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首《同桌的你》,曾经拨动多少人的心弦,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回忆——菁菁校园,青葱岁月,一颦一笑,都是岁月里飘香的花瓣。
但是进入高年级,不知从哪天起,同桌问题开始微妙起来。有的隔着一道有形或隐形的“三八”线,横眉冷对;有的吵吵闹闹,哭哭笑笑,让人情不自禁地感慨“不是冤家不聚头”;有的蒙蒙眬眬,悄悄做着少年的梦……
那么,何不“善解人意”,让学生拥有一个“同桌的你”?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郑重其事地宣布——明天组织活动,我的同桌我选择!激动和喜悦让每个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色彩,他们几乎是飘出教室的。
教室里,自由选择同桌酝酿出了无限精彩。有的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有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的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当然,夸张了。)……有一位四处碰壁的男生,终于得到了一位女生的“收留”,竟激动得口不择言,连连躬身施礼道:“谢主隆恩”,小女生也不是省油的灯,竟答道:“免礼,平身!”
几家欢乐几家愁,没有互选成功的只能继续由老师“乱点同桌谱”,惋惜、失落、伤感、尴尬……种种感受体验,一言难尽——哦,同桌的你,在哪里?
活动就此结束?不,还要走向心灵深处,用语文的方式。
接下来是漫谈。聊活动前的美好遐想,说活动时的矛盾犹豫,讲活动中的喜怒哀乐,诉活动后的种种滋味……在对话中引导、碰撞、启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荡涤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混沌,如春雨,洗出一片清新好风景。所谓“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对话是智慧的,是充满情趣的,更是抵达心灵的。
还有种种的经历,诸多的感触,也许不便言说,也许一言难尽,那么,就用文字来记录,倾诉。于是,学生欣然提笔,生活中一朵浪花演绎成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流淌在笔端,更定格在记忆中。
这是一次情趣与智慧共舞的习作训练,它源于生活,融于生活,收藏生活,是探索人生、认识生活的一把钥匙、一面镜子。写作的过程,伴随着快乐、美好,伴随着幸福的成长。
(一) 源于生活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纳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是的,作文,源于生活。
作文的开端来源于刻骨铭心的体验。留心生活中的一片落叶,一抹夕阳,一条小巷,一扇窗,一个不经意的微笑等等,都有可能激活学生某种积于心底的情绪,唤起写作的欲望。
不必煞费苦心、一厢情愿地去“创设”,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中本来具有的自然的交际情景,有意识地开掘,引入习作范畴,作文就有了源头活水,自然能饱览“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丽风景。
(二) 融于生活
作文的目的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说:为了自我表达,与人交流。说到底,作文就是一种对话,用语文的方式,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当然,对话需要引领,启迪。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体验往往是零碎、肤浅的,相互间也缺乏一定的意义联系。这些都是原始体验。而且由于他们个性特点、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体验“量”与“质”的差异。此时,老师有效地引导,帮助他们通过思想交流、意见交换、言辞交锋来提炼体验,体验便会走向深刻、完善。情动而辞发,写作就不仅仅是一次习作训练,而是一次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升华,对生活的一次再认识。
“写作是为了生活”(叶圣陶语),一旦写作和生活相融起来,学生就会感到写作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兴趣和动机。作文,就该融于生活。
(三) 收藏生活
写作就是一种收藏。人生路上,我们有过许多感触,尝过许多滋味。收藏失败,我们收获成功;收藏稚嫩,我们收获成熟;收藏眼泪,我们收获欢笑;收藏回忆,我们收获生命的丰盛。记录收藏,就是在积累生命中独一无二的财富。
寻找“同桌的你”,青涩少年一边看着现实,一边做着各式各样的梦,经历过这样的一次选择和被选择,生活会增添一种滋味,写下来,留在记忆中慢慢体味,如酒,历久弥醇。作文,就是收藏生活。
(作者单位:江阴市实验小学)
但是进入高年级,不知从哪天起,同桌问题开始微妙起来。有的隔着一道有形或隐形的“三八”线,横眉冷对;有的吵吵闹闹,哭哭笑笑,让人情不自禁地感慨“不是冤家不聚头”;有的蒙蒙眬眬,悄悄做着少年的梦……
那么,何不“善解人意”,让学生拥有一个“同桌的你”?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郑重其事地宣布——明天组织活动,我的同桌我选择!激动和喜悦让每个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色彩,他们几乎是飘出教室的。
教室里,自由选择同桌酝酿出了无限精彩。有的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有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的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当然,夸张了。)……有一位四处碰壁的男生,终于得到了一位女生的“收留”,竟激动得口不择言,连连躬身施礼道:“谢主隆恩”,小女生也不是省油的灯,竟答道:“免礼,平身!”
几家欢乐几家愁,没有互选成功的只能继续由老师“乱点同桌谱”,惋惜、失落、伤感、尴尬……种种感受体验,一言难尽——哦,同桌的你,在哪里?
活动就此结束?不,还要走向心灵深处,用语文的方式。
接下来是漫谈。聊活动前的美好遐想,说活动时的矛盾犹豫,讲活动中的喜怒哀乐,诉活动后的种种滋味……在对话中引导、碰撞、启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荡涤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混沌,如春雨,洗出一片清新好风景。所谓“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对话是智慧的,是充满情趣的,更是抵达心灵的。
还有种种的经历,诸多的感触,也许不便言说,也许一言难尽,那么,就用文字来记录,倾诉。于是,学生欣然提笔,生活中一朵浪花演绎成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流淌在笔端,更定格在记忆中。
这是一次情趣与智慧共舞的习作训练,它源于生活,融于生活,收藏生活,是探索人生、认识生活的一把钥匙、一面镜子。写作的过程,伴随着快乐、美好,伴随着幸福的成长。
(一) 源于生活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纳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是的,作文,源于生活。
作文的开端来源于刻骨铭心的体验。留心生活中的一片落叶,一抹夕阳,一条小巷,一扇窗,一个不经意的微笑等等,都有可能激活学生某种积于心底的情绪,唤起写作的欲望。
不必煞费苦心、一厢情愿地去“创设”,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中本来具有的自然的交际情景,有意识地开掘,引入习作范畴,作文就有了源头活水,自然能饱览“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丽风景。
(二) 融于生活
作文的目的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说:为了自我表达,与人交流。说到底,作文就是一种对话,用语文的方式,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当然,对话需要引领,启迪。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体验往往是零碎、肤浅的,相互间也缺乏一定的意义联系。这些都是原始体验。而且由于他们个性特点、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体验“量”与“质”的差异。此时,老师有效地引导,帮助他们通过思想交流、意见交换、言辞交锋来提炼体验,体验便会走向深刻、完善。情动而辞发,写作就不仅仅是一次习作训练,而是一次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升华,对生活的一次再认识。
“写作是为了生活”(叶圣陶语),一旦写作和生活相融起来,学生就会感到写作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兴趣和动机。作文,就该融于生活。
(三) 收藏生活
写作就是一种收藏。人生路上,我们有过许多感触,尝过许多滋味。收藏失败,我们收获成功;收藏稚嫩,我们收获成熟;收藏眼泪,我们收获欢笑;收藏回忆,我们收获生命的丰盛。记录收藏,就是在积累生命中独一无二的财富。
寻找“同桌的你”,青涩少年一边看着现实,一边做着各式各样的梦,经历过这样的一次选择和被选择,生活会增添一种滋味,写下来,留在记忆中慢慢体味,如酒,历久弥醇。作文,就是收藏生活。
(作者单位:江阴市实验小学)