑难问题
  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初步对话,获得了对新知的朦胧感,但理解的程度却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在课堂上搭建交流平台,组织交流互动,让一部分“先知”的学生带动“后知”的学生,使其一起趋向平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一)展示预习中的问题,交流释疑
  对多数学生而言,预习行为是有限的,认识水平是初级的,基本缺乏创造性,他们只能提出“哪些地方不懂?哪些练习与习题无法解决?”等比较简单的问题,但针对性比较强,问题比较有价值。教师在此期间要及时了解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纠正其中的偏差,通过生生间的交流互助,师生间的引导点拨,解决一些简单知识点上的疑惑。
  如有学生在预习了《约数和倍数》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想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如12的倍数到底有哪些?通过活动,我们不难看出学生通过预习能很准确地说出约数、倍数和整除的概念。但学生的预习又是比较浅显和零散的,不能把约数、倍数的知识和整除联系起来,而且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在学生脑中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所以当学生提出12的倍数到底有哪些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通过交流,明确了倍数和约数的知识,把学生零散和孤立的知识点“焊接”成颇具条理和逻辑的知识体系。
  (二)关注思维中的症结,交流释疑
  通过展示质疑交流,已经解决了一些基本、简单的知识盲点,而在预习数学文本中,学生对于一些较难知识的理解会不全面,会出现一些疑惑,或产生一些偏差或错误的想法,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思辨,让他们明晰自己思维症结的所在。
  五、创设探究活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通过阅读及交流,得到的大部分是一种结果,而具体的过程解释则存在着较大的探究空间。预习之后,一部分学生已经粗略地了解知识,但并不知其所以然,即使个别学生有可能已经初步理解掌握,但不能以偏概全,仍然需要探究。通过组织学生体验、经历这个数学知识的生长过程,经过数学探究实践活动达到解疑释惑,帮助学生由无序的零碎的思考变为有序的完整的知识建构,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达成,是这个教学流程下最大的亮点,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感受知识成长的过程,从而透彻地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知识块的整合。
  总之,在学生预习后,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就有了新的挑战。教师要相应地改变教学策略,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调整自己的课前预设,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正如罗杰斯所说“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预习后的数学课堂,将会焕发迷人的光彩。
其他文献
【摘 要】校本教研缺少经验反思,难以得到提升。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研究以金华市江滨小学数学教研组的教研模式建设为例,以“课题群引领,定点纵深;阅读内省,由表及里;实践提升,由点及面;依托研讨,展示团队风采”,力求打造科研型的教师,并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前进。  【关键词】课题聚焦;阅读内省;实践提升  一线教师的校本教研最难突破的一点是常常基于经验的讨论,缺少经验反思、提升,建构模型。为了改变这一拘泥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没有彩排,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所以学会如何处理课堂上出现的“节外生枝”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必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的时机,因势利导,捕捉亮点,聆听稚音,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
期刊
【摘 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它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形成优良思维素养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重视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明白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需要一个循环反复、逐步提升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应该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
期刊
【摘 要】作业是巩固和检查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优化数学作业设计,设计趣味性、科学性、层次性、实践性、拓展性和“超市”式的数学作业,可使学生乐做数学作业,乐学数学。  【关键词】作业设计;趣味性;科学性;层次性;实践性  作业的布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好的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还能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广阔天地。但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布置作业时搞题海战术,这不仅使学
期刊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注重内容选取的“活”,开展形式的“活”,评价方式的“活”,学生的“动”,能使学生在“活”与“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活”与“动”中快速成长。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既是适应改革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学实践活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
期刊
【摘 要】设计关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分析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实况,以促进教育教学更好地展开,让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习习惯;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我在学校任教二(1)班的数学,在这个班上,部分同学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大,个别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大。从上课的状态来分析,兴趣不大的同学上课时容易分神、懒得动脑筋思考,导致作业不认真完成,成绩一般。因此,我对他们的数学学习
期刊
【摘 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关注学生,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练习、课后辅导这几个方面分层,有助于构建高效的小班化数学课堂。  【关键词】多元分层;小班化;数学课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是在现实的小班化课堂中,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好”,有的学生“吃不了”,那么,应
期刊
【摘 要】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数学教学的开展。通过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积累经验;通过自主探索,诱导学生激活经验;通过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提升经验;通过解决应用,引领学生变活经验,可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活动经验;有效课堂  杜威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诱
期刊
【摘 要】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以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征,利用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创设问题情境、生成探究活动、创造反思环境、营造迁移氛围的基本学习模式,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多层面的发展。  【关键词】思维型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一、模式初构的背景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掀起了教育教学改革浪潮,教学模式的发
期刊
【摘 要】竖笛校本课程是音乐教学的重要补充部分。结合学校的实际,在做好竖笛校本课程设计的准备、计划后,竖笛校本课程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相关事项。  【关键词】小学竖笛;校本课程;准备;计划;成果  近十几年来,竖笛走进了中小学音乐课堂,但有关竖笛校本课程的深入研究还没有成系统。为此,我校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以音乐教育的相关理论、《音乐课程标准》以及心理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开展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